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鹏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所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的投资》的著名演讲,被认为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标志。“人力资本”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内生增长理论(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的核心概念,被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通常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熟练程度,可以用人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计算。人力资本的经济意义在于它能够带来持续的、未来的货币及心理收入。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人力资本——包括知识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只有通过一定的投资方式、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舒尔茨曾经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概括为5个方面:医疗和保健;在职人员训练;学校教育;企业以外的组织为成年人举办学习项目;个人和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的变化而进行的迁移活动。
显然,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从多个方面影响着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和结果。从私人或家庭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来看,宗教活动直接影响着个体对教育时间、教育内容、家庭消费、医疗保健水平的选择;从国家投资或社会投资的层面来看,一个国家的宗教制度及宗教活动状况也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前者如犹太教的家庭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后者如在宗教自由度高的国家,信徒更容易从宗教活动中接受培训、得到帮助。
宗教经济学家艾纳孔直接将宗教活动看做是“家庭生产”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方式。在他看来,宗教活动是一个生产性过程,同样需要购买产品、投入时间,形成宗教满意度,这和家庭投资于食物、健康、后代和娱乐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虽然宗教生产更为复杂和难以观察,但还是可以通过宗教性人力资本反映出来,例如表现为对宗教信条、仪式、传统和成员的熟悉程度。
最近,两位德国经济学者在一篇题为《韦伯错了吗?新教经济史的一个人力资本理论》的论文中研究了基督教新教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他们以19世纪后期的普鲁士数据为依据,认为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描述的基督教新教地区比天主教地区收入水平更高的事实是存在的,但是他们不同意韦伯将这一收入差距归因于工作的不同。他们认为,基督教新教地区与天主教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基督教新教徒中有更高的识字率,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差异导致了地区发展差异。他们指出,在路德将圣经从拉丁文翻译为德文后,广大的基督徒能够直接阅读福音。普通的基督教新教徒为了能够理解上帝的话语,愿意通过更多的渠道去接受教育,而且这还有益于促进初级学校教育,从而提高识字率,这与那些天主教徒中仅有很少的懂拉丁文的精英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一研究结论得到了许多历史事实的支持,例如托马斯·霍布斯曾评论道:“在圣经译成英文之后,每一人,而且包括男孩和少女,只要是能阅读英文,他们就能与全能的上帝交谈。”这似乎表明,广泛的圣经阅读活动积累了人力资本,而经济增长只是一个副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概念本身蕴涵了多项内容,其投资渠道也具有多样性。因此,对于宗教如何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探讨还必须深入到具体活动上,包括深入分析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对个人及家庭教育、健康、培训、迁移等决策的系统影响。
(本文转载自:《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9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