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妙善传说是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民俗叙事,将各个观音道场联结起来,并与南海观音信仰体系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构成了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空间谱系。空间谱系突出了信仰的整体性和互动性,确立了普陀山作为观音中心道场的地位,是信仰的秩序化表达。谱系学说是探析民间信仰问题的合理视角,避免了孤立的、无序的研究。
观音信仰经由《妙法莲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汉译佛教经典的传播进入中国社会,成功实现了本土化,成为认同度高、传播广泛、影响深入的信仰形式。李利安将中国的观音信仰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和汉族地区民间的观音信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属于“制度化宗教”的范畴,汉族地区民间的观音信仰是在佛教义理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具有浓烈的本土化、民俗化的色彩。为了更好地适应大众的信仰需求,人们根据佛教经典以本土化的民俗叙事方式创作了多种类型的观音传说,主要有讲述观音“身世”的本生故事,观音的灵验故事,以及观音的救难故事三种类型。这些故事由不同的人群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讲述和传播,使观音信仰逐步深入民间,成为民间信仰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妙善传说是中国民间最为重要的观音传说,为观音编造了一套与印度原生佛教完全不同的“身世”系统,属于本生故事的范畴。妙善传说讲述了观音是一位在中国土生土长但时代模糊的皇家公主,名唤妙善,从小立志皈依佛门,慈悲济世、至诚至孝,在白雀寺出家,后于香山寺成道为观音菩萨。妙善传说是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重要民俗叙事,推动实现了观音信仰的本土化和民俗化,正如于君方所论:“观音必须变成孝女妙善,才能被奉为中国女神。”
本文根据相关的文献和田野访谈资料,梳理妙善传说起源与发展的脉络,论述其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在多地形成了在地化的叙事体系和观音道场。以妙善传说为线索,或以叙事情节的序列**起不同的道场,或以传说的同一情节对应多地道场,根据民俗谱系的观念,妙善传说建立了观音道场的空间谱系。并且,妙善传说与普陀山的南海观音信仰体系有着深层次的关联,最终形成了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空间谱系,体现了多地观音道场间的整体性和互动性,凸显了普陀山作为中心道场的地位。
一、妙善传说的起源与发展
妙善传说是完全中国式的信仰系统,周秋良分析道:“妙善故事应该最早出现在自六朝慢慢兴起的‘讲经’说唱中,是‘讲经’说唱的一种重要题材之一,隋唐以前就开始在民间流传。”被僧俗两界广为传诵的是,在唐武德七年至贞观九年(624年—635年),道宣律师(596—667)在长安终南山灵感寺参修律学,传说他曾与天神对话,叙述了汉化观音菩萨的肉身降迹于河南宝丰香山,示现于人间修行得道的本生佛缘故事。武周圣历二年(699年),道宣律师的弟子义常追记道宣生前口授之《香山大悲菩萨传》,将其书写为文本流传于世。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十一月,香山寺住持怀昼禅师从终南山灵感寺游方僧手中得到一卷《香山大悲菩萨传》,邀请时任汝州(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一带)知州的蒋之奇为此文本润色,如此便塑造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观音菩萨形象,成为佛教经典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典型。
