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20世纪以来中国萨满教的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 2019/3/21日    【字体:
作者:宋小飞
内容提示:国际上对萨满教研究早在十七世纪就已开始,其学术价值早已引起广泛重视。中国萨满教研究虽略晚于其他国家,但无论是从何学科角度研究萨满教,人们都曾对这一非主流的传统信仰给予过一定关注。从学科发展进程看,萨满教在我国可谓历经这样几个阶段:从其作为非独立的萨满教本身的描述,到学者自觉关涉萨满教的特征与心理、社会功能与其群体之间保有程度不同的关系等探讨再到萨满教的多元化研究。我们大致可以获得对萨满教加以综合评述的基础平台。
关键词:  萨满教 发展研究  
 
 
一、发轫期的研究实践
 
最早对萨满教的记载,是在我国史籍中出现。十二世纪中期,宋代学者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兀室奸猾而有才,自制女真法律、文字,成其一国。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粘罕以下,皆莫能及。”而最早在国际上引起关注是因为十七世纪一些传教士、旅行者、探险家对萨满教进行相关的报道和介绍,随后萨满教作为一种学术课题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焦点。因初期萨满教局限在西伯利亚的阿尔泰语系民族范围,凭借地理环境的优势,俄国人最先对萨满教进行研究。
 
中国对萨满教的记载与调查,从清初至今连续不断。18 世纪中叶,已经入主中原上百年的满洲贵族面临一种尴尬境地即满语与骑射渐失。乾隆帝为使“满洲享祀遗风永远遵行弗坠”,于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命允禄编撰《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里面记载了大量萨满神歌、仪式、器具、神袛等,且书中还附有大量线描图。
 
乾隆四十五年(1780)将其收入《四库全书》,译成汉文,才使得我们今天能见到汉文版。这是中国萨满信仰者诸族中唯一一部由官方颁布的萨满祭祀仪式典籍。乾隆三十六年(1771),常青手抄本《祭祀全书巫人诵念全录》,使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述了舒舒觉罗哈拉萨满祭祀仪式的程序、祭辞等。满文主要记录祭辞,汉文主要记录仪式程序。该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记录了萨满祭祀活动的场面,特别是满洲萨满的服饰、持鼓方式、击鼓动作和舞姿。
 
随后,清代时期又刊刻了《满洲跳神还愿典礼》(道光八年,1829)、《恭祭神杆礼节之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等书籍。此外,对东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记载的书籍中略带叙述有萨满教的如杨宾《柳边纪略》就有关于萨满教舞蹈的记载。清朝康熙年间进士方世济的《龙沙纪略》(康熙年间)在诗中写出:“迎神画鼓趁风来”之句,点出萨满祭祀和狂欢中不仅用鼓,还有舞蹈中要“画鼓”。徐宗亮的《黑龙江述略》(光绪十六年,1890)载:“以鼓随之,应声跳舞”。这些都是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在早年祭祀或狂欢中的景象。另外还有吴振臣的《宁古塔纪略》(康熙时期)、清朝人西清的《黑龙江外记》(嘉庆年间)等里面都有关于萨满教的记载。
 
随着时间推移,萨满教信仰研究逐渐受到学者追捧。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对阿尔泰语系民族萨满信仰的研究,有史禄国(S.M.Shirokgoroff)《通古斯萨满教的理论》和《通古斯人的巫术集合体》(北平出版,1935),鸟居龙藏《满蒙古迹考》(商务印书馆,1933),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4)等。这些著作里,绝大多数为国外学者对萨满教的研究成果,只有凌纯声的著作是国人的研究。凌纯声著的书是关于赫哲族历史文化的书籍,是一本经典的民族学著作,书中有关于萨满教的并不多,但是对后人研究萨满教可谓影响甚大。
 
从上述著述看,这一时期对萨满教其实还称不上研究。虽说从清代时就已有对萨满记载的书籍,但真正称得上研究的大概应该是从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著作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算起。这时期一些国外学者著作和国人自己的著作中虽然都有对萨满教的记载,其中还带有一定性质的田野调查,但几乎都以描述为主,理论基本忽略,虽然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对其详细了解,但我们自己的研究成品甚少,遂这一阶段还仅为研究的发轫期。
 
