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宗教伦理的现代价值——全球伦理视域下的考察
发布时间: 2009/10/27日    【字体:
作者:陈超
关键词:  宗教 伦理  
 

                                        陈超
 
 
[内容摘要] 宗教伦理是宗教与伦理这两种意识形式统一和整合的产物,是以宗教信仰为核心而构建的伦理道德体系。面对全球性的道德危机,宗教伦理以其神圣性和世俗性的方式作出了独特的应对,从而为全球伦理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因此在全球伦理视域下考察宗教伦理的现代价值,不仅对宗教本身的现代发展,而且对人类世界的发展、人类生活的完善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球伦理;宗教伦理;神圣化;世俗化;现代价值
 

    随着经济、技术的全球化发展,以及环境、人口、核威胁等全球化问题的出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类已经陷入了一场深刻的道德危机之中,这一危机既是整个人类现代性危机的集中反映,也极大地预示着人类未来的生活前景。面对全球问题带给人类道德的困惑,西方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要重建一种新的普遍主义的伦理体系,作为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即“全球伦理”(世界伦理、普世伦理)。由于世界各大宗教和伦理传统中都有为全球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因此本文试图在全球伦理的视域下对宗教伦理的现代价值进行一些探讨。
                 
                                          一

    全球伦理构想的出台以1993年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和1996年的“维也纳宣言”为标志。此前,德国杜宾根大学的天主教学者汉斯·昆(孔汉思)出版了《全球的责任——寻求新的世界伦理》一书,[1]提出了没有世界伦理就没有生存,没有宗教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没有宗教对话就没有宗教和平的观点。该书出版后,诸多有识之士支持孔汉思建立了“世界伦理基金会”,以促进全球伦理观念的传播,促进跨文化、跨宗教的研究和对话。

    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为纪念“世界宗教议会”召开100周年,来自世界各地的6500名代表参加了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由于深感“世界正处于这么一个时期,它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多地由世界性政治、世界性技术、世界性经济、世界性文明所塑造,它也需要一种世界性伦理”,“若无一种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任何社会迟早都会受到混乱或专制的威胁。若无一种全球性的伦理,就不可能有更美好的全球性秩序”。[2]代表们在大会上讨论、通过并签署了经过反复修改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并界定了全球伦理的内涵:“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并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也不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教来支配所有别的宗教”,而只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3]实际上,《宣言》是为各文化圈内和各国的世界公民所制定的“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规则”,其中概括了各大文明各大宗教的伦理金规,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经》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伊斯兰教的圣训“你们当中,谁若不想要兄弟得到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谁就不是信徒”;佛教经文“在我为不喜不悦者,在人亦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悦加诸他人”等等。

    具体来说,《宣言》的签署者们认为,数千年以来,人类的许多宗教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换用肯定的措辞说:“你希望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对于这两条伦理基本原则(实为一条)可以具体表现为同样可见诸所有宗教和伦理传统中的四条道德禁令,即:“不要杀人、不要偷盗、不要说谎、不要奸淫。”这四项宽泛而古老的人类行为禁令在宣言中被肯定化为四项不可取消的规则,即:1.坚持一种非暴力与尊重生命的文化──“不要杀人”;2.坚持一种团结的文化和一种公正的经济秩序─“不要偷盗”;3.坚持一种宽容的文化和一种诚信的生活──“不要撒谎”;4.坚持一种男女之间的权利平等与伙伴关系的文化──“不要奸淫”。[4]

    作为一个宗教家,孔汉思是在一个以宗教为聚焦点的文化视域中来建构全球伦理的模式的,即以多种宗教的共同信念为基础,以世俗伦理为具体表现形式,建构有形可见的全球伦理。正如他所说:“全球伦理所要做的,是要阐明各种世界宗教尽管有种种分歧,但在人类的行为、道德的价值和基本的道德信念方面,已经具有的共同之处。换言之,全球伦理不是要把各种宗教简化为最低限度的道德,而是要展示世界诸宗教在伦理方面现在已有的最低限度的共同之处。”[5]显然,孔汉思试图在承认教义差别的前提下,存异求同,寻求人类对全球伦理的认同,通过宗教与伦理的结合来建立世界新秩序。

    时过3年即1996年3月,“世界伦理基金会”又与“双互促动协会”合作,在维也纳召开会议,讨论“世界伦理”的构想及标准,发布了《关于“寻求世界伦理标准”的结论与建议》(即“维也纳宣言”)。《建议》宣称:“世界各宗教和伦理传统都是我们的精神资源。”[6]并声称,不同的宗教完全可以以开放的胸襟相遇,以便对人类今日所面临的困境的迫切性取得一致意见。世界各大宗教一直有能力共同推进全球标准,使一些基本伦理规范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7]

