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福音,还是利润?——当前中国基督徒企业家商业伦理与管理的个案简析
发布时间: 2009/8/13日    【字体:
作者:陈声柏
关键词:  宗教 经济  
 
 
                                         陈声柏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兰州(中国内地城市)的一个普通基督徒企业家的个案分析,来展现现实层面基督徒企业家的商业伦理现状及其遇到的问题,进而尝试回应韦伯的经典命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现实中国基督徒企业家身上的体现及其差异。

关键词:基督徒企业家;商业伦理;福音
 
 
 
    本文以一个个案为例,有限度地对当前中国基督徒企业家的商业伦理实践展开初步的讨论。毫无疑问,在研究逻辑上,单个的案例并不足以证实什么结论,面对已有的一些理论,证伪亦或作为注脚或是可能的。这样本文的论述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案例;二、讨论:案例对已有理论的意义;三、可能的结论:福音,还是利润?

    商业伦理定义:“商业伦理由商业领域中指导行为的准则和标准组成。”[1]据此定义,我们可以将企业家的商业伦理分为两大部分:(1)为什么经商?(2)如何经商?后者又可以分为: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社会(含政府)的三方面伦理。

    本文的基本假定:基督徒企业家与非基督徒企业家在对商业伦理的理解上是不一样的,进而在企业管理中也会采取不同的做法。
 
    1  案例
 
    1.1  访谈对象简况
 
    李某,男,42岁,兰州人,1980年代末期自学考试大专文凭,某私人企业总经理、法定代表人,企业现资产三千万以上(估算)。为家庭第二代基督徒,同时任某大型教会的长老,其企业为该行业在兰州地区的“领头羊”地位。
 
    1.2  为什么经商?

    自从韦伯发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以来,经商的目的以及对于财富的看法就是商业伦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基督徒来说,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就有了本质的不同。被访问者告诉我们:

    企业就得产生利润,是不是啊?咱们中国也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不是啊,这是一个常规的看法;基督徒在这方面做事情更是如此。因为《圣经》告诉我们说:做工的理当先得粮食。所以基督徒的勤劳、节俭、勇于创造财富,在历史已经证明出来了,它是给社会带来了推动作用的。为什么呢?

    他解释说,基督徒就应该创造财富。因为对于基督徒而言,创造财富的目的不是自我享受而是回报社会。他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为此又解释道:
 
    中国总是富不过三代的原因在哪里呢?往往我们父辈们挣了钱以后,没有给后代带来真正的幸福,而给后代带来咒诅,是不是啊?因为人都有惰性,当你给了这个惰性一个平台的时候,它就会无限制的膨胀,是不是啊?而基督徒在这方面,比如就会这样跟子女说:你不要指望父辈给你留下什么东西,你自己去凭着上帝给你的恩典你去给社会创造财富。我觉得这个在西方社会里面非常有说服力。我就记得好像说微软的公司比尔·盖茨,他将绝大多数财富——99%的财富都给了社会,然后只给自己的子女留下的只有1000万,好像还是住宅。我觉得这个和基督徒的信仰有关,他是不是基督徒我不太清楚。但从十七世纪清教徒进入美洲的时候,基督教的思想在它们的国内就奠定了这种社会基础。

    当我们清楚的询问他“为什么经商?赚钱到底是为谁?”的问题时,他的回答是:我觉得要看从哪个角度来说,第一个,赚钱是为了荣耀上帝的名,这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说;第二个呢,赚钱是为了福音,使更多的人知道耶稣基督,才要去赚钱。

    这里,第一句是好理解的,但第二句,在我追问“就是说你的钱是用来传播福音?”他的回答是:可以这样说的。因为家有千斤万石,不过是一日三餐,对不对?你住的是广厦千万,睡的不过是一张床。其实这个道理是人人都知道,但是人人没有办法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但是在那里呢,圣经里给了一个克制欲望的方法。

    这个就是福音的恩典。它完全扭转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人生观,恩,完全改变了。你说我现在节俭不节俭啊?我非常节俭,但是我们要是那个什么呢,我们要是真正该花钱的时候呢,你比如说给教会的奉献,给弟兄姐妹的,该花的钱,我们就无偿的拿出来。我感觉到就是只要需要,一个是现实需要,第二个就是我感到需要。我就会把我的东西拿出来给他(她),就会给他(她)。

