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秦汉以来的鬼神信仰与仙话(一)
发布时间: 2024/8/30日    【字体:
作者:黄剑华
关键词:  秦汉 鬼神信仰 仙话  
 

一、鬼神信仰的由来

 

古代蜀人不仅有绚丽多彩的神话传说,在鬼神信仰方面也是由来已久,秦汉以来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这与仙话的盛行、道教的流传,以及佛教的传播,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如果说神话传说揭示的主要是一些古蜀故事,那么鬼神信仰则涉及古代蜀人的精神崇尚。所以在这方面做一些深入探讨,也是很重要的话题。

 

我们知道,鬼神是人们对世俗生活世界之外的一种臆测,这种意识远古时代就已有之。在先民的观念中,鬼神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异己力量的代表,又是人们崇拜的对象。面对各种难以预测和驾驭的自然现象,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心理需求,人们因之而创造了众多的鬼神来司理和佑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面对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以及一些异常事件和某些重要时刻,人们只有乞求鬼神的宽宥和救助,并因此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鬼神信仰和民间崇尚习俗,这在古代社会已成为一种最为常见的现象。

 

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有了神灵崇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在先民的原始思维方式中,人类的起源和神灵有关,自然万物也都由神灵主宰。开天辟地有“盘古”,创造人类有“女娲”,天上有日神、月神,刮风下雨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海中有海神,水中有水神,山中有山神精灵。先民认为这些神灵在不同的领域里都具有巨大的威力和作用,尊崇这些神灵不仅能使人们的世俗生活逢凶化吉,而且能为子孙后代带来吉祥安康,因而神灵崇拜也就成了古代人们一种最重要的心理慰藉。

 

伴随着人类从遥远的洪荒时代逐渐向文明社会的迈进,中国神话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对众多神灵的想象和创造,也包括了对众神威力与作用的虚构和解释。从文献记载看,中国古代对神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按照荀子的说法:“列星随转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许慎的解释是:“神,引出万物者也。”《左传》中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礼记·祭法》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论衡·祭意篇》说:“群神谓风伯、雨师、雷公之属。风以摇之,雨以润之,雷以动之,四时生成,寒暑变化。日月星辰,人所瞻仰。水旱,人所忌恶。四方,气所由来。山林川谷,民所取材用。此鬼神之功也。”总之神灵具有巨大的威力,操纵着自然界的一切,天上人间地下神灵无处不在,人们相信敬仰神灵会有很多好处,而违背了神的意志则会不顺或受到惩罚。但后来人们又认为神灵中亦有善神和恶神,善神佑助人类,恶神降灾难于人间(同样的道理鬼怪也是如此),所以对善神要崇拜和敬仰,对凶神恶鬼要巧妙回避或设法反抗。

 

在崇拜神灵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又产生了与神灵沟通的理念,于是巫觋与“巫术”便应运而生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就是鬼神充斥世界,鬼神支配一切,人与鬼神共处于大地之上。人类要生存,不仅要制作生产工具,从事采集、渔猎和农耕,也要依靠鬼神的意志约束自己的行动,可见巫教思想是远古和上古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巫术在很多场合所起的作用主要还是取悦于神灵,其目的就是利用神秘的外在力量为自己造福。正如弗雷泽《金枝》中所论述:“在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巫术的出现早于宗教的产生,人在努力通过祈祷、献祭等温和谄媚手段以求哄诱安抚顽固暴躁、变幻莫测的神灵之前,曾试图凭借符咒魔法的力量来使自然界符合人的愿望。”世界上各民族的巫术形式多样,由于社会和民俗的差异,曾经历了不同的盛衰过程,但在本质上都是鬼神信仰的伴生物。

 

中国先秦时期巫术非常盛行,“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念,曾长时期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祭祀活动曾是当时的头等大事,《国语·楚语》就记载:“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天子遍祭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由于统治者对祭祀的重视和身体力行,“其谁敢不战战兢兢,以事百神”。传世文献对巫师沟通神灵的传说和祭祀活动就有较多的记载,如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鲁迅先生认为就是一部“古之巫书也”。图像资料对此也有生动精彩的刻画,如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就描绘了巫师沟通神灵的想象。这种崇巫的情形,随着社会的前进,到了秦汉时期才有了较大的改观。此时巫师已不再是社会的主流,祭祀活动也增添了礼法的理念,人与鬼神的关系也多了一些新的观念,譬如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在鬼神世界中的折射和体现,以及后来道教的崛起和佛教的传播对中国传统鬼神信仰的影响等。

 

