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民间信仰和新兴宗教
 
新兴宗教在当代伊斯兰世界的崛起
发布时间: 2013/1/18日    【字体:
作者:蔡德贵
关键词:  新兴宗教 伊斯兰教  
 
 
                                         蔡德贵

 
    在当代多元化政治格局中,多元文化成为政界、学术界非常关心的问题。而文化因素中的宗教,则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美国哈佛大学资深教授、奥林战略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美国《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之后,不管对其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他对宗教问题的关注确实引起学人的高度重视。新崛起的世界宗教巴哈伊教,就是在国际社会受学人关注的研究领域。而在中国,虽然巴哈伊信仰者正在逐渐增加,但在学术界却知之者甚少。有必要对这一新兴宗教作一简单勾勒,以使国内学术界知其概况。

                             第一节 巴哈伊教的创办过程

    巴哈伊教,旧称大同教,又译巴哈教、白哈教、比哈教,是阿拉伯文Bo.haiycth的音译。巴哈伊,意为光辉、容光焕发、美丽、漂亮等。该教的得名,源自创始人伊朗的米尔扎·侯赛因·阿里·努里(MirzctHusayn‘AliNari,1817—1892)自称“巴哈欧拉”(BahaiAllah的音译,意为“安拉的光辉”)。该教是一种新兴宗教,它源于伊斯兰教,但又不是伊斯兰教,因为不仅该教公开宣布彻底脱离伊斯兰教,而且伊斯兰世界也不承认它是伊斯兰教中的一个教派。早在1925年,埃及的伊斯兰教宗教法庭就作出这样的决定:巴哈伊信仰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新宗教,它有自己完整的信仰、原则及法规。因此,绝无任何巴哈伊教徒可被当作是伊斯兰教徒。巴哈伊教完全有别于伊斯兰教,因为“根据巴哈伊信仰本身的解释,它并非为了重建或改良伊斯兰教而创立,而自命其根本是源自上苍的新行动、新恩惠及新圣约。其信仰及法规之基础是巴哈欧拉所启示韵新圣言,因此,巴哈伊信徒绝非是伊斯兰教徒”。所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得出结论说:“巴哈伊教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宗教,如同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其他受公认的世界宗教一样。巴哈伊教不是其他宗教的一个教派。它是另一个宗教,地位和其他受公认的宗教相同。”

    尽管学者们已经肯定,巴哈伊教无论如何也不能被视为伊斯兰教十叶派的分支,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巴哈伊教是在伊斯兰教十叶派之--巴布教派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独立而成的一种宗教。所以要明了巴哈伊教的创办过程,首先必须明了其伊斯兰教背景,明了巴布教派。

    巴布教派创办于19世纪中叶,创始人为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Sayyid‘AliMuhammad,1819—1850)。他生于伊朗南部设拉子市(今属法尔斯省),其父为富有的布商,全家均系伊斯兰教十叶派。

    十叶派是伊斯兰教中的少数派,与多数派或称正统派逊尼派相对。十叶派又写作什叶派,是阿拉伯文Shi(xh的音译,意为“同党”、“党派”,专指伊斯兰教中的拥护阿里一派的人,所以也有称阿里派的。阿里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堂弟,又是其女婿,是穆罕默德之后的第四位哈里发。他以前的三位是:艾布·伯克尔、欧麦尔、鄂斯曼。十叶派人士认为,阿里以前的三任哈里发都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只有阿里才有资格充当这一角色。十叶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也门等地,内中又分为许多支派。

    在一个十叶派家庭中生活,阿里·穆罕默德从小便接受系统的伊斯兰宗教教育,精通波斯语和伊斯兰教的通用语阿拉伯语,对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经训、教义和教法也十分熟悉,尤其通晓十叶派各派学说。稍长,他在伊拉克受到十叶派支派谢赫派长老赛义德·卡兹姆·拉西提(SayyidK6zimRoshti,?-1843)的影响,成为该派信徒。1843年,他被谢赫派尊为通往真理之“巴布”,意为通往真理之门,同时被推举为该派“长老”,即宗教领袖。

    “谢赫”是阿拉伯文Shaykh的音译,意为长老。谢赫派是十叶派中十二伊玛目派的一个支派。十二伊玛目派是十叶派中的温和派,因尊崇阿里及其直系后裔12个“伊玛目”即政教首领而得名。阿里是第一代伊玛目,而第12代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 (MuhammadMahdi)自公元874年从世界上突然失踪(十二伊玛目派称为隐遁)之后,十叶派认为他并没有死,而是被真主安拉藏在人所不知人所莫及的地方。由于他是社会独一无二的首脑,所以不能被人合法地取代,但是有朝一日他将重返人世,会以“马赫迪”即救世主的身份再现,给被压迫者和贫民以赎罪和自由。而在他再世之前,宗教领袖负有义务和责任来指导社会。担任这种义务的宗教领袖叫“穆智台希德”(Mujtahid),意为“勤奋者”,是教派内公认的权威学者,在处理法律和神学问题时,有权根据教法原则提出个人的意见,因此可以成为隐遁伊玛目的代言人,一旦被人选中,就将具有最高地位。伊朗是世界上惟一以十二伊玛目派教义为国教的国家,该派分为众多小支派,谢赫派是其中之一。谢赫教振是从十二伊玛目派中分裂出来的,因创始人谢赫·艾哈迈德·艾哈萨伊(ShayhkhAhmadal-Ahmi,1753—1826)而得名。该派教义有别于十二伊玛目派,其主要内容为:

    (一)信仰的宗旨在于追求真理,求知者与认知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才能达到真理。因为人与安拉之间没有相似性,因而人不能认知安拉的本体。

