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观点与争鸣
 
教会也是“问题家庭”?
发布时间: 2020/1/16日    【字体:
作者:紫梅
关键词:  教会 属灵 “问题家庭”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信徒属灵的家,是互相造就和扶持的地方。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破碎的世界,教会是由罪人组成的。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常有很多的撕扯、伤害和磨合,教会也不例外。这两年,随着家暴、离婚和子女教育等问题频发,大家逐渐意识到家庭问题的严重,开始积极面对与改变。而作为福音的公共见证的教会,更应该警醒反思,勇敢地直面自己的一些问题,以期成为更合神心意的教会。
 
为此,我们总结了一些朋友的亲身经历,旨在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文中所描述的一些现象,并不在于论断和批判,而是启发大家共同思考和警醒, "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 (徒20:28)。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01 “人言可畏”的教会
 
这类教会里有许多人看上去和蔼可亲,其实是在不断收集别人私生活的信息,用以制造闲言碎语来攻击别人。当一个新信徒遇到一位和蔼的大妈,关切地询问你和配偶的关系怎样,有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新信徒一般都会像对待朋友家人一样如实相告,并想得到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帮助。但是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位天真的信徒就会发现,教会很多人都以异样眼光看待你和你的家人,并且不停地窃窃私语……自己不但没有得到帮助,还成了闲言碎语的中心。
 
所以一旦信徒将自己的私生活如实相告,面对的危险就是将自己最脆弱的地方暴露在没有任何守密承诺的环境下。我们当然不排除教会的兄弟姐妹是出于爱心来询问,但当今教会的复杂性不可低估,可以确定的是,它肯定不是人皆圣者的天堂。
 
02 法利赛式教会
 
这种教会充斥着各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规则,许多规则和圣经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着装一定要是保守中产阶级风格的,脸上表情一定要是庄重带有文雅微笑的,.....这些规则时刻在发挥强大的控制力,因为只要不是这样,就立刻能感受到异样的目光。
 
在国外这种教会一般都在郊区比较富裕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房价贵,学区好,所以附近居民一般是中产阶级的家庭,教堂里会众的单一背景使许多属于这个阶层的生活习惯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和福音同等重要的规矩。
 
这样的教会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隐藏着许多问题。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假面具下,仿佛一切都完美,其实掀开面具每个人都在竭力伪装。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提到了这种教会中存在的神秘面纱,就如同没有消毒就包裹起来的伤口,里面在发炎溃烂,外表却一片祥和。
 
其实早期耶稣时代的基督教会是比当时的犹太社会环境宽容许多的,耶稣接纳所有社会弃绝的人,而且他严厉地批评当时充当“风俗道德警察”的法利赛人,认为他们对圣经的理解是舍本逐末,用一些经典中细枝末节的规矩和生活规范来代替圣经的核心信息:接纳,虚己,宽恕和仁慈。
 
03权威崇拜式教会
 
David Johnson和Jeff Vanvonderen的著作“属灵误用”想[1]在华人的教会中引起了非常热烈的讨论,里面提到教会中隐蔽性很强的滥用权力,树立偶像式的领袖,用机械性的工作去代替心灵的改变和更新,用不断的批评指责去维系领袖权威,驱逐异己,回避矛盾,规避领袖应负的责任......
 
这些问题在华人的教会中大量存在,一些教会其实延续了中国从古至今的传统文化:以古老的对权威的崇拜建立自身的秩序,只是这种权威以上帝之名重新构建了其合理性。在教会中,教会领袖隐秘地成为信徒崇拜的新偶像,在遇到质疑的声音时,以“不顺服,不尊重领袖”加以压制,再在信徒中培植一些唯自己马首是瞻的愚忠信徒,授予教会行政职务。而且许多职务没有轮换,任期和选举等民主机制。行政常常缺乏透明度,广大会众只是在表决前很短时间被通知投票内容,许多人还没有经过成熟的思考和讨论,就盲目投下信任票。再加上一些牧者或教会领袖本身没有足够的神学教育,会想当然地发展出一些听起来好像没问题,其实深究起来和福音主旨相悖的信息,比如,信了主以后就一定万事皆顺,只要诚心祈祷上帝就一定所求必得......这些信息迎合大众口味,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很多人来,但是不久以后就会发现这不是真的。
 