    当我们在问了许多具体的商业伦理规范问题,再请他总结商业伦理的时候,他又回到了经商的目的和财富上。他说:“我觉得商业伦理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一下,不知道对不对?是对上帝创造的一种发现,第二个呢,可以说是神爱世人的这种“爱”的传递。我觉得应该把它总结成这些。”
 
    第一个怎么讲?第一个就是对上帝创造的一种发现,你比如说最早我们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它[2]在这个里边,它在经济领域里,在自然界里边,有一个律在里面,这个律就是上帝在创造过程中,在这里面所放下的一个规则,这个规则一旦把它发现就会对社会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你比如说牛顿,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了广义相对论,他是在上帝创造的原理里面把奥秘给揭开了。就像英语里面说的discovery,  cover是盖子的意思,dis是掀开的意思,就是说它本来就是有的,今天只不过上帝给恩典,我们把它给掀开了而已。这个就是和普通人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对一个基督徒来说,那不是我的,是上帝早已经放好的,我不过我碰巧偶然把它发现而已。

    发现了以后,给众人带来了更大的福祉,我是这么一个理解。第二个为什么基督徒要进入到商业行业里面去?商业就是产生利润,是不是啊?因着我的勤劳,给大家带来了财富,财富带来了以后,把财富又回报给社会,使更多贫穷的人,更多有难处的人,更多没有发达的人,能够享受到上帝创造的祝福。我觉得是这样的——共享。
 
    1.3  如何经商?
 
    1.3.1  企业内部伦理及管理
 
    首先是身为基督徒的企业家本人持有怎样的工作观?以及自己是如何以身作则的。在访谈中,他除了多次强调说基督徒要勤劳、节俭外;在我们参观他的企业办公室时,还看到不同的办公室都有毛笔书法写着文字的条幅或匾额,据他介绍这些文字都是他精心挑选并请书法名人制作的。比如:因为是家族企业,针对他哥在信仰上的不坚定(曾信佛)及在企业管理中与他发生分歧,他哥的办公室是“信仰立家”、“业精于勤荒于嬉”、“你们要爱惜光阴,用智慧与外人交往。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著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歌罗西书4:5-6——笔者加)”;在财务室写着“神就是道”、“天道酬勤”、“你要专心依赖耶和华,不可以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3:5-6——笔者加)”;在职工会议室则是“静默慕道”、“静享天赐”、“你所做的,要交托耶和华,你所谋的,就必成立。(箴言16:3——笔者加)”、“以马内利”;他自己的办公室是“天道忌贪”、“以马内利”、“器皿”。这些文字无不透视出这个企业的工作观:强调基督信仰、忌贪讲勤。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办公座位做左侧墙上的“器皿”(有点像是座右铭的意味)二字,在我们一再请求下,才告诉我一个基督徒企业家的眼界和抱负:

    这是我的一个什么呢,一个抱负。作为一个基督徒来说,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能够包容一切的一个……圣经说我们就是瓦器嘛,这个瓦器要承载什么东西,有人承载的是垃圾,有人承载的是自己肉体的一些东西,我想通过“器皿”一直提醒我不要被眼前的这些琐碎的事情,挡住了自己的视野,要有一个永远的一个开阔的胸怀,能够包容天下的一种心情。因为圣经里已经给我们祝福了,亚伯拉罕在创世纪十二章1—3节里说“你只要离开本地本族国家,我都与你同在。万民要因你蒙福,万军要因你得福,你的名要称为大,咒诅你的我咒诅他,祝福你的我祝福他。”这个器皿就包含了神爱世人的意思。因为往往人有的时候在搞具体的工作时,容易被这一个心里的东西所……把自己的心情啊,对自己的志向有很大的影响,遇到一点难处的时候人会打退堂鼓。但是通过这个“器皿”就一直提醒我——上帝给我们所应许的非常美妙无比的地方。

    在我们第三次到他的企业办公室访问时,约好是早上八时。据他说,他每天一般早上七点五十分自己开车到办公室。这在他的企业员工中得到证实。这应该也就是以身作则了。
 
  其次,在对待企业员工的方面,他是这样说的:“我觉得从一个真正老板的角度来说,或者从企业主的角度来考虑,我感觉到(我的企业)人性化管理比较重,这可能和我的个性有关系。更可能是我的信仰熏陶了我的体质。我就觉得这些人(请的工人)来我这地方以后呢,我都视他们为我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的关系,我从来没有以为我是老板就好像高人一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们和员工的关系都特别的好,他们甚至不称呼我们为经理,称我们为哥,哦,它是这个关系。他们非常喜欢和我们打交道,因为一个人赚钱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我尊重他们,一个是人格的尊重,言语的尊重,在生活细节上我尽量考虑。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同吃同住。”
 