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初一,经汝州知州蒋之奇润色的义常本《香山大悲菩萨传》由翰林学士承旨、中大夫知制诰兼侍读蔡京书丹,刊刻成碑,置于香山观音禅院内大悲观音大士塔券洞内,当地人称之为“蔡京碑”。碑高2.23米,宽1.46米,碑文为楷书,共49行,每行约87字,共计4280字。2008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联系,宝丰书画研究院院长曹二虎等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有缘寻到20世纪30年代的“蔡京碑”的完整拓片。2009年2月6日,《香山大悲菩萨传》的碑帖正式发行,主要内容有:
如是我闻。道宣律师在长安终南山灵感寺行道,律师宿植德本,净修梵行,感致天神给侍左右。师一日问天神曰:“我闻观音大士于此土有缘,不审灵踪显发,何地最胜?”天神曰:“观音示现无方,而肉身降迹,惟香山因缘最为胜妙。”师曰:“香山今在何所?”天神曰:“嵩岳之南二百余里,有三山并列,其中为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山之东北,乃往过去有国王名庄王,有夫人名宝德,王心信邪,不重三宝,王无太子,惟有三女,大者妙颜,次者妙音,小者妙善。三女之中二女已嫁,惟第三者,资禀绝异,方娠之夕,夫人梦吞明月,及将诞育,六种震动,异香满宫,光照内外,国人骇异,谓宫中有火。是夕降生,不洗而净,梵相端严,五色祥云覆盖其上,国人皆曰:“我国殆有圣人出世乎!”父王奇之,名曰妙善。
…………
尔时,有比丘尼号曰惠真,王即召至,谓曰:“朕小女妙善不循礼仪,坚祈出家,无乃汝等谋诱我女,朕将季女权寓汝舍,期以七日,谕吾女从吾教者,朕当为汝完饰精舍,广度尼众,不然将火汝居室,灭汝徒众,靡有孑遗。”乃遣使将尼俱至后园,令女随尼往居尼舍,尼众五百迎女以入,对像焚香。
…………
尔时,父王乃大震怒,谓左右曰:“朕之季女,长习邪法,斥置尼舍,又为妖妄惑乱于众,辱朕何多。”急敕使臣,擒往郊外,断头以来。使臣既至,妙善听命,即谓尼众:“汝等速避,吾当受诛。”妙善乃出就死,将婴刃次,龙山山神知妙善大权菩萨,将证道果,救度众生,无道父王误将斩首,以神通力天大暗冥,暴风雷电,摄取妙善置于山下。使臣既失妙善所在,驰奔奏王,王复惊怒,驱五百军尽斩尼众,悉焚舍宇。
…………
尔时,父王以是罪业故,感迦摩罗疾,遍于膏体,寝息无安,竭国妙医不能救疗,夫人王族夙夜忧念。一日,有异僧立于内前,曰:“吾有神方可疗王病。”左右闻语,急以奏王。王闻,召僧入内。僧奏:“貧道有药,救王疾病。”王曰:“汝有何药,可治吾病?”僧曰:“贫道有方,应用两种大药。”王曰:“如何?”僧曰:“用无瞋人手眼,可成此药。”王曰:“汝毋戏论,取人手眼,宁不瞋乎?”僧曰:“王国西南有山,号曰香山,山顶有仙人修行功著,人无知者,此人无瞋。”王曰:“如何可得其手眼?”僧曰:“他人莫求,惟王可得。此仙人者,过去与王有大因缘,得其手眼,王之疾立愈无疑。”王闻之,乃焚香祷告曰:“朕之大病果获痊平,愿此仙人施我手眼,无所吝惜。”祷已,即令使臣持香入山。使臣至已,见茅庵中有一仙人,身相端严,趺坐而坐,即焚妙香,宣王敕命,曰:“国王为患迦摩罗疾,及今三年,竭国神医妙药莫能治者,有僧进方,用无瞋人手眼乃可成药,今者窃闻仙人修行功著,谅必无瞋,敢告仙人,求乞手眼救王之病。”使臣再拜。妙善思念,我之父王不敬三宝,毁灭佛法,焚烧刹宇,诛斩尼众,招此疾报,吾将手眼以救王厄。既致念已,谓使臣曰:“汝之国王膺此恶疾,当是不信三宝所致,吾将手眼以充王药,惟愿药病相应,除王恶疾,王当发心归向三宝,乃得痊愈。”言讫,以刀自抉两眼,复令使臣断其两手。尔时,遍山震动,虚空有声,赞曰:“希有!希有!能救众生行此世间难行之事。”使臣大怖,仙人曰:“勿怖!勿怖!持我手眼还报于王,记吾所言。”
使臣受之,还以奏王。王得手眼深生惭愧,令僧合药,王乃服之。未及旬日,王病悉愈。王及夫人戚里臣庶,下逮国人,皆生欢喜。王乃召僧供养,谢曰:“朕之大病,非师莫救。”僧曰:“非贫道之力,王无仙人手眼,岂得愈乎?王当入山供谢仙人。”言讫不见。王大惊,合掌曰:“朕之薄缘,乃感圣僧来救。”遂敕左右:“朕以翌日往诣香山,供谢仙人。”明日,王与夫人、二女、宫族,严驾出城,来入香山,至仙人庵所,广陈妙供。王焚香致谢曰:“朕婴此恶疾,非仙人手眼难以痊除,故朕今日亲携骨肉,来诣山中供谢仙人。”王与夫人宫嫔,皆前瞻睹,仙人无有手眼,深生哀念,以仙人身不完具由王所致。夫人审问瞻相,谓王曰:“观仙人形相,颇类我女。”言讫,不觉哽噎,涕泪悲泣。仙人忽言曰:“阿母夫人勿忆妙善,我身是也,父王恶疾,儿奉手眼上报王恩。”王与夫人闻是语已,抱持大哭,哀恸天地,曰:“朕之无道,乃令我女手眼不全,受兹痛楚,朕将以舌舐儿双眼,续儿两手,愿天地神灵,令儿枯眼重生,断臂复完。”王发愿已,口未至眼,忽失妙善所在。尔时天地震动,光明照耀,祥云周覆,天鼓发响,乃见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身相端严,光明晃耀,巍巍堂堂,如星中月。……须臾,仙人复还本身,手眼完具,趺坐合掌,俨然而化,如入禅定。……王乃恭置宝龛,内菩萨真身,外营宝塔庄严,葬于山顶庵基之下,与宫眷在山守护,昼夜不寝。