    (二)先知是人与安拉之间的中介,先知与安拉之间没有相似性,人与先知之间也没有相似性。先知是安拉选定传达天启即安拉指示、启示的使者,具有超群的才智、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相信源于安拉意志的第一个创造物是穆罕默德之光,进而产生伊玛目之光,继而是信士之光,伊玛目是安拉创世的工具和最终原因,因此世人只有通过伊玛目这一中介,去理解安拉、认识安拉。

    (四)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有一个中间世界即“原型形象世界”,它是世界的本源,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在中间世界都有对应物,人也有两个身躯,一个在物质世界,一个在原型世界,求知者不能面见,但可以通过虔修,求得伊玛目的神秘知识。

    (五)信仰有四条原则:信安拉、信先知、信伊玛目、信隐遁伊玛目的代言人。

     该派教义后来被视为异端,但该派仍在发展,19世纪的巴布教派以此为基础而产生。

     由于阿里·穆罕默德对谢赫教派的深切了解,受到教派内人士的尊重,1844年,他宣布自己就是通向隐遁伊玛目的“巴布”——门,人可以通过他去了解隐遁伊玛目的旨意。他在这年派出门徒 18人,连同自己凑成数字19,分驻到各地去传教。1845年,他又进一步宣称自己就是人们期待已久的救世主,即隐遁的伊玛目马赫迪,他要铲除人间不平,消除压迫、剥削,建立平等、公正与幸福的“正义王国”,遂正式创立巴布教派。

    巴布教派创立之后不久即被视为异端,阿里·穆罕默德于1847年被捕。因为在十叶派看来,这一学说不仅是异端邪说,而且是对伊斯兰教根基的直接威胁。他们认为伊斯兰教义是完整的,包容了审判日来临以前人类的一切需要,穆罕默德作为封印先知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对神的旨意的任何进一步启示都不会、也不应该产生。巴布的教义意味着对十叶派神职人员所享有的神圣权力和地位的挑战,还揭露了十叶派神职人员的无知、腐朽和堕落,他们被视为波斯复兴的主要障碍。这就难怪他被投进监狱了。

    在狱中,他写出《白杨经》(A1—Bayon)。该书又译《默示录》、《宣示经》等,它系统阐述了巴布教派的教义、律法及礼仪和社会改革的主张,宣布人的智慧与能力将从迷信中解放出来,那时将出现全新的学术与科学,甚至连小孩的知识都会远远超过现在的所谓饱学之士。巴布的教义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富于生命力的社会的概念,同时又保留了大部分听众和读者所熟悉的文化和宗教成分。因此,《白杨经》成为巴布教派的根本经典,用以取代《古兰经》。1848年,其门人正式宣布脱离伊斯兰教。1850年,阿里·穆罕默德被处死,其门徒流亡到伊拉克,分裂成两派,一派叫阿里派,领袖为叶海亚;另一派叫巴哈伊派,后者又演化成巴哈伊教,成为一个统一的新兴的宗教。

    巴哈伊教的创始人为米尔扎·侯赛因·阿里·努里,他生于伊朗德黑兰,年轻时即成为巴布教派的信徒。阿里·穆罕默德被处死之后,他因涉嫌谋杀国王而被捕,因缺乏证据于1853年被释放,但被境放到伊拉克的巴格达。在这里,他宣称自己就是人们期待已久的救世主马赫迪。1863年,他进一步宣称自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向伊朗、土耳其、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和英国君主及罗马教皇和神职人员公开宣布自己的使命,自称巴哈欧拉,从此,该派便被正式称为巴哈伊教。1867年,他又重申自己就是巴布所预言并期待出现的马赫迪。后来,他被奥斯曼政府流放到巴勒斯坦的阿卡,1892年死于该地。巴哈欧拉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其中主要有 (至圣书》(ol-kitabctl-Aqdos),又译《亚格达斯经》,《笃信之道》(ol—lqan),又译《确信》、《意纲经》等,《隐言经》、《七山谷书》,以及其他经典,总共有100多部。《至圣书》是巴哈欧拉最重要的纲领性著作,是巴哈伊教信仰的核心。他在该书开篇反复重申自己是“王中之王”,他的使命就是要在世上建立安拉的王国。书中宣称,他的两个主要目标是:宣布改造个人和指导人类的律法,创造一个行政系统,来管理那些由承认他的人所组成的社团。书中明确宣布:伊斯兰教提倡的“圣战”应该被禁止,同时,任何形式的宗教纷争也不被准许。

    《笃信之道》是为回答巴布的一个叔叔而写的。该书内容广博,对一些宗教最本质的问题一一探究,博引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经典,详述了宗教同源的原理和宗教启示演进的理论和证据。这部书被认为构造了巴哈伊教义的骨架,是巴哈伊信仰的奠基之作,是巴哈伊启示著作中无出其右者和最优越者。

    《隐言经》是一部散文诗风格的格言集,以真主之口吻表达了巴哈欧拉本人对信仰、道德和灵性精神的观点,成为巴哈伊教伦理的核心,体现了真主与人的灵魂的沟通,是天启灵性指引的精华。
 