  当我们请他举例子说时,他的回答是:“ 唉呀,这典型的例子我就觉得太多、太多了。你想想以兄弟之间相称,这不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吗?对不对啊?第二个,可以说在我的企业里边,结婚的很多。大多数员工现在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关系。(因为他的企业经常请临时的农民工),我们从来不拖欠工人的钱。(即便是对方公司给晚付了……),那是我们和别的企业的问题。但是我们企业和我们自己职工的问题,到了就发了。我们从来不拖欠工资,因为我们是从苦日子过来的,那个钱对家里人的重要性,从来不会拖欠。并且我们往往以心在交朋友,所以我们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没有那种严重的上下级的关系,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信仰我觉得在这方面,真的是做到了爱人如己,它用这样的出发点,在对待人和事务上,真的是……”

  但我们问在招工的时候会不会优先选择基督徒,他说:“我会选择的,因为基督徒到底是我们相互认识的,这个关系就近一点。我肯定会这样的。”

  他告诉我们,他的企业平常的员工有二十几位(有活的时候要招许多临时工),其中基督徒有大概三分之一。

  另外,在进行企业管理时,除了前面提到的条幅或匾额文字,我们问还会不会用到基督教的东西?他的回答是,“几乎全都可以用到”。他举例说:“你比如说我和职员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我会用福音的方法和大家交谈这个问题。”当我们问:“那他们会不会觉得你在传教?”他的回答是:

  可以说,但是我在传教也好不传教也好,工作是工作,不能说因为我跟你传教,工作就打折扣了,我说那是不允许的。真正的基督徒应该把工作比别人干得更好才对,是这样的。所以现在我的很多职员都跟我信耶稣了。(笑)
 
    1.3.2  企业间竞争伦理及决策

    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是企业的最主要的商业活动,这主要表现在如何谈成生意,采取什么手段。一方面,他是一位生意场上的成功者,这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基督教的因素,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后者。他说:“第一桶金就是从这里(指做网架结构)挖出来的。非常感谢上帝的恩典噢。那个时候的技术非常简单,但那个时候市场又是非常火爆,尤其是最早的时候,我们和石油公司系统建立了关系,正好那个时候,国家的中石油、中石化,大量的开放,进行垄断经营,对那些个体经营者全部进行收购。我们和他们做生意这就牵扯到你今天要谈的基督徒和在产业方面的特色。我们现在再回想起来,我们做这个产业,从来就没有说那种请客、送礼、吃喝玩乐的。从我现在的印象来说没有这种现象。你比如说我们和那个银川的经理,接了上百万的工程,几百万的工程,但从来没有在一起吃饭。人们觉得不可思议啊,哎呀,人们就感觉到为什么会这样啊?因为我感觉到这是基督徒的信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人家感觉到很可靠很诚实,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别人对我们非常信任,非常信任。我们做事的方法和当时中国人那种经济改革开放的那种,就是农民企业家们那种做法完全不一样,坑蒙拐骗是不是啊?那个时候,倒手生意,投机生意,我们都是没有的,我们都是实实在在。甚至我的价格都比别人价格高,但是别人还是要给我们。给了我们以后,我们还不给人家回扣。所以我们那些审计的朋友、还有搞土建的朋友和我们一起交谈的时候,都觉得不可思议。我现在回过头来都觉得不可思议,真是感谢上帝的恩典。”

    另一方面,在谈到如何看待企业当前商业伦理败坏的情形及自己如何决策时,他的解释是:“偷工减料、蒙骗社会的,是不是啊?从我的角度,我不从信仰的角度,我从企业自身的安全,我不会去做那个事情。你比如说很多的企业,现在因为我们的企业有国家的资质证,因为我们最早的嘛。有很多的企业接了工程,但没有资质,干不了,想来利用我们的资质,一般来说企业只要给我钱就好了。但是对我的企业,我是不会同意的,我要对我的企业负责任。这是企业信誉的问题。行贿受贿的问题,是不是啊?我觉得从我的感觉来说是不应该这样做,不是说我好的已经不需要这样做了。但我那个什么呢,我在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觉得礼尚往来这是需要的,这可能是很难把握的一个尺度噢,对不对啊?行贿受贿和礼尚往来、感谢,你比如说你今天给了我一瓶水,我觉得这是一种感谢,它构不成什么行贿受贿。因为我们在这个商业往来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给我帮了很大的忙,对不对啊?大家在施工过程中,甲方要给你一个全身心的支持以后,你的工作会进展很快;如果有人故意给你刁难的话,你会进展很缓慢的,这种现象也有碰到过。但是我感觉处理问题,我从来感觉不是太难的事情。甚至有时候我们会这样感觉到,比如说你这个企业要是过分的刁钻,要很大的回扣,是不是啊,我就瞧不起你,我觉得这种人就不可交。”

