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青海省基督教徒宗教皈依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 2009/9/17日    【字体:
作者:戴燕
关键词:  青海 基督徒  
 

                                         戴燕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对青海省基督教徒宗教皈依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青海省基督教徒的宗教皈依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生活的压力、挫折或生命危机状态是促使基督徒皈依的普遍因素。皈依基督教后,教徒在身心等方面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心理方面的变化最为显著。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完善个人道德并不是促使他们信仰基督教的最初原因,但是在皈依基督教后都比较注意个人日常行为规范,说明宗教皈依对基督徒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型塑作用,其行为方式的自律性和规范性程度有所提高。
 
关键词:青海省;基督教;宗教信仰;宗教皈依
 
  在青海这样一个多种民族聚集、多种宗教信仰共存的地区,信仰基督教的主要是汉族群众。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全国范围来看,基督教在民众中的传播、发展以及信徒皈依现象呈上升趋势。青海省基督教发展状况与全国基督教发展趋势相一致,在90年代出现了一个发展高潮。那么,促使青海省基督教徒宗教皈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本课题对此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宗教信仰原本是属于个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个体事件,但是,如果同一段时间内某一人群同时出现对某种宗教的皈依现象,那么就有可能是一个群体事件。青海省民众(主要指汉族群众)对于基督教的兴趣和宗教皈依现象增加,基督教信徒数量明显增长。从作者对青海省天主教、基督教发展状况的调查[1]中可以看出,近年来青海省基督教信徒结构发生了变化:信徒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以中青年信徒为主,不仅有老年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大、中学生;信徒身份更加复杂,从事职业范围更广——几乎包括各行各业在职工作人员、下岗职工以及从事个体经营的普通市民;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既有文盲、半文盲群众,也有接受过国民义务教育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市民,还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那么,是何种条件和力量促成了民众对基督教的皈依? 在皈依之后,皈依者究竟有怎样的宗教情感和宗教体验? 宗教皈依原因是否具有普遍性因素?

    皈依,原本是佛教用语,指接受正式的皈依仪式,表示对佛、法(教义)、僧三者归顺依附,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后来把接受特定仪式程序而正式加入任何宗教组织,成为宗教徒的行为,都称为皈依。因此,“皈依”实际上是一项制度化的信仰认同,简单地说,皈依是作为是否宗教徒的一个标志。皈依基督教,成为真正的基督教徒,就是指接受了正式的洗礼仪式的基督教新教信徒。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对基督徒的宗教皈依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76份,回收率达99%,其中男性25人,占32%,女性51人,占68% ,文化程度,大学专科以上6人,高中35人,初中27人,小学6人,文盲、半文盲2人。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分析中按照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两个群体进行比较。同时对8名基督徒(2名男性,6名女性)进行访谈。
 
    二、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
 
    (一)最初接触基督教的途径。按比例高低排序,依次为: 1.周围朋友的介绍。2.家庭的宗教气氛。3.宗教书籍的影响。不同文化程度的基督徒最初接触基督教的途径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主要是通过“宗教书籍的影响”和“周围朋友的介绍”接触宗教,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主要是通过“周围朋友的介绍”和“家庭的宗教气氛”接触宗教。基督徒L经常陪好朋友(朋友是基督教徒)去教堂参加活动,“被教堂的神圣气氛感染”,加入基督教。基督徒H说自己在18岁时偶然得到一本有关基督教信仰的书籍,产生兴趣,加入基督教。

    (二)最初接触基督教的意愿与动机。58%的基督徒表示是在具有强烈内在意愿的状态之下主动接触基督教的; 51%的基督徒表示是在偶然接触之后进而积极主动寻求基督教的。访谈的8名个案中,表示最初接触宗教有具体而明确的动机者只有2位,基督徒D和基督徒Y。基督徒D是一个下岗职工,希望找一个精神寄托和“避难所”。基督徒Y最初接触基督教的动机是为了“与一个基督教徒朋友有共同语言”而参加基督教团体的活动。

    (三)接触基督教信仰时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是指教徒在接触基督教时,其生活是处于一种平顺、正常的状态,还是处在某种生命危机或生活困境当中(如疾病缠身、人际关系紧张、工作与事业受到压力和挫折等等) (见表1) 。
 
  表1:

接触基督教时的生命状态
样本数(人)
比例(%)
生活状态良好
5
6.5
工作比较顺利
2
2.5
工作压力大,精神郁闷
16
21
家庭生活出现危机
9
12
自己或亲人生病
13
17
生活出现挫折,情绪低落
28
37
其他
3
4
合计
76
100

    按比例高低前四项依次为:生活出现挫折,情绪低落(37%);工作压力大,精神郁闷(21%);自己或亲人生病(17%);家庭生活出现危机(12%)。在对8名教徒的访谈中,基督徒D、基督徒Z、基督徒W、基督徒J明确表示是在下岗之后心情郁闷的状况下希望借助宗教信仰得到解脱;基督徒F、基督徒Y是在疾病长期困扰下信仰基督教,希望摆脱病魔;基督徒L、基督徒H是在工作与事业遇到挫折时接触基督教的。

