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基督教基要派与现代化
发布时间: 2018/12/20日    【字体:
作者:王美秀
关键词:  基督教 基要派 现代化  
 
 
英文Fundamentalism (基要主义)、 fundamentalist (基要主义的、基要主义者)源自拉文 fundamentum (意即基础、根基)和新拉丁文 fundamentalis (基础的、极其重要的)。英文 modern (现代的)一词则源自拉丁文 modernus '表示最近的,新近的,英文 modernize 、 modernization均源自modern一词。Fundamentalism 一 词,长期以来一直表示本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发端于美国基督教(即ot臼tism)部分教会内维护基督教基本信条的一场宗教运动 。但是,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也用 Fundamentalism来描述其它宗教如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锡克教、印度教、甚至儒家中出现的复兴思潮或极端保守主义运动,把全球范围内多种宗教中出现的复兴思潮或 Fundamental ism当作 一项重要课题进行研究。①对于罗马天主教会内出现的类似思潮或运动,西方常用 Traditionalsim (传统主义)一词来描述。②当然,在广泛使用 Fundamentalism 一词的同时,西方学术界也承认各种宗教中的 Fundamental ism的表现形式有时大相径庭,Fundamentalism 并不是一个描述基督教以外的宗教保守主义连动的理想术语。一些学者指出,所谓Fundamentalism 就是宗教传统主义、传统信仰和信条的新的表达形式 。
 
众知周知,现代化一词无论在中文还是西文中都是令人难以界定的。基督教基要派与现代化这一题目,看上去好像给人一种大而无当的感觉,又好像有点儿把两个不对应、不相配的概念摆放在一起,似乎不如基要主义与现代主义、基要派与现代派或基要派与自由派一类的题目,更令人产生一种鲜明的对照和对比的印象。然而,恰恰是现代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和政教关系的新理念及各种现代文明危机,和基要派对现代文化如世俗理性、宗教宽容、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抵制和反对,使现代化和基要派发生了关系,并由此令我们对基要派和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一些思考。
 
一基要派和基要主义的由来及意义题
 
基督教基要派是全球普遍现象,已是不争事实。简单地说,基要派分为两类 ,一类为只关注基督的最后胜利和人们被送往天堂的时刻何时到来的属灵派;另一类为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通过集会、示威游行和四处游说宣传自己的宗教社会政治观的激进派 。尽管他们对待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但他们的世界观都来源于一个世纪以前产生的“五点基本要道" 。
 
(一)基要派的产生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英国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德国新的解经方法及圣经研究成果传到美国。面对对圣经权威地位的怀疑和挑战,美国都市化、工业化的东北部地区如波士顿、纽约和芝加哥等地的部分基督徒,坚决维护基督教信仰的“纯洁性",站在传统解经学的立场上,维护圣经在信仰上的权威地位,反对用进化论的观点看待自然、人类与社会,反对用现代历史学、考证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的方 法研究圣经,并拒绝接受用这些方法研究圣经和圣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史料来源而得出的新的成果和结论。1895年在尼亚加拉城召开的圣经研讨会正式提出关于圣经的五点基本要道,即耶稣由童贞女所生;耶稣死而复活并具有神性;耶稣代人受死完成救赎;基督终将“肉身复临”;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字字句句无误。这五点基本要道一直是基要派维护的信仰原则。
 
20世纪初,美国出版了大量的护教书籍,论证上述基本要道是不容怀疑和不可动摇的,其中1910年至1915年出版的一套1本丛书《基本要道》影响最大。Fundamentalis一词最早出现于1920 年劳斯(Curtis Lee Laws) 主编的美 国 北 浸 礼会的《守望稽刊》(The Watchman Examiner) 报上,劳斯写到,“基要分子”是甘愿为忠于自己信仰的基本要道而“战斗"的人。由此可见,这个词既是表义词,也是一个行动口号 。③
 