    事实上,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自己的伦理原则还是有需要妥协的时候,比如他说:

    甚至我还会有这种你该要的你拿走(的时候),就是人所说的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与我没有关系,是不是啊?我保证我企业的正常利润就行了,我是这么一个做法。在这个里边,我碰到过一次上面的事情……(问:也就是说如果他要回扣,那你就加给他?)那是你自己加到里面的事情,我给你报的价格单子就是很清楚,就是市场行情价格。你要在里面加什么东西,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承担去就行了,我这个跟他们说的很清楚。走我的帐,但税收他必须得上。我不会给你在这个地方,你做了这样的事情,我再给你掏税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至于对当前中国的商业伦理遵守的情形表示“非常不乐观”。但我们问到基督徒企业家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他的回答相当干脆:“福音上扎根。”为什么这么讲呢?

    给你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吧。我们都看到黄河边的水车是不是啊?我们过去看到的往往是水车,但真正带动水车的呢,是水流。没有了水流,水车就成为了一种摆设。而我们今天的信仰就是如此,我们今天的企业就像那水车一样,今天能够带动我们水车转动的就是我们的信仰。  

    或许跟下来的对话更有意思,它表明了基督徒企业家对基督教信仰对于企业的正面价值的肯定。

    问:但是问题在这里啊,那些没有信仰的企业不也经营的很好吗?

    答:对,这话一点都不假。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我估计要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以后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问:在中国应该是没有信仰的经商成功的更多吧?

    答:我们现在也在探讨这个问题哦。但是没有信仰的经商以后,从我的概念上说,长久的不多。

    问:长久的不多?

    答:长久的不多。有辉煌的时代,但是很快会堕落下去,是不是啊?象国外那种能够百年或者多少年的企业,很少、很少。虽然我跟你们说他们不信仰,但是在管理的时候有着非常有福音的性质在里面。

    问:怎么讲?
 
    答:你比如说对待人的方面,是不是啊?对人的时候,相互尊重,对不对啊?

    问:但是这个不仅仅福音会这样啊?比如儒家也讲这些?

    答:也有啊,所以我说这是奠定它的企业能够走向一定成功的一个阶段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再往下发展的话,我有时候在总结,中国的企业和东南亚、欧洲企业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我也在找这个根子。所以我们朋友们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现在要想再定一个企业,就想着它是个什么呢?百年老店不敢说嘛,但最少不能短于50年,要有一个长远之计。
 
    1.3.3  企业与社会

    企业与社会之间,当然包括不同的层次,比如社区、政府、社会等。这里的伦理关系主要指企业对于不同层次的社会应该富有的责任。

    我觉得一个企业所承当的责任,对基督徒来说,对这个社会的作用还没有完全的显出来。因为从福音的角度来说[3],中国现在处于一个转变的过程。人们原来从那种凭着恩典来生活,然后在宗教里面的那种追求,现在慢慢从宗教的追求向福音转变的过程里边,所以说它的真正对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和它的影响力,还没有真正释放出来,但当进入到福音里面的时候,这就不一样了。它的力量就像核爆炸一样的力量啊。我看历史书籍,从欧洲到美国的历史,就能够看出来这一点。

    具体来说,一个基督徒企业对社会,我感觉到啊,这应该是一个积极的作用。因为从圣经上就告诉我们帮助弱者,是不是啊?你比如说现在的环保啊,比如说在税收方面,对基督徒来说就应该行在前边才对。我们基督徒今天力量很小、微薄的情况下,我们尽量能够做出对社会的回报就回报了。

    比如说希望工程,捐给学校的赞助。其实这些我感觉到这些有点形式化比较多一点。但里面也参杂了基督徒信仰的一部分,但是往往基督徒做这些一般都是在暗地里做,暗地里做的一般都是发自内心的,一般明处做的话,有点追求一定的社会效应了。
 
    1.4  基督徒企业家的伦理困境及决策

    不管是否是基督徒,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的伦理困境,身为基督徒,他们的困境有何不同吗?决策是如何进行呢?