    《七山谷书》是为答复一位苏非教派学者而写,用一个象征主义的神话故事,描述灵魂经历探索、爱、知识、团结、惊奇、真贫和绝对虚无这七座山谷,飞向真主怀抱的过程。本书也是优美的散文体裁,用神秘的比喻手法,追求无人知晓的神秘王国和探索人类灵魂深处的秘密,描述了人类精神不断提升的永恒主题。
巴哈欧拉死后,其长子阿拔斯·阿芬第(‘AMs Mnadi,1844-1920)继任教主。他生于伊朗德黑兰,死于巴勒斯坦海法。在他主持教务期间,在北非、欧洲、远东、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地建立了众多分支机构和宗教社团,使该教传布到世界各地,因此他被称为巴哈欧拉之后的最大权威,被称为阿布杜巴哈(‘Abdu 01—Bo.hoi,意为“光辉之奴”)。1911年,他在欧洲访问了4个月,1912年他又前往欧洲访问,随后又到美国和加拿大,访问了40多个城市,大大促进了巴哈伊教在这些地区和国家的传播。阿布杜巴哈在欧洲和北美访问期间,曾发表过许多演讲,这些演讲的大部分都收集在《巴黎片谈》一书中。他最重要的著作,是1908年起草的《圣约与遗嘱》。该书详细概括了巴哈欧拉所指示设计的巴哈伊中心机构的本质和职权。它们是“圣护”和“世界正义院”。圣护被阿布杜巴哈指定为冀长孙邵基·阿芬第·拉巴尼,他是巴哈伊教义惟一被授权的解释者,所有信徒必须将有关巴哈伊信仰的一切问题呈交给他处理。世界正义院被规定为巴哈伊国际社团的立法和行政机构,圣护由一组他自己委任的且具有特别资格的个别信徒辅佐,这些人被称为“圣辅”,世界正义院则监督巴哈伊社团的国际行政秩序。阿布杜巴哈的另一著作是《已答之问题》,该书收集了他随意的桌旁谈话系列,讨论了从精神、哲学到社会的广泛问题。
 
    阿布杜巴哈死后,其长外孙(长女之子)邵基·阿芬第(Shctuqi Afnadi,1897—1957)成为该教教主。他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英语,年轻时先在贝鲁特美国大学求学,后又到牛津大学深造,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英语等多种语言,因此成为将巴哈伊经典从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译成英语的主要翻译者。而作为巴哈伊教义的惟一阐释者,他对巴哈伊社团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确保了教旨的一致,从而大大减少了巴哈伊教分裂成派的危险。邵基·阿芬第将该教总部从阿卡迁往海法,他本人与一位美国女子结婚。他一生主要从事翻译和注释巴哈伊经典,自己的著作是一些书简。
 
    邵基死后,教权不再世袭传承,改由各国长老会选出的世界正义院行使。1963年4月21日,第一届世界正义院产生,以不记名方式投票选出了9名成员,他们来自四大洲的三大宗教文化背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从那时起,世界正义院每5年选举一次,作为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其职责是对全球巴哈伊团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世界正义院之下,在各国设总灵体会或称长老会,也由9人组成,由不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到1995年,全世界已有175个国家设立了巴哈伊总灵体会。总灵体会之下设地区灵体会,也由9人组成,管理地方巴哈伊行政事务。
 
    巴哈伊教徒的人数,在巴哈欧拉于1892年逝世时,大约有5万名教徒,分布在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1921年阿布杜巴哈逝世时,有10万巴哈伊信徒,大部分是伊朗人,多居住在伊朗或中东其他国家,少数居住在印度、欧洲和北美的35个国家。1957年邵基·阿芬第逝世时,已有40万信徒,分布在250个国家、地区或殖民地。到1991年,根据1992年《大英百科全书》的统计,全球已有540万巴哈伊,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欧洲、澳洲的大多数国家,在175个国家有总灵体会。
 
    在中国,大陆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有巴哈伊教徒,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巴哈伊活动停止。改革开放之后,巴哈伊信仰有迅速增长之势。在台湾、香港和澳门,巴哈伊已取得合法宗教团体的地位,设有地方灵体会。至1992年,台湾有14,000名巴哈伊。香港至1993年有2,500名巴哈伊,澳门至80年代后期有2,000多名巴哈伊。
 
                       第二节 巴哈伊教的基本教义

    正像前面所述,巴哈伊教是在巴布教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所以要了解巴哈伊教的基本教义,首先就要弄清巴布教的主要教义。
 
    巴布教义主要体现在《默示录》一书中。该书有波斯语和阿拉伯文两种文本,公认以波斯语本见长。因为该书系统阐述了巴布教义、律法、礼仪和社会改革的思想,一开始便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一样受到尊崇,后来则取代《古兰经》,成为该派的根本经典。
 
    《默示录》提出的基本思想是:伊斯兰教时代已经结束,而巴布教派所开创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社会的各个时代,是依次按周期嬗递发展的,当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之时,一个新的时代必然到来,新时代一定会超过旧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殊制度与法律,当旧的时代结束之时,与该时代不相适应的旧制度、旧法律随之而被废除,而要以新的法律、新的制度来代替旧法律、旧制度。但新法律和新制度都不能由普通人来制定,而必须由安拉派来的“新先知”来制定。摩西和《旧约》、耶稣和《新约》、穆罕默德和《古兰经》,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曾代表不同的时代。而今,穆罕歌德和《古兰经》的时代已经结束,巴布就是代替这一旧时代而出现的新先知的先锋,而《默示录》则是新时代律法和制度的总汇,是取代《古兰经》且高于一切的经典。现存世界中的一切,都应按照《默示录》来衡量,一切律法和制度均应依它来重新制定。
《默示录》还主张,安拉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其本体是绝对存在的,也是超自然的,因而人是不能直接认识安拉的,而巴布本人因为是新先知的先锋,他自己就是反映安拉的镜子,是通向认识安拉、认识真理之“门”,认识安拉必须通过他才能实现。这一点使他被十叶派穆斯林视为异端邪说,因为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是“先知的封印”即安拉对人类派出的最后启示者。而且,该书还宣称,安拉的第二位使者即将来临,他将比巴布更伟大,其使命是引导一个和平殷实的纪元。巴布教认为,7和19是两个神圣的数字,一切信仰和制度都要依这两个数字为依归。安拉有7种德性:前定、住定(宿命)、意定(决断)、意愿(意志)、允准(应允)、末日和启示,安拉由这七种德性来主宰世界。而人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由安拉预定和安排,按照安拉的旨意去行动,也就成为该教派的基本信仰。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相信安拉,相信安拉所派遣的新使者,相信新天经《默示录》。而要理解安拉启示的深奥意义,也必须崇信神圣而吉利的数字19,从此出发,该教派规定,每年为19个月,每月为19天,另有4天闰日,全年为365天。宗教领袖委员会要由19个人组成,来决定宗教和社会中的一切重大问题。因为19又是安拉本体的数量表征,安拉有19个美名,所以每天都要用安拉的一个美名来命该天的名称。此外,信徒每年要封斋19天,每天要诵读19段《默示录》。
 