《香山大悲菩萨传》完整地叙述了妙善公主出生、出家、成道的全过程,记载了完全有别于印度佛教经典的观音事迹,为迄今发现最早的记载观音证道成佛的历史文献。由此可推测,妙善传说最早在现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一带流传,当地人认为这正符合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规律:
从宗教的角度看,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在东汉时期传播到中土,刚到中原地区的时候,佛教是受排斥的。由于内地信奉道教,佛教的传播就必须要与当地的民间传说、信仰等联系起来,为中国化找一个结合点。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时,就确立了宝丰交通要道的地位。西域的一些僧人到内地传播佛教时,到达的第一个佛教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他们在宝丰看到香山寺的地势与佛经上描述的香山寺非常相似,所以传说汉化观音在宝丰香山寺得道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
佛教在印度创立的时间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在东汉时期传播到中国后,有一个实现汉化、被当地人认可和接受的过程,于是需要找到一个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点。而妙善传说也大多将故事发生的时代描述为佛教诞生的春秋时期,可看作是印度观音文化的平行系统。妙善公主具备神的特质,其孝感天地的事迹深入人心,并与印度的佛教精神对接起来。而后佛教僧侣们在白马寺传经之时,出于古汝州的交通地位,把香山寺作为传道寺院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妙善传说的诞生正好契合了佛教中国化和民俗化的进程,宝丰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汉化观音信仰的起源地。
《香山大悲菩萨传》诞生后,历朝历代的僧侣、文人等群体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新的叙事文本。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蒋之奇调任杭州知府,天竺寺僧道育将《香山大悲菩萨传》作了一些文字上的删节,改名为《大悲成道传》,重新刻碑立于天竺寺,妙善传说便在吴越地区乃至全国逐步流传开来。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南昌和尚祖琇的《香山大悲菩萨传》文本传世,也称为道宣律师所授,内容和义常本极为雷同。金朝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七月,金世宗次女唐国公主与奉国上将军、河南路统军使、驸马都尉、上护军广平郡开国侯乌林答天锡捐资重建香山观音禅院,同年立《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由师俭书丹。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居士刊印《观世音菩萨传略》,故事梗概与宋本大体一致。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书面化、文言化的叙事方式还是比较艰涩难懂的,于是人们对妙善传说的书面文本进行了通俗化的改编,便于让民众学习、讲述和传播。明成化元年(1465年),民间开始出现以记述妙善立志出家、历经磨难,终于在香山成为观世音菩萨为故事情节的剧本《香山记》。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剧作家张大复创作《海潮音》,又称为《香山记》,其内容与明代的《香山记》相似。妙善传说也见诸民间的宝卷文本中,如江苏常熟的《大乘香山宝卷》、江苏靖江的《观音宝卷》等等。江苏靖江的《观音宝卷》即源于《香山宝卷》,全称《香山观世音宝卷》,简称《观音卷》,记述了“七世慈航道人被玉帝惩罚托生为妙善公主”的情节。宝丰香山寺还根据碑文的记载整理了“妙善出生”、妙庄王“火烧白雀寺”“千手千眼观音”(妙善“献手眼救父”)等主要情节单元:
妙善出生
很早很早以前,中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为拯救众生于水火之中,**古佛神灵东渡,化身慈航大士投胎到中原父城王妃怀中。及至王妃分娩,大地震动,暴雨如注。瞬时,雨过天晴,彩虹挂天,百鸟齐鸣,百花争艳,王妃产下一女,厅堂馨香四溢。庄王惊诧,为其季女取名妙善。待妙善及笄之岁,举止端庄,超凡脱俗。因其上有大姐妙颜、二姐妙音,故国人尊称“三皇姑”。
火焚白雀寺
庄王见妙善矢志不移一心向佛,便命白雀寺主惠真劝其回心转意。惠真遵旨,奉劝妙善还俗。妙善妙言佛理,众尼噤不能对。惠真禀告庄王,言妙善佛心笃定,志求出家,普度众生,实不可摇其意志。庄王闻言暴怒,遂下令火焚白雀寺,致使寺内五百尼众死伤,造成恶孽。龙神显灵,救妙善逃离火海,经仙人指点,一路向西,到香山寻求一方净土。
千手千眼观世音
由于庄王火焚白雀寺,罪孽深重,患恶疾卧床不起。一天,有一高僧点化道,要想治愈病疾,须用人手眼方可,榻前庄王的长女、次女闻言大惊失色。高僧又点化道,出父城西南香山寺,可得手眼。庄王遣使臣入香山,仙人告诉使臣,你们国王得此恶疾,是因为不信三宝所致,我把我的手眼献于你的国王充药服用即可痊愈。说罢,仙人用利刃自择双眼,并令使臣断其双臂。庄王服用之后,果然病愈,遂偕王后同赴香山答谢仙人。到了香山,王后观仙人酷似三女妙善,悲泣涕泪。不想,那仙人说道,我正是您的三女妙善。庄王、王后及文武百官见三公主无手无眼,悲声震天,天空为之泣泪,大地为之动容。霎时,天鼓发响、祥云周覆、光明晃耀,妙善公主示现“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法像,端严肃穆。深受苦难的妙善公主在香山寺修成正果,被佛祖授记为“大慈大悲千手千眼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庄王回国后,重建白雀寺,在香山建大悲观音大士塔,后于运粮河畔建皇姑衣冠冢。自此,观音故里饮和食德,其乐融融。
要之,妙善传说是由政界、学界、僧人、信众等群体共同参与书写的,其民俗叙事体现了佛教义理与民间智慧的交融。妙善传说以河南宝丰为传播中心,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逐步辐射到全国各地。各地的妙善传说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附会到当地,形成了成熟的、在地化的叙事文本,但无论怎么演化,都是以宝丰香山寺的《香山大悲菩萨传》为基石,保留了“妙善出生”“白雀寺出家”“火烧白雀寺”“香山成道”“献手眼救父”等基本情节,也即叙事的“母题”。刘守华指出:“单一母题构成单纯故事,多个母题按一定序列构成复合故事。……包含多个母题的复合故事,常有一个核心母题对故事构成起主导作用,可以看作是‘故事核’。”母题的“类型化”是民间故事的内在特点,毛洪文、孙正国分析道:“民间故事集体传承导致的故事流布,在文化交流的进一步作用下,使得民间故事跨越时空而具有了形式与情节的普同性;另一方面,人类相似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实践经验也造成了在此基础之上的故事文本的相似性。”妙善传说由多个母题所构成,尽管有很多异文,但核心母题或“故事核”都是妙善献出手眼救父这一单元,其蕴含的至孝精神正符合儒家思想倡导的传统美德,成为老百姓共同尊奉的至上道德标杆。
二、妙善传说与观音道场的多地化分布
妙善传说是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核心叙事,传说的流布促进了观音信仰的多地化分布,正如林继富所论,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是“互为作用、互为表里”的,“规约民间传说叙事变化的重要内容是民间信仰。民间传说的发展离不开民间信仰,民间传说为民间信仰的传播和保存提供方便”。妙善传说与民间观音信仰总是相伴相生的,很多汉化观音道场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与妙善传说的情节母题相关联。
观音道场指的是观音菩萨修行成道或者示现应化的场所,按照通俗的理解,就是观音的“住处”。其一,妙善传说的叙事情节序列**起不同的观音道场。妙善传说记述了妙善公主出生于古父城、出家于白雀寺、成道于香山寺的“生命链条”,进而勾连起完整的观音文化链条:
古父城遗址(妙善出生地及妙庄王封地)—白雀寺(妙善出家地)—香山寺(妙善证道为观音菩萨地)—三皇姑坟(妙善墓地)
如前所述,北宋时期的汝州地区是妙善传说较早的流传之地,现河南宝丰尚存有与传说相对应的遗址和遗迹。妙善出生地即妙庄王国的所在地为现今宝丰县城东18公里处的李庄乡古城村西父城遗址,在春秋时是楚国重镇,楚平王太子建镇守此地。妙善公主的出家地白雀寺位于宝丰县李庄乡,山门上赫然书写着“观音故里”几个字,是对传说起源地的自我认同。白雀寺的正殿为观音殿,殿内以壁画的形式表现了妙善传说的情节单元,寺内还有妙善出家时担水浇花的莲花井,当地人以妙善传说大作文章,编造了莲花井水能“治病”的现代传说,成为一个旅游开发点,吸引广大游客。观音的成道地香山寺位于宝丰县闹店镇南,正山门上书着“补怛洛伽”的名称,正是佛教经典中记载的观音菩萨道场。由天王殿通往大慈悲殿的石阶上,有一组汉白玉浮雕,以景观的形式展现了妙善公主的事迹。大慈悲殿的正门有星云大师题写的“观音祖庭”牌匾。当地传说妙善公主在香山寺成道后,灵魂飞到了普陀山,而肉身则被妙庄王安葬了,于是,在李庄乡翟西村有三座“三皇姑坟”供信众朝拜。为什么有三座坟呢?据当地人介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三座坟中有一座为妙善公主的墓地,其余两座为衣冠冢;另一种是说三座坟分别为妙善及其两位姐姐的墓地。传说妙善修身成道为观音菩萨,在普陀山应化;大姐成道为文殊菩萨,住山西五台山;二姐成道为普贤菩萨,住四川峨眉山。这些现实的遗址和遗迹向世人实实在在地呈现了妙善公主的人生轨迹,以及证道为观音菩萨的过程。妙善公主的出生地、出家地、成道地、应化地等都往往成为观音的道场。
其二,妙善传说在各地的流布过程中,其叙事情节被附会到当地,形成了成熟的、在地化的叙事文本。于是,妙善传说的同一情节会对应多地道场,如在浙江舟山桃花岛,也有一座妙善公主出家的白雀寺,那里流传着的《观音经》,与河南宝丰一带的妙善传说如出一辙,只不过故事中的地点(东京)被“搬移”到了舟山群岛,妙善公主成道前的“家乡”也就在那里了。在管文祖等搜集整理的《普陀山的传说》中,收录了一则《抽手观音与讨饭菩萨》的故事,讲述妙善抗婚后,便去浙江舟山桃花岛的白雀寺出家。后来,父王生病,妙善断臂再抽,所以名为“抽手观音”;而妙庄王由于凡心未灭,被佛祖罚到普陀山的凉亭、路边,做了“讨饭菩萨”。由周航、王全吉主编的《浙江民间故事》中,记录了一则在浙江龙游县小南海镇竹林禅寺的“千手观音”的故事,虽然故事中的人物设定有所变化,但从情节上看,基本上是妙善传说的翻版。
在华北地区,很多地方都流传着“三皇姑”的传说,据赵倩、岳永逸的考证,华北的三皇姑传说是“苍岩山化”“在地化”的观音传说。华智亚也论道,冀中南地区苍岩山的三皇姑信仰,就是“地方化了的妙善传说”。此外,在四川遂宁、陕西铜川、河北南河、陇西西河、浙江湖州等地,都形成了完整的、落地式的妙善传说体系。福建厦门南普陀寺、云南昆明圆通寺、云南大理崇圣寺、河北赵县柏林禅寺、苏州大观音禅寺等也是信众认同的观音道场,这些道场的导游几乎都会向游客讲述妙善传说,如厦门南普陀寺某导游的讲解:
楚庄王在生时作恶太多,到地狱中沦为饿鬼界,许多饿鬼向他讨债,他心里很怕,给他自己的子女、大臣托梦,希望他们能到地狱中帮助他还清这笔债,脱离苦海,但是他的女儿和很多大臣都不愿意。这时候,只有非常柔弱的小女儿妙善站出来帮助他。妙善出生的时候,母亲就不爱吃荤腥,所以觉得她“妙心可善”,于是取名叫妙善。妙善去地狱时,愿意自挖双眼、自断双臂,替父还债。她的孝心感动了天,感动了地,感动了人佛,所以佛祖呢,就希望给妙善修一个殿。石匠这个时候很迷茫,佛祖说还他一个全手全眼,石匠听为了千手千眼,于是妙善得道成了千手千眼观音。观音的手很多,代表各种法器,也代表各种智慧。
可以说妙善传说所到之处,基本上都形成了完整的观音文化链条,充满着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在现实中也有相应的景观成为传说的佐证。于是,凡是妙善传说流布的地方,都形成了观音菩萨的道场,单是名为“香山寺”的寺院就有数十座之多,很多地方已然建构起“观音圣地”“观音祖庭”的文化标签。
观音信仰源于印度原生佛教,有一个最初的道场,在印度南部的补怛洛伽山,为观音的根本道场。在佛教经典与妙善传说的合力推动下,观音不仅属于宗教体系中的佛菩萨,而且已经完成了本土化和民俗化的进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的一位神祇。观音已经在中国社会“安家落户”,必然会为这位神灵提供护佑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处所,妙善传说为汉地观音道场的形成提供了依据,妙善传说所到之处,就是观音道场的所在,那么,观音道场的多地化分布也就具有了合理性。