    案例一:在商业利润与福音伦理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了福音。

    当初我做产业(指自己单独开设另一家销售医疗器具公司),也是从我的信仰考虑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我开车的时候,在马路上看到很多老人,这些老人在马路旁边晒太阳、打扑克…… 经常听社会上说这些都是退休了以后等死队的,是不是啊?我妈妈经常开玩笑说,老人们一到发工资的时候,排上队取钱,那些发工资的人就说:你看等死队的又来了。虽然是个玩笑话,但反映了中国老龄人在社会的这种精神状况。当时看到那种状况,我就老有一个心愿,想如何能够叫这些人老有所乐?生活有点什么乐趣,而不是在那等死啊。我就从商业的角度想,因为我不可能把所有的都领到教会里去,是不是啊?

    那个时候,我们到韩国去旅游。当初有一次朋友们领我们旅游了一天非常疲乏,回到家面以后,躺在治疗器上,哎呀非常舒服,一天的疲劳解除很多,哎呀,我说这是好东西。当时我就想回家给母亲买一台。当我回到国内的时候想找没有找到,我就觉得那个东西不是一般的东西。这个时候我就到处找,我的朋友说北京有。我就到北京出差的过程中,就去看了一下。我一进到一个大厅里面,大约有400平方米的大厅,这两边呢老人躺在床上在那边,安静得在做理疗,中间坐着这些老师们在那边拍手唱歌,哎呀,气氛一下子把我打动了,正好和我多少年所向往的理念不谋而合。我就在那里学了半个月,我就把那技术引到兰州来,引到兰州以后就开创了第一个……开创了免费体验中心,还免费体验,并且称呼他(她)们为爸爸妈妈。唉呀,非常火爆。有时候一天达到上千人在做。老人们非常高兴啊。这正好我的企业里边有很多基督徒啊。到现在经营了快7年的时间。

    但是我现在才发现一个问题,他们的东西确实是好东西,但是我发现他们韩国人在做这种事情的时候,里面存在着欺诈的手法。就是宣传上有点夸大。所以就和我的信仰上有一点被动。因为我的是代理店。整个宣传由他们统一做的。合作这么长时间后我就发现它这个里面有夸大宣传的问题,我就感觉到和我的信仰不吻合。就是在商业上所说的它采用的就是……手法——快快地为了占据市场,本来这个产品要有十年来养育,但他就想在两年里就把它全部养育出来。所以我就看到他们这个有点过于利欲熏心了,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产生了矛盾,这就是信仰上的矛盾了,否则的话这个西北市场都是我的才对。所以这两年我就没怎么做它,就维持着现状。因为东西确实是好东西,因为我自己在使用,我的母亲岳母都在使用,我的家里都在使用。就感觉在这个里边,虽然它很亲切的称呼你为爸爸妈妈,但是它们这个有点过于商业化了。我称呼你为朋友,称呼你为上帝。但是人买东西是让他心甘情愿去买,但是它会采取很多的商业策略,叫你非买不可的那种方法。

    案例二:在两难之间难于抉择的时候,就会作祷告的。这是一个基督徒的权利。

    我给你一个小小的见证。我们一个教会姊妹的丈夫是某个银行的一个分行主任,做工非常兢兢业业。因为家里妻子这个宗教信仰的熏陶,他也在读圣经,虽然他没有经常出入教会,但是他知道有神的存在。但是忙于工作,有一天他的上级领导就给了她一个单子,说你把款项贷给某某企业,但是那个某某企业的资质根本达不到这个标准,这个钱一旦贷出去,这个主任就知道是一笔死帐。
 
    他就在两难之间。如果你不把款给某某企业放出去,你的上级领导肯定不高兴,肯定上层都有关系在里边,才叫你具体办事情,你不放,你的乌纱帽肯定保不住;好了,如果你放出去,一旦出了事情以后,你亲手经办,你难逃法律责任。你想难不难?遇到谁的手里谁都非常难啊,这个时候怎么办?你说难不难啊
他和妻子商量这个问题怎么做?没有办法和别人诉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妻子说,没有办法我们一起做祷告,看上帝怎么带领?几天过去了以后呢,在最为难的时候,领导还在打电话,叫他去办这个事情。但是突然有一天,对方的企业来电话说,这笔钱我们不要了,我们不贷了,皆大欢喜。可能你们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啊!可能觉得是种偶然性吧,但是在我们基督徒的信仰生活里面,这种偶然性太多太多了,偶然性里面有着必然性。历史就在基督的手中掌握着呢!

