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财产
 
寿圣寺的千年清香
发布时间: 2020/8/29日    【字体:
作者:王正强
关键词:  湖州 寿圣寺  
 
 
公元238年,东吴国君孙权改国号为赤乌,六年前刘备死在白帝城,五年前曹丕劳累致死。自五十四年前黄巾军起义到现在,黎民百姓遭受了太多无妄之灾,孙权很清楚自己没有父兄那种一统天下的豪迈。但在他的治下,东吴国境内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都摆脱了战时的萧条。
 
赤乌年间,一位从烽烟战火中走出来的法师来到这片富饶的土地,在吴兴郡(治今湖州)顾渚山上合信众之力修起了一座道场,取名寿圣寺。这位1700多年前老法师的名讳已不可考,但寿圣寺却在顾渚山上散发出愈发沁人的清香。
 
星移斗转,王朝更迭,如今的寿圣寺依然南朝锦屏,北枕金山,群峰叠翠,溪水拥绕,翠竹掩映。旷野竹涛包围下的寿圣寺,静穆清幽,若天至青色,烟雨蒙蒙,定会在其间无住地感叹“多少楼台烟雨中”了。
 
漫步在寿圣寺的竹林中,香严禅师“一击忘所知,更不加修持”的典故仿佛就在眼前,瓦当击竹的妙音打破了香严禅师的分别,这浸润过佛法的虚心竹,竟也有这样的魅力。
 
因紫笋茶闻名的顾渚山,却因寿圣寺更加被了一层思想的深邃与广阔。历经千年,似乎只有寿圣寺一雌一雄两株银杏能解答世人的一切疑问。那株“五代同堂”的雌树,仍然郁郁葱葱,年年硕果累累。仿佛一切都没有变,那口千年前的古井,依然四季涌泉,清彻如初。世事沧桑,尘世代谢,寿圣寺亦数毁数兴。
 
到盛行茶文化的唐代,寿圣寺渐渐成为当地一大名蓝。而到了唐代中期,顾渚山终于因一位贵人闻名全国。《顾渚山记》中记载“与朱放辈论茶,以顾渚为第一。”而它的作者,正是茶圣陆羽。
 
湖州也堪称陆羽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30年并终老于此,这里是陆羽编写《茶经》的主要场所,陆羽在这里创立了大唐贡茶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园。他又在《茶经》里写道“紫者上”“笋者上”,这让热衷茶文化的唐代士大夫阶层纷至沓来,顾渚山也由此得到了“中国茶文化之源”的美誉。
 
北宋时,朝中宰相章子厚虔信佛法,护持道场,延请吴山净端狮子和尚住持寺院,大开法筵,缁素云集,化风盛播。而此时,寿圣寺的法味茶香也愈发浓烈,一干风雅之士没事儿就从杭州跑到寿圣寺,为尝法味,也为茶香。
 
到明朝时,寿圣寺遭水火之灾,全寺除藏经楼外全部焚毁,洪水又吞没寺院,千金大钟淤于泥沙之下,直至清朝顺治八年,寂莹上人才再一次让这座千年古寺绽放光芒;同治年间,几个信士路过寿圣寺听闻脚底隐隐有钟声传来,众人当即发愿:“地下有神钟,可再连鸣三声,余为之重修庙宇佛塑金身”。话毕,大钟再鸣三声,从而寿圣寺得以重修。重建的寿圣寺拥有七堂伽蓝,巍楼高阁、宏伟庄严,僧众云集、佛事昌盛,寿圣寺再度成为长兴四大丛林之首。
 
1995年6月,寿圣寺请上海龙华寺首座圆成长老主席寺务;2003年3月,界隆法师来山协理寺院恢复建设工作;2008年5月13日,界隆法师经诸山长老推举、浙江省民宗委、浙江省佛教协会批准升任方丈。
 
如今的寿圣寺,寿圣寺现占地面积150余亩,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五佛楼、七如来殿、寿圣宝塔、圆成弘法楼以及钟楼、鼓楼、大悲殿、功德堂、圆成念佛安养院、云水寮、执事寮、上客堂等。寺前广场上雄伟的九层仿唐方形宝塔,于2008年5月13日圆满落成开光。
 
经过四众弟子多年的努力,寿圣寺重新散发出千年古寺的清香。2013年10月,寿圣寺成功举办“第八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俱会一处——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圣地”称号;2017年5月,寿圣寺举办了“圣僧共祭——中国(顾渚山)禅茶文化节”。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长兴茶文化产业的推广和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作贡献。
 
为了传承弘扬长兴籍律宗祖师道宣律师的佛教律学文化思想,2017年11月,寿圣寺成功举办了湖州地区首次中国汉传佛教传戒法会。
 
翠竹摇曳之声,是从顾渚山吹来的清风,塔外风铃摆动,是寿圣寺发出的梵音,清脆悠长。
 
凭栏远眺,神思悠远,由衷感慨:青山何处不是禅?千年而已,寿圣寺的清香正飘起来哩。
 
菩萨在线

原标题 千年而已,寿圣寺的清香刚好随风起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福建解放军庙
       下一篇文章:岭南近代基督教堂建筑艺术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