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立法
 
论中世纪宪政中的基督教因素
发布时间: 2019/6/20日    【字体:
作者:姜永伟
关键词:  中世纪 宪政 基督教 二元格局 法律至上  
 
 
硕士论文摘要: 宪政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于自由、正义以及平等的追求的精神。基督教传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古典的政治文化给予了早期基督教丰富的营养,到了中世纪,人们因为教会的腐化和专断把基督教与黑暗统治联系到一起,但是基督教传统中的“罪感”文化、法律观念及植根于基督教信仰的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却在中世纪培育了宪政思想的萌芽,并不断地促进其成长。尤其中世纪后期,宗教改革运动、新教思想对宪政产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中世纪基督教对宪政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罪”论与幽暗意识、虔诚的信仰以及宽容、博爱、平等的精神等,在精神层面无意识地暗含着西方现代宪政的理念,而当教会统治走向顶峰,中世纪特殊的政教二元结构、教会内部的权力架构以及教会法的法律制度等都切实的在具体制度上孕育着西方现代宪政制度。
 
   整个中世纪史表现在政治法律上,即是一部教权和教会法与王权和世俗法之间互为消长的斗争史。两种权力只有通过法治的共同承认,承认法律高于他们两者,才能和平相处。正是教会势力与世俗势力的二元并立格局才导致了近现代意义上的“法律至上”的观念的产生。统治者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律就是遵守他与人民签订的契约义务。因此,中世纪的宪政观念主要表现为这样一种共识:按照神意和自然法的要求,任何人包括君主和教皇在内都应该遵守法律,并且权力要受到法律的制约。
 
   直至资本主义革命时期,才产生了西方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政。然而西方的宪政精神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并且经过中世纪时期统一西欧的基督教的教义的传承得到较好的保存。之后,在基督教教会与世俗权威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并汲取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的营养成分,最终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时破茧而出,孕育了近现代的西方宪政精神。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中国古代宗教治理的法律解读
       下一篇文章:现代西方法治价值转向的人性根基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