    但是,
是不是通过祷告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

    不是的,对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来说,问题并不是问题。问题是上帝给我们的恩典,上帝借此给了我们一份考卷,看我们怎么来答。是按着世界的方法还是按着你的信心来解决。
 
    其实你看,这个就是……原来我也是这样的一个信仰的状况。以应允为福音,我祈求了,得到了才是福音;没有得到了就不是福音。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举一个例子,我的孩子,男孩,特别喜欢玩枪,姑姑们来了以后给买枪,家里有各种各样的枪,他有一天跟我说:“爸爸,你给我买一支真枪。”就是这个意思,我能买吗?是不是啊?他的这个水准还没有到达那个水准,他的这个祈求我没有给他应允,这个没有应允不一定是坏事,是这个意思。更大的祝福在后面。

    当问到:比如你碰到一个商业伙伴,他真的德行不太好,可是我想这个生意我们还是可以做得,那怎么办,如果他提出非理的要求,上帝也没有给你应允啊,那这个时候怎么做呢?  

    我觉得在这个地方有两个方面的事情。一个是,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你用什么的方法来对待的问题。你用世界的标准来对待这个问题还是福音的方法来对待这个问题,首先标准不一样。
 
    用福音来对待得话,往往有的时候就是在纠葛,因为这个牵扯到利益和信仰上的矛盾的问题,这个时常在挣扎着。但是,有的时候也会失败的,也会按照世界的方法去做。但是往往做完以后,自己良心就会受到一个谴责,圣灵就会在里面感动——你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这为我们下一次再做事情的时候,打下了一个基础。哎,这样累计下来以后,慢慢的把你推入到在做任何事的时候,用福音的方法来做。福音的方法是超越世界的方法,甚至有的时候,没有办法理解。但是按照福音的方法去做,不管成与否、好与坏,其实最后都是祝福。我现在发现这个才是基督徒信仰的最高境界。不被世界的好与坏、成与败所决定你的信仰,因为福音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只不过是我们在这个事情里面,上帝把这个事情摆在我们的面前;上帝把这个事情给了我们,通过这个事情,发现我们里面自己的黑暗;通过这个我们进入到更高的福音境界里面。这是一个过程。所以说今天世界里的一切过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进入福音。
 
    2  讨论:案例对已有理论的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案例可以证伪或注脚哪一个已有的理论呢?

    在我相当有限的阅读范围里,首先想到可以讨论的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里讨论的“新教伦理”在现代的中国基督徒企业家中是否形成?具体如何表现?

    正如韦伯在他的书中结尾部分所说:“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这是本文讨论所力图阐明的论点。”[4],那这种导源于路德的“天职”(calling)观念和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的资本主义精神又是什么呢?在韦伯不同的表述及后来解释者更多的阐释中,以我的浅见,我以为如下的句子是对这一概念的最好诠释,“这种‘至高之善’(summumbonum),即尽量地赚钱,加上严格规避一切本能的生活享受,毫无幸福可言的混合物,更不用说享乐了。把赚钱纯粹当作目的本身,从个人幸福或个人的效用的观点看,显然是完全超然和绝对不合理的。赚钱、获利支配着人,并成为他一生的最终目标。获取经济利益不再从属于人,不再是满足他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往日悠闲舒适的生活态度,让位于一种刻苦的节俭,一些持这种节俭方式并达到顶端的人,是因为他们不想消费只想赚钱”。[5]就是说,一、赚钱不再是为了个人的消费,纯粹是为尽某种义务,而且没有止境。正是这种思路使得赚钱从一种传统上被人需要却在价值上被“贬低”的行为变得正当合理了。并且进一步被基督徒解释为赚钱是荣耀神的行为。二、但是“有钱”的基督徒企业家还必须是节俭、辛劳的。如果从这样两点来看,我们的案例呈现的观念基本上是符合的,起码从他声称的说法中看来是这样的。

    但是也不尽然,如同在第二次访谈快结束之际,当我们问及他对网上说基督徒从商“不是为生存和生活需求‘不得已’的必然,而是本乎信仰和信念上的体验和委身;以商务为一种神圣的职份,在这职位上,本著所了解的福音真理,在国家和社会中,尽国民和神子民的责任”[6]的看法的时候,他的回答是:

    不完全同意。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为了生存,我觉得后面的那些大道理,我觉得还没有到进入到那么高的境界。现在很多基督徒刚开始,天天为生机在忙碌着,还谈不上什么天职的问题。

