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出埃及
穆罕默德·谢里夫丁·蒲绥里是中世纪阿拉伯的伟大诗人、杰出的书法家和圣训学家。祖籍马格里布。1213年生于埃及的蒲绥尔港,故以“蒲绥里”为姓。生活在埃及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后期和马穆鲁克王朝(1250-1517年)前期。他知识渊博,能言善辩,善于辞令,名噪乡里。蒲绥里家境贫寒,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早年以撰写墓志铭为生,后任东方省土地丈量官员,在比勒比斯任过文书,在开罗城创办过学堂。他也曾在宫廷供过职,起初是国王的丞相,受到几代国王的赞赏,也得到群臣们的爱戴。他用诗歌赞扬国王和群臣,同时也讽刺他们的敌人。后来,他辞职去开罗,拜在大苏非麦尔西门下求道,约于1296年归真,葬在亚历山大港的一座清真寺里。后该寺被命名为“蒲绥里清真寺”。马德新曾到过蒲绥里的墓地,他在《朝觐途记》中写到:“西历十月二十日,由谜思尔(开罗)出,在尼里海(尼罗河)中,向一思刊德令叶(亚里山大港)行,二十四日始至,又住九日。其国有……尊者母哈姆德·补虽里之墓。《改虽德·补尔德》其手笔也。”1936年,马坚先生也曾访问过这座以“蒲绥里”命名的清真寺。“清真寺正殿的四壁有精美绝伦的浮雕,浮雕的词句是蒲绥里的‘布尔丹’诗篇里的警句。”
蒲绥里的诗高雅洗练,质疑设问,淋漓尽致,擅于褒贬。他曾写诗讽刺官吏贪污失职,揭露社会贫富不均,嘲弄自己不幸的家庭生活等。他对苏非派教义颇有研究,因此他的作品充满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被人称为苏非长老。蒲绥里以颂扬先知的诗篇而著名,主要作品有《伽绥达-布尔达》《罕姆宰韵基诗》《乌姆古拉》《来世幸福的贮备》等。当时神秘主义在穆斯林世界非常盛行,他的作品经由各苏非道堂的承传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马复初的高徒马安礼在《天方诗经·衮衣颂》中也夸赞道:“补虽里,天方学士也。才雄天下,学富古今。妙年蜚声,文章绝世。尝以诗词称天下之贤俊,贬夫下之奸按。鸿章一出,四海流传。是以王侯乡大夫一时显者皆爱而畏之。思恭圣人(先知穆罕默德)、备极忧伤……”
马坚先生对蒲绥里的长诗《布尔德》的梗概作过介绍。他说:“据蒲绥里自己的叙述,他患了瘫痪病,成年地躺在床上,半身不遂,不能动弹。他就咏这篇长诗,歌颂先知,祈祷真宰,使他痊愈。他有时朗诵,有时痛哭,有时祈祷。有一晚上,他睡着了,在梦中看见先知,用手抚摩他的脸,并且把自己的‘布尔德’脱下来盖在他的身上。蒲绥里醒来,觉得自己的病突然痊愈了。这件奇闻很快就传布开了,这篇长诗就被称为《布尔德》诗篇,《衮衣颂》的译名由此而来。”
二、麦地那校勘
《盖绥德·布尔丹》一经面世,便在阿拉伯世界流传开来,许多穆斯林竞相传抄。在传抄的过程中,未免会出现错漏颠倒的现象,因此,在古代,《盖绥德·布尔丹》版本各异,差异较大。到了苏非大师筛海·毛拉威·哲俩伦丁·胡展迪的时代,他参照各种版本,对该诗集进行了校勘和整理,使其成为一部“前后次序一致、分歧差异全无”的诗集。马良骏阿訇在序言中写到:“在筛海·毛拉威·哲俩伦丁·胡展迪离开故乡,前往尊贵的麦加朝觐,完成朝觐功课之后,他又想去麦地那瞻仰真主使者的陵墓之际,便选择了与使者花朵般的陵墓为邻,并居住在了麦地那。这时他凭借梦境中真主的启示和圣人的指示,把《盖绥德·布尔丹》根据内容,通过前置和后移的调配,编排了次序,形成这个次序一致、分歧差异全无的版本。”该版本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在我国,马复初及其弟子马安礼等人翻译的《天方诗经》便是这个本子。宁夏同心的马义凤阿訇于2007年翻译的《穆罕曼斯后两行》及注释也是这个本子的注释本。