二、拓荒期:20 世纪50年代到70 年代末
 
二十世纪50 年代中国开展了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搜集整理了很多田野调查报告。195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联合在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和各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关单位,为编写少数民族三套丛书即《少数民族简史》、《少数民族简志》、《民族地方自治概况》,做了必要调查。到80年代陆续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里面把在五六十年代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一些民间宗教和民俗资料等加了进来,这对学人今后研究萨满文化是基本性的参考依据。
 
后来,80 年代初期学者们出版的一些研究成果,以这些资料作为元理论的不在少数。而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学者开始注意萨满教是因为那时国外萨满教研究名著被陆续译介到中国。这一时期我国才算真正开始准备介入研究萨满教,尤其是这些译介的著作对我国学者很有借鉴与指导作用,对后人研究萨满教也起着奠基石作用。
 
这时期被译介到中国的著作有,丁师浩翻译的策·达赖《蒙古萨满教简史》(1978),金启孮翻译的波兰学者尼斡拉兹《西伯利亚各民族之萨满教》(1978),土耳其学者阿·伊南《萨满教今昔》(1979)等书。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先后翻译了道尔吉·班札洛夫的《黑教或称蒙古人的萨满教》(1955)、西德波恩大学教授W·海希西的《蒙古宗教》、前苏联学者M·密海洛夫《布里亚特萨满教研究史》(1980)等,并把这些编辑到《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中。匈牙利的学者维尔莫什·迪奥塞吉(Vilmos Dioszegi)长期居住在苏联并在苏联从事学术活动,他主编过《西伯利亚的萨满教》(布达佩斯1978 年英文版),并且1980 年版的《英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萨满教》(于锦绣译载《世界宗教资料》1983 年)词条是他撰写。这些有利于萨满教的学术交流与传播。
 
总之,二十世纪40 年代至70 年代结束这段时期,因为社会大环境各方面原因所致,使得研究情况出现一段时期暂停。但以上的研究资料对我国萨满教研究起着推波助澜作用,以至于70 年代末期到80 年代初期,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关于萨满教的文章,分别从哲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角度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对萨满教研究从最初只是简单撰写调查报告到后期对萨满教的翻译界定、分类和理论的借鉴中,可以说,萨满教研究在中国开始唤起学者们的研究神经与热情,研究动向开始逐步扩大。
 
三、关注与发展期:20 世纪80年代以降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萨满教研究的兴盛,对萨满教的讨论也成了热点,学者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对萨满教进行细致调查与研究,萨满教研究成果在我国也可谓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如果说在此之前我国学术界对萨满教的研究仅停留在对资料收集、整理的初级阶段,80 年代以后,学者们依据自身学术背景及知识结构对其研究实践的影响,以及自己的学术旨趣,对萨满教研究已经升华到对萨满教本质特征、信仰范围等和国际学术界接轨上,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看法。随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的普遍提高,对萨满教的研究更是突破以往观念,研究内容开始多元。
 
20 世纪初,一些国外学者就曾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做过田野调查,并写出了诸多调查报告,报告中记录并反映了当时东北地区萨满教信仰情况。这些报告80 年代以后陆续出版,有日本学者大山彦一的《萨满教与满族家族制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主要考察了吉林省伊尔根觉罗家族的萨满祭祀活动,并分析萨满祭祀仪式活动中所反映的家族关系。
 
俄国学者在1953 年由A.п. 奥克拉德尼科夫带队对黑龙江进行考古勘察,奥克拉德尼科夫写了《西伯利亚考古新发现》,他与E.и. 杰列维扬科合写的《滨海边区与阿穆尔河沿岸地区的遥远过去》(莫润先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E.и. 杰列维扬科《黑龙江沿岸的部落》(林树山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等著作,他们都是利用考古资料对满族先民时代居住地作深刻调查研究,对他们的民俗生活情况作了一些的复原,里面包含满族萨满教的情况记载。
 