    至于问到财富的真正“产权”时,只有在提示下才会想到财富不属于他,他只是替神看管,并且说“这是进入到很大的境界”的想法,并且“太高了,这个在福音里可以用得上。今天中国的基督徒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进入这个境界里边。”
 
    这就是说,对于现实中的基督徒企业家而言,更可能的情形或许是:开始创业时的动机并非为了神,而是为了生存的本能,等财富有了一些积累以后,才可能逐步去明白以上的“新教伦理”。这样看起来,我们的案例对韦伯的“新教伦理”而言,第一种可能是说明韦伯的“新教伦理”只是一种学术研究上的“理想型”,一种概念分析工具而已;第二种可能或许是理论自身已成为建构的力量——不是我们的行为是否符合“新教伦理”,而是“新教伦理”的理念教会我们如何行动;第三种更可能的情形是中国当前的基督徒企业家由于各种原因(比如人数比例小、整体素质较低等)还没有形成那样的整体伦理观。我们可以由此而期待基督徒企业家对中国社会贡献什么吗?我们案例的主人公是兼具企业家和圣职人员双重身份的,但又身在兰州这样的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他还在上MBA课程,等等的特殊性,只是如此而已。
 
    另一方面,在案例的“如何经商”内容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基督信仰对于一个基督徒企业家在持守商业伦理方面的积极影响。由此而论,我们的案例或许能为罗秉祥教授在《论道德与宗教的分离》[7](如果不深究道德与伦理的的细微差别的话)一文中分析道德与宗教的关系时阐述的论点作一注脚。

    该文从道德知识和道德动机两方面讨论,前者又区分了两种层次的道德知识:一般性道德规范(道德法则、原则)及具体道德判断。其研究的结论是,“就很多(而不是全部)一般性道德规范而言,道德知识可与宗教信仰分离;就具体的道德判断而言,不少道德知识是不可能与宗教信仰分离”[8]。宗教对道德动机的影响,罗教授认为有三方面,“(1)在一般道德动机(如对得起良心)之外,再提供一个强大的宗教动机;(2)透过宗教感情之影响使人有更坚强的道德意志(知与行之所以能一致,实有赖感情和意志);(3)宗教通常会打破人自私自利的习惯,使人不在以自我中心”。就是说,“就道理而言,宗教信仰及生活应会加强一个信徒的道德动机;因此,若道德要脱离宗教而自立,道德生活的推动力量虽不会消失,但却会明显减弱”[9]

    受教于罗教授的区分及其分析,比照两种道德知识,商业伦理也可以分为一般性的商业伦理规范(如诚信、守约等)和具体的商业伦理判断。我们案例主要涉及的具体商业伦理多是指的后者,其体现出来的结论应该就是罗教授所说的“不容易与宗教信仰分离”,否则不能理解;而罗教授关于道德动机的看法,一方面可以作为我们讨论基督徒企业家将商业伦理实施于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理论预设,另一方面也在案例分析具体的伦理困境决策时将罗教授的具体结论体现得淋漓尽致,即在解决伦理困境时更多地依赖于信仰力量,信仰也同时加强了其商业伦理的坚持。正是如此,本文的案例成为罗教授理论分析的注脚——或许还是误解和憋足的。
 
    3  可能的结论:福音,还是利润?

    可是从案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对一个基督徒企业家而言,一方面可以本着“天职”的观念获得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须合乎伦理)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反过来赚取得利润越多,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和事例(指企业家及企业本身的示范效应)来宣教,即为了“使更多的人知道耶稣基督,才要去赚钱”。这样,使得我们要问:基督徒企业到底是用来生产“利润”的呢?还是传播“福音”的?当然,对于基督徒来讲,在理论上是没有困惑的,因为两者“辩证统一”——就如同上面说的一样。但在具体经营企业时,福音与利润有时就是冲突的。比如,企业利润在福音传播的投入和企业的再投入的分配,以及具体企业的组织内部的安排等,因为在如本案例的基督徒企业家(同时是一大型教会的长老)看来,企业还有类似于教会的功能。这样使得企业具有了双重功能和任务。比如此一案例中:
 
    问:那你在经商的时候,一方面你也要花很多时间,去钻研圣经,包括讲道啊,会不会在时间上,有时候平衡压力很大啊?(这在笔者参观他的办公室的书架时,就注意到有关企业管理的书和有关基督信仰的书大抵是一半一半。)