    由此可见,《宣言》的签署和发表以及随后关于“世界伦理”构想的讨论,实际上反映了宗教界希望寻求建立一种全球性的伦理以实现全球秩序和人类完善的努力,也表明了宗教伦理在应对现代社会各种危机和问题所可能具有的价值。以宗教伦理回应全球性的经济、政治、生态以及道德危机也是当代世界宗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诚如全球伦理的倡导者们所言,“在一个充满空前变革的世界里,人类迫切需要一个赖以安身立命的伦理基础。世界各大宗教是人类智慧诸多伟大传统中的一种。(宗教)这一智慧宝库的起源十分古老,而且现在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

                                           二

    伦理关系是人类最早意识到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当人们将“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9]幻想地反映为人格化神灵时,这种伦理关系必然也就被赋予神圣的光环而转化为宗教伦理。也就是说,宗教伦理是宗教与伦理这两种意识形式统一和整合的产物,是宗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
系。与世俗伦理(只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相比,宗教伦理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宗教伦理的神圣化。这是因为宗教伦理是以宗教信仰为其出发点和核心,并紧紧围绕信仰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虽然宗教伦理也可以调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但它和世俗伦理不同,宗教伦理是以神的名义,将道德规范神圣化,信徒遵从宗教伦理是宗教信仰的要求。在各种宗教中,信仰具有第一位的意义,各种伦理道德规范都来源于神的绝对命令。例如,仁爱是基督教伦理道德的一项重要规范,它起源何在?在基督教看来,它起源于神,因为神是无限仁爱的。他看到人类受苦,就派他的独生子耶稣降临人间,最后又以耶稣的死来代替世人赎罪,使他们得到永生。正因为上帝如此地爱人,所以,他就把仁爱的命令颁布到人间,形成道德规范。耶稣还对他的门徒说了一个比喻,他把神比做播种者,神的道德律就好比种子,众人的心好比泥土。神把道德律播撒在人的心里,恰如农夫把种子撒在土里,从而在人们心中结出道德的果实。所以,人们相信、遵循道德,就是相信、遵循神的命令。这样,宗教伦理就具有了神圣性。由于宗教信仰是宗教伦理道德的来源,它为道德判定提供了最高的根据,因此,对于宗教伦理所规定的种种道德义务,各大宗教都要求信徒凭借着虔诚的信仰,在行动中实现神圣意志。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他律”的,但这种“他律”不是世俗社会的外在强制,而是神的律令。实际上是神律转化为教徒自觉的“自律”。

    我们知道,信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心理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信念与态度。一旦信仰者对信仰对象持有一种积极而自觉的认识、情感和态度,那么,其道德行为就具有自觉性和持久性。宗教伦理之所以比世俗伦理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和自律性,就是因为它通过信仰强化了道德主体的内心信念。“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伦理观念只要维持了宗教规定的态度,就能产生一定的心理约束力。只要宗教信仰存在,这种约束力就极其有效”。[10]因此,当一个人对道德规则的认识达到信仰的高度,将会在任何情况下,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会放纵自己,作出违反道德信念的行为,这也是宗教伦理的神圣性为世俗道德提供价值意义及信念资源所产生的结果。

    另一方面是宗教伦理的世俗化。宗教所建立的神圣世界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虽然头伸向天国,但它的脚却仍立足于尘世,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它要给信仰者以精神上的追求,而作为一种人生观,又要给人们如何生活的规则。虽然宗教都有自己追求的“天国”、“极乐世界”,但现实的信徒又都是生活于世俗生活之中的,如何处理现实的生活问题,是宗教无法回避的。所以,宗教伦理都来源于世俗社会的道德,它是世界各大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凝聚世俗社会的公共道德规范,并将其制度化、神圣化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各种宗教根据信仰的要求所制定的一整套教规和戒律,其中就内涵着调整人与人规范的世俗道德的内容。

    英国学者海伦·加德纳说,否定世界和肯定世界这两种倾向在张力下的共存,是每一种宗教的本质。所谓否定世界是指宗教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所谓肯定世界,是指宗教又植根于现实世俗世界之中。如果说彼岸世界(神界)与此岸世界(人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想,宗教伦理就是不可或缺的桥梁。从宗教伦理的神圣化看,宗教伦理通过对社会世俗道德的“圣化”,为世俗伦理道德提供一个终极保障,一个至上权威,使世俗伦理变得“神圣”起来,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人们对现存道德关系、规范、准则的认可与遵守。从宗教伦理的世俗化看,宗教正以一种越来越世俗的面目进入人们的视野和心灵,不断地密切着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同时,当代宗教正以积极的态度进一步渗透于人的现实生活,强调其现实意义和现实关怀。在宗教伦理世俗化的过程中,人不仅从神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而且也使当代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见,宗教伦理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极力超越世俗而走向彼岸的神圣,另一方面,又将在此岸世俗生活中以“为善去恶”作为走向神圣的基础。神圣化构成了宗教提升世俗生活的精神情怀,世俗化构成了宗教存在的现实基础及发展条件。
 