三、波斯成册
在对《盖绥德·布尔丹》进行增补之后,筛海·毛拉威·穆罕默德·台巴迪喀尼·图希把这部阿拉伯语的五联诗翻译成波斯语,附在原诗下面。如此一来,阿、波双语相配,每首诗便成为十行,即十联诗。正如作者在五联诗的自序中所说:“当战乱平定,安宁呈现之际,我才趋向那一目标。赞颂真主,感谢他的恩惠,我的夙愿终于能够实现,我把那些散乱的草珠子(赞词联)串在那珠宝美玉的串子里,把简短的诗歌陶器(肤浅的诗句)融汇到光辉灿烂的珠串之中。某诗人说得好:‘像是把珍珠串在珠宝串中’。因为它是一首使人愉快、乐于接受的诗歌;是一首令人欣喜、爱不释手的佳作;也许接受它受感染的气息和酷爱它之光辉的吉庆,会渗入到其字里行间和各节篇的内容当中。然后,我通过赞主,解释了它的结构,又给阿拉伯原文附注了波斯文,这样一来把五联诗配成了十联诗,我以简明的注释阐明其字义,完善了对它的互揉相融,补充尾注、再续以补遗和订正以求其完整充实。”图希的苏非身份是其得以完美地增补《盖绥德·布尔丹》的关键。他从小生活在波斯呼罗珊苏非主义盛行的图希地区,深受苏非神秘主义影响,本人又是纳格什班迪耶教团的大苏非。因此,能很好地继承蒲绥里、胡展迪的宗教思想,完美地增补了《盖绥德·布尔丹》。增补部分与原诗完美结合,浑然天成。同时,增补本继承了原诗的思想内容和神秘主义色彩,再加上特殊的章法、和谐的韵律,自问世以来就广受欢迎,并成为许多苏非教派必备的传道经典。
由此可知,从13世纪的《盖绥德·布尔丹》到15世纪最终成册的《穆罕曼斯》有着长达两个世纪的漫长历程。该诗集成册的传奇过程,以及三位苏非大师之间跨越时空的接续和妙和,使得该诗集具有了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这进一步地促进了它在伊斯兰世界的流传。
四、全球传播
《穆罕曼斯》正文共有163首五联诗,分别抒发了诗人笃慕先知、克制私欲、盛赞圣品、惊赞圣验、虔赞真经、贵赞登霄、扬赞圣战、托圣忏悔、爱圣慕贤等思想。诗中语言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亦祷亦悟、情切意挚,在音韵、格律、节奏、句式方面严守阿拉伯古典诗歌准则,平仄和谐。在阿拉伯古典诗词之林中,《天方诗经》首屈一指,有口皆碑,其传诵之广、影响之大、争相译释之多无以伦比,以各种形式唱和、呼应、仿效者更是不可胜数。继迪米什吉的注本之后,又先后产生了90余种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语言的注释本、校订本及增补本。而其高超的文学价值,也促进了该诗集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在西方,该诗篇翻译的版本也层出不穷,主要有德、法、英文译本”。足见《盖绥德·布尔丹》一诗传布范围之广。其中阿拉伯、波斯、土耳其文及其他译文和注释本的出现,促进了读者对诗文的理解,也丰富了原诗的内容,使之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哈姆扎·郁素福·汉森(Hamza Yusuf Hanson)翻译的英文版本收录了全本的《盖绥德·布尔丹》,同时也编入了诗作者蒲绥里的其他一些诗作。经由书法家扎卡里亚(Mohamed Zakariya)书写并作序,由来自摩洛哥非斯的歌唱家们用传统的安达卢西亚调子颂唱,由彼得·桑得斯(Peter Sanders)提供相关图片,经过两年的努力,制作成可连续播放两个小时的三张音乐CD和镶彩边的80页的册子,在西方穆斯林世界受到广泛欢迎。更有美国的穆斯林团体对这首诗加以改编,以音乐剧的形式将它搬上了舞台。在埃及和南亚,它甚至被改编成流行音乐的旋律,在婚礼、入教仪式及斋月进行演唱。
