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当代河北乡土社会汉民族民间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10/4/14日    【字体:
作者:高峻
关键词:  河北 民间信仰  
 
 
                                         高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信仰又重新活跃。对于这一文化现象,存在着一个“怎么样、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为此,笔者以当代河北乡土社会汉民族民间信仰状况为切入点进行了调研。
 
    一当代河北乡土社会汉民族民间信仰对象的基本类别与特点

    河北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不仅培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也孕育了民间信仰的复杂体系。随着社会转型,加之当代河北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的情况,民间信仰又以各种形式重新活跃。
 
    1. 当代河北乡土社会汉民族民间信仰对象的基本类别

    目前我省的民间信仰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以人们对某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的自然神崇拜,亦即图腾崇拜;二是对超自然、超社会的一种神秘力量、幻想神灵即上帝的崇拜;三是对想象、梦幻等奇妙意识现象的鬼神崇拜;四是以历史人物或伟人作为崇拜对象的人物神信仰。上述民间信仰大体上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省农村迅速复苏,目前不论是小庙数量、信众人数,还是在崇拜活动仪式的规模上,都表现得较为活跃。
 
    2.当代河北乡土社会汉民族民间信仰的特点

    我省乡土社会汉民族民间信仰既有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一般特点,又有着明显的河北地方特色和汉民族的特点。

    从河北地方特色看,一是对龙神、水神崇拜有加。“龙”曾经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受到炎黄子孙广泛的崇拜,也曾作为人间帝王的象征使下层民众敬畏。由于我省在长期发展中深受京城文化影响,使得农村民众对“龙”崇拜有加。又因我省地处较干旱区域,河流较少,“地乏水利,专恃雨泽”,加之近些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水资源日益短缺,在百姓心目中龙能普降甘霖、滋润大地万物,所以,不仅“奉祀龙神最虔”,而且对水神也格外尊崇。二是作为畿辅之地的河北,较早地产生了鬼神信仰,且民间势力较为强大。改革开放后,正规宗教有了较快发展,而重新活跃于世的民间信仰仍超过了对正规宗教的信奉,并且将正规宗教大大世俗化,使其与乡土鬼神信仰融合、同化。

    从汉民族的民族特性看,由于汉民族传统文化极富包容性,从而使其在宗教信仰上也很宽容、庞杂。少数民族多是信仰单一神,汉民族则是多神、泛神信仰,对于五花八门的各种民间信仰更是予以杂糅。如赵县范庄农民信奉百神,除了龙牌,还有佛、道、儒三教和其他民间鬼神。因此缺乏主体信仰的认知,信仰对象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信仰行为也具有随机性和多变性。
 
    二当代河北乡土社会汉民族民间信仰较为活跃的深层原因
 
    1.经济的不发达是民间信仰较为活跃的最深刻的物质之源

    首先是物质生活贫困。目前,我省仍有局部地区,特别是边、老、山等地区的农民依旧贫困,经不起也无力摆脱天灾人祸的种种困苦和打击。与物质生活贫困相伴的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不发达,及由此造成的愚昧,这使一些人直接产生了对鬼神的信仰与祈求。其次是两极相关性,即在经济较贫困地区和较发达地区都有民间信仰活跃的现象。而后者则是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招致了种种心理不平衡:生活贫困的看别人富了自己还未富起来,而祈求鬼神保佑发财致富;富裕起来的则希望神佑自己永远发财。第三是市场经济使人们在传统社会价值体系中长期被贬抑的物欲重新释放出来。但由于实现条件的欠缺,无奈之中,不同利益主体出自不同功利动机,分别祈求不同神灵的保佑。
 
    2.新时期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农民渴望民风民俗的回归

    人作为最高级生命,不仅有基本的物质需求,而且还有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改革开放后,随着绝大多数人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要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劳动、吃饭、睡觉”这种单调的生活方式,对于闲暇时间只是看电视的生活也已开始厌烦。他们需要情感宣泄、精神满足的场所,而民间信仰活动则使这种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调查中还了解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道德缺失,而民间信仰中讲伦理、修身的成分,恰恰提供了一些道德教育的内容。可见,这也是农民渴望民风民俗回归的一种体现。
 
    3.民间信仰文化传统深厚,科学知识在民众意识中却严重欠缺

    民间信仰是一种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文化现象。它来自于农民基本生存生活需求:一是农业生产需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自身生存需求,敬奉祖先、祈求平安和子孙繁衍。因此,乡土社会中的民间信仰习俗绝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彻底泯灭,只不过以不同的形式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延续。当然,这种文化现象的传承与活跃,也与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欠缺有关。神灵信仰总是出现在科学达不到的地方:在不懂得医学科学、不相信医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的人那里,看到的是“巫婆神汉”、“伪气功”、“伪科学”等巫师巫术的兴风作浪;在不懂得法律科学知识,不相信法律能伸张正义的人那里,看到的是对因果报应的祈盼;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则可以看到对风雨雷神的自然崇拜。
 
    4.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对神灵庇护祈求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原因

    在中国社会历史性变革时期,对于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生活的农民来讲,面对丰富多彩而又瞬息万变的新世界,无不感受到冲击、震荡乃至于有头晕目眩之感。由此引发的社会失衡进而导致了人们心理的失衡,使一些人失去了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信心和力量,于是他们企图祈求某种神秘力量的庇护,以求得心理的平衡与安全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正是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把握感,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时,便有可能在精神上产生对超自然力的依赖。
 
    三民间信仰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对于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应辩证地看待。从性质看,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比较,是一种粗俗形式的神学唯心主义;从其内容看,民间信仰又有着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融通的地方,比如,有善良的精神追求,主张修德行善等。从其作用看,其心理功能、道德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发挥,有益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道德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整合作用;同时民间信仰的内在动力就在于“趋福避祸”,这可使一些人在天灾人祸、人生际遇等问题上获得一定程度的心灵慰藉和精神满足。然而,它作为一种粗俗形式的神学唯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关于对民间信仰的引导与管理

    对于民间信仰,既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手段取消它,又不能放任自流。但与民间信仰的活跃状况相比,我们相关部门的工作则相对滞后:认识上模糊不清,缺乏相应的引导管理的组织和机制,引导和管理缺位、空位。

    笔者认为,对于民间信仰要实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们对人生终极关怀的问题为切入点,解决好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物质需要,满足民众基本的生存、生活和发展需求,进而解决好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要尊重民众的信仰习俗,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知识的普及,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信仰科学化建设等方面,探寻具有可操作性的引导、管理对策与措施。
 
                    (本文转载自:《领导之友》2009年第6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民间信仰与官方意识
       下一篇文章:民间信仰60年嬗变:从断裂到弥合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