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道家典籍文献中神话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以黄帝神话为例
发布时间: 2025/2/7日    【字体:
作者:周明
关键词:  神话研究;黄帝神话;道家典籍;文献搜集整理  
 


摘  要

 

中国原始神话在流传演变中与道家文化产生各种交集,最后形成中国神话特有的仙话分支;道家思想、道家典籍、道家人物等对中国神话的形成、保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对于道家典籍文献中神话资料搜集整理还不够重视、深入。以黄帝神话为例,分析在搜集整理道家典籍之神话文献中所存在的问题,可看出包括道家神话(仙话)在内的中国神话独特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202310月,在云南大学召开的“新时代中国神话学学术研讨会”上,笔者曾就中国神话研究中典籍文献搜集整理问题谈到了今后可以在经、史、子、集中神话文献的再梳理和补充搜集整理、纬书中神话典籍文献的搜集和整理、道家典籍文献中神话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地方文献中神话典籍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四个方面入手加大搜集整理的力度,以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整体研究提供更为翔实的第一重证据,助力中国的神话理论研究理直气壮地走向世界神话研究的前列。当时只是概要地谈了几个观点,未能详细展开。本文想就道家典籍文献中神话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问题展开谈谈一些粗浅想法,不当之处,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一、中国神话与道家文化的关系问题

 

道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绵延数千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发展。而同样具有数千年流传历史的中国原始神话,在其流传演变中,也与道家文化产生各种交集,最后形成中国神话特有的仙话分支,并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民俗行为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神话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家思想、道家典籍、道家人物等在中国神话的形成、保存和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有着相当复杂的关系。

 

(一)道家思想与神话的产生

 

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史称的“黄老之学”,即以托名黄帝所撰《黄帝内经》和老子所撰《道德经》为代表的学说。其中,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争议最多,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意见是最早成书于先秦,最晚成书于西汉时期。这里我们不去讨论《黄帝内经》的成书问题,而是来看看《黄帝内经》的中心人物黄帝以及道家主要观点与中国神话的关系。

 

首先,传说中《黄帝内经》的作者为黄帝,他既是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被尊为道教始祖,也是中国神话中的大神,拥有中央天帝的神格,有许多相关的神话流传。两者之间有着华夏民族共同尊崇的基点,形成共祖关系。

 

其次,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著作以及一系列托名黄帝所撰的《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阴符经》《黄帝龙首经》《黄帝宅经》等著作所体现的“精、气、神”的基本观点以及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基本观点,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哲学观和世界观。这种思辨性与中国神话所体现的思辨性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特别是道家学说中的“神”及其庞大的神鬼体系,其产生机制和表现方式与中国神话的产生机制和表现形式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

 

最后,道家尊崇的阴阳五行观念和“金、木、水、火、土”元素与中国神话中东、西、南、北中五方天帝及属神的出现有着融合难分的神秘关系,现在很难说清楚究竟是谁影响了谁、谁在前谁在后等问题。

 

除了这几个主要因素的存在以外,我们还可以总结出若干条道家文化与神话的有着密切关系的点,如汉晋时期由道家文化中长生不老观念引起的仙话的出现促成了中国神话中仙话分支的形成、唐宋以后道教盛行促成民间新神话的出现并对中国社会的民俗行为习惯等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两者间密切的联系,造成了中国神话中的许多神灵和道家神灵系统中的神灵高度重合的现象出现,其原因,值得重视和探讨。

 

(二)道家典籍对中国神话的保存

 

众所周知,中国的神话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在古代文献中的保存存在碎片化、零散化的特点,不成系统,大量的神话片段散见于经、史、子、集各类文献中。在这众多的文献记载中,有一个特别而不可忽视的类别,那就是道家典籍对中国神话的保存。

 