    巴布教派否认伊斯兰教法所规定的宗教功课与教律,尤其是主张伊斯兰教的功课要彻底改革。它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礼拜、斋戒、净礼都可以从简进行。礼拜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且取消伊斯兰教的集体礼拜聚礼,只在举行葬礼时规定一些必要的集体仪式。这样,信徒都可以自由礼拜,而不必受集体的限制,也不必受礼拜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人都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就地礼拜。斋戒不需要30天,只用每年最后一个月19天即可。该教还否定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地位,规定巴布本人的出生地为朝觐圣地。
 
    在宗教戒律方面,巴布教派也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该教派严禁教徒饮酒、赌博、乞讨,严禁向乞丐施舍,严禁任意伤害人命、破坏社会秩序和违犯社会公德的行为,还废除妇女戴面纱以及男子不许穿丝绸和佩带黄金首饰的伊斯兰习俗。巴布教徒塔荷蕾成为第一个揭去面纱的伊朗妇女,成为令人尊敬的妇女解放的典范。
 
    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巴布教派的改革主张涉及到:男女一律平等,不仅有同等的财产继承权,而且男女均可以离异和再婚。应该重建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正义社会。在这一社会中,人身自由得到保障,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均受到尊重。商业和一切交易都是自由进行的,商人有自己的特权,支取商业利息为合法,不受任何限制,商业经营可以畅通无阻。它还主张偿还债务,境一币制,便利交通等。同时,该教还强调社会要有崇高的道德标准,要着重于心灵与动机之纯洁,倡导教育和有益的科学。
 
    巴布教派所提倡的这些主张,为巴哈伊教义的制定创造了条件。虽然巴哈伊教义与巴布教义既有异也有同,但由于巴哈伊教是在巴布教派的基础上产生的,且《默示录》也一度是巴哈伊教的经典之一,只是后来才被《至圣经》所取代,所以,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撕扯不断的,巴布教派被理所当然地尊为巴哈伊教的先驱,正像阿布杜巴哈在谈到巴布本人时所说:“这位杰出的人物以巨大的力量震撼了波斯原有的宗教、道德、环境和风俗习惯,同时创立了新的教规、律法和新的宗教。”“他把神的教育传给愚昧的民众,在波斯人的思想、道德、风俗和环境上产生了惊人的效果。”
   
    巴哈伊教与巴布教派一样,也继承了伊斯兰教的一神论学说,提倡一种普世宗教。但它认为普世宗教只有一个,即巴哈伊教。该教主张,安拉是独一无二的、全知的、全能的,是宇宙的缔造者,也是世间万物和人类的创造者、启动者和支配者。巴哈欧拉说:“所有赞美都归于上帝的一致,所有荣耀都属于他——宇宙的万军之主和无与伦比、无比荣誉荣耀的统治者。他从虚无之中创造了万事万物;他从无有之中创造了最精巧优美的组成部分;他将他的创造物从极其谦卑和濒临灭绝的危险中拯救出来,然后把他们带进不朽荣耀的天国。除了他包罗万象的恩典和渗透一切的仁慈以外,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达到这一点。”安拉虽是独一的,但可以取不同的名称,如上帝、神、天主、佛陀,虽然称谓不同,实质却是一致的、统一的。他是宇宙的核心,宇宙的最终目的和本质。他是不可知之本质,是神圣的本体,自古至今,他一直隐藏在他亘古的本质中,并停留在他的实体内,而永远不会暴露在凡人的视野下,他将永远超越一切感官之上,并且无法描述。
阿布杜巴哈对《圣经》中上帝所说“让我按我的模样造人吧”进行了解释,认为这里的“模样”并非指外貌,因为神的本质并不局限于任何形式的外观,而是指神的本质特性,如公正、仁爱、恩泽全人类、忠贞诚实、对万物慈悲为怀,所以上帝的模样指神的美德,而人理应成为接受神性荣光的容器。
 
    安拉的旨意要通过亲自差遣的诸先知连续不断地显现,因而各大宗教的先知都应该得到承认,如亚伯拉罕(犹太人始祖)、克里希南(印度教)、摩西(犹太教领袖)、琐罗亚斯德(火袄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耶稣(基督教领袖)、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巴布(巴布教派创始人)、巴哈欧拉,都是安拉差遣的先知。所有先知的本质是相同一致的,他们之间的惟一性是绝对的,所以推崇某些先知而不敬重其他的先知,是不容许的。但是,先知们在这个世界中启示的分量必然会有差异,每一位先知所传报的信息都是独特的,每一位都有特定的言行方式来显现自己,由此之故,他们的伟大性才具有差异。安拉派遣先知降世的目的有二:一是要把人类从无知的黑暗中解放出来,指引他们迈向真知的光明;二是要确保人类的和平与安宁,并为人类提供建立和平的途径与方法。这样,先知和现实世界都是神的体现,每二位先知都有一个预言的周期,穆罕默德的天启应持续至少一千年,而巴哈欧拉启示的周期至少要延续50万年,因而巴哈伊信仰应该被视为一个循环的鼎盛期,即一系列连续的、预言性的和演进性的启示之最后阶段。
 
