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活动
 
五彩丝长端午索
发布时间: 2024/7/4日    【字体:
作者:张晓红
关键词:  五彩丝 端午索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午节的起源说法多样,但节日的形成定型是在汉魏六朝,至唐宋而兴盛繁荣,尤其是宋代,由于皇帝自上而下的大力倡导,这一节日更是备受重视。宋代端午节,皇帝要求翰林学士上“端午帖子词”(实为五、七言绝句,贴于阁子上,故称),众多的帖子词以及其他诗词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有关宋代端午节俗的丰富资料。缠挂端午索,就是端午节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本文拟从宋代诗词的角度谈谈端午索的名称、用法及功能。

 

  端午索的名称

 

端午索是指由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缠合而成的各种形状的彩丝。端午索是个统称。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云:“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总名之外还有很多别名。《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俗通》记载,汉代系于臂上的五彩丝,“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后世基本沿习了这些称呼。在宋人有关端午的诗词中,除了这些名称外,还有一些不见载于其他书籍的端午索名称。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分类来看。

 

首先,从材料上说,端午索因其由五色线组成,所以称之为“彩丝”“彩缕”“彩索”“五色丝”“五丝”“五色缕”“文缯”等。在五色中,又以红色为主,故又称“朱丝”“朱索”“红丝”“红缕”“丹缯”等,这些名称在宋人笔下俯拾即是,如:

 

    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参差台殿照祥云,叠雪含风彩缕新。(曹勋《端午帖子》)

 

    彩索盘中结,杨梅粽里红。(欧阳修《端午帖子词·皇帝阁》)

 

    百草斗余欣灵月,五丝萦后祝遐年。(晏殊《内廷四首》其一)

 

    佳人五色缕,道士绛囊符。(梅尧臣《端午日三首》其二)

 

    双人绿艾消民沴,五色朱丝奉帝龄。(崔敦诗《淳熙元年端午帖子词·皇帝合》)

 

    织组文缯载旧仪,晨朝丹扆奏天慈。(晏殊《升阁二首》其二)

 

    朱索连荤种,仙缯篆秘符。(宋庠《皇后阁端午帖子词》)

 

    榴花依旧照眼。愁褪红丝腕。(吴文英《隔浦莲近·黄钟商泊长桥过重午》)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此心自与天无间,岂侍丹缯始辟兵。(汪应辰《太上皇帝合端午帖子词》)

 

在这么多名称之外,宋代诗词中还有“彩绦”“锦丝”“金缕”“翠丝烟缕”“龙纹轻缕”“降绡缯”等美称,这大致是文人中间才有的雅称,不为一般民众所熟知。如:

 

    到如今,前欢如梦,还对彩绦无语。(周紫芝《永遇乐·五日》)

 

    今朝端午新梳掠。锦丝围腕花柔弱。(周紫芝《醉落魄·重午日过石熙明,出侍儿鸳鸯》)

 

    金缕开辰分五色,长丝献寿祝千年。(夏竦《御阁端午帖子》)

 

    碧罗窗底,依稀记得,闲系翠丝烟缕。(周紫芝《永遇乐·五日》)

 

    角黍星团,巧萦臂、龙纹轻缕。(曹勋《夏云峰·端午》)

 

    学士大书金字帖,宫中巧篆降绡缯。(卫泾《寿成惠圣慈佑太皇太后合端午帖子》)

 

其二,端午索之所以用五色,是因为五色代表了五方:黄为中央,属土;青属木,主东方;白属金,主西方;黑属水,主北方;红属火,主南方。五行生克,故能驱害辟邪,而祛除邪恶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延年益寿,因此,端午索又称为“延命缕”“续命缕”“命缕”“续命丝”“长生缕”“长寿线”“百索”等。“彩丝”“五色丝”等称呼仅说明了端午索的材质,而这些称呼则表达了它的功用,符合人们求吉避凶的心态,所以在诗词中更为常见,尤其是在那些歌功颂德的端午帖子词中出现的频率更高。比如:

 

    更以亲蚕茧,纫为续命丝。(欧阳修《端午帖子词·皇后阁》)

更缠长命缕,仍泛引年菖。(周必大《端午帖子·太上皇帝阁》)

 

“长生缕”“长寿线”有时也简称长丝,如欧阳修端午帖子词中的“良辰喜庆袅长丝”(《淑妃阁》),“沐兰佳节庆长丝”(《郡王阁》)等。

 

其三,五色彩缕还被认为具有避免兵祸的功用,所以称之为“辟兵缯”。这一称呼在东汉时就有,如前引《风俗通》说五彩丝“一名辟兵缯”。所谓“辟兵缯”,是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鸟兽形状,上刺文绣、金缕的一种佩饰。有的佩于胸前,有的缀于臂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兵祸繁多,“辟兵缯”很是流行。宋代诗词中也写到“辟兵缯”(又名“辟兵繻”):