                                          三

    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伦理道德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的危机、人与社会的危机、人与人的危机,都显示出对宗教伦理精神资源的强烈诉求。虽然各种宗教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它们的基本教义歧异甚大,伦理价值观念不尽一致,具体伦理规则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这就是宗教伦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但由于宗教的信仰主体都是人,都是在人类社会中生活的有七情六欲的人,其内容都是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一种理解和把握,都是人类精神、情感诉求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各种宗教伦理中都可以看到一些宽泛而古老的人类行为准则,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诚信,公平博爱等等。这些伦理原则就是各种宗教伦理价值观经不同的话语所表达的一种具有约束力和不可或缺的基本共识,它体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对人性的尊重和对仁爱的珍视,这都说明了宗教伦理是人类伦理道德文化的重要资源,是人类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全球伦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人性,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人与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更加亲密,人与自我更加完善,而所有这一切都将缘于人心的改造。而宗教伦理作为人类生存智慧的总结和人类道德智慧的结晶,一直保持着与全球人类伦理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境界,因而在改造人心、克服全球化所带来的道德危机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看。随着经济、技术的全球化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这些问题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面对这些问题,宗教伦理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思想资源。如佛教的缘起说,强调人类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生命原本就是共同体,是一而不是二,是同而不是异。伤害他人,破坏环境,就如同杀害自己。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滥杀无辜,涂炭生灵,是极大的罪过,因而主张“不杀生”,这不仅指不杀人,也指不杀鸟兽虫鱼,还指不乱斩草木等,要求以慈悲为怀的心境来对待生命。与不杀生戒律相联系,佛教还提倡放生,奉劝世人珍爱生灵,保护生态,通过弘法利生的行动给人类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都直接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世界各大宗教伦理所提倡的这些道德准则显然对于人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维护自然都有积极意义。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全球一体化趋势也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在现实社会中追求自身发展时,如没能达到自己的主观要求,必然产生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些人遇到这种情况,不是主动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主观愿望,而是把自己与社会对立起来,用极端的手段与社会抗衡,以身试法,从而使人与社会的关系无法健康地发展。而宗教伦理所蕴涵的世俗道德规范却可以用来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大宗教伦理都以“善”为最高的范畴,将扬善抑恶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准则。为此,它们制定了许多诫命和戒律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这些系统的伦理规范,从社会功能来看,有利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有利于缓解人与社会的对立乃至敌对的关系,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从人与人的关系上看。世界经济一体化使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的悬殊,思想的差异,使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用、相互戒备的情绪也在增加,那种过去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正在慢慢淡薄,道德危机正在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宗教伦理所蕴涵的道德规范,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所有这些宗教伦理都体现了一种宽容精神与利他精神,在社会存在贫富差别悬殊、弱势群体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缓和人群之间的矛盾,有着积极意义。

    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看。现代人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可归结到一点:即自我的失落。客观原因是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大多数人失去越来越多的个体自我本有的种种主动、能动和自由;但更多的是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自我的扩张。即把个人、自我看得比群体更为重要,甚至把个人自我放在群体之上,把自我扩张到了一个不适当的地步。他们以为追求自我欲望的最大满足才是自我价值的完全实现。其实,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设计,在现实社会中是很难行得通的,而到头来他却在群体中找不到自我的恰当位置,而失落了自我。所以,人类如果不能从节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入手,或者说不能透过现象之我去把握真正的自我,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现存的、潜在的种种社会问题,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自我失落的问题。而宗教伦理在精神上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意义的根基、终极的标准和精神家园”,使人在神圣的氛围中受到精神、道德上的熏陶。

    总之,宗教伦理是人类伦理道德的重要资源,是宗教中最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教化作用的部分。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宗教伦理与世俗道德在内容和目标方面都有一致性,因此,在全球伦理的建设中也能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宗教伦理毕竟是一种宗教,与一般社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还不是完全相同的。由于宗教自身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其在特定的社会时空条件下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宗教伦理要真正成为当代人类伦理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就应该注重自我完善,实现现代转化。一是宗教伦理应积极地与世俗道德进行沟通对话,这是一种不能带有宗教话语权威的对话与交流;二是应积极地参与不同宗教伦理价值观的对话和沟通,这是一种平等的,“合而不同”的对话与沟通。只有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宗教伦理才不会是某一种宗教的体现,也才可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的需要。
 
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德)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
[2][3][4][5][7][8](德)孔汉斯,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2;15-26;2;174;28.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4.
[1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北京:三联书店,1987.60.
 
                       (本文转载引自:《新视野》2005年2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我国宪法中宗教规范的重释 \李松霖
摘要:我国宪法是否蕴含政教分离原则是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从比较法来看,作为政教分离…
 
再论加尔文的政治思想 \邹汝强
摘要:对加尔文政治思想的探研是全面理解其学说的重要一环。国内外学者常将研究的焦点…
 
摩洛哥政教关系与宗教治理探析 \黄麟
摘要:摩洛哥政治与宗教的结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统君主制、圣裔血统和作为“信士…
 
中国近代政教分离思想的发展 \周伟驰
摘要:政教分离是西方近代新教国家政教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基督新教来华,教案频…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从中国基督教化到基督教中国化
       下一篇文章:略论宗教世俗化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