在这样的教会,常常会有这样的概念:领袖有超乎常人的灵性,所以不必质疑他的任何决定和呼召,一旦出现问题和错误,教会也没有正常的质询和问责机制,解决的办法经常就是要求信徒噤声,将问题掩盖起来,以维持领袖的权威。
 
在教会章程上,有些教会要求申请入会的成员宣誓服从教会的“所有”教导和批评指正,而没有同时声明新教教会所普遍认可的独立思考,良心自由的权利。这样的誓言只能让会员成为盲从的顺民。
 
04学阀型教会
 
会众中若有学富五车的圣经学者,则是非常好的咨询的资源。因为神学家很容易凭借其高深的词汇和研究方法,使自己的观点显得非常专业。但是他所得出的结论是否真的就是这样完美无暇呢?只有他的同行才有足够的能力去辨析。如果在同一个教会内没有足够能与之匹敌的学者,会众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他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只根据“他是专家,所以说的肯定都对”的迷信式顺从来接受一些有争议的神学观点。
 
神学是一种特别需要谦卑的学科,因为在这个领域内,我们探讨的,教导的是神的话和神的心意,在分析过程中,一些学者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神”的位置,以为自己就是神的代言人,但是人类是否能完全代替神说话呢?显然不能!在这个学科内的学者必须不断借着祈祷让自己谦卑下来,不断提醒自己 “人”的身份和局限,自己的释经方法,观点和研究成果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去诠释上帝的真理。
 
05用“罪”来进行精神虐待的教会
 
“罪”是基督信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每一个基督徒都承认自己有罪。不过中文的“罪”其实没有传达出圣经原文对这个概念的描述,希伯来原文中“罪”这个词的原意是“箭未设中靶心”,并没有中文那种极度负面的含义。它可以被理解为人类没有达到上帝希望我们达到的美善。
 
同时,基督的信仰主要是上帝对人的爱和救赎,而不是传递一种长期的自责绝望的情绪。新教之父马丁路德本人也曾经因为对“罪”的极度恐惧而使自己陷入不断反省认罪,以至到达无法自拔的境地,他后来发展出来的强调恩典的“因信称义”新教神学反映了他这一经历:基督信仰让我们相信恩典的力量,而不是生活在自疚绝望,不断否定自己的恶性循环中。
 
教会在这个概念上是否能拿捏得当其实对信徒的生活有相当大的影响。我曾听闻在一些教会有人喜爱看电影被批评为属世,喜欢厨艺美食被批评为贪恋肚腹享乐......其实只要从负面的角度看问题,人类任何的行为爱好都可能找到“罪”的源头。但是如果这样生活和思考,岂不痛苦?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给予人类各种才华,让人类能发展出各种让人身心愉悦的爱好和艺术,这难道不可以作为他祝福的一部分吗?我完全同意在享受这些娱乐活动,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和才能的时候不要忘记存感恩之心,但是将这些全部以“罪”的名义去压制否定,则矫枉过正了。
 
即使是真的人犯了比较严重的过犯,教会的责任也应是存怜悯之心,去挽救他们,而不是乘机公开弃绝羞辱他们。耶稣也要求人有圣洁的生活,但是他的教导充满智慧和恩典,约翰福音8章里面耶稣对行淫时被抓的妇人的处理,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相信那个妇人以后会永远记住这一瞬间,并充满感激地践行他的劝诫。
 
结语
 
反观历史,教会在其漫长的两千年历史中曾经犯过很多错误。虽然教会是基督徒的家,但它并不是人间天堂。建立一种良好的机制,培育一种宽容,公正且有爱的气氛,让每一个成员都能有健康的信仰生活,是每一个教会,每一个基督徒诚心所愿的,愿上帝保护每一个教会,让它们走在上帝仁慈的引导中,能够自我反省,不断完善。
 
赞赏佳音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科学与信仰的边界:从进化论说起
       下一篇文章:汉传弟子不应该反藏传的七点理由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