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际事务
 
“二十国跨信仰峰会”在伊斯坦布尔召开
发布时间: 2016/3/10日    【字体:
作者:王雪超编辑
关键词:  跨信仰 宗教对话 宗教和谐 中国慈善  
 
佛教在线海外讯  2015年11月16至18日,“二十国跨信仰峰会”(G20 Interfaith Summit)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本次峰会的主题是“宗教、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300余位学者、宗教人士、法律界人士、NGO成员、政府官员出席此次跨信仰峰会。在此之前,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 Leaders Summit) 已于11月15日至16日在土耳其海港城市安塔利亚举行。应邀在此次“二十国跨信仰峰会”发言的中国学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郑筱筠副所长、伊斯兰教研究室李林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魏德东副院长、曹南来教授等。
 
“二十国跨信仰峰会”始自2014年,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宗教对话与社会和谐,致力于为“二十国领导人峰会”提供学术支持和咨询建议。本届“二十国跨信仰峰会”是一次具有较高规格和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旨为:通过信仰间合作,发掘宗教文化资本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巨大作用,对促进经济发展、文明对话、政治协作、经济互通、文化交流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本届跨信仰峰会议题广泛,内容包括:“平等、包容与反歧视”、“宗教、人权与发展”、“宗教、和平与可持续社区”、“宗教、商业与经济发展”、“宗教与难民救援”、“伊斯兰金融与发展理论”、“宗教自由与经济发展”、“宗教、素质教育与文化发展”,“宗教与扶贫”、“宗教遗产保护”、“宗教、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灵性资本与经济发展”、“妇女、信仰与可持续发展”、“人道主义援助组织与可持续发展”,“跨文明对话”等27个议题和场次,发言代表多达130余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中国仍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本届“二十国跨信仰峰会”也对“中国话题”予以特别关注,专门设立的“中国的灵性资本与经济发展”专场,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将宗教视为一种重要文化资本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大会特邀中国学者主持和发言。
 
中国学者方面,首先由世界宗教研究所郑筱筠副所长作大会主旨发言,题为“试论信仰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以中国宗教慈善事业为例”。她提出,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教在社会慈善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随着宗教信仰的快速增长,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宗教的慈善公益活动日益活跃。宗教在社会慈善公益领域的作用逐渐为政府和公众所认可。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宗教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由于目前中国尚无完善的慈善法和法规,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究竟应该怎样发展?其在未来究竟应该建构怎样的服务体系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这些都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转型时期,中国当代慈善公益事业逐渐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或许正是宗教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有效途径。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出现了各种将私人财富用于公共慈善事业的基金会,这种慈善基金旨在资助诸如教育、科学、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研究或服务项目,通常采用慈善信托公司或非盈利社团的合法形式。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结合自己本国、本地区社会发育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慈善模式。例如,美国是民间主导型的慈善模式、英国是政府一民间合作伙伴型慈善模式、加拿大是志愿参与型慈善模式、新加坡是政府主导型慈善模式、中国的香港是社会多元参与型慈善模式、台湾是社会福利型慈善模式,而中国大陆的宗教慈善模式正在探索和形成过程中,因此,如何准确定位是非常关键的。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当代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方兴未艾,对于中国宗教和政府来说,所有的问题既是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契机。对于政府而言,宗教组织进行社会公共领域的慈善公益活动可以为宗教的社会发展和管理提供一种途径和思考。对于中国宗教而言,这既是展示其具有高度社会动员资本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其整合社会资源的一个平台,因此,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将成为当代中国宗教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有效途径,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这也将是其进入国际社会公共领域的有效途径。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宗教将会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慈善公益模式,成为国际社会公共领域重要的慈善公益活动主体。
 
其次,在大会专门设立的“中国的灵性资本与经济发展”专场中,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李林主任做发言,题为“一带一路与伊斯兰经济互通体”,旨在分析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资本,可以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哪些贡献?他结合近期由中国政府推动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阿经贸论坛”等举措,提出中国在面向伊斯兰国家经济开放、经贸互通的过程中,开放性地使用了伊斯兰教这种文化资本,从而方能跨越民族、国家乃至宗教的界限,吸引包括穆斯林在内的众多群体互利共赢、共同参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他最后提出,鉴于“一带一路”将大大加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与联系,“伊斯兰合作组织”等伊斯兰国际组织应提出吸纳中国以观察员身份加入。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魏德东副院长结合了中国人民大学对中国大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活动场所的调查结果,探讨了中国宗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曹南来教授则结合温州地区基督教特点、基督徒企业家,分析了灵性资本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学者的发言引发了与会代表的重视与好评,这不仅说明中国宗教学研究者已走向世界舞台,也显示了中国宗教研究在国际学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不仅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中国。据悉,2016年的“二十国领导人峰会”将在中国杭州举行。与之相呼应,下一届“二十国跨信仰峰会”也正在积极筹划于2016年在中国召开。
 
转自:佛教在线
http://www.fjnet.com/gdb/201512/t20151214_237747.htm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全球宗教复兴时代的到来:现状与前景
       下一篇文章:普世圣公会考虑接受信义宗与天主教的“因信称义联合声明”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