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拯救一个犹太人的中国人被以色列勒石纪念
发布时间: 2025/2/7日    【字体:
作者:诗意恩典
关键词:  犹太人 何凤山 潘君顺  
 

 

127日是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以色列大使馆在公众号发表题为《我们将永远感激他们》的文章,纪念营救犹太人的两个中国人---

 

值此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之际,我们缅怀何先生和潘先生,他们在大屠杀期间拯救了犹太人的生命。

 

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曾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他通过向维也纳犹太人发放中国签证挽救了他们的生命。潘君顺先生帮助一名犹太儿童躲避纳粹分子,挽救了她的生命。

 

他们都被以色列世界大屠杀纪念馆评为国际义人。我们将永远感激他们!

 

很多中国人对“何凤山”整个名字都很熟悉,我也曾在公众号中介绍过何凤山的故事。

 

何凤山是湖南益阳人,二战期间曾任中华民国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当德国纳粹迫害追杀奥地利犹太人的时候,何凤山顶着种种压力,向数千名无处可逃的犹太人签发了去中国上海的签证,挽救了他们的生命。

 

但以色列大使馆提到的这个救了一名犹太儿童的潘君顺先生,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关于潘君顺的资料很少,但通过零零碎碎的资料,还是能简单还原潘君顺的人生轮廓。

 

1916年,27岁的潘君顺离开祖国来到俄罗斯,在莫斯科找到一份劳工的工作。在莫斯科生活期间,潘君顺娶妻子生子。后来,潘君顺携家人移居乌克兰哈尔科夫生活。

 

二战爆发后,潘君顺的两个儿子被征召加入苏联红军。他们走上战场后,再也没有回家。

 

1942年,纳粹德国军队发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包围并歼灭了守卫在这里的苏联红军。当德军占领了哈尔科夫后,生活在这里的犹太人变成了待杀的羔羊。

 

一个寒冷的清晨,潘君顺被一阵敲门声惊醒。他打开房门,看到一个瑟瑟发抖的女孩站在门外。这个女孩叫柳德米拉,是一个犹太人。她和家人被关进犹太人隔离区,等待被送往集中营。柳德米拉的母亲用珠宝贿赂了隔离区的纳粹军官,让自己的孩子获得逃生的机会。

 

潘君顺知道收留犹太人会付出什么代价,但他还是留下了柳德米拉,把她藏在地窖里。在纳粹占领哈尔科夫两年多的时间里,潘君顺一直庇护着柳德米拉。直到二战结束后,潘君顺仍然抚养着这个失去父母的犹太孤儿,供养她上学接受教育。

 

潘君顺1974年去世,享年85岁,他是首位获得“国际义人”称号的中国人,他的名字被刻在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的石碑上,被犹太人世世代代纪念。

 

何凤山救了数千名犹太人的生命,他的名字理应被以色列人刻在石碑上,而潘君顺只救了一个犹太女孩的生命,他的名字同样被以色列人勒石纪念,这表达了以色列人的一个信念----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就是拯救全世界。 

 

这句源自犹太法典《密西拿》的话,强调了生命的宝贵性和关联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与其他人的生命都紧密相关。拯救一个人的生命,意味着维护了世界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在纪实电影《辛德勒名单》中,那些被辛德勒救下的犹太人,拔下自己的金牙,为辛德勒打造一枚金戒指,并在金戒指上刻上这句古老的希伯来箴言。

 

以色列人对每一位保护犹太人生命的外邦人都心怀感恩。以色列曾拍摄过中国人保护犹太人的纪录片,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片尾现身,对中国人说:“我们永远感激你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

 

一位大屠杀的幸存者说:“当时似乎全世界都抛弃了我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只有中国对我们敞开了大门,我的家人就是那个时候去了中国,后来又到了美国……不论是救过一个人还是几千人,只要是帮助过我们的人,犹太人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每个人的灵魂都有至高者形象,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这是生命的奥秘,也是人类彼此相爱的根基,是人类走向未来最重要的道路。

 

诗意恩典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欧洲宗教改革与罗马法继受——以路德宗双重分裂之改革为线索 \何勤华 蔡剑锋
摘要:16世纪初以路德宗改革为先导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深刻影响欧洲历史的社会运动。这场…
 
泰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泰国政党的互动关系研究 \王贞力 林建宇
摘要:在佛教徒占国内人数近90%的泰国,南传上座部佛教抛开以往"出世修行"的精神,开始…
 
疫情下的“政教分离”——日本宗教法人申领“持续化给付金”事件 \王若宾
摘要: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与财政困境,日本政府制定了名为“持续化给付金”的…
 
宗教改革与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化 \林纯洁
摘要:<正>1517年,德国奥古斯丁会修士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批判罗马教廷…
 
我国宪法中宗教规范的重释 \李松霖
摘要:我国宪法是否蕴含政教分离原则是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从比较法来看,作为政教分离…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圣多玛斯•阿奎诺:一份重要的遗产
       下一篇文章:没有文章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