五、流传中国
1744年,《穆罕曼斯》由马明心带回中国。他早年因朝觐客居麦加,并在也门等地留学,回国时带回了也门筛海·艾哈迈德·阿给禄·麦剋耶赠给他的《穆罕曼斯》《曼丹耶合》等经典,这是《穆罕曼斯》传入中国的可考记载,也是蒲绥里的诗篇正式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马德新在《天方诗经》初序中说,“此诗虽久传东土,因无注解,遂非庸俗易知”。马良骏阿訇在《清真诗经》序言中写到:“它(《穆罕曼斯》)像飞落在尕夫山上的凤凰,一直周转在西域的国土,很久很久!直到筛海·伟尕耶·屯拉·关川阿齐孜(愿真主净化他的心灵)的时代。……当也门筛海·艾哈迈德·阿给禄·麦剋耶允许他返回中国之际,他便行了侍奉之礼,就此告别了师父。然后,带着《穆罕曼斯》和《曼丹耶合》等回到了中国,把这两大珍宝展现给了东土伊斯兰群体。尊贵的《穆罕曼斯》是多好的横财啊!纯洁的《曼丹耶合》是多宝贵的珠宝啊!”
马德新于1848年回国时带回了《盖绥德·布尔丹》及部分注释本。他曾立志与其弟子马安礼合作“译而传之”,不料刚刚启译,马德新即被清廷杀害。马安礼遂与马学海“朝夕讲论、纂译成章”,他们以中国传统的《诗经》体裁进行翻译,又以四书章句集注的形式予以注释。因译文仿照《诗经》韵律,故定名《天方诗经》。译文和注释与阿拉伯文原诗一道,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刊刻面世,这可以看作是《穆罕曼斯》并不完整的第一部汉文译注本。1956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该刻本影印出版,马坚先生为之撰序,并根据该诗写作相关的传奇,对蒲绥里的长诗《布尔丹》的梗概作了介绍。“这部比《巴黎茶花女遗事》早八年问世的《天方诗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在我国穆斯林中流传……它直接从阿拉伯文译出,开创了我国阿拉伯文学翻译的先河,在中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应该是没有疑义的。”李华英在给《中国翻译词典》写的词条中也夸赞道:“马安礼与马学海通力合作,将蒲绥里的诗篇译成汉语,在阿-汉翻译史上是个创举。他们在不损伤原意的基础上,使译文压韵合辙,基本上做到“意韵兼顾”,是难能可贵的。《天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汉译阿拉伯诗歌作品,也是第一首汉译的歌颂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赞圣诗兼注本,是了解阿拉伯诗歌与文学艺术、宗教文化的珍贵的翻译文本,也是了解我国伊斯兰文化事业的进程及其内涵的重要历史文献。
至于《穆罕曼斯》的汉文通译本,最早的应该是民国二十一年张晋桥誊写的抄本。该抄本的译文据说出自马元章之手,但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马金鹏教授将《穆罕曼斯》译为白话文,命名为《穆罕曼斯》,1988年6月于银川东寺油印,但印量不大,只在小范围内流传,很难得见。另外,据周耀明了解,“宁夏灵武郝家桥乡杨家湾清真大寺的几位阿訇介绍,有一位叫马成才的穆斯林也将《穆罕曼斯》译成了汉文诗歌,但林松先生的译本先出,这一译本也就没有广泛流传。”
1991年,林松先生韵译了《穆罕曼斯》,译文与民间珍藏的马元章遗墨对排,1992年内部印行,采用16开纸印刷,每章阿拉伯文、波斯文一页,汉文一页。正文共163页,每页5行,页下有内容提要,以说明主旨。如此的编排,同哲合忍耶的道乘功修有关,哲合忍耶教民每晚颂念5页,每页5行,共25段,加上前面、中间和末尾时加念的8段赞圣词,共计33段。而《穆罕曼