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牛郎织女传说,源于图腾婚的瓦解
发布时间: 2024/10/11日    【字体:
作者:田开元
关键词:  七夕节;牛郎织女;图腾婚;三苗;爱情节  
 


 

 

牛郎织女传说,为何跟特定的动物有关?想必,这是图腾婚的残留。图腾时代尽管过去了,但是图腾崇拜还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民间文学的创作。对于位居四大传说之首的牛郎织女传说,更是如此。我猜想,它最初是三苗的作品,后来被周朝、秦朝、汉朝、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老百姓、读书人,共同再创作,从而形成了礼赞爱情、故事凄美的七夕节。伏羲东迁,定都中原,标志着以龙虎凤三大图腾部族为基础形成了昆仑三族——中华民族的前身。当昆仑三族被内战瓦解之后,昆仑三族之间的联姻即图腾婚随之瓦解,但是对于昆仑三族的战后孑遗三苗,却难以忘却;于是,创作了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叹》诗云:“飞星传恨载《诗经》,结为夫妇见曹《注》。老牛相助得织女,郎耕田来女织布。牛郎遇上恶嫂子,织女有个凶王母。单身之时遭分家,婚后又被银河断去路。天上人间都在愁,一年只一晤。所幸喜鹊把桥搭,银河变通途。”

 

从周朝,到两晋南北朝,牛郎织女传说在文献记载里趋于定型,演绎成了礼赞爱情、故事凄美的七夕节。在这个故事里,有许多地方跟特定的动物有关:为何是牛郎,而不是虎郎、马郎?帮助牛郎的为何是神通广大的老牛,而不是老虎?织女的衣服,为何被牛郎拿走后就飞不了,而穿上后,又可以飞,岂不跟翅膀无异?为何是喜鹊来相助,而不是其它走兽?牛郎、织女、王母娘娘,代表的是怎样的三方?……

 

同为民间文学,与神话相比,传说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性;因此,传说时代被视为历史的开始,《史记》便以炎黄传说开篇,因此大家讲到中国史,就说“有史自炎黄始”,很多汉族自称“炎黄子孙”,甚至可以通过姓氏将家族、族谱直接追溯到炎黄二帝。可见,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传说,尤其是被誉为中国四大传说之首的牛郎织女传说,恐怕也非纯属虚构,它应当或多或少地在遗存着一些真实的远古信息。

 

本文,以拙著《春节考源》首创的昆仑三族之说,阐释七夕节。牛郎织女传说跟图腾崇拜有关,即牛郎代表龙族,织女代表凤族,王母娘娘代表虎族。当黄帝虎族战胜炎帝龙族、蚩尤凤族之后,虎族坐镇中原,与龙族联姻巩固了华夏族,中断了龙凤二族的世代联姻,从而在战后孑遗三苗那里,渐渐演绎出各种版本的牛郎织女传说。即言,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先秦图腾婚的瓦解,表达了龙凤二族对龙凤呈祥的祈盼。

 

一、图腾婚,姓氏婚

 

图腾婚,即图腾外婚。图腾制度,对内划分氏族,对外划分姻族。同一图腾,即同一部族;因此,不能通婚。比如: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很多,但说到她的婚配,多以“伏羲女娲”并提,从未听说女娲与太昊的结合。因为,女娲、太昊都属龙族,按“同图不婚”的古规,他俩禁止婚配。图腾制是族外婚的最初规则,图腾(外)婚是族外婚的最初形式。同一氏族禁婚,由同一氏族的胞族之间也禁婚,又叫氏族外婚。

 

先秦(前221之前的中华),图腾是划分族属、确认姻族的标志,不仅“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老蛇坐地守”是真的,连俗语所说的“龙虎凤”也是真的,它们反映了图腾部族及其联姻。图腾部族的世婚,后来演变为“合二姓之好”的异姓通婚。比如,黄帝部与炎帝部的姬姜世婚,周朝的周王室与齐国的姬姜世婚,以及黄帝族(虎族)与蜀山氏(龙族)的世婚,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所以,蜀人自言为“黄帝之后”,是以父系而言。