     现实世界的所有人,不分男女,都是安拉的儿女,人人都是平等的,不管种族、肤色、社会地位如何,人类皆兄弟,应该统一和谐,真诚相爱,互相信任。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独特种族,是一个有机体的单位,是安拉创造物的顶点,是创造的生命和意识中最高的形式,能够与安拉的神灵交往。巴哈欧拉说:“你们是同一棵树上的果实,同一树枝上的叶子,用最虔诚的爱、和谐及友情与大家相处吧……团结之光如此强大,它能照亮整个地球。”他一再强调“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阿布杜巴哈也指出,人类有肤色种族之不同,风俗习惯、口味、气质、性格、思想观点方面存在广泛的差异,这正是人类既一致又多样化的标志,是完美的象征和上帝恩惠的揭示者。这正像花园中的花朵,“不管种类、颜色和形状有所不同,但是,由于它们受到同一泉水的浇灌而清新,受到同一和风的吹拂而复活,受到同一阳光的照耀而成长,这一多样性便增添了它们的美和魅力”。“如果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叶、果实、树枝和树都是同一形状和颜色,这将是多么的不悦目!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丰富及装饰了花园,而且还增进了它的艳丽。”既然人类是一致的,那么就不应该继续生活在充满冲突、偏见和仇恨的混乱世界里,为此,巴哈伊教反对人与人之间互相作对和互相残杀,提倡废除伊斯兰教有关“圣战”的教义。
 
    和人类一致的原则相联系,巴哈伊教还提倡宗教同源的原则。巴哈欧拉阐明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宗教的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神圣启示是一个相继发展和逐渐演进的过程,全世界所有伟大宗教的起源是神圣的,它们的基本原则完全和谐一致,它们的目标和意旨是一致和相同的,它们的教义是同一真理的不同角度,它们的作用是互补的,它们的差异是存在于教义中的次要方面,它们的使命代表人类社会灵性发展的连续阶段。”因此,各种宗教之间不应敌对,千万不要使宗教成为纷争及不和的因素,或仇恨与敌意的根源,对一切宗教和各教派的信徒均应一视同仁,取宽容的态度。人的宗教派别之不同,不应成为相互敌对和疏远的根源,也不应成为和平、安宁和友好交往的障碍。宗教偏见在于:狭隘的信仰原则,只承认自己的信仰是正统和正确的,其他一切宗教均为异端;教条化和僵化,认为宗教真理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因此固守宗教教条不放;因循传统,传统的宗教逐渐失去探索真理的活力,成为世代因袭的习俗。神圣的宗教并不是分歧与争执之道,假如宗教成了对抗与冲突的根源,那么,倒不如没有宗教。宗教应成为国家的活跃因素,假如它成为人类死亡之因,那么它的不复存在对于人类来说反而是一种福祉和裨益。因此,巴哈伊教提倡人与人之间要放弃一切偏见和斗争,发扬个人的高尚道德和友爱精神,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世界大同。
 
    巴哈伊教承认天堂地狱是存在的,但对它们赋以新意,认为天堂可以看作是接近上帝的一种状态,地狱则是远离上帝的一种状态。每一种状态都是个人在灵性方面努力发展或是缺乏发展的自然结果,灵性进步的钥匙即是跟随上帝显示者所指之道。这种思想与巴布教派是一致的,巴布有言:“天堂者,能认识及敬爱造物,而自修完善,俾死店得进天堂,而享永久之道也。地狱者,不认识造物,不能修到完善之境,而失却天恩也。至于物质之天堂,地狱等,皆属理想而已。”因此,巴哈伊教鼓励个人要对安拉忠诚,做安拉的奴隶,按照安拉的启示和旨意办事,这样就可以获得幸福,从而过天堂般的生活。反之,违背安拉的意愿,不执行安拉的旨意,就会遭受无限的痛苦,从而过地狱般的生活。而服从安拉,也要服从最高的宗教领导人和现存世间政权,所以,巴哈伊教提倡服从政府的法律和政策,以便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的稳步发展,避免社会动乱的发生。与此相联系,为保持社会稳定和连续性,也要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只有这样,也才能建立人类的新的综合文化。人类将随着一个全球文化的诞生和崛起,而显现其辉煌的宏旨。
 
     巴哈伊教义强调宗教与科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并行不悖的,它们的本质一致。阿布杜巴哈指出:“宗教和科学是人类智慧飞向天空的两只翅膀,有了它们,人类的灵魂就能前进。缺少任何一只翅膀都是不可能飞起来的。假若有人勉强只用宗教的翅膀去飞,他就会堕人迷信的深渊;假若他仅用科学的一翼去飞,他不仅不会有进步,反而会掉人物质主义的泥潭。现在各种宗教都陷落在迷信的实践中。既不与他们所表述教义的真正原理相一致,又与现代科学结论相抵触。许多宗教的领袖相信宗教之重要,在于某些现成的教条的遵从,仪式和礼制的奉行!他们教导那些受他们所谓心灵诊治的人们作同样的信仰。这些人牢牢地被钉死在表面的形式上,对于内在的真理倒反而莫名其妙了。”他反对将宗教变成盲目、无意识地顺从某些教士的诫语,认为真正的宗教不应该反对科学、趋向黑暗,倘若宗教能与科学和谐,相互促进,致使人类陷入悲惨之境的许多仇恨和歧视就可以避免了。因此巴哈伊教反对盲从,鼓励独自探索真理:“人不应借他人之目来看,不该以他人之耳来听,也不应用他人的大脑来思考。上帝设计人的时候令每个人都有其天赋、能力与责任。那么,依靠你自己的思维来判断、遵从自己寻求来的结果吧!否则,你会完全被无知的恶狼吞噬,并失去上帝的仁惠。”而要寻求真理,就必须普及教育。
 