从历史上看,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文献是保存中国神话最集中、最多的典籍。而这些典籍中尤以道家色彩浓厚的《山海经》《庄子》(《南华真经》)《吕氏春秋》(《吕览》)《淮南子》(《淮南鸿烈》)《列仙传》《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神异经》等记载的神话片段,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常羲浴月”等出自《山海经》,五方天帝及属神出自《吕氏春秋》,“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出自《淮南子》、“黄帝鼎湖升天”出自《列仙传》,“盘古开天辟地”出自《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东王公和西王母”出自《神异经》等等。这些典籍,绝大部分被道家尊为经典,列入《道藏》当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玄谈之风盛行,在道家文化和道家方士的加持下,一系列以仙话为主要内容典籍出现,如郭璞的《山海经传》、葛洪的《神仙传》、干宝的《搜神记》、陶弘景的《真诰》、陶潜的《搜神后记》等等。这些著作中,神话和仙话夹杂,很多著作被道家尊崇,列入《道藏》中,同时又是中国神话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隋唐五代时期,以小说、传奇为主流的典籍文献是中国神话研究的主要载体,这些典籍中也不乏道家文化的重要贡献,如宋李昉《太平广记》一书所引,就有《续神仙传》《集仙传》《洞仙传》《仙传拾遗》《武陵十仙传》《十二真君传》《列仙谭录》《传仙录》《原仙记》《女仙传》等,这些多数已佚,且仙话味道浓郁的著作大都出自道家方士之手。其他重要的典籍,如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唐末杜光庭的《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也是中国神话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且亦被道家所尊崇。

 

两宋时期,由于皇家的重视和提倡,道教文化得以充分的发展,在载录仙传及民间传闻方面,首推北宋张君房,其有《乘异记》《云笈七签》等著作遗世,后有南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为继等。这些著作中所收录的神仙故事与中国神话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许多神灵又是原始神话中的神灵,如中国古代神话中许多著名的神话人物如盘古、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风神、雷神、雨神、电神、黄帝等等,同时又是道家尊崇的大神,只不过身上的仙气更浓。

 

到了元明时期,以浮云山圣寿寺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编纂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为代表,出现了一些带有集成性质的类书,系统概述从上古截至元明时期的各路神仙鬼怪。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五十三卷,收入745位神仙;托名王世贞编纂的《列仙全传》九卷收入581位神仙;无名氏传《三教搜神大全》七卷收入儒、释、道三教神灵127位,其中不乏民间信仰中的俗神,与“广义神话”中的“新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清一代,随着明万历年间《续道藏》的编修完成,以袁枚《子不语》(《续齐谐》)、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翟灏《通俗编》、李调元《新搜神记》等为代表的志怪小说类文献及其他道家文献未能进入《道藏》的序列,因此,关于清代道家文献对神话资料的保存问题,我们在这里就略而不谈了。

 

从以上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代道家典籍文献在中国神话的资料保存过程中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整个中国古代神话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有赖于道家文化典籍保存并流传下来的。因此,在中国神话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给予道教典籍文献以足够的重视。

 

(三)道家人物在中国神话资料保存中的作用

 

道家典籍文献对中国神话资料的保存是依靠典籍的作者来完成的,而上述道家典籍中的绝大部分作者都有道家文化背景,或其身份本身就是道家方士或道士。如保存神话资料最多最古老的《山海经》,其作者,学界普遍认为是道家方士的前身——民间巫师所记,有“古之巫书”之论,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为“书中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玄部’竞字号中。”汉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淮南子》一书,即是淮南王刘安召集众多门客包括道家术士编纂的以道家思想为主的著作。梁启超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第五章《淮南王书》中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汉晋以后的大量涉及神话资料的典籍文献作者,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海经传》的作者郭璞、《神仙传》的作者葛洪、《真诰》的作者陶弘景,唐代《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的作者杜光庭,北宋《乘异记》《云笈七签》的作者张君房,南宋《三洞群仙录》的作者陈葆光,元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作者赵道一等,都是历史上著名道家方士或道士,其他还有许多,不胜枚举。

 

这种独特的现象说明,大量中国神话资料的保存,在相当程度上还依赖于众多道派学者或道家方士的辛勤努力方能流传至今。今天我们还能在历经磨难、留存不多的典籍文献中爬梳整理一些有价值的神话文献片段出来,历代道学者和道士们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在过往的神话研究中往往忽略或回避他们的道士或道家学者身份,这是不客观的。

 

