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观点与争鸣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页次:3/4页   转到:

中国信仰精神的未来在于回归上帝
发布时间: 2014/8/27日    【字体:
作者:杨鹏
关键词:  中国精神的未来 上帝  
 
 
    为什么大众对孔子缺少这份敬意呢?我想重要的原因,是神圣性的丢失。什么叫神圣性的丢失?且不说“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文革批林批孔,夫子被称为孔老二,孔庙被破坏,孔子的神圣性被降低了。但是,儒家神圣性的丢失,不仅仅是从“五四”运动才开始的,而是董仲舒以后就开始了,这有一个孔子被去魅的过程。
 
    董仲舒以后,儒家的整个发展跟“上帝”与“天”渐渐脱离了。儒家本源于“天”,源于“上帝”,周公、孔子思想的最高依托是“天”,是“上帝”。但董仲舒后儒家的发展中,意志的“天”,人格化的“上帝”逐渐被非意志的、非人格的“道”、“理”、“心”所替代。离开了意志之“天”与至高神的“上帝”,孔子就不再是代天传言的圣者,不再是先知式的人,而只是一个温和善良风趣的智者,一位务实的伦理学者。源于“天”的伦理,才是有神圣性的伦理,源于哲学家、伦理学家的伦理,只是人的伦理。既然是人的伦理,我们就可以讨论,可以取舍。
 
    孔子不是要接地气而是接天气
 
    一本儒家杂志的编辑采访我,拿他们的杂志给我看。我翻开一看,里面有一幅孔子的漫画,拄着拐棍,很萌很好玩的样子。我问,为什么要把孔子弄得如此之萌?编辑说是接地气。我说,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的学问,是“下学而上达”,最终是要达于“天”,是渴求“天”对他的理解和认可的。所以,孔子的问题,不是接“地气”的问题,而是接“天气”的问题。
 
    如果真的理解孔子是传天意的人,他背后有“天”,有神圣意志之“天”,孔子的神圣性就会存在。有神圣之“天”,才有神圣之传“天命”的圣人。“圣人”中的“圣”字是什么意思,甲骨文中就是一个大耳朵和一张嘴,一个大耳朵,是聆听上帝之言,是聆听天意。嘴,就是传天意。“天道”之“道”,有“言说”之意,有“道路”之意,可理解为因听到“言说”而成“道路”。“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听闻来的,“道”当然是“言”。如果是“道路”,则孔子应当说“闻观道,夕死可矣”。孔子是渴望“听”到“道”的。
 
    儒家逐渐离开“上帝”,离开“天”以后,孔子就逐渐变成一个善良、聪明、智慧、还有点可爱的凡人,一个人味很重的凡人,你摸一下脑门是可以的。如果一个人与神圣之“天”、有至高之“上帝”,他是“上帝”在人间选择的代言人,他传道的思想就是有神圣性的,是要敬畏的,你还有兴趣去摁他的脑门?估计你是不敢的。
 
    神圣性和宗教情怀的丢失造成儒家今天的困境
 
    讲到伦理、讲到法,大家知道“摩西十诫”。上帝告诉摩西要谨遵“十诫”,摩西把“十诫”传给以色列人。“十诫”是从“上帝”来的,是经过摩西传达的,“十诫”背后有宗教神圣性。有神圣性背景的伦理,才有力量。不用说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高度宗教伦理化的宗教,就以佛教为例,对百姓来说,一个和尚讲的几句做人道理,与大学伦理学教授讲的几句做人道理相比,恐怕更有力量一些。和尚背后有宗教,和尚讲的伦理,可能来自彼岸世界,会有一些神圣的、说不清楚的东西。伦理和法的后面如果没有彼岸世界的神圣性,就引不起敬畏,就缺少吸引力和影响力。
 
    孔子知道自己的命运由“天”而定,孔子一身就遵天行道的,董仲舒也深明这点,但后来儒家的演进过程,是一个脱离孔子和董仲舒的过程。现在的儒家,多是师从朱熹、王阳明。我觉得朱熹、王阳明不再是孔子儒家,而是道家的儒家或佛家的儒家,为什么?因为从他们整个理论中,我看不出他们的思想以“天”和“上帝”为依托,他们对“天”没有敬畏,他们没有孔子那种“迅雷风烈必变”、“天生德于予”的心态。朱熹的“理”,源于道家的“道”,王阳明的“良知”,源于佛家的“心”,在形而上层面,朱熹“道”化,王阳明“禅”化,他们都没有“孔化”。神圣意志之“天”,至高能动的“上帝”,从宋明理学中消失了,儒家就从宗教伦理学变成了世俗理论学,超验性、神圣性、宗教性消失了,因此也就没有了心灵影响力。神圣性、宗教情怀的丢失,造成了儒家今天的深层困局。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页次:3/4页   转到: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罗马教廷对宗教改革的回应 \张锐
摘要: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1545年罗马天主教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兰托召开大公会…
 
孟加拉国世俗主义发展道路的嬗变与现状 \杨玉龙
摘要:世俗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学说、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是当代孟加拉国体制的主要…
 
宗教组织法人类型定位及其治理结构研究 \黄晓林
摘要:《宗教事务条例》中的三类宗教组织法人属于《民法典》中的非营利法人。其中,宗…
 
博尼佐的政教关系思想研究 ——以《致友人书》为例 \潘鹏程
摘要:在11世纪中后期关于帝权与教权的众多论战文章中,《致友人书》以历史为载体,旨…
 
民法典编纂背景下宗教财产归属的法律思考 \杜应芳 李荣
摘要:宗教财产归属不明,导致社会乱象比比皆是。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对宗教财产…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有必要从中国历史里找出“上帝”吗?
       下一篇文章:如何理解中国今日的基督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