三、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空间谱系
民间信仰属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兆元认为,民俗“是一种谱系性存在,是以语言文字、民俗行为、仪式行为、民俗景观以及数字形式存在的文化结构”。“民俗谱系是民俗学对于文化整体性、互动性与结构性认识的重要视角与方法,民俗的谱系包括族群谱系、空间谱系、时间谱系与形式结构谱系。”谱系是对文化各要素关系的一种描述,包括形成、扩展、收缩、断裂、重建等状态,是一种秩序化的表达。于是,我们从民俗谱系的视角来审视民间信仰,便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互动的系统。民俗谱系通过叙事建立起各文化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
根据民俗谱系的观念,妙善传说形成了多地化的观音道场,也将各个观音道场勾连为一个整体,建立起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空间谱系。空间谱系是动态发展的结构体系,描述了不同时期妙善传说及观音信仰的发展规律和地域间的关系网络。妙善传说及各观音道场的发展与其所属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国家政权的变更,经济、文化语境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传说和道场的命运走向。如前所述,妙善传说的发源地在北宋时期的汝州地区,且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距离汝州不远的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那么汝州的大香山理所当然地成为观音信仰的中心道场。之后,由于金人的入侵,政局发生剧烈动荡,北宋朝廷土崩瓦解,而后建立南宋政权,定都于浙江临安,朝廷偏安于江南一隅。“覆巢之下无完卵”,河南香山的中心地位也是岌岌可危,后来,观音的中心道场转移到了杭州上天竺寺的观音灵感院。在而后的历史进程中,又发展形成了新的道场,印光大师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石印版的《普陀山志》序中列举了四处观音道场:
菩萨大慈大悲,普为法界众生恃怙,由兹举国人民,各皆信奉,故有家家观世音之常谈。其应化道场,固非一处,如陕西南五台山、大香山、浙江天竺山等。其感应昭著,香火肸蚃,唯南海普陀山,最为第一。
正如印光大师所述,普陀山是当今僧俗两界认同度最高的观音道场,属于南海观音信仰体系。“南海”实际上指的是今天的东海海域,是因为历代王朝多建都在北方,便称都城之南的东海为“南海”。佛教徒直接将普陀山所在的洋面称为“南海”,从元、明时代起,普陀山便又被称为“南海普陀山”。同时,普陀山被认定为《华严经》等佛经中描述的补怛洛伽山,是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家”,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有相对应的描写。在南海观音信仰体系中,观音与东王、海龟、龙女等本土神灵打过交道。1985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普陀山传说》便收录了大量观音战胜诸神灵的传说,如:“观音借普陀”“观音收罗汉”“观音收金刚”“观音收韦驮”“观音收鳌鱼”“观音收龙女”“观音收红蛇”“观音巧造洛阳桥”“观音泼水坍东京”“观音泼水淹蓬莱”“观音弥陀争当家”“观音与弥陀打赌”“观音赚孔子”等等。这些传说描述了观音与中国本土神明的互动关系,凸显了南海观音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那么南海观音信仰体系与妙善传说是否有关联呢?普陀山的智宗法师曾讲述道:“南海观音来自妙善观音;而妙善观音来自唐代的律宗祖师爷——道宣律师,它中间起承转合的重要人物就是从汝州太守蒋之奇、香山教寺方丈联手开始,到了杭州,蒋之奇又和上天竺的道育方丈联手,然后到了我们普陀山。”孙昌武将妙善传说建构的观音信仰称为“大悲观音”,南海观音称为“普陀观音”,他从中国历代文学的观音叙事情节中分析妙善传说与南海观音传说的相互交织:“最后妙善被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永作南海普陀岩道场之主。这样大悲观音和普陀观音合为一体了。”于君方也从观音造像的角度,论述道:“当香山和普陀融合,妙善也并入观音的形象中,此时观音已成为汉化的女性造像‘南海观音’,这是明代相当流行的观音像。”各地流传的妙善传说通常都会讲述观音在成道后去了南海紫竹林,民间有“道成于香山,灵显于南海,至今香山有碑,普陀有寺”;“妙善出生古父城,白雀寺里青莲灯,香山宝刹得正果,普陀显灵度众生”等说法。笔者在河南宝丰调查时,搜集到三皇姑妙善与普陀山的传说。
