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一时千载:斯里兰卡圣菩提树树苗赠予广州佛教界
发布时间: 2023/9/21日    【字体:
作者:觉悟号
 


image002.jpg


2023年9月5日,由广州市佛教协会主办,广州市大佛寺承办的“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斯佛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在团长耀智大和尚的带领下,前往阿努拉达普拉圣菩提树寺,迎请由圣菩提树繁衍出的两棵圣菩提树苗。

 

阿努拉达普拉圣菩提树,是斯里兰卡仅次于佛牙的国宝。相传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女儿僧伽蜜多受佛祖佛旨来斯里兰卡弘扬佛教,带来了当初佛陀释迦牟尼静坐悟道圣迹金刚座大菩提树的枝条,当时的国王天爱帝须王为摩珂菩提树建立了一个高达6.5米的高台。公元前249年,这棵菩提树枝干被种下,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古老的种植树。这根枝干被栽种于阿努拉德普勒,圣菩提树历经2300年沧桑,依旧枝繁叶茂。而释迦牟尼成道的那棵菩提树,已然枯死,斯里兰卡的菩提树便成了维系佛祖渊源的“唯一血脉”。据考证,今天在印度释迦牟尼成道之地菩提迦耶栽种的,其实是几百年前从斯里兰卡移栽的,也就是阿努拉德普勒菩提树的分枝。今日,这棵树被斯里兰卡佛教徒视为最神圣的遗物,并受到全世界佛教徒的尊重。

 

广州佛教与圣菩提树有着甚深的渊源。相传中国最早的菩提树由天竺僧智药三藏引进,便是栽种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中天竺高僧求那跋陀罗所建戒坛前。此后,菩提树作为礼物,不断由使臣及僧人携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遍布全国。菩提树成为了传递中国与南亚各国友谊和文化的和平使者,见证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悠久历史,铭记着“一带一路”传递的佛教友谊。

 

圣菩提树苗赠送交接仪式,神圣又庄严。仪式开始前,参与人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洁净。在众人瞩目下,圣菩提树寺住持从佛堂中慎重地将两棵圣菩提树苗取出,并带领众人向树苗行礼,表达对佛陀的敬意。

 

圣菩提树苗交接仪式上,赫摩拉特纳大长老详细介绍和讲解了圣菩提树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赫摩拉特纳大长老(Pallegama  Hema rathana)是包括圣菩提树寺院在内的阿努拉特普勒古城八大处总管大长老,是该地区地位最尊贵的佛教领袖。

 

他非常赞叹耀智大和尚此次前来斯里兰卡所作的善事,他在致辞中说:我听闻了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广州市大佛寺方丈耀智大和尚前几日为卡拉皮提亚教学医院捐赠医疗床并一路供僧、扶贫助农的举动,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敬佩。你们的善行真正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关爱众生的精神,为佛教在当代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也为增进中斯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你们的到来,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中斯两国佛教友好关系的信心。这两棵菩提树苗象征着佛教智慧和慈悲的传承,也象征着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希望它们在中国的国土上茁壮成长。

 

耀智大和尚在圣菩提树苗赠送交接仪式发表讲话,他说:中斯两国友好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两国佛教的交往为建立和发展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有幸在圣菩提树寺迎请到由圣菩提树繁衍出的佛教菩提树苗,让我们对这殊胜因缘倍感珍惜,将树苗迎请到广州后,也定当精心养护,使之生长茁壮,枝叶茂盛,让中斯两国佛教友谊之树,再发新枝。

 

随后,赫摩拉特纳大长老郑重地将两棵圣菩提树苗交到耀智大和尚手中。

 

此次圣菩提树苗赠送交接仪式,不仅是对中斯两国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启示与激励。未来,两棵圣菩提树苗将成为中斯两国佛教友谊的重要见证,广州市佛教界将用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之水灌溉中斯两国佛教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树,使其如圣菩提树般枝叶繁茂,万古常青!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从超越世俗到走向神圣 \曾润波
摘要: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总统普丁在公开国家发言中所涉及的宗教和神秘元素,选择了能够…
 
阶级投票、宗教投票与德国两大“人民党”的选举表现——基于北威州与巴伐利亚州的比较分析 \张孝芳 李祉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国两大"人民党"中,联盟党的支持率保持相对稳定,而社民党…
 
南京国民政府基督教团体立案政策与实践 \杨卫华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试图以立案为抓手,加强对基督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并进行…
 
试析新教参与韩国政治的过程及特点 \郑继永
摘要:宗教对韩国政治有着重要作用。解放之后,新教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在政治和组织…
 
中国近代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周伟驰
内容提要:在基督新教向全球传教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优先传文明还是传福音”的讨论,…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云顶佛宫——来自麦积山的东方微笑
       下一篇文章:人工智能“普度众生”的时代到来了吗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