 

姓氏婚,即姓氏外婚。姓氏是族外婚的第二规则,姓氏外婚是族外婚的第二形式。“男女同姓,其生不番。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左传》)中华姓氏的主源之一,是图腾化姓。母系社会,同姓则是同一个老祖母的后代、同一个图腾的氏族。拉祜族神话说,一场洪水后,只有一对男女在葫芦里得生,他们从葫芦中走了出来,生了十三对孩子,于是厄莎叫来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十二个动物,让它们各自领一对去抚养。厄莎规定:“谁养大的孩子,就取谁的名。”云南杨武鲁魁山的彝族传说,方姓是由獐子变来的,杨姓是由绵羊变来的,张姓是由绿斑鸠变来的。在湖南等地少数民族中,至今阳与羊相通,阳姓为大姓,羊、杨、扬、梁、欧阳等十二姓都源于阳姓,总称十二王阳。

 

父系社会的姓氏外婚,最典型的是“周公之礼”。“三代之礼,莫备于周。”(《明史》)周公,即周公旦,本名姬旦,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地(今陕西凤翔),故称“周”;又因其为太傅,系三公之一,故尊称周公。西周初年,婚姻混乱,于是周公作了改革,史称周公制礼。因此,中华传统婚礼俗称“周公之礼”,《礼记》便是周礼的法典。

 

同姓不婚之俗,并非创自西周;广义的同姓不婚,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族外婚,那时候是子女随母姓。西周的同姓不婚,应指已经父系化、成熟化、制度化、成文化的同姓不婚。“周公之礼”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神话时代母系社会传下来的姓氏。因此,尽管周公是信史时代的人物,但“周公之礼”的根,却在神话时代。

 

因此,先秦的族外婚,以“女娲之礼→伏羲之礼→周公之礼”为主线。传说,女娲“置昏姻”(《风俗通》),伏羲“制嫁娶之礼”(《帝王世纪》),周公“制礼作乐”(《礼记》)。女娲之礼,标志着图腾外婚、母系外婚的兴盛,代表母系氏族社会;伏羲之礼,标志着姓氏外婚、父系外婚的萌芽,代表父系氏族社会;周公之礼,标志着子承父姓、异姓相婚的定型,是对部落文明的最后整合。姻族是民族的缩影,民族是姻族的放大;因此,健康的婚姻制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茁壮强大。

 

图腾时代尽管过去了,但是图腾崇拜还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民间文学的创作。这是一种自发的、接力的群体创作,或多或少地凝聚着老百姓对过往岁月的酸甜苦辣,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因此,牛郎织女传说就跟特定的动物产生了联系,不管其异文如何变化,高明的创作者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这些东西。

 

二、讲战争,说三苗

 

昆仑三族之说,认为在先秦曾有结盟的三大姻族,即昆仑三族:①龙族,奉女娲、太昊、神农、蚕丛、炎帝、尧帝、鲧、大禹为祖。②虎族,奉西王母、伏羲、黄帝、颛顼、廪君为祖。③凤族,奉帝俊、少昊、蚩尤、帝喾、舜帝为祖。

 

昆仑三族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以昆仑三族为基础。昆仑三族,存在于伏羲到大禹之间,这是古羌的兴盛期。伏羲东迁,定都于中原的“陈”(河南淮阳),标志着昆仑三族的形成;期间,伏羲族途径陕西宝鸡,孕育出崇龙的炎帝族、崇虎的黄帝族。炎帝族沿黄河东迁,再次到达太昊(东夷龙系)故都——陈,其中一支融入东夷凤系,以蚩尤最著名,遂有“蚩尤是炎帝后裔”之说。东夷,由蚩尤凤系、太昊龙系组成,是最早定居中原的人。

 