 

    饮食祈君千万寿,良辰更上辟兵缯。(苏辙《学士院端午帖子·太皇太后阁》)

 

    圣主忧民轸宵旰,宫中犹绾辟兵繻。(卫泾《皇帝合端午帖子》)

 

受道教影响,宋代道士用黄纸书写一些文字或画上符,称为“辟兵符”“辟兵”“兵符”“灵符”“仙缯”“秘符”“丹缯”“丹篆”“宝篆”“符箓”“朱符”“长生箓”“长生篆”等,用以避灾祸、求长生,与五色丝做的辟兵缯功用相同。

 

其四,五彩丝缕还发展演变出专门表达男女相思恋情的饰品,称为“合欢缕”“合欢索”“合欢结”“同心双结”等。这些称呼在擅长言情的词作中较为常见:

 

    兵辟神符,命续同心缕。(张孝祥《点绛唇》)

 

    斗巧结、同心双缕。(甄龙友《贺新郎》)

 

    合欢缕,双条脱。自香消红臂,旧情都别。(吴文英《满江红·甲辰岁盘门外寓居过重午》)

 

    斗巧合欢,彩丝缠臂。(赵长卿《醉蓬莱·端午》)

 

    把合欢彩索,殷勤寄与。(张耒《失调名》)

 

    手弄合欢双彩索,笑偎人、福寿低相祝。(刘镇《贺新郎》)

 

另外,因为制作丝缕可以体现出妇女女红之巧,故又称“巧索”“巧篆”,如“巧索从来无人系,惟对榴花自语”(吴潜《贺新郎·和刘自昭俾寿之词》);“盘丝系腕,巧篆垂簪”(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端午索的用法

 

端午索的用法多样,大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系于手臂

 

端午索多系于人的胳膊上,尤其是妇女孩童的胳膊、手腕上,用以辟邪,这在宋代诗词中多有表现,如:

 

    彩线轻缠红玉臂。(苏轼《浣溪沙·端午》)

    五彩丝长系臂初。(晏殊《御阁》)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巧萦臂、龙纹轻缕。(曹勋《夏云峰·端午》)

    彩丝皓腕宜清昼。(侯置《杏花天·豫章重午》)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张榘《念奴娇·重午次丁广文韵》)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臂缕”的称呼就是由于这种用法而产生的。一般而言,端午索应该是对称地缠系于两只胳膊上的,“端午彩丝双系”(王迈《念奴娇·寿洪运管五月初五》)、“玉腕彩丝双结”(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史浩《花心动·端午》)、“谁在绿窗深处,把彩丝双结”(姚述尧《好事近·重午前三日》)等都是确证。

 

(二)悬于门户

 

端午索也用于端午节门户的装饰。将五色丝缕悬挂于门户的习俗比将其缠于手腕的习俗更早,据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卷八记载:“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也。”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卷八云:“《续汉书》曰:‘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施门户。故汉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即为门户饰,为难止恶气。’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宋代仍然有此习俗,但渐渐萎缩而让位于艾和菖蒲。端午帖子词中还是有这方面的记载,如“采缕萦朱户,芳菰剪翠筒”(崔敦诗《淳熙元年端午帖子词·皇帝合》)、“千门袭吉萦朱索,九禁开晨辟紫闱”(夏竦《皇后阁端午帖子》)、“千门朱索迎嘉祉,九禁椒涂纳美祥”(夏竦《皇后阁端午帖子》)等。

 

(三)佩戴于胸、插戴于头

 

用彩线做成的辟兵符或钗符等装饰品,佩戴于人们的身上或插戴在妇女头上。从“自是不争应善胜,何须更佩辟兵符”(许应龙《皇帝阁端午帖子》)、“辟兵已佩灵符小,续命仍萦彩缕长”(苏轼《端午帖子词·皇太妃阁》)、“福及万方天所相,祛邪保假佩灵符”(崔敦诗《淳熙八年端午帖子词·太上皇帝合》)、“辟邪不用符为佩,续命何须彩结丝”(许应龙《皇后阁端午帖子》)等诗中的“佩”字可见,辟兵符是佩戴在胸前的。韩元吉的“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南柯子·广德道中遇重午》);许及之的“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贺新郎》);刘克庄的“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贺新郎·端午》);崔敦诗的“玉燕垂符小,珠囊结艾青”(《淳熙七年端午帖子词·皇后合》)等诗中的兵符、钗符都是悬于钗上插戴于头的。

 

(四)装饰他物

 

