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家
 
正确把握宗教问题的四重视角
发布时间: 2009/9/8日    【字体:
作者:刘华安
关键词:  宗教 世界  
 
 
                                         刘华安
 
 
[内容摘要] 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正确把握宗教问题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辨证地看待,全面地把握。从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宗教并未在现代化进程中衰弱,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宗教问题的放大效应等四个角度看,必须对当今世界的宗教问题进行理性的透视和战略思考。
 
关键词:宗教问题;宗教观;当今世界
 
  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突出问题之一。当今世界,政教分离是时代的主流和大趋势,但宗教与政治仍密切关联,至今仍然对世界事务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在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激烈竞争中,曾一度被两极对峙格局掩盖着的民族宗教问题突显出来,当代绝大多数地区的热点问题,都是由于民族、宗教矛盾引起的:这些地区冲突不断,战火连绵,根本谈不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正确把握和透视宗教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视角之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宗教是什么? 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宗教是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对超自然力量,即所谓神的信仰,集中反映了宗教的核心价值,是宗教的社会意识层面的本质内涵。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宗教表现出来的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这就是说,一切宗教信仰和崇拜对象,无论是原始宗教的各种精灵,还是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的涅磐,道教的神仙,以及各种宗教描绘的天堂世界、地狱等等,都不过是人们幻想出来的,客观上并不存在。但是,宗教的幻想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根源在于客观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们的压迫,对人类命运的支配,人类则屈服于这种压迫和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才将这种力量超自然化、人格化,幻想为神,并对之顶礼膜拜,以求得自己的幸福,摆脱受苦受难的处境。宗教的社会意识层面包含着宗教思想和宗教心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宗教思想集中反映为人们对神的信仰,以及体现这种信仰的教义和神学理论,最直接地反映着宗教的本质。宗教心理是较低层次的宗教意识,它是基于对神的信仰而在情绪上表现出来的对神灵的神秘感、依赖感、尊敬与畏惧以及发自内心的服从等感情上的东西。宗教思想一般决定着宗教心理的性质和内容,并影响到宗教行为。宗教心理对宗教信仰的形成和确立则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如原始社会中后期,人类文化史几乎等于宗教史,宗教包含了当时全部人类的精神生活。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宗教还广泛地同哲学、政治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宗教作为历史现象,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构成了宗教发展历史过程的鲜明个性。
 
    二、视角之二宗教并未在现代化浪潮中衰弱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成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日益深入,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着宗教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和认识论基础,但社会剧烈的发展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宗教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还会从社会心理角度反过来使宗教的认识论基础得到新的滋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贡献在于科学地提示了宗教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社会本身,在于人们受到自然界和社会双重力量的压迫而不能把握自己,以及对这种状况缺乏科学的认识而由此带来心理上的脆弱,从而幻想出神的存在,以求得改变自己的命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教育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利用现代科技力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了自然,发展了生产力,愈来愈从自然界的异己力量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但是对自然界的掠夺又使人们遭到自然界生态恶化的惩罚,自然又以同样的方式报复着人们,人们在自然面前始终感受到一种异己的力量的压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依然支配着整个社会生活,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拜倒在自己创造的商品、货币、资本面前,受它的统治奴役和对资本力量的恐惧,必然会使许多人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之上,因此这样的社会条件,不仅使各种宗教得以继续生存发展而且还不断产生“新兴宗教”。同时现代社会并未彻底铲除社会不公正、不平等象,社会秩序、道德失范、政治腐败等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人们的精神困惑、价值迷失,而宗教则成为人们精神崇高、道德完善的榜样,担负着人们精神导师的作用,具有安慰平衡人们心理的功效,由此强化着宗教扩张的生命力。

    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仍将长期存在并非只是由于历史的惯性作用,还有其深刻的社会渊源。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它的初级阶段,依然是一个不完善不成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科技教育文化还不发达,一定程度的贫穷落后现象,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比较薄弱,文化生活水平落后,唯心主义思想还有很大市场,另外,一定范围阶级斗争的影响存在,境外反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的渗透等等原因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长期存在的社会条件。因此,依法进行宗教管理,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逐步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视角之三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

    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是指宗教既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又有破坏现存秩序的功能,两种社会功能交织并存、互相转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作用下,分别会有一种功能更为突出。一方面,宗教大都主张真善美,宣扬扬善抑恶,有利于社会力量的整合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如果政策把握得好,广大信教群众可以成为参与现代化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宗教一头牵址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头掌握着大批群众,宗教领袖在信教群众眼中具有“神圣光环”,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往往成为宗教共同的核心,群众容易盲目地追随宗教领袖。宗教领袖往往左右着信教群众的情绪乃至潜意识,由于情绪的相互感染,价值的相互认同,行为的相互激励,信教群众比较容易掀起集体性的非理性狂热,释放出破坏的能量,甚至被用来作为引起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催化因素。随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新旧体制的胶着、利益的分化、价值观的冲突、文化的碰撞,人们普遍感到困惑和迷茫,再加上转型期政治参与渠道拥挤,使人们的利益表达的愿望受阻,这样期望与指望、需求与满足的差距效应加剧了人们的政治冷漠和激愤的情绪,由于情绪的郁积而又找不到制度化的排泄渠道,狂热的人们必然求助于非制度化的参与,甚至求助于暴力,如果政策不能正确引导和有效控制,就有可能导致大量的群众向宗教靠拢并被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掀起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动乱,严重地破坏社会秩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四、视角之四宗教问题具有放大效应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所以,宗教问题的背后,常常隐藏着深刻的政治、经济问题。当今世界,因宗教问题引起的重大冲突,其背后都隐藏着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在新世纪中“, 文明的冲突”仅仅是实际利益冲突的幌子,宗教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利益矛盾和文化冲突的“宗教表现”。宗教因素与民族问题相互交织,并使民族问题更趋复杂。宗教往往使一个民族具有凝聚力、协同力,宗教问题还往往成为人权斗争的焦点问题,一般地说,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作为人极不可侵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保护。然而,西方国家出于全球战略目的需要,利用宗教问题对别国内政进行欺压与干预,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精神肆意歪曲与践踏,使宗教方面的人权斗争日趋激烈复杂。在政治斗争领域,宗教还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反对派往往利用宗教,千方百计与执政党争夺群众,争夺思想阵地,以动摇其执政的根基。执政者能否按照宗教自身规律做好宗教工作,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对稳固执政根基至关重要。所以,当今世界的政治家们无不重视宗教问题。西方国际反华势力实施“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企图利用宗教问题从捍卫“人权”、挑起分裂、制造狂热和动乱、暴乱三个方面,在我国打开缺口。美国把“宗教迫害”作为对华“接触加遏制”战略的一种重要手段,不间断地打“宗教牌”对我干扰和施压。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迅猛推进,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已经到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渗透,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利用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这种复杂局面,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正像江泽民反复强调的那样,“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对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本文转载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2 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因素
       下一篇文章:“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