“云南南华哀牢山彝村摩哈苴李、罗两姓各户都以葫芦作为祖先灵位,每家供奉三个葫芦,每个祖灵葫芦象征一对男女祖先: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供奉祖灵葫芦的龛壁上,左右各书彝文虎字、龙字。龙象征葫芦里的女祖先女娲,虎象征男祖先伏羲。祭祖大典时,巫师在葫芦瓢凸面绘一个红底板的黑虎头,悬挂于门楣。”

 

“范三畏《旷古逸史——陇右神话与古史传说》,突破常说,认为:伏羲属于虎氏族。女娲是凤族之父与龙族之母所生,属于黾(即龟或蛙)氏族。伏羲与女娲结合,故下一代当属龙氏族或凤氏族,而辈分不明的太昊属于龙氏族、少昊属于凤氏族正说明了这一点。”龟、蛙,都是龙的原型。

 

“从中华民族角度讲,在远古时代,伏羲氏是虎族,女娲氏是龙族,双方结成了婚姻关系,出现了虎龙结合的部族。《周易参同契》:‘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贪。’学者认为,这是古籍中最露骨地描写男女交欢的文字。其背景是伏羲女娲婚媾,并以此为例,来描写人世间的婚姻关系。”

 

炎帝八世姜榆罔、黄帝姬轩辕、蚩尤,合称“三雄”,分别是龙族之王、虎族之王、凤族之王。在中华起源史上,最重大的战争是三雄之战,以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为主。

 

三雄是昆仑三族的首领,联姻是昆仑三族的基础,龙虎凤三族互称姻族,而炎帝与黄帝的战争主要是龙虎二族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主要是虎凤二族之战;因此,三雄之战及其在五帝时代的余波,统称“姻族之战”,是昆仑三族的内战,是中华起源史的转折点,中断了昆仑三族的结盟、联姻、禅让制,导致了昆仑三族的分裂。于是,虎族盘踞中原,凤族流徙他乡,龙开始帝王化,炎黄二部自称华夏族,而把三雄之战的失败者贬为“蛮夷”。

 

只有最惨痛的经历(对失败者而言),或者只有最辉煌的胜利(对胜利者而言),才会清晰地、顽强地存在于世代相传的记忆中;因此,《史记》以胜利者的姿态起笔于三雄之战,而对昆仑三族之间的图腾婚的深切怀念,则从失败者的角度,演绎成牛郎织女传说。

 

身为虎族之王的黄帝,定都新郑时卜择的好日子是三月三,即西王母诞辰。西王母是虎族的神祖,择其诞辰而定都,旨在祈盼她的佑助。河南新郑的神话《黄帝城》说:黄帝平定天下之后,经多次选择城址,最后找到“轩辕丘”,与天象的中宫轩辕星对应,天人合一。黄帝就在这里立下“天心石”,作为标记。在修城的过程中,一天夜里,王母向天帝建议让天宫神仙下凡帮助黄帝修城。半夜,群仙化为八条龙下凡修城。王母亲自追来为群仙做饭,也是一条龙。九条龙相助,修城进行得很快。可是,原来曾经是蚩尤族头领的岁星,心中气忿,派勾芒下凡报复。在城快修成的时候,勾芒在鸡公山(太白岭)学鸡叫。结果,城墙的西南角未修完,群仙便回天宫去了。修城的地方,就叫“九龙滩”。当时,王母娘娘很生气,就把一锅饭抛到地上,也回天宫去了。从此,王母抛饭的地方,饭滚了一地,变成了“列礓坡”(县城南关一带),也叫“列礓沟”。由于鸡叫破坏了修城,人们恨气;所以,这里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说“二十七杀只鸡”。因为这城是祖先黄帝修的,所以就叫“黄帝城”。

 

黄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分水岭,故被列入三皇,或者推为五帝之首;三雄之战,是母权制与父权制、禅让制与世袭制的第一次较量。代表父系文化、崇拜虎熊的黄帝神话兴起后,代表母系文化、崇拜凤鸟的帝俊神话被湮灭了。于是,虎族的黄帝被美化成“真龙天子”,开启了把龙图腾帝王化的先河,而自称“黄帝子孙”的人,便以“龙的传人”、“华人”自居。对三雄之战的胜利者,《史记》竭力美化。所以,华夷之辨,实为黄帝与帝俊之辨、龙族与凤族之辨、龙凤之辨;因此,龙凤和好,则天下大安。所以,“龙凤呈祥”是中华史上最意味深长、最深入人心、流传最广的吉祥语。