在新中国初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关于满族萨满教的存在情况的调查资料也已发表在《满族社会历史调查》中(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此后,对萨满教的研究可谓掀起了一点小高潮,学术著作频频出版,我们可以从学者们研究成果看中国研究萨满教状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秋浦先生主编的《萨满教研究》(1985)是对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的一些实地调查基础上,结合历史学、考古学、古人类学有关资料从而探讨宗教起源等问题;贺·宝音巴图的《蒙古萨满教事略》(蒙文,1985);乌丙安的《神秘的萨满世界》(1989)把萨满的动植物崇拜、萨满诞生、萨满法器等都做了详实介绍等。这样的著述这一时期出版很多。学者们著作的出版和学术论文的发表,都是不同形式的资料整理和调查报告,内容涉及萨满教特征的总结概括、对萨满教的信仰体系的阐述、对萨满教与之存在的社会、社会组织的关系、对萨满仪式的具有治疗疾病的含义和效果的分析等,其中还有以萨满教为基本研究对象所衍生出的其他学科交互的课题,如,萨满艺术、萨满心理等。
 
截至目前,对萨满教研究成果可谓多元化。从学者著述中我们大致概括分为两种趋势:一即对萨满教本身的研究;一即对萨满教衍生的多元性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萨满教特征。认为萨满首要特征是出神术的是宗教学家埃利亚德在20世纪中叶提出的观点。埃利亚德认为萨满教的主要特征即出神术,这也是检验萨满真假的主要标志。他指出:“在许多部族中,祭司与萨满并存,每家的长老就是家族仪式活动的主持人。萨满始终处于一种支配地位,只有他才算的上是出神术的大师,而出神的经历在亚洲广大地区被看作是最典型的宗教活动。关于萨满教这一复杂现象,也许最保险的定义应该是萨满教=‘出神术’。萨满的出神术表现在灵魂能升入天国,灵魂能漫游中界,灵魂能降至充满亡灵的下界。”埃利亚德的观点,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响应,随后开始关注、探讨萨满昏迷、神附体等问题的学者大有人在。
 
史禄国提出的万物有灵论是萨满教的主要信仰,萨满教的仪式、神服、法器都是表现萨满独有的特点,这和我国学者持有相同观点。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中把萨满教定义为:“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因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各族间虽无共同经典,神名(近亲部落除外)和统一组织,但彼此有一致相同的几个基本特征,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富育光、孟慧英合著的《满族萨满教》(1991),此书也论述了萨满教的特征,他们以一个民族为研究对象,把满族的萨满教起源、内容、特征、萨满教世界观、法器的特征等详细分析,资料丰富,体例清晰。关于萨满教特征方面的论文还有如宋德胤《满族萨满教的特征》(《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 年)从神歌、萨满舞蹈等分析总结萨满教特征等。
 
第二,萨满心理研究。这一直是学术界热点问题。列武年科娃认为萨满教仪式和戏剧表演相似。随后还有其他学者相继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我国学者郭淑云对此问题在其《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2007)一书中,把出神分为几个类别:脱魂、附体、梦幻魂游、巫术飞翔、自由附体、非自由附体,并探讨萨满出神的特征、成因、功能等,在现代心理学分析基础上对萨满教宗教意识和心理感应做深刻研究,归纳并总结其中心理学方面产生的意义和价值;社会功能学说主要认为宗教有对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家族关系的整合和组织功能,它是社会组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能维系一个民族的团结性、认同感。宗教同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等交织在一起,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萨满教信仰观念。很多学者都探讨过萨满教信仰观念。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中探讨了多神崇拜的信仰观念、萨满卜术、萨满灵魂世界的幻想形体等内容。郭淑云的《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2001)、《萨满教灵魂观及其哲学思想》(《云南社会科学》,2001 年)、《萨满教宇宙观及其哲学思想》(《社会科学战线》,2002 年)这些文章是从萨满教世界观方面对灵魂信仰、宇宙起源及结构、万物构成原因及与各种关系作出具体形象的解说,内含哲学思想,体现原始思维的特征。色音的《萨满教的观念体系及其特征》(《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 年)认为萨满教世界观是由宇宙、自然和灵魂构成,它们是萨满教最基本的思想和理论。另外,孟慧英《尘封的偶像——萨满教观念研究》一书也是对萨满教信仰观念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涉及满族这个特殊的少数民族萨满教信仰问题。还有许多著述和论文都涉及萨满教信仰观念。
 