三皇姑妙善与普陀山的传说
相传,当年三皇姑妙善在香山历经千难万苦,修成正道,正位于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即公元181年,在香山之巅大兴土木,修建香山寺,代废代兴,现存观世音菩萨肉身舍利塔一座,亦是著名观音菩萨道场。慈航驾临南海普陀,化身百千万亿,行善天下,普度众生。千百年来,浙江普陀山已成为著名的观音道场之一。香山有碑,普陀有寺,述说其事。
宝丰当地人也讲述道:
道出香山,灵显普陀。妙善公主成道在宝丰香山寺,显灵是在普陀山的。在2005年,河南举办过“中原文化上海行”的活动,结束后,曾组织活动组的成员到普陀山拜访,当地的佛教界对宝丰的香山寺很认可,认为是观音菩萨的成道地。在此之前,普陀山的妙善方丈在即将圆寂时,由于其法名取自观音菩萨的“妙善”之名,便有个很大的心愿,想要找到妙善公主的祖庭。然而全国有很多座香山寺,到底哪一个是真香山?后来,妙善方丈的大弟子来到宝丰香山,顿时就感觉这里的环境正好与妙善师父描述的香山相同。
四川遂宁的广德寺、灵泉寺都为著名的观音道场,当地一直流传着“观音菩萨三姐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唯有三姐修得苦,出家遂宁白雀寺,修在南海普陀山”的传说,也表达了妙善传说与南海观音的深刻联系。
综上,南海观音虽然是佛教经典认可的信仰体系,但与妙善传说有着深层次的关联,妙善传说与南海观音从双线并置到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基本形态,形成了更大范围的空间谱系,这个谱系从根本上讲还是由妙善传说推动形成的。而今,普陀山已然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观音朝圣中心,星云大师曾说道:“在中国,只要一谈起朝礼观世音菩萨,几乎都会想起‘南海普陀山’这座海岛圣山。”所以,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空间谱系呈现出地域间的层级分化,普陀山居于谱系的中心,是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观音道场,又与其他地方性、区域性的观音道场发生联系。总之,妙善传说将各观音道场勾连为一个整体,使其成为互动的、有序的体系,是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空间谱系的线索和灵魂。
结 语
妙善传说根植于佛教传统,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民俗叙事,在其传承与流布的过程中,逐步演变为多样的异文形式,并在多地实现了在地化的发展,催生了当地观音信仰的形成,很多汉化观音道场都不同程度地与妙善传说有关。事实上,以妙善传说为勾连,构建了分布在中国各地的民间观音信仰的空间谱系。妙善传说又与普陀山的南海观音信仰体系建立起更大范围的空间谱系。本文通过考察妙善传说的文本及其发展的历史,试图论述妙善传说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相伴相生、互相滋养的关系,以系统的、动态的眼光审视了妙善传说的功能,同时也探讨了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发展规律和本土特色,突出其整体性和互动性的特征,这是民俗谱系学研究的运用和拓展,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话语。谱系因文化的传播、需求和认同而形成,是一种规则和秩序的表达,体现了文化事象各要素的联系性和整体性,是文化交流的呈现方式。民俗谱系的观念避免了孤立的、无序的、缺乏焦点的研究,是探析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问题的合理视角。
原文刊于《华中学术》第26辑。
神话与民俗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