二、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搜集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神话大量的资料保存在道家典籍文献中,这类典籍分为《道藏》(含《续道藏》)和非《道藏》两个大的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神话文献典籍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史前的巫书阶段,即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原始宗教阶段;一个是以先秦及两汉的诸子著作阶段,即以老子《道德经》,庄周《庄子》、列御寇《列子》、吕不韦《吕氏春秋》、刘安《淮南子》《列仙传》、徐整《三五历纪》等为代表道家思潮阶段;一个是东汉中后期张道陵创立道教至明清时期著作并出阶段,即以葛洪《神仙传》、干宝《搜神记》、陶弘景《真诰》、陶潜《搜神后记》、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张君房《乘异记》《云笈七签》、陈葆光《三洞群仙录》、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王世贞《列仙全传》等为代表的道教发展阶段。

 

这三个阶段产生的大量道家文献典籍,其中被认为是经典的部分历经多次编修,至明成祖永乐年间到明英宗正统年间形成了《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年间又形成了《续道藏》,我们把它们统称为《道藏》类;而数量庞大的未列入《道藏》和《续道藏》的部分,我们把它们称为非《道藏》类。这两类典籍中都有大量涉及中国神话的记载,限于篇幅,本文仅以黄帝神话为例,来谈谈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搜集整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传说中的黄帝著作。据国学大师数据库所收图书统计,《道藏》1455种、《续道藏》58种,合计1513种。其中,托名黄帝所撰有《黄帝阴符经》《黄帝宅经》《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授三子玄女经》《黄帝太一八门入式诀》《黄帝太一入门入式秘诀》《黄帝太一八门逆順顺生死诀》《黄帝九鼎神丹经诀》《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等10余种。而历史上曾经流传,或遗失、或未入《道藏》者,还有《黄帝明堂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黄帝食禁》《黄帝针经》《黄帝铭》《黄帝四经》等托名黄帝所撰图书多种。这些著作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曾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这些著作的产生过程,本身就带有浓厚的神话传说成分,并以只言片语的形式体现在《黄帝阴符经》《黄帝宅经》《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等卷首中的对话(如黄帝问广成子语、黄帝问鬼臾区语等)及后人对其所阐释的各类序跋、注解、笺释当中。遗憾的是,这类黄帝创制神话,只在一些民间故事中有些流传,典籍文献部分却没有得到专门的搜集整理。

 

其次,我们在上一节提到的已经收入《道藏》中的相当部分典籍,特别是《山海经》《淮南子》之类先秦及两汉著作在历史上也在经、史、子、集的分类中出现,不能简单地视为道教意义上的道书。但魏晋以后的《神仙传》《墉城集仙录》《云笈七签》《三洞群仙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列仙全传》等,则道教化程度很高,其所涉及的黄帝神话、黄帝仙话的部分也非常多,出现了一些系统的黄帝纪传,如唐王瓘的《广黄帝本行记》、宋张君房《轩辕本纪》(载《云笈七签》)等。但是,在过往的神话研究中,由于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和宗教问题,学界对这些道书所载黄帝故事往往深为忌惮,不敢轻易采用,也导致这部分典籍文献中的黄帝神话(仙话)没有得到专门的搜集整理。

 

再次,历史上除了一些被视为道家经典的部分收入《道藏》和《续道藏》以外,还有不少非《道藏》类的道家文献记载有黄帝神话。这些非《道藏》类的道家文献所记黄帝神话也非常有特点。如黄帝战蚩尤一事,我们通常采用《山海经》和《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说黄帝与蚩尤战于冀州(涿鹿)之野,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魃,以止大风雨,最后打败了蚩尤。但《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道书《黄帝与玄女战法》则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类似的记载还载于《艺文类聚》《事类赋》《路史》等书。显然,这类道家色彩浓郁的“九战九不胜”的故事对于黄帝战蚩尤神话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补充,但由于《黄帝与玄女战法》本身的道流属性使得我们在过往的神话研究中常常不敢对这类细节加以采用,故而使得黄帝战蚩尤神话内容整理的单一。这种情况,在中国神话的研究过程中乃常见。

 

以上谈到的三个方面,仅是从神话研究的角度以黄帝神话为例所见到的一些道家典籍文献中神话资料搜集整理的问题,其背后反映出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道家典籍文献中神话资料搜集整理的忽视或不够深入。如果说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前受制于各种客观因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生态的变化,中国的神话研究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深入,我们如果仍然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改变,那就是我们研究者自己的问题了。

 

三、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搜集整理的可行性和操作路径

 