    答:原来有这样的现象,现在好像没有了。现在好像感觉到真的是游刃有余,虽然不会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你像现在我去讲道,我根本不会去预备讲稿了。原来我要是讲一次道,一个月以前就要开始准备了,讲什么题目,讲哪些章节,但是我现在去讲道,我不会去准备了。那种做准备的果效,虽然有一些,虽然叫人能够感动一点,但是我发现没有在圣灵引导之下,所作的讲道这种果效会更大。圣灵真是在做工。这不是说上了讲台胡说八道,但是在平常的时候,可以说生活里面90%的时间,有的时候都在默想上帝的话语,你比如说我们今天的见面,没有看圣经,但总是在心里说上帝啊,您为什么叫我和陈先生老是在见面?就在想神到底有什么样的计划。我也在体验,享受这个见面的祝福。

    另外,企业还安排有宗教聚会。

    一般比如说我们抽周六的时间。那个公司呢原来就是抽周六。星期六下午不上班,只上半bufen天班。下午以后呢,大家有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这个聚会。

    赞美、分享,它和礼拜程序是一样的。虽然说这是企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代替了教会的部分功能,实际上,他的企业里就有不少员工因此而信教或更巩固信仰的。但是他又强调,那是“基督徒的,不信的是自愿的,你想参加就参加。因为那是工作之外的事情,工作就是工作,信仰就是信仰。这是我把它分开的” 。

    另外,基督徒企业家之间也越来越有组成团契的意愿,他们之所以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信仰。信仰上可以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因为每一个人在现场里所遇到的事情不一样,有的时候有人在顺境,有时候有人在逆境中,这就需要信仰给他们力量。第二个呢,就是互通情报,现在因为市场已经进入今天的全球化经济以后呢,现在我们就看下一个市场在哪呢?现在我们看到连锁式我们最大的特长,我们现在已经看到这个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商机。因为基督徒有一个有更好的人力资源,它在世界各地或在全国各个地方都有很好的人力资源,这个人力资源,没有把它充分的发挥出来。基督徒的人力资源。因为信仰是共同的嘛。

    同样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市场和信仰的双重需求。到底是企业通过福音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呢?还是福音通过企业获得更大的传播?还是两者合二为一?这似乎还是一个问题。
 


注释:
 
[1] O.C.费雷尔、约翰•费雷德里克、琳达•费雷尔著:《商业伦理:伦理决策与案例》,陈阳群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7页
[2] “它”指前面的“对上帝创造的一种发现”。
[3] 请注意他的说法,他一直区分“福音”与“世界”的区别,也就是信仰与世俗的差别,同时他一直强调信仰耶稣不是“宗教”,只是“福音”。因为在他看来,一方面宗教过多地强调了人的作为,而真正的的福音只是人禀着信心接受神的拣选,人的努力追求毫无意义。因此,他甚至不同将他的信仰称为“基督教”,只是“福音”,并且反对任何的教派分歧,因为这些都是过分强调人的作为的结果。
[4]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4页。
[5]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42页。
[6] 唐崇怀:基督徒商人的中國社會性使命。http://www.fhl.net/21/2k1001-1.htm
[7] 罗秉祥、赵敦华主编:《基督教与近代中西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3-92页。
[8] 罗秉祥、赵敦华主编:《基督教与近代中西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8页。
[9] 罗秉祥、赵敦华主编:《基督教与近代中西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9页。
 
 
(作者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上的发言,转载请注明出处。)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教牧初探 \楼天雄
摘要:1957年2月22日,德国政府同德国福音派教会签署了有关军队宗教服务的“国家协议”…
 
双赢的分离:试析智利天主教会的去特权化——19世纪中期至1925年 \张佳蓉
摘要:智利建国初期,以天主教国教地位为核心的教会诸多特权得以确立。19世纪中期始,…
 
法治信仰:“法律信仰”之重构 \贾永健
摘要:"法律信仰"理论存在缺陷的原因是将"law"替换成了"国家制定法",并曲解了伯尔曼的…
 
欧洲市民社会的理性宗教问题——左派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德国早期浪漫派 \黄江
摘要:根据从海涅以降的传统看法,德国浪漫派的固有形象始终是作为一种反动文学的代表…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一场被低估的宪政革命 \刘吉涛
摘要:发生于16世纪亨利八世治下的宗教改革,被誉为"英格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转型期中国的灵性资本:源于本土还是全球?
       下一篇文章:精神资本与中国宗教市场中的基督教皈依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