彩线可用来装饰用其他材料做成的饰品,如钗符、艾虎、囊等。前面提到的“钗符”,有的用艾,有的用彩色布帛做成各种形状,然后用五彩丝加以装饰或彩绣。这种饰品小巧玲珑,多悬于钗上插戴,故名。其中大多做成虎形,上面粘贴艾叶,也称“艾虎”。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载:“……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许应龙的《贵妃阁端午帖子》:“丹篆钗符彩缕鲜,承恩侍宴玉皇前。”可看出钗符是用彩缕装饰的。后代的钗符样式更加多样化,但彩线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彩公系虎》云:“每至端阳,闺阁中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葫芦、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另外,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还提到一种“搐钱”的佩饰,是用“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这种厌胜物也以彩线为原料,有点类似于后代的香囊。

 

其次,五色缕可以捆缚粽子。早期的粽子是将米装在竹筒里烤熟的,称作“糉”,后代称“筒粽”,到春秋时期有了不用竹筒而直接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角黍”。粽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①,未言是否用丝线包扎。到南北朝时,“角黍”用五色丝缠绕捆扎,吴均认为“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徕五色丝,皆汨罗遗风也”(《续齐谐记》),并称这种带五色丝的粽子为“五花丝粽”。唐代粽子繁多,有一种叫“百索粽”②,应该是用五色丝装饰的粽子。唐诗人元稹“彩缕碧筠粽,香粳百玉团”(《表夏十首》之十)写的当是用彩缕缚扎的粽子。宋代角黍仍用五彩线捆扎,欧阳修《渔家傲》中“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刘过的《沁园春》中“香黍缠丝,宝符插艾,犹有樽前儿女怀”,说得再明白不过。苏轼《端午帖子词·夫人阁》中“五彩萦筒秫稻香”;陈义《菩萨蛮》中“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写的也是此事。

 

  端午索的功能

 

从上文端午索的名称和用法,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它的功能,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辟邪求吉,延命续寿

 

人们之所以悬挂佩戴端午索,最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它可以辟邪。因为端午索的青、黄、赤、白、黑五色代表了东、中、南、西、北五方,分属于木、土、火、金、水五行,五行相生相克,所以能够辟邪求祥。“灵符喜辟邪”(欧阳修《端午帖子词·皇后阁》);“灵符尚辟邪”(汪应辰《太上皇后合端午帖子词》);“福及万方天所相,祛邪保假佩灵符”(崔敦诗《淳熙八年端午帖子词·太上皇帝合》);“艾虎宜男,朱符辟恶,好储祥纳吉”(《醉蓬莱·端午》);“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王沂公《端午帖子》)等诗句很通俗地说出了端午索的用途。

 

祛除邪恶的目的是延长寿命,达到长寿,“延命缕”“续命缕”“命缕”“续命丝”“长生缕”“长寿线”等名称就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些诗句直接言明了端午索延命续寿的功用,如苏轼《端午帖子词·皇太妃阁》:“辟兵已佩灵符小,续命仍萦彩缕长”;欧阳修《端午帖子词·夫人阁》:“萦丝喜续年”;周必大《端午帖子·太上皇后阁》表达得更清楚:“丹篆钗符小,朱丝臂缕鲜。都无邪可辟,只有寿方延。”郭应祥《传言玉女·五月四日孙佥判四昆仲携具稽古堂观竞渡有作》则表达了端午节无彩缕可续命的遗憾:“倦客今年续命,欠□彩缕。”从科学的角度看,辟邪延命的说法显然是荒唐的,但它却表达了人们期盼健康、企求长生的美好愿望。其实古人有些诗也表达了佩戴端午索并不能续命的观点,如欧阳修《端午帖子词·皇后阁》:“彩缕谁云能续命,玉奁空自锁遗香”;许应龙《皇后阁端午帖子》:“辟邪不用符为佩,续命何须彩结丝。”

 

(二)装饰门户,美化身体

 

五彩的端午索是一种辟邪物,更是一种装饰品,人们可以在节日里名正言顺地用它来装饰身体、美化形象。人们喜欢佩戴它,就在于五彩丝缕的创造物具有非常强的装饰美化功能。当更多更新的用五彩丝缕制作的佩饰出现时,它的娱乐、装饰功能便更强了,也更为人们所喜欢了。

 

(三)争奇斗胜,展示女红

 

精美的端午饰品是女子展示女红的绝佳机会。追溯历史,在汉代,这种缯缕之类并不专用于端午,而是仲夏节令蚕茧成后妇女用来展示蚕功的。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按《孝经·援神契》曰:‘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贡献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一作百索),名拟甚多,赤、黑以为四方,黄居中央,名曰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这种夏季的活动后来便逐渐集中于端午节了。范成大的《吴郡志》卷二记载:“重午以角黍团、采索、艾花、画扇相饷。”宋代花样翻新的端午索显然仍有展示女红、比赛技艺的一面,可谓“五色双丝献女工”(欧阳修《端午帖子词·皇帝阁》)。当形制各异的端午索佩戴出来时,女子们无形中就会互相比赛,看谁的更美观、更新颖、更小巧、更鲜艳,宋代诗词为我们展现了时人以之竞巧斗胜的生动场面:

 

    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绣茧夸新巧,萦丝喜续年。(欧阳修《端午帖子词·夫人阁》)

    斗巧结、同心双缕。(甄龙友《贺新郎》)

    斗巧合欢,彩丝缠臂。(赵长卿《醉蓬莱·端午》)

绿窗纤手,朱奁轻缕。争斗彩丝艾虎。(晁补之《越调永遇乐·端午》)

 

民间如此,皇宫也不例外。宫中此日要给皇帝进献五彩丝缕,以展示女红,如欧阳修的《端午帖子词·皇后阁》云:“六宫彩缕争新巧,共续千龄奉至尊”;周必大的《端午帖子·太上皇后阁》云:“清晓宫中献彩丝,盘龙结凤斗新奇。”

 

(四)往来馈赠,联络感情

 

各种端午索既可以自己佩戴,也可以赠送他人。在宋代,上自皇帝,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将端午索作为赠送亲友的重要物品之一。《梦粱录》卷三记载:端午日“内以百索彩线、细巧镂金花朵、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经筒、符袋,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市井看经道流,亦以分遗施主家”。《武林旧事》的记载大致相同:端午日,皇帝“分赐后妃诸阁大珰近侍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及紫练、白葛、红蕉之类。……外邸节物,大率效尤焉”。在众多的“端午帖子词”中写到这一点的非常多,如“五色彩丝颁禁殿,千龄嘉庆集藩房”(夏竦《郡王阁端午帖子》)写的是皇帝对臣下的赏赐;“更将长命缕,侵晓奉慈庭”(崔敦诗《淳熙七年端午帖子词·皇后合》)、“随时但献长生缕,当午犹闲竞渡舟”(崔敦诗《淳熙七年端午帖子词·皇后合》)、“君王自进长生缕,细剪菖蒲泛玉卮”(汪应辰《太上皇帝合端午帖子词》)等写的是臣子对皇帝或太上皇帝的进献。

 

进献于上的端午索一般是摆放在精美的盘中。“巧女金盘丝五色”(欧阳修《端午帖子词·夫人阁》)、“彩索盘中结”(欧阳修《端午帖子词·皇帝阁》)、“盘中更进长生缕”(汪应辰《端午帖子词皇帝合》)、“时新络绎走雕盘”(周必大《端午帖子·太上皇帝阁》)等诗句都说明了这一点。五彩斑斓、鲜艳多姿的端午索摆放在华丽精美的盘中,让人赏心悦目,真是“采缕盘金丽”(崔敦诗《淳熙七年端午帖子词·皇帝合》)。皇帝于节日赏赐臣下以示恩宠,臣子于节日进献皇帝以表诚敬之心和美好祝愿;臣子因君王的赏赐而内怀感激,君王因下属的进献而更感尊严,冰冷的君臣关系因礼物的传递而有了融融情意。

 

亲朋好友互赠彩索有助于增进情谊,青年男女更是以之表达彼此的爱慕和对爱情长久的期盼,“合欢索”“同心缕”的名称所包含的美好祝愿正在于此。“丝”与“思”谐音,彩丝代表的是浓浓的思念情。对于分离的人而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端午佳节,给亲人“把合欢彩索,殷勤寄与”(张耒《失调名》),所表达的就是一份深深的思念与牵挂:“斗巧结、同心双缕。尚有经年离别恨,一丝丝、总是相思处”(甄龙友《贺新郎》),“手把合欢彩索,殷勤微笑殢檀郎。低低告,不图系腕,图系人肠”(张耒《失调名》)。

 

总之,端午索在其发展过程中,名称、形制由单一走向多样,用法由悬挂于门户而变为主要佩戴于人身,功能由单纯的辟邪驱恶而发展演变出避兵、传情达意以及斗巧娱乐等。形态功能的多样化使其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节日用物,广为大众所喜欢,流传至今而不衰。

 

 ①《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蓼,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

 

②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唐岁时节物,元日则有屠苏酒、五辛盘、校牙饧……四月八日则有糕糜,五月五日则有百索粽子……”

 

《文史知识》2006年第6

文史知识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韦伯论美国 \莫太齐
摘要:本文意在搭建起“韦伯的美国观”,从历史发生学追溯美国社会起源及其伦理构造,…
 
美国宗教自由的内核 \吴飞
在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中,并没有关于宗教自由的条款,同时也没有任何别的关于个人权…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公私观念视角下一座乡村祠堂的诞生——基于对鲁中地区大窎桥村的个案考察
       下一篇文章:端午节和“宇宙药”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