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的搜集整理是深入进行中国神话(仙话)研究的前提。没有占有详尽的道家典籍中的神话文献资料,根本谈不上对中国神话,特别是中国仙话的深入研究。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解决道家典籍中的神话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问题。

 

关于进行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搜集整理的可行性,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决策,这就为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的搜集整理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政治环境,为神话学界深入进行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的搜集整理提供了政治上和思想上可行性。

 

第二,随着《道藏》《续道藏》《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道藏要籍选刊》《藏外道书》等一系列道家典籍的整理本或影印本陆续出版,加上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相当部分道家典籍文献被数字化进入各类数据库,为查阅和翻检道家典籍文献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也为搜集整理道家典籍中的神话文献提供了可行性。

 

第三,随着“广义神话”的观点逐步被学术界接受和认同,以仙话为中国神话支流的认知也逐渐不再受到学术界简单的否定,而是认为其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为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的搜集整理提供了学理上的可行性。

 

第四,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大批取得硕士、博士学历,并有一定神话学、宗教学专业知识及一定古汉语知识的中青年学者不断出现,这就为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的搜集整理提供了储备专业人才的可行性。

 

第五,最近几年,一些专业研究机构如上海交通大学神话研究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云南大学神话研究中心、河南大学中原神话研究院等专业神话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这就为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的搜集整理提供了组织协调、课题申报、科研实施等组织上的可行性。

 

最后,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些对道家文化研究感兴趣并愿意提供一些项目支持的社会组织,如嵩山中岳庙对“黄帝文化高端论坛”的支持等,也为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的搜集整理提供了社会支持的可行性。

 

综上,笔者认为在神话研究方面适时开展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的搜集整理是完全可行的。这种搜集整理可以从以下几条路径进行——

 

一是联合攻关。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的搜集整理是个巨大的工程,光是通读一遍《道藏》《续道藏》都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人力,说不要说分析、鉴别、抄录、分类、汇总等具体工作,单单依靠学者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以多家神话研究机构联合筹划,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组织全国有兴趣的神话学者联合进行,最后形成《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集成》之类的成果。这是一条合作途径。

 

二是各神话研究机构组织依靠本单位或本地区有兴趣的学者,以团体名义进行一些专题搜集整理,形成诸如《道家典籍中黄帝神话文献集纂》《道家典籍中东王公西王母神话文献集纂》之类专题文献集。这类搜集整理也可以申报国家、省市或本单位的科研项目,也是一条合作路径。

 

三是依靠学者个人,由其按兴趣和专业方向自选项目进行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的搜集整理,形成个人著作。这是一条个人途径。

 

四是由各神话研究机构或学者个人与国内有意愿的宫、观、庙、院、楼、府、祠、阁等道教机构合作,进行道家典籍中神话文献的搜集整理,形成合作成果。这也是一条可行的合作路径。

 

或许还有一些没有想到的实施路径,可在实践中探索。

 

四、结 

 

道家典籍文献中记载的神话(仙话)是整个中国神话中一个特色鲜明的神话类型,它与原始神话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和承继关系,凸显出中国神话独特的发展轨迹,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因此,加强道家典籍文献中神话资料的搜集整理,进而深入研究道家神话(仙话),对整个中国神话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重视这个问题,并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

 

《文史杂志》2024年第6

神话研究院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欧洲宗教改革与罗马法继受——以路德宗双重分裂之改革为线索 \何勤华 蔡剑锋
摘要:16世纪初以路德宗改革为先导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深刻影响欧洲历史的社会运动。这场…
 
泰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泰国政党的互动关系研究 \王贞力 林建宇
摘要:在佛教徒占国内人数近90%的泰国,南传上座部佛教抛开以往"出世修行"的精神,开始…
 
疫情下的“政教分离”——日本宗教法人申领“持续化给付金”事件 \王若宾
摘要: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与财政困境,日本政府制定了名为“持续化给付金”的…
 
宗教改革与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化 \林纯洁
摘要:<正>1517年,德国奥古斯丁会修士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批判罗马教廷…
 
我国宪法中宗教规范的重释 \李松霖
摘要:我国宪法是否蕴含政教分离原则是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从比较法来看,作为政教分离…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世界宗教分布图
       下一篇文章:没有文章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