如果说众神是先民相信万物有灵的产物,那么鬼就是人死后灵魂进入冥间的化身了。按照《礼记·祭法》的说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礼记·祭义》又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尸子》也说:“鬼者归也,故古者谓死人为归人。”许慎《说文》的解释是:“人所归为鬼,从儿、田象鬼头,从ㄙ,鬼阴气贼害,故从ㄙ。”段玉裁注释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自儿而归于鬼也。”值得指出的是,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形骸和灵魂构成的,所谓“人死曰鬼”,并不是指人的形骸死亡便成为鬼,而是认为灵魂在人体死亡时才成为鬼。也就是说,古人关于人死为鬼的说法,和古代对灵魂的认识有关。在汉代的文献史料中,对此已有较多的记述。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刘安《淮南子·精神训》中说:“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高诱注曰:“精神无形,故能入天门,骨骸有形,故反其根归土也,言人死各有所归。”一旦形神俱灭,生命就不存在了。人死了,形体随之而亡,灵魂也就转化成了另外一种形态。《汉书·杨王孙列传》说:“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

 

按照古人的解释,归于天者便为神——所以古代有祖先神之说并衍生出祖先崇拜的观念,归于地者便为鬼——古代因此而有了鬼的观念。《礼记·郊特牲》就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古人也有认为魂魄一起转化为鬼的,如《左传·昭公七年》记子产言:“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强死”是说不能善终,“淫厉”是比喻恶鬼,意思是说如果普通男女不得善终,魂魄就会变为恶鬼。所以“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可见古人不但认为鬼是由魂魄变化而来,而且认为鬼有善鬼与恶鬼之分。《礼记·祭法》中认为王公贵族士大夫之流死后灵魂都有变为厉鬼的可能,所以要祭祀,以禳除灾祸。在古人的观念中,恶鬼多为未得善终者的灵魂所化,会专门与人作祟;善鬼则能福佑众生,保佑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祖先神在一定意义上说,就属于能保佑子孙造福后人的善鬼。

 

总之,在古人的认识中,鬼是人死后灵魂不灭的表现形式。关于灵魂不灭的观念,其实在世界上很多民族都存在。弗雷泽《金枝》中就谈道,在澳大利亚、北美洲、加拿大、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印度洋周边地区等很多民族都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同样认为,灵魂是独立于人体形骸之外而又寓于人体形骸之中的东西,人体死亡后灵魂便离开身体而成为鬼魂。如“彝族人坚信人有鬼魂,灵魂不灭,人死后鬼魂依然存在。鬼,又分为好鬼和恶鬼。好鬼护人,恶鬼害人”。“羌族人同样坚信‘灵魂不灭’,凡羌族地区都有送鬼、招魂、赶鬼、驱邪的活动。”羌族人“鬼的观念与灵魂观念分不开。羌族相信人有魂,人死了,魂魄不灭,死后几天,魂魄留恋家庭,要回煞,要祭奠”。纳西族人也有同样的观念,“纳西族原始观念中认为人有灵魂,并重视对灵魂以及亡魂的处理”。类似的民族史料记载很多,可见灵魂不灭与“人死为鬼”,在古代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念。正是这种灵魂不灭的观念,形成了古代鬼神信仰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观念中,鬼作为生命进入幽冥世界的一种转化形式,或者说是人死后灵魂不灭的一种象征,通常认为也同样具有和神灵相似的某些神秘威力和作用。譬如先民大都相信自己部落或家族的人死后变作鬼,仍然会保护着自己的部落或家族,尤其相信祖先的鬼魂会保护子孙后代。又譬如先民相信历史上一些伟大和杰出的人物,死后会变为善鬼或善神,给后世的人们乃至整个社会以护佑。如《淮南子·氾论训》中就说:“故炎帝于火而死为灶,禹劳天下而死为社,后稷作稼穑而死为稷,羿除天下之害而死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可知后世祭祀灶神、社神、稷神、宗布神的由来,原本都是祖先灵魂所化之善鬼或善神。又如屈原《楚辞·九歌·国殇》中赞扬阵亡将士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鬼雄”乃鬼中强者,《章句》解释是:“言国殇既死之后,精神强壮,魂魄武毅,长为百鬼之雄杰也。”也是属于善鬼或善神之类。此外,还有死后变为恶鬼的,《礼记·祭法》中称之为“泰厉”“公厉”“族厉”,都是游荡在人间的恶魂变成的厉鬼。据孔颖达解释:“泰厉者,谓古帝王无后者也,此鬼无所依归,好为民作祸,故祀之也。”“公厉者,谓古诸侯无后者,诸侯称公,其鬼为厉,故曰公厉。”“族厉者,谓古大夫无后者鬼也,族,众也,大夫众多,其鬼无后者众,故曰众厉。”古人认为,各种厉鬼都是有害于社会和民众的,对待这些恶鬼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祭祀,使有所归而不再为祸。还有就是采用禳除之法,达到镇鬼辟邪的目的。古人的这种鬼神观念,不仅导致了古代祭祀活动的频繁,而且对古代的丧葬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黄剑华《古蜀神话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1月版

神话研究院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王权”与“神佛”——日本思想史的两极 \葛兆光
2020年年初我来到东京,住在上野不忍池的附近,每天走路到东京大学的研究室看书。近年…
 
论加尔文法律思想中的道德律 \周钰明
摘要: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1509-1564)是法国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和思想家,对西方的…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太平洋岛国热情欢迎教宗方济各的到访
       下一篇文章:没有文章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