    在社会思想方面,巴哈伊教提出了一些相互矛盾的主张。一方面,该教提倡人追求幸福是合理的,过舒适和豪华的物质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人可以住豪华住宅,使用金银器皿,穿丝绸服装,使用玫瑰露和高级香水,允许倾听歌曲和音乐。为此,它不仅承认私有制的合法性,而且主张贸易自由、开办银行,甚至可以放适度的高利贷。另一方面,该教又认为人们的财产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富人只是由于无知和缺乏理智才占有财产和拥有财富的,一旦他们意识到这些财富是无益的,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财产统统分出去。富人是可怜的,因为他们只知道去追求财富,而忘记了对死亡和后世的考虑。巴哈欧拉说:“你们要知道,真确的,财富乃一道巨大的藩篱,横隔在寻求者与其所寻、爱慕者与其所爱之间。富人,绝不可能到达他(指上帝)尊前之天廷,也不可能进入那知足与顺命之城,只有极少数例外。凡是不受其财富阻碍得以进入永恒之国、亦不曾让财富剥夺不朽之域的富人有福了。”又说:“切莫因贫穷而烦恼,也别自信于富贵。因为富贵紧跟着贫穷,贫穷又紧跟着富贵。然而,一贫如洗却拥有上帝的,此乃一件奇妙的礼物。切莫小看其价值,因为最终它将使你寓于上帝里。这样,你将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实质上你们皆为穷人。’以及这句圣言的涵义;‘上帝乃一切之拥有者’。”所以他号召:“洗去财富之污秽,以平静舒坦地进入贫穷之境;如此你便能从超脱之涌泉畅饮永生之甘醇。”
 
    巴哈欧拉的这些主张,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尘世的物质文明虽是人类进步的途径之一,但只有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人类幸福。物质文明如同一个玻璃球,精神文明如同光源,没有光明时,玻璃球只是漆黑一片。物质文明又如同躯体,无论多么别致、典雅与美丽,它本身是缺乏生机的。而精神文明有如灵魂,躯体的生命来自灵魂,没有灵魂时它仅是行尸走肉。为了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程度,就要限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凡是追寻世俗的欲望与专心于物质享受的人,不能算为巴哈伊的信徒。一个人若能路经遍布黄金的河谷,而仍如浮云般,毫不迟疑地直行而过,不屑回顾,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信奉上帝的人。一个人若能在遇见一个绝代佳人时,他的心灵丝毫不会被贪恋美色的阴影而吸引,这样的人才真正是贞洁无癖的创作。
 
    巴哈伊教对伊斯兰教的宗教仪式进行了彻底改革,它主张简化甚至取消一切宗教仪式,因为通向安拉的道路是隐蔽的。如果要礼拜,那么一天三次就足够了,即晨礼、晌礼、宵礼就足够了。清真寺中的集体礼拜要予以废除,每个教徒只须单独礼拜。旅行时,整个礼拜只用一个磕头礼就可以完成,甚至只用口诵“赞美安拉”就算完成。净礼只洗手、脸、脚,或清水浸浴即可。年终是斋月,采用巴布教派历法,一年19个月,每月19天,另加闰日。斋月过完之后,是新年的元旦。婚礼废除诵祷词,仅由长老会派人证婚。巴哈伊教将所有的宗教义务简化为9项:每日祈祷,斋戒,勤奋工作,传播安拉的事业,禁烟禁毒,遵守婚姻制度,服从政府,不参与政治,不得中伤他人。
 
    在这9项义务中,巴哈伊教重视祈祷,认为通过祷告才能使人与上帝联系。《至圣书》这样论证说:“每天早晚吟诵(或背诵)上帝的语言。忽略了这点的人,便是不忠于上帝的规诫与他的圣约。凡今日放弃祈祷的人,便是已经背弃上帝的人。但是这种祈祷仅是形式上的或是表面的,真正的祈祷是工作和为人类服务。凡人能全心全意地竭其所诚,只要他是被为人类服务的热忱动机所激励,就是崇拜上帝,为人类服务以满足其需要,就是崇拜,就是祈祷,因为人性最高的表达方式便是服务。一个人的内在发展,成为自己的真我,要完成于他为人类统一的构想服务之时。个人灵性纪律之目的,在于将灵魂从自我的困惑中解放出来,加深对人类的认同感,并将精力集中于为他人服务上。为此,巴哈伊教得到很高的评价,“在所有声称有神圣权威的当代积极宗教中,惟一毫不含糊,一心一意地为团结统一人类而工作的是巴哈伊教。”
 
    总之,巴哈伊教主张诸先知是一体的,都是安拉在地上的代表,是安拉的具体体现,而安拉是世界的中心。人类是安拉创造物中最高贵和最完善的,有永恒灵魂,灵魂脱离肉体后会以新的形式独立存在。它主张万教归一,宗教同源,天下皆为兄弟,强调社会伦理,不重视甚至否认宗教仪式,主张废除种族、阶级和宗教偏见,放弃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原则,最终取消国界,以实现“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的地球村思想。世界语应作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用它来组织建立统一的世界议会,用以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第三节 巴哈伊教和伊斯兰教的联系与区别