    (四)宗教皈依的支持因素。调查显示,基督徒宗教皈依的支持因素具有共同性,即首先对基督教产生高度的情感认同,并被基督教义本身的说服力折服。但是,不同文化程度的教徒在侧重点上又表现出差异,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教徒以“信仰之后得到好处希望回报”作为皈依因素;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徒则以“信仰之后所获得的归属感”作为皈依要素。基督教徒F说自己经常头痛,后在一为亲友劝说下参加教会活动,曾在内心许愿,上帝若能治愈她的疾病,她将入教。一年以后,头痛逐渐减轻,于是接受洗礼。

    (五)被调查者信教的具体原因。在问卷中设计了10个答案,涉及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及个人身体、心理等方面,每人可选两项。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信教原因
样本数(人)
比例(%)
受家庭影响,从小信教
4
5
有孤独感,期望与人交流
2
3
生活或工作中遇到挫折,希望摆脱困境
19
25
本人或亲友生病, 信主治病
14
18.5
缺乏生活信心,希望寻找精神寄托
10
13
积德行善,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平安
9
12
祈求生意兴隆
1
1
摆脱世俗罪恶,追求灵魂归宿
5
6.5
相信神迹奇事,希望发生奇迹
3
4
寻求基督教真谛
7
9
其他
2
3
合计
76
100

    按比例高低前四项依次为:生活或工作中遇到挫折,希望摆脱困境(25%);本人或亲友生病, 信主治病(18.5%);缺乏生活信心,希望寻找精神寄托(13%);积德行善,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平安(12%)。
    (六)信教后的变化。基督教徒都承认自己信教后在身心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见表3) 。
 
  表3:
 
信教后身心发生变化情况
样本数(人)
比例(%)
感觉诸事顺利
4
5
感觉病情好转,身体健康
12
16
感觉心情愉快,生活充实
19
25
减轻负罪感,树立生活信心
8
10.5
淡漠世俗名利,宽容大度
6
8
家庭和睦,邻里友善
5
6.5
努力工作,荣神益人
14
18
追求个人属灵,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3
4
收入增加,生活富裕
2
3
变化不明显
2
3
无任何变化
0
0
其他
1
1
合计
76
100
 
    按比例高低前四项依次为:感觉心情愉快,生活充实(25%);努力工作,荣神益人(18%);感觉病情好转,身体健康(16%);减轻负罪感,树立生活信心(10.5%) 。
 
    三、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一开始人们在接触基督教时,虽然表现出对宗教的好奇或某种认知、了解的欲求,但往往是在某种机缘、某种场合,或在朋友的导引下,表现出对基督教认知的高度内在意愿,而独自的、积极主动的程度较低。然而,随着对基督教认知的加深,尤其是对宗教体验次数的增多,逐渐感受到个人与信仰之间独特的会通与体悟。这是个人在信仰过程中产生的个人化的、独特的宗教经验和信仰感悟,正是由此推动个人由宗教认知向宗教皈依行为转变。
 
    基督徒宗教皈依的主要原因有:
 
    (一)为解脱个人及家庭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或危机,包括疾病久治不愈或面临死亡威胁、工作遭遇挫折、生活道路坎坷等等。人们在精神郁闷、情绪低落的时候是很容易被宗教打动的,如果在这个时候有人向其传递“福音”,很快就会产生认同感,因为个人体会到了自己的软弱和有限并对此无能为力,才对“神圣者”和“超越者”产生需求、向往和依赖,希望凭借上帝的力量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和苦难。
 
    (二)精神追求。这主要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信仰者中占较大比例,他们往往把信仰基督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在学习基督教义、体验宗教仪轨过程中探索基督教真谛,不断进行自我人格的完善。相对而言,这种对基督精神的追求是对基督教信仰的深化。
 
    (三)寻求人生的归宿。人人都懂得生老病死的道理,但是当真正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都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基督教描绘了天堂的美景,告诉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可以使有限的生命转化为无限的灵魂的永恒。因此,老年人和身患绝症的人皈依基督,更多的是考虑生命的归宿,希望通过虔诚的信仰实现灵魂安宁、来世幸福的祈盼。
 
    从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信教者都承认自己在皈依基督教以后在身体感觉、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身体感觉。大部分信教者感觉基督教非常“灵验”,皈依后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状况好转,病情减轻。当然,这只是一种自我感觉,无法测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信教后有了精神寄托。这可能是由于分散了对自身疾病和不适的注意力,从而产生疾病减轻的感觉。
 
    第二,心理变化。宗教皈依后,教徒在心理方面的变化最为显著。选择灵魂得救、心情愉快、宽容大度、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达到50% ,说明基督教信仰对信教者精神和心理的影响是最主要的。访谈中,女教徒W表示长期处于单调的环境,陷于琐碎的家务劳动中,感觉生活乏味,无意义。信教后自称得到上帝的拯救,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对生活充满信心。教徒H表示,过去把自己遇到的困难看得太重,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怨天尤人。皈依基督教后,在上帝的指引下,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更宽容,心态更加平和。实际上,对基督教的信仰增强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对挫折和不幸的承受力,使人们变得更加坚强。
 
    第三,伦理道德的进步。对大多数人来说,完善个人道德并不是促使他们信仰基督教的最初原因,但皈依基督教后都比较注意个人日常行为规范,在工作环境中宽以待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公共场合更加注意遵守社会公德。此外,还发扬爱心,尽力帮助他人,热心公益事业。
 
    四、结论
 
    研究发现,青海省基督教徒的宗教皈依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生活的压力、挫折或生命危机状态是促使基督徒皈依的普遍因素。在皈依过程中,生活和工作压力或者危机事件的触发是民众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动力,而某种机缘和人际网络的导引、示范对民众接受基督教信仰并转化为主动行为起了催化作用。皈依基督教后,教徒在身心等方面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心理方面的变化最为显著。宗教皈依对基督徒日常行为具一定的型塑作用,其行为方式的自律和规范程度有所提高。心灵的空虚和精神的失落成为促使教徒皈依的内在张力。因此,在利益第一、效率优先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存在贫富差距以及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事实,宗教在一段时期内很可能成为替代性或补偿性因素而为更多的人选择。
 
    青海省基督教发展上升的趋势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一)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精神安慰,有助于社会稳定。青海省基督教信徒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下岗职工,在调查中也反映出,下岗职工都是在承受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这种生命状态下接触和皈依宗教的。下岗职工在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后,失去的不仅仅是经济来源,离开了熟悉的集体,面临一种精神的空虚和孤独,下岗失业,对职工造成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和困难,有一种脱离社会的感觉。作为社会人的本质,他们要重新寻找新的群体,寻求新的精神寄托。但是这个过程困难重重,一方面,由于经济收入和现实社会地位的差距,使他们与其他群体有一种疏离感、陌生感;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压力,其他群体对他们有一种排斥。当基督教以“爱的宗教”自称,并以如此生动的社会组织形式结合起来时,吸引了很多人,尤其是像下岗职工这样的弱势群体。基督教提供的爱的宗教情怀,对社会弱势群体带来了心灵的安抚和精神的慰籍,在上帝的大爱面前,弱势群体找到了一种被接纳且相对平等的归属感,这一方面使个人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排解,增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教徒在全身心的信仰中,往往会自觉地把对以慈爱、宽容为主旨的基督精神的虔敬追求,转化为“荣神益人”的社会行为,这些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完善个人道德,有助于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从调查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信仰基督教群众的行为规范良好,这是因为宗教义理中包含社会道德法则。在人们心目当中,总是把宗教与道德和行善事、做好事联系在一起,教会提出“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口号,要求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美德,一些青年人也是为了追求真善美加入到教会中来。在对上帝的虔敬和信仰当中,信徒严格规范个人行为,从信仰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力量,并以一种爱和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人,这种观念映射到社会,就是祖国至上,国家至上;映射到社区,就是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映射到家庭就是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而公民个人素质的提高,会带动和提高一个群体的文明程度,从而推动全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调查显示,基督教信徒中,女性占大多数。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情感因素、社会角色使她们更易于接受和皈依宗教。女性教徒无论是以“信仰之后有一种归属感”,还是以“在信仰中得到好处希望回报”作为皈依因素,皈依宗教后她们自身的心态和行为都有变化,他们用“爱”的原则遵循信仰的教诲,实践道德的法则,待人处事更加宽容,调查中发现,很多家庭都因为主妇或母亲信仰基督教而改善了婆媳关系、夫妻关系或子女关系。可见,一个女信徒可以改善家庭的环境,尤其影响她们的子女在社会生活中有更好的表现,女信徒在家庭中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应当肯定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安定。
 
    但是,青海省基督教信仰上升的趋势,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多数信仰者只追求个人属灵,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公众意识和参与意识。这固然有个人原因,但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减弱。
马克思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进行了五十多年,在许多问题上却是力不从心。近年来,青海省天主教、基督教入教人数的增加,发展的上升趋势,应该从个案上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即宗教意识形态被更多的人接受。宗教教义当中那种平民化的、贴近信徒生活的说教,更容易被人们拿来应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确实起到了精神安慰的作用。与此相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影响范围被缩小、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虽然,意识形态多元化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感召力减弱的一个因素,但是,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去寻找原因,我们的宣传方式是不是生硬教条? 我们的姿态是不是居高临下? 我们的语言是不是缺少平民风格? 笔者认为:当代意识形态建构必须以围绕人民的需要,紧扣人民的实际利益,淡化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功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政治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在内容上应与具体政策紧密相连,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党的意识形态朝务实化方向发展,在表现形式和宣传方式上,应善于吸收群众语言,摒弃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力求传播方式的生动性和大众化。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戴燕:青海省基督教、天主教发展状况及社会影响研究[M],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4)1。
 
 
                  (本文转载自:《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当代农村基督教信仰调查
       下一篇文章:基督教在晋南农村盛行的实证研究——以晋南A 村为例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