基要派早期的组织和活动形式多样,包括举办圣经研讨会,选读圣经和先知书中的有关段落,培养参加者的虔诚信念,传播引导个人得救的福音讯息;创办圣经学院,培训平信徒布道员;印刷、出版和发行讲道、信仰见证材料及宣传基要派观点的杂志和书籍,以便那些未能亲临布道集会、圣经研讨会和圣经学院的基督徒学习和分享受上帝的话所感动的经验。通过这些活动和机构,基要派基督徒人数剧增,他们在全美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网络,到 19 15年已成为一支可与基督教现代派相抗衡的宗教力量。此后随着传教活动,基要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安营扎赛,发展起来 。
 
(二)基要主义的基本特征
 
1、坚信圣经无误说
 
基要派声称,得到救赎的唯一肯定的道路是通过信仰以无误的《圣经》为基础的耶稣基督实现的。因而基要派坚持,一旦承认《圣经》里有一个事实或原则是错的,那么《圣经》里就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基督救赎的工作甚至也是无法肯定的,为此,他们几乎总是宣称他们是“真正相信圣经的人"。他们坚持,真正的基础徒必须相信全部圣经,既相信自己喜欢的部分也相信自己不太喜欢的部分,即相信难解的部分也相信易解的部分。《圣经》不仅对科 学和历史也对道德和宗教作了准确的描述,因而是值得相信的。只有这一无误的真理源泉,才能提供通向救赎的道路和指导。
 
2、坚持千禧年前论(Prem iIIennialism
 
基要派从产生初期就和对世界末日的预言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不仅相信《马太福音》24: 37- 41和《帖撒罗尼迦前书》4: 15 一18 ④对世界最终结局的预言,相信耶稣将为他们再来,而且他们进一步渴望知道世界末日何时来临,随后又会发生什么。他们从《旧约﹒但以 理书》和《新约.启示录》中对上帝最终胜利之前的灾难性的恐布描绘中寻求解释。他们认为,基督将在千禧年到来之前复临,基督复临之前,世界将罪恶横流,灾祸频临,“敌基督者"也将出现然后基督复临,战胜敌基督者,实现千年统治。他们根据自己对圣经的理解去解释预言,有的人甚至依据对圣经预言的解释和对社会状况的观察,断言世界末日将来的迹象和日期,并警告信徒要为基督的复临作好准备。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基要派基督徒根据自己对社会的判断和对圣经的解读,曾多次预言过基督将要再来的日子,结果均以失望而告终。一般来说基督教自由派和天主教会都不会赞成对世界末日何时到来进行预测。
 
3、主张福音主义
 
基要派认为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在于自己已经得救。在这一点上他们与福音派如出一辙。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要争取更多的人皈依基督。他们把“迷途"的人请到教会、在电台、电视上播出福音的讯息、印制和出版无数的书报印刷品、录制大量的布道录音带,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使非基督徒相信 ,做基督徒在天上享受永生比作非基督徒在地狱遭受永罚要好。为家人和朋友能够享受永生,基要派分子一般都要大量地祈祷,开展见证活动。传播福音和信仰个人灵魂得救是20世纪末基要派分子向世界宣讲的讯息的核心。
 