第四,萨满教的产生、历时发展。萨满教起源、发展一直是比较瞩目的问题。前《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认为:“萨满教作为宗教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阶级社会以前的氏族社会(无阶级社会),特别是在无阶级社会瓦解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这些氏族比较高的发展阶段,成为一种宗教残余而被保留下来。”
 
匈牙利宗教学家迪欧塞吉在《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萨满教”词条中,明确指出“萨满教兴起于阶级社会产生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
 
第五,宫廷与民间萨满教实践。关于宫廷萨满祭祀的文章目前看数量颇多。早在1988 年姜相顺就写了《清初宫廷的萨满祭祀》(《北方文物》,1988 年)。随后,《清宫萨满祭祀中牺牲、祭品和歌舞的供献》(《满族研究》,1992 年),《清宫萨满祭祀及其历史演变》(《清史研究》,1994 年),《幽冥的清宫萨满祭祀神灵》(《民族研究》,1994 年)。此外,还有陶立璠的《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西北民族研究》,1992 年),它们都是对宫廷萨满祭祀的主题和参与祭祀人员阐述,清代宫廷萨满祭司分常祭、月祭、报祭、立杆祭等形式。
 
另外,姜相顺的著作《神秘的清宫萨满教祭祀》(1995),此书填补了萨满文化史的空白,主要阐明清宫萨满教祭祀的内容与形式,包括奇特的清宫萨满祭祀地点、祭祀种类、程序、幽冥的神灵探释、祭祀祝词解释、清宫萨满神职与非神职、祭祀器物、供牲、祭祀歌舞、堂子祭、坤宁宫祭祝等。朱家溍《坤宁宫原状陈列的布置》(《故宫博物院刊》,1960),邹爱莲《清宫萨满祭祀的兴衰与演变》(《清代宫史丛谈》,1996),万依《清代宫中坤宁宫祀神音乐》(《满学研究》,1998),杜家骥《从清代的宫中祭祀和堂子祭祀看萨满教》(《满族研究》,1990),白洪希《清宫堂子祭探赜》(《满族研究》,1995),这些文章都是探讨宫廷祭祀的情况,清宫夕祭是在坤宁宫进行,所祭神邸全是萨满信仰中的神灵,也就是满族神,这都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
 
关于民间萨满教方面,目前学术文章较少。刘明新《满族的民间祭祀管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 年),文章主要把满族的社会群体分成留守群体、屯垦群体、留守与驻防结合群体、驻守群体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群体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影响下,他们的祭祀内容和形式的变化。麻健敏《清代福州满族萨满信仰与本土巫文化的结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 年),对南方地区福州满族的萨满信仰的情况进行了探讨。姜小莉《清代京畿地区满族民间萨满教祭祀考析》(《史学月刊》,2008 年),做的个案研究,分析清代京畿地区地区民间萨满教祭祀的演变特点,从而观察其他地区的信仰幸亏。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编.萨满教文化研究[C]. 第1 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2] 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编.萨满教文化研究[C]. 第2 辑.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3] 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M]. 上海:三联书店,1989.
[4] 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5] 富育光.萨满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6] 庄吉发.萨满信仰的历史考察[M]. 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6.
[7] 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 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 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考古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0] 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 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 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3] 黄强,色音.萨满教图说[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4] 色音.萨满教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战线,1994(3).
[15] 色音.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环保意识[J].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
[16] Glazier,Stephen.D(ed)(1997).Anthropology of Religion:a Handbook. Part IV:Shamanismand Religions Consciousness.Westport,CT and London:GreenwoodPress
[17] Ward,Keith(1994).Religion and Revelation:a Theology ofRevelation in the World’s Religions. Oxford:Clarendon Press.
 
 转载于《满族研究》2018年第1期
 
转自迦南神秘学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阿根廷天主教行动“再基督化”实践及影响(1931-1976) \孙雪利
摘要:天主教行动是天主教徒为维护教会的利益而组成的社会团体,19世纪末兴起于欧洲,…
 
会通之路:儒教对韩国现代法律的影响 \杜文忠
摘要:以"礼"为核心的传统儒教制度与近代西方法的冲突,成为近代以来以中国、日本、韩…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曼荼罗化的村庄:西藏昌都嘎雪的神圣地景与生态观
       下一篇文章:宝相庄严——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