 

女娲造人,开启了华人的族源记忆。伏羲女娲成亲,开创了华夏族。尧舜禹之世,以古羌为基础的昆仑三族,完成了最后的结盟联姻。大禹之后,昆仑三族走向过渡。周朝,华夏族定型。汉代,以华夏族为主干,形成汉族。以汉族为主干,形成中华民族。

 

苗族是三苗后裔,奉蚩尤为祖。战败后的迁徙,是苗族史诗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苗族地区都有《跋山涉水》的歌。《苗族古歌》里,也有《跋山涉水歌》,讲苗族原先居住在黄河与长江下游靠海的地方,唱道:“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川南、滇东北苗民穿蜡染大花裙,根据祖辈相传,上有三大条环形花纹,上条象征黄河,中条象征长江,下条象征大田大坝。过去人死要横埋,头东脚西,以示叫亡魂回归祖先原住之地。

 

“汉族胚胎于夏、商之前的虎、龙两部落的大融合,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各族先民大融合。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吴、越、徐、荆、巴、蜀、戎各族大融合,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并由此而产生出秦、汉统一政权,汉族也随之形成。”

 

“彝族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是一个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彝族、苗族是西南创世史诗最丰富的两个民族,都拥有几十部创世史诗。彝族神话《天地津梁断》,讲的是古时天上人间互有来往,天仙与凡人通婚。可是后来神与人发生纠纷,天上与人间的桥梁断了,从此为‘六祖’即武、乍、糯、恒、布、默六个兄弟氏族互通婚姻而找到了理由。”

 

因此,三苗指昆仑三族的战后孑遗。这个“战”,指以三雄之战为代表的昆仑三族内战,从炎黄二帝持续到大禹,如此漫长、如此规模的内战,对中华民族来说,怎不留下凄美的传说?凄者,悲剧也。美者,知其不可,而心向往之。这便是文学的基本功能——圆梦,即现实满足不了,便通过文学的虚构来弥补。于是,老百姓创作了牛郎织女传说。

 

三、舜传说,已成梦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孟子》)

 

舜是东夷之人,东夷由太昊龙族、蚩尤凤族的联姻通婚而形成;因此,舜是龙凤二族的后代,因此他的生平事迹往往跟凤鸟有关。当龙族的尧帝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因其政治地位,使得这门婚事对昆仑三族而言,具有垂范天下的意义,从而恢复了因三雄之战而中断的龙虎二族联姻的风俗。

 

“舜受终,凤凰仪,黄龙感。”(《洛书》)“舜即位,蓂荚生于阶,凤凰巢于庭。”(《宋书》)“舜葬苍梧之野,有鸟如雀,丹州而来,吐五色之气,氤氲如云,名曰凭宵雀,能群飞衔土成邱坟,此鸟能反形变色,集于俊林之上,在木则为禽,行地则为兽,变化无常。”(《拾遗记》)

 

先贤,说:“舜在古神话中,和帝俊、帝喾一样,都是玄鸟即凤凰的化身。凤凰鸡属,故刘向《孝子传》说:‘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实即舜。”

 

“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廪,自下焚之,舜服鸟工衣服飞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龙工衣自傍而出。”(《宋书》)

 

“帝舜有虞氏,龙颜大口,圆天日角,出额重鼻,足履龟文,目重瞳子,身长九尺一寸,常梦击天鼓。母曰握登,早终。瞽叟更娶,生象。象傲,瞽叟顽,后母嚣。咸欲杀舜,使舜入井,凿井旁行二十里。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举舜。尧于是降以女娥皇女莹配之,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金楼子》)

 