4、疏离神学观点不同的人和事,甚至对其采取对抗行动
 
基要派坚持,不论基要派基督徒的地位高低,所有基要派分子都应该在信仰上保持一致,并同那些在信仰和生活方面可疑的人和事保持距离,这是基要派区别于基督教其他保守派和福音派的关键所在。因此,基要派的教堂和教会的规定都很严格,而且为了同其他观点可疑的基督徒保持距离,这些教堂和教会一般都是独立的。基要派信徒的生活往往比较严格,他(她)们一般都自觉地避开那些自认为可能削弱见证救赎讯息效果的人和事。他们的哲学是,宁肯失去朋友也不能丧失灵魂 。假如对某一事件如电影《对基督最后的诱惑》和“堕胎法"采取大型的对抗行动,可以使人们避免坠 入地狱遭到永罚的话 ,基要派基督徒就会挺身而出采取抗议行动 。⑤在这种意义上说,基要派不仅是不宽容的,而且又是好战的 。这种好战特点在基要派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基要派不是一个因教会体制的缘故而形成的宗教(denomination '如圣公会、长老会、天主教会)或教派(sect),而是因在解经学、传教学和末世论等方面持有特别的见解而 形成的与自由派(liberals)或 现代 派(modernists)相对抗的阵营 。基要派这个阵营的基督徒来自基督教的许多宗派和独立教会,换言之,基要派分子不仅存在于基督复临派教会 、五旬节派教会、圣洁运动教会和南浸礼会等以中下层信徒群众为主的宗派中间,而且在以中产阶级为主的长老会、卫理公会、路德宗等 宗派和非宗派教会里,他们 也能找到自己的同道。
 
二基督宗教(Christianity)与现代化
 
在讨论基要派与现代化的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基督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人们不难看出,在西方现代史上,基督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模棱两可的,基督宗教既是推进西方走向现代化的一股积极力量,也曾经是阻碍西方现代化的一种障碍 。尽管在现代科学发展的早期,基督教会和天主教会会因科学向教会学说和传统神学的挑战而有过迫害科学家、阻碍科学发展的纪录,但是人们今天耳闻目睹的更多的是基督宗教促进现代化的学说、主张和实例。马克斯.韦伯在《基督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阐述的基督教伦理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学说,早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而且当代一些东亚学者也根据本国、本地的经验附和韦伯的论断,宣称教会团体有助于该国、该地的现代化,并为现代化做出很大贡献。⑥我们在此暂且不论基督宗教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仅仅提出基督教会、天主教会在海峡两岸过去和现在推进现代医学、现代教育(包括女子教育)的工作,就足以说明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一些教会团体的确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过、并且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然而,试问被无数学者不断反复咀嚼辩论的“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究竟是什么?恐怕许多的学者们也不得不承认,界定“现代化"一词,给它下一个公认的定义,实非举手之劳。任何定义都会引起不小的争议。既然如此,本文放弃界定“现代化"之尝试,恐怕多数人以为是明智的 。
 
长期以来,在大陆流行并且居正统地位的现代化观念是“四个现代化",即通常所说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教育的现代化。早在80年代初,在德国任教的天主教学者、神学家汉思﹒孔 ( Hans Kung) 在本人任职的世界宗教研究所演讲时就曾经强调,在上述“四个现代化"之外还应该增补一个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此建议或许与国内传媒近年来流行的“人的观念的转变"提法有某些相似之处。
 
所谓现代化包含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化成果(积极的和**的)两个理智、理性和科学方法是趋势封建、向“后封建主义"的运动过程,即对理智、理性和科学方法的强调,以及对随之而来的其有理性能力和运用科学方法者的权威的承认 。⑦所谓现代就对西方前现代基督宗教 ( Premodern Christianity) 的超越,用现代世俗文化超越前现代基督宗教文化。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认为,世俗文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个人主体代替了神圣主体,个人的自我意识成为评判和建构万物的标准和基石个人的、理性的价值观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 第二,用工 具理性排斥基督宗教传统的思辨理性,结果现代性变成以工具理性为信仰的、没有神圣形式的宗教;第三,科学主义价,值观被夸大运用到它所适用的领域之外,成为普遍的价值体系,结果科学方法和标准成为判断人类其他一切行为包括宗教、伦理、审美活动的规范。⑧由此可见,现代化本身自然构成对教会传统地位、信仰体系和伦理价值体系的冲击。正是在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中,世俗化、冷漠主义、实证主义、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教分离、宗教自由,个人主义、多元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和价值观先后出现并持续流行,使教会的权力、活动领域、虔诚信众和影响力日渐缩减。随着教会管辖权力和范围的缩小,教会权威从各种世俗事务中解脱出来,于是,教会逐渐向信仰的团体转变。
 