    巴哈伊教是在巴布教派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巴布教派已宣布脱离伊斯兰教,所以巴哈伊教绝不是伊斯兰教,这已为埃及逊尼派伊斯兰教法庭的判决结论所证实:巴哈伊教是一种完全独立于伊斯兰教之外的新宗教,因此,正如佛教徒、婆罗门教徒或基督教徒不可被看作穆斯林一样,任何巴哈伊信徒,都不可被看作穆斯林,而任何穆斯林,亦不可被看作是巴哈伊信徒。应该确认:巴哈伊教是一种新兴的世界宗教,而非伊斯兰教的一个教派或分支,但它又与伊斯兰教有联系。对巴哈伊教与伊斯兰教的区别与联系,是需要认真分析的。

    从联系方面来说,巴哈伊教继承了伊斯兰教彻底的一神论立场。

    在犹太教、基督教的基础上,伊斯兰教构筑起彻底的一神论体系。安拉的独一是这一体系的核心,“万物非主,惟有真主”是这一独一性的高度概括。而与此相联系的是安拉有如下一些特性。

    (一)安拉是独一无二的,他没有配偶或子嗣,他未产,亦未被产,他永远受到万物的祈求和仰赖,无开始,无终止,无一与他对等的。(参见《古兰经》第112章,第1-4节)

    (二)安拉是至仁至慈的,是万有的保障,是公平的至尊的主。他是万物的创造者和监督者,是万物的起始者,也是万物的终结者。他能使人生,能使人死。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无所不在的永恒的惟一真神。(参见《古兰经》第57章第1—6节,第59章第22-24节)

    (三)安拉是仁慈的,是万物的供养者,他是慷慨的,也是和蔼的;是多恕的,也是温和的;是宽容的,也是特慈的;是独一的,也是公正的。(参见《古兰经》第3章第31节,第11章第6节,第35章第15节,第65章第2—3节)

    简言之,安拉是独一的,并且是永恒不灭的,他无形体,是整个宇宙的创造者,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他对自然万物和人类的恩典是数不清的。

    巴哈伊教接受了伊斯兰教的这种一神论观念,不管是把安拉叫做上帝还是真主,他都是无形无体的精神本体,既超乎万物之本,又贯乎万物之中,既是万因之因,又是无因之因。对这样一个安拉,人类无法领悟其伟大无比的神圣的本体,而只能明白其本质。巴哈欧拉论述说:“你们应当明确地了解,那形而上者绝不会把他的本质具体化而显现在人的面前。他将永远超越一切感官之上,并且无以描述……人的肉眼永远无法观察到他,只有经由他的显示者,人才能揣测他。”

    伊斯兰教是在犹太教、基督教的基础上产生的,吸收了这两大宗教的不少思想资料,是两大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一神论传统的继续,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伊斯兰教反对基督教的原罪说。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受蛇诱惑,违背上帝命令偷吃了禁果,此罪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罪过,且成为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由。即使刚出世就死去的婴儿,也是带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仍需要基督的救赎。而伊斯兰教坚决否认人有原罪之说,这对于人类来说,自然是一种解放。

    (二)伊斯兰教坚持彻底的一神论,坚持安拉独一说,反对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观点。基督教虽然宣称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圣父是独一上帝(天主)全能的父,创造有形无形万物的主。圣子在万世以先,为圣父所生,万物都借他受造。圣灵是主,是赐生命的,从圣父出来,与圣父圣子同受敬拜,同受尊荣。基督教认为这三个位格虽各有特定位份,却又完全同是一个本体,同为一个独一真神,而不是三个神,但又非只是一个位格。对基督教这种三种位格的说法,伊斯兰教认为它只会使上帝只有一个的理论不够严谨。

    (三)只承认先知,而不承认救世主。伊斯兰教承认每个民族都有一位先知,但先知也是凡人,既不能创世,也不能救世,耶稣基督只是众先知中的一位,也不是救世主,除耶稣基督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先知,而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故称封印先知。所以,伊斯兰教认为,世界上无论何人、无论何地,都不应受到崇拜,除了安拉,任何人或物都不能成为祈祷对象,不应为了人世间短暂一生的好处而向安拉以外的人或物祈祷,因此,穆斯林只向安拉跪拜,而不向任何人低头作揖,哪怕他是国家元首,也无权享受只有安拉才得以享受的跪拜礼。

    (四)伊斯兰教没有基督教的教会戒律,不设教会,也没有天主教意义上的宗教组织,因为根据伊斯兰教教义,不设牧师,没有圣徒,没有僧侣统治集团,也没有圣礼,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超越凡人之上,处于普通信徒与安拉之间。伊斯兰教只允许有研究神学的理论家,有《古兰经》注释家,评注家,也有宗教法官为世俗当局提供咨询。然而不允许有中央教义机构,没有相当于主教、红衣主教、红衣主教团一类的职位,也没有教皇,人与安拉之间用不着任何中间人。因为没有圣礼,所以任何人都不需要特殊声望或等级来履行圣礼。没有神职人员,所有穆斯林都是平等的,都可以领头做礼拜或者布道。

    从安拉的独一性方面来说,巴哈伊教与伊斯兰教是基本一致的,在上述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四大区别方面,巴哈伊教也大致类似,但也有不同。总括起来,巴哈伊教与伊斯兰教的明显差别也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在:

    (一)伊斯兰教承认以前各大宗教各有一位先知,而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因为穆罕默德已经顺利地完成了安拉差遣的使命,所以穆罕默德之后不再需要派遣新的先知。巴哈伊教则否认这一点,承认穆罕默德之后,还可以有新的先知,每一个先知都代表一个时代,因为“通过真理之阳的教义,每一个人都得到进步与发展,一直到他们能充分地展现他们内在的潜能。就是为了这个目标,在每一个时代,每一周期(纪元)里,上帝的先知及他所特选韵圣哲,显现于人们中,表现上帝永恒的指引”。因此,巴布是先知,巴哈欧拉也是先知。这是与伊斯兰教绝不一致的,是伊斯兰教正统派所坚决反对的。

    (二)伊斯兰教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超越凡人之上,处于普通信徒和安拉之间,穆罕默德也不能例外。而巴哈伊教却继承巴布教派的传统,主张先知是人与安拉之间的中介,安拉借先知才得以显现,所以,普通人不仅要服从安拉的戒律,也要接受先知的引导,服从宗教领袖的领导,认为“认知了他们就如同认知了上帝,倾听他们的召唤就如同倾听上帝的声响,验证了他们启示的真理就如同验证了上帝的真理。背弃他们就等于背弃上帝,不信奉他们就等于不信奉上帝。他们每一位都是连接此世与天界的上帝之道,并且代表天地间上帝真理的准则。他们是人世中上帝的显示者,他真理的明证和荣耀的表征”。
     (三)伊斯兰教不设国际级中央教义机构,巴哈伊教却设立国际最高机构世界正义院,以协调和管理全世界巴哈伊的行政事务和教务。世界正义院在1963年成立后,由9人组成的委员会被赋予权威,在巴哈欧拉一切没有明确提及的事情上立法,并且有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立法,这样就使得巴哈伊律法具有弹性,而非墨守成规。世界正义院自成立至今,已向世界范围发布了一些重要文告,如《世界和平的许诺》(1985年)、《人类之繁荣》(1995年)等。巴哈伊还设立国家级总灵体会和地方级总灵体会,不仅用以管理宗教事务,而且对各类重大问题做出决策。

    (四)巴哈伊教不像伊斯兰教那样有繁琐的宗教礼仪。伊斯兰教有五大宗教功课: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从身、心、性、命、财五个方面尽其礼以达于天,此即“身有礼功,心有念功(拜功),性有斋功,命有朝功,财有课功”。而巴哈伊教则主张简化宗教仪礼,甚至可以取消,礼拜每天三次即可,斋功缩短为19天,不朝拜麦加,而只拜巴哈欧拉的出生地。阿布杜巴哈甚至认为斋戒仅只是一种表记,说“斋戒为一种表记。斋戒者,避肉欲也。禁食无非避免肉欲耳,除作为表记外,并无他义也。且斋戒非完全不食也。印度有一教派完全禁食。不食虽不至死,但人之智力受损失。若人因不食而弱其身脑,则不足侍奉造物;因其力量减少,不足以有为也”。

    (五)伊斯兰教虽然提倡人人平等,人类皆兄弟,但并没有明确提出世界大同的思想。而巴哈伊教则明确主张全人类要实现大同,要组织一个全球性的超级政府。阿布杜巴哈论述说,在过去的宗教周期里,虽然也建立了和谐,但由于缺乏途径,因而未能达成全人类的统一,大陆与大陆之间被遥远的距离所阻隔,甚至同一大陆的各种族人民也几乎不能相互交往或进行思想交流,无法达至统一。今天,交通、通讯的途径已大增,使得地球上的五大洲实质上成了一大洲,人类家庭的所有成员,也越来越变得相互依赖,谁也不再可能自给自足了。因而全人类的统一是可以在今天达成的,具体表现在七个领域的统一:政治领域里的统一,世界性事业中思想的统一,自由的统一,宗教的统一,各民族的统一,人种的统一,语言的统一。

    (六)巴哈伊教不像伊斯兰教那样提倡一套严谨的生活习俗。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包括:所有各种会令人兴奋或晕醉的酒类饮料;猪肉及其制品,用利爪或牙齿杀害其他动物的野兽、掠食的鸟兽、爬行类的动物,其他非偶蹄的动物,以及未经屠宰而致死的包括自己死亡的鸟、兽肉及其制品和一切动物的血。而巴哈伊教没有这么多饮食禁忌,除禁酒、毒品外,允许教徒食用猪肉及其制品。在服饰方面,伊斯兰教认为,女子除眼、手以外,全身都是羞体,要求女子的衣着要把身体的所有部分都遮住,只有手和眼可以露在外边,若不用面纱将头脸遮盖起来,不将全身遮起来,就是冶容诲淫,也不允许女子正视陌生男子;男子则不准穿丝绸衣服,不准佩带金首饰等。巴哈伊教则没有这样严格的规定,主张男女平等,女子不带面纱,男子可以佩带金首饰、穿丝绸服装。

    (七)从社会生活方面来说,伊斯兰教提倡集体主义原则,每星期五,要求穆斯林都要到清真寺去做聚礼,即使不是聚礼日,平时的礼拜也最好多人在一起进行,以体现穆斯林之间的兄弟关系。而巴哈伊教虽然提倡世界大同,但却把个人的宗教生活看得比集体的宗教生活更为重要,所以它废除聚礼,礼拜可以不去清真寺,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做还是不做,在此地做还是在彼地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巴哈伊教与伊斯兰教虽有许多共同点,但从这两种宗教的基本教义、仪礼、宗教生活来看,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甚至可以说异多于同。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巴哈伊教不是伊斯兰教中的一个教派,而是一种新兴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它有更为现代化的内容,有更为简化的宗教仪式,更为宽容,更为开放,更为世俗化,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对这种宗教的发展趋势,是要注意认真研究的。
 
  (本文转载自:《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第九章),蔡德贵主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近代华北城乡民间信仰述评
       下一篇文章:清代的民间宗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