“汉代以后采取神话材料来做小说的,始于刘向辑校的《列女传》中的《有虞二妃》,云:‘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告儿女。儿女曰:“时唯其戕汝,时唯其焚汝,鹊汝裳,衣鸟工往。”舜既治廪,戕旋阶(应作:旋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去)。复使浚井。舜告儿女,儿女曰:“时亦唯其戕汝,时其掩汝,汝去裳,衣龙工往。”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这段神话不见于今本《列女传》,今本《列女传》记叙涂廪、浚井两件事已全无神话性。”

 

“变文是寺院僧侣向听众作通俗宣传的文体,一说是把经文转变为通俗易懂的文体。它是唐代一种韵散结合的通俗文体。《舜子至孝变文》,着重写了舜历经磨难而终成正果的故事,宣扬的是因果报应。第一磨难:舜父瞽叟外出回来,见妻卧地不起,问之,其妻说,她上树摘桃时,舜在树下埋恶刺,下来时被刺伤。瞽叟呼舜弟象找来大杖,把舜吊打一顿,流血遍地。因舜是孝顺之男,帝释‘化一老人,便往下界来至,方便与舜,犹如不打相似’。第二难:后母又设一计,她告诉瞽叟,让舜去修理后院的仓库。舜拿了两个笠子刚上到仓库上,他们在四周放起了火。火势熊熊。舜用两个笠子作翼飞下仓库。地神暗中护送,平稳着地。第三磨难:后母告诉瞽叟,让舜去庭前的枯井里去淘井。舜下井前,脱衣井边,跪拜入井淘泥。帝释密降银钱五百文入于井中。舜把银钱放在罐中让后母取出。的等钱取尽,他们用大石头填塞井口。帝释化一黄龙,引舜通穴,进到东邻家井里。恰逢一老太取水,把舜拉出,给其衣服穿,并让舜去他亲娘坟上见娘。”

 

舜是三苗的祖神,他的婚姻是龙凤二族联姻的典型,而他又位列三皇五帝,成为中华共祖;所以,舜传说对于战后孑遗的三苗而言,具有正面的教化意义。对于被迫在战乱中背井离乡、四散逃命的战败者三苗而言,舜传说是他们心中的一种精神支撑、一种神话般的梦。他们在残酷的现实生活里,非常渴望那样的美好爱情,于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了凄美的牛郎织女传说。显然,牛郎是龙族,织女是凤族。

 

由此,不难理解,“牛郎织女传说”为何在三苗故地最多,“龙凤呈祥”为何是三苗故地最受认同的吉祥语,这个传说以及这句吉祥语为何备受三苗后裔的喜爱。所以,过好以牛郎织女传说为基础的七夕节,也就有了促进民族团结、有利祖国统一的崇高价值。

 

牛郎是龙族:①他的名字,突出了牛。牛是龙的原型,因此古代有铁牛镇水之俗,认为牛跟龙一样,能主水。②他在故事里养了头牛,一头神通广大(能讲人话、未卜先知、牛皮能飞)的神牛,体现了图腾作为守护神的特点。

 

织女是凤族:①她的天衣,具有翅膀的功能,因此是翅膀的化身或隐喻,舜帝故事可以帮助理解。②织女是天女,是天帝之女。在凤族的创世神话里,《山海经》里的“日月之父”帝俊便是他们的祖神,而帝俊的身形,则是鸟的样子。甲骨文的“夋”字,便是帝俊的“俊”的古字,字形就是一只鸟。③喜鹊是凤凰的原型,它在天空的飞翔,与织女的飞天,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真的翅膀,一个是翅膀的化身。

 

王母娘娘是虎族:①她是道教神祇,道教以虎族的西王母为最高神祇,《山海经》说她的形象兼具虎豹的特征;因此,很多人将王母娘娘、西王母混成一人。②其实,她是玉皇大帝的配偶。玉皇大帝简称玉帝,是后起的道教最高神祇,因其很晚才被造神者造出来,比起西王母、黄帝等道教神祇,在辈分上要小得多,当属虎族神祇。③在牛郎织女传说里,她是婚姻规矩的制定者,而民间有“虎为媒”之说:

 

“彝语中,和属于彝语支部的纳西语中,老虎就是女阴的意思。在古代,老虎称‘於菟’(wūtú),彝语称女阴为‘wūtú’。虎为女阴,已不是隐喻,而是明说明示。纳西语称虾子为‘於菟’(wūtú),隐喻也,河虾卷曲垂须之状如成人之女阴也。纳西族称媒人为‘米拉嫫’,意为‘虎为媒’。‘拉嫫’乃古汉语‘皋禖’。‘皋’者,虎也;‘禖’者,媒人。传说女娲抟黄土做人,又言女娲始置婚姻,被祀为高禖之神。”皋禖,即“高禖”。“皋禖,古祀女娲。”(《路史》)女娲,又叫“女阴”。西王母、女娲,都是高禖,都被民间奉为“送子娘娘”。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载于成书于周朝的《诗经·小雅·大东》,明确提到二人:“跂彼织女”、“睆彼牵牛”。周朝,是中华的部落文明的终结,是神话时代、图腾时代的终结;因此,部落时代、神话时代盛行的图腾婚在周朝随之终结,昔日的图腾婚盛况成了古老的传说。

 

传说:女娲成亲,百日之后,女娲生一肉团,伏羲看后很不自在,拿刀乱砍,哪知肉块一个个变成了人。肉块变成人,到处乱跑,伏羲一数,正好一百个。那些孩子落到啥地方就姓啥,这就是百家姓的由来。

 

这个故事,为何以百家姓的由来为结尾?女娲属龙族,伏羲属虎族,他俩的后代,是图腾外婚的后代,比同一氏族内的同图相婚的后代更利于种族的兴旺,这便是“女娲成亲”的深意。从汉代到唐代,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这一雄浑的背景下,女娲成亲之说,以华人的族源神话的代表作而大行天下,甚至夫妇的形象都从人首蛇躯变成了完全的人形,图腾崇拜被淡化了。

 

汉代,已有七夕相会、喜鹊搭桥之说,比如:“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风俗通义》)“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淮南子》)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七月七日,织女渡银河,诸仙齐还宫”,“织女暂谒牵牛”。“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闻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续齐谐记》)

 

“蔡州丁氏女,精于女红,每七夕祷以酒果,忽见流星堕筵中,明日瓜上有金梭,自是巧思益进。”(《诚斋杂记》)

 

……

 

经过漫长的演变,以牛郎织女传说为基础的七夕节如今成了广受华人喜爱的爱情节、情侣节。不过,这是“情侣”而非“情人”的节日。在人类的价值观里,只有“情侣”才是爱情的拥有者,而“情人”则是为道德法律所不容的贬义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国家施行“一带一路”战略之际,如果不分清这两个词语的褒贬,以及使用场合,则不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有损国家的文化形象。

 

神话与民俗叙事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信仰的政治化:16—17世纪宗教改革对英国王位继承原则的冲击与影响 \刘吉涛
摘要:自古至今,英国的王位继承原则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并非一成不变。作为…
 
再访僧侣遗产的法律问题 \吴才毓
摘要:继承制度是社会契约即共同体契约在人类家庭中的体现,实际上也是共同体共同共有…
 
智利天主教国教地位的立废 ——1833年宪法第五条演变研究(1831-1925) \罗铮
摘要:从智利颁布第一部宪法开始,罗马天主教就是国家宗教,这一法律地位具有稳定性。…
 
康有为的宗教观——以神道为中心的考察 \党蓓蓓
摘要:明治维新不仅仅是一场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还在意识形态领域围绕神道进行了一…
 
美国的多元宗教概述及成因分析 \贺相铸
摘要:美国是个多元宗教并存发展的社会,整个宗教种类繁多、宗派林立。但就其源流,多…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清末民初黄大仙信俗在广东的复兴
       下一篇文章: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