当然,教会也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获益匪浅,教会体制的多元发展、教会组织的运作形式、教会及其团体内神职人员和信徒之间关系的变化,就是明显的例子。现代神学适应时代的倾向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现代化过程中,基督教自由派教会和天主教会都先后接纳了现代世俗文化的许多观念,承认政教分离、宗教自由原则,接受了宗教多元主义现实,并且与其他宗教开展对话和交流,个人主义价值观不仅被自由派教会所珍视,而且在 天主教会中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强调 。
 
尽管如此,现代化在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所带来的各种弊端也是随处可见的 。贫富悬殊、贪婪、自私、信仰危机、婚姻和家庭的解体、道德良知的失落、社会和政治的腐败、性关系的混乱、犯罪率上升、对自然无限制的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现象,已经成为各教会,深感自己身处现世,真有圣化现世、圣化世俗文化的责任,几乎毫无例外地对上述弊端予以抨击和批判,其中也不乏偏颇和不妥之处 。罗马天主教会关于社会问题的“社会学说、教宗关于家庭、婚姻和人的生命的通谕、各国主教团关于社会问题的牧函,表达了天主教对现代化和人的私欲带来的各种社会弊病的看法。著名的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 ( 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成立前后、直至现在多次以发表声明、举行国际研讨会等方式,表达对工业化、都市化、商业化给公民个人、家庭和社会特别是那些贫穷无助的人们带来的危害的关切,和对单纯追求高额利润的资本家及大财团、跨国公司、不负责任的政府的批评。许多国际、国家和地方的教会组织及神学家都基于自己的宗教信仰,表明自己的立场,呼吁建立公正、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和人道、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教会不仅是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也是其批判力量。总之,基督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批判的辩证关系 。
 
三基要派和现代化
 
现代化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它们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使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向接近,令人或多或少有一种生活在同一地球村的感觉。从这种意义说,我们都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受益人,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是现代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其体地说,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大多既是现代化的直接、间接参与者,又是现代商品的享用者。那些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至少也是现代化的受益者和现代商品的享用者。由此推论,作为个体的基要派基督徒已经或将要投入或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间,至少不是处于现代工业化、商业化之处,毕竟他(她)们不同于生活在美国宾州兰卡斯特属于基督教门诺派的阿米施人。后者基本上依然保持着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
 
从本文的引言和第一部分可以看出,基要派和现代化的冲击重点表现在文化层面。基要派及其维护的“五点基本要道"的产生,就是对世俗理性削弱圣经权威地位的反动。他们把自己视为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明和正统基督教信仰的恢复者,坚持用传统价值观来看待现代社会。他们反对现代民主,反对政教分离、宗教宽容、多元主义、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他们坚信自己拥有绝对真理,坚持排他主义,对其他教会和宗教持排斥态度;他们主张亚伯拉罕式的父权观念,反对现代男女平等的思想; 他们坚持《创世纪》中上帝造人并且在创造过程中所规定的男女关系模式,认定人的生命权是神圣不可剥夺的,男女间的婚姻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因此反对妇女有选择堕胎的权利,反对同性恋者享有公民权。他们的上述主张和立场表达了其对现代社会危机的关怀和指向,表明他们对现代社会危机特别是西方文明危机症状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是,对现代多元世界里的多元文明、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熟视无睹,采取不承认不接受的固执僵硬狭隘态度,并且企图把一种不宽容的理念强加给他人,的确是荒谬可悲的。基要派渴望用“基督教文明"作为解决现代社会和文明危机的出路是行不通的。
 
由于美国不仅是基要派的摇篮和中心,而且也是当代最发达的国家,因此基要派抵制现代世俗文化的现象在那里也最明显。60、7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很大变化。比如,民权运动爆发、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迫兄弟被杀;传统的男女关系的改变和青年学生的反文化运动;学生的反越战运动、美国的撤退和政府威望的下降。上述变化令基要派感到十分不安,他们担心妇女地位改变使妻子不再唯丈夫之命是从;法律对家庭的保护使父亲不能像过去那样管东和体罚子女;国家税务局调查宗教机构的财政情况,可能取消一些团体的免税地位;同性恋者也享有公民权,会加剧社会道德的沦丧;立法禁止儿童在学校祈祷,学生在校不得不接受人文主义教育,结果使其父辈所珍视的价值观不能传给学生;教会学校受到政府限制难以为所欲为;所有力量都在破坏传统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堕胎也成为个人的事。所有上述因素使基要主义分子不仅为他们的下一代担忧,更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他们感到美国正在被敌视基要派信仰并决心清除传统基督教的人们所统治,因此他们必须走出与社会和政治相分离的状态,维持自己的生存权,并且去控制世界。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基要派基督徒由过去疏离社会的消极主义者转向改造社会的激进行动主义者,并且成为美国 70年代后期以来基督教右翼的活跃力量 。他们成立各种行动组织,争取基要派牧师积极参与政治,动员基要派信徒关心国家。他们用各种方式影响立法和国会议程,影响美国政治。他们主张所有企业和服务业私有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平预,停止福利计划。他们要求实行枪械控制、反对毒品、反对**,反对同性恋、反对堕胎,反对政府取消教会学校的免税地位,要求允许在校祈祷,反对学校教学多种形式的人文主义知识 。他们反对现代妇女运动、反对男女平等,要求保护传统家庭,主张男女合法结婚,按上帝的原则建设家庭。总之,伦理道德一直是他们理论的核心,恢复传统的家庭、婚姻和社会秩序是他们的行动目标。但是在美国那样 一个多民族的民主自由国家里,基要派和基督教右翼的上述立场和主张也难为众多持其他信仰和观点的人们所接纳。
 
目前,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里,由于种种原因,更多的基要派信徒虽然对世俗文化持怀疑和反对立场,但他们对世界末日何时到来、信仰基督的人何时被送往天堂的兴趣更大。随着 21世纪(或者用基督徒的话来说,随着第3个千年的到来,末世关怀会令更多的信徒着迷。
 
注释:
 
①美国不仅是基督教基要主义的发源地和活跃中心,也是研究基要主义的中心,出版了很多著作 。其中值得一提的有70、80年代多次重印的《为什么保守的教会在增长? 》(Dean M. Kelley: Why Conservative Churches Are Growing, Harper & Row, New York, 1972年初版 ) 和1991年出版的《考察基要主义》(Martin E. Marty & R. Scott Appleby eds: Fundamentalisms Observ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 及 《从比较的角度看宗教与 政治 ——东西方宗教基要主义的复兴》(Bronislaw Misztal & Anson Shupe eds: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Revival of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in East and West, Praeger Publishers, Conncticut and London, 1992) 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察基要主 义 》一书是美国着名的现代基督宗教史学者、《基督教世纪》杂志主编马丁﹒马蒂和斯科特﹒阿普尔比主持的“基要主义项目"五卷本的第一卷。该项目是在“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指导下、由世界各地著名学者参加的一项重大研究项目,目的在于增进人们对各种宗教基要主义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不同宗教和信仰的人们之间的对话和理解。该书的《引言》和第十五章(结束语)对那些对基要主义有兴趣的读者一定会大有启发。
 
 
 
②和其他宗教中的极端保守主义相比,罗马天主教会内的传统主义主要表现在教会生活范围内如信仰、仪式等等方面,他们所反对的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自本世纪 60年代以来适应时代的开放与革新,法国的一位前大主教勒费弗尔(Marcel Lefebvre) 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他 因1988年6月30日在瑞士的Econe擅自举行主教祝圣而导致他本人和由他祝圣的4位主教及他所创立的圣庇护十世兄弟会的所有成员被罗马教廷绝罚。天主教会内的传统主义思潮和连动是自7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罗马天主教会内的传统主义是一个国际性的、零星松散的运动。据梵蒂冈估计,全世界活跃的传统主义者约有6 - 8万。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未加入任何传统主义组织但对传统主义运动持同情态度的教徒和神职人员。 80年代后期,美国天主教会内的一些传统主义者也同基督教内部分基要主义者一样向激进主义转变,有意采取违法行动冲击和占领可以合法实施堕胎手术的诊所。参阅W illiam D. Dinges & James Hitchcock: Roman Catholic Tradionalism and Activist Conservat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See Marty & Appleby eds: Fundamentalisms Observed, pp66 一141.
 
 
 
③关于基要主义一词的释义,请参阅 Dictio nary of the Ecumenical Movement,Geneva, WCC Publications, 1991, pp430 - 431.
 
④《马太福音》24 : 37- 41 :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当洪水以前的日子,人们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觉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 。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那时,两个人在田里,取一个撇下一个。两个女人推磨,取一个撇下一个 。《帖撒罗尼迦前书》4 : 15 - 18 :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 。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引自中文《新旧约全书》(和合本)
 
⑤Nancy T. Ammerman: North American Protestant Fundamentalism, Marty & Applebyeds: Fundamentalism Observed, pp4 - 8.
 
⑥金哲英(韩国) :《韩国基督教对韩国现代化之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见《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一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金容福:《基督教与韩国现代化》,见高师宁、何光沪编辑:《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该书收集的论文,选自 1994年 10月世界宗教研究所和爱德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行的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有意思的是,韩国基督徒学者对韩国的其他宗教和儒家在韩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究竟如何甚少提及,对现代化在韩国对基督教的**影响似乎也显得缺乏反省。
 
⑦参阅白理明 ( Ray Whitehead) :《基督教与现代文明的危机》,见前引书《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论文集,第9-22页。
 
⑧参阅赵敦华:《超越的循环:基督教、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三种文化类型的互动关系》,见前引书《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论文集,第25-29页。
 
主要参考书
 
1、Dean M. Kelley: Why Conservative Churches Are Growing, Harper & Row, NewYork, 1988.
 
2. Martin e. Marty & R. Scott Appleby eds: Fundamentalisms Observed,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 1991.
 
3. Bronislaw Misztal & Anson Shupe eds: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间 , Revial of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in East and West, Praeger Publisher s,Conncticut and London, 1992.
 
4. Matthew C. Mo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ristian R培训 , The University ofAlabama Press, Tuacalcoosa and London, 1992.
 
5. John Dillenberger & Claude Welch: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Macmillan PublishingCompany, New York, 1988.
 
6. George M. Marsden: The Soul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 Oxford, 1994
 
(本文原载于《宗教哲学》第四卷第四期,转自信仰和学术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教牧初探 \楼天雄
摘要:1957年2月22日,德国政府同德国福音派教会签署了有关军队宗教服务的“国家协议”…
 
双赢的分离:试析智利天主教会的去特权化——19世纪中期至1925年 \张佳蓉
摘要:智利建国初期,以天主教国教地位为核心的教会诸多特权得以确立。19世纪中期始,…
 
法治信仰:“法律信仰”之重构 \贾永健
摘要:"法律信仰"理论存在缺陷的原因是将"law"替换成了"国家制定法",并曲解了伯尔曼的…
 
欧洲市民社会的理性宗教问题——左派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德国早期浪漫派 \黄江
摘要:根据从海涅以降的传统看法,德国浪漫派的固有形象始终是作为一种反动文学的代表…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一场被低估的宪政革命 \刘吉涛
摘要:发生于16世纪亨利八世治下的宗教改革,被誉为"英格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五代宋初天台教籍复归中土问题的再检讨
       下一篇文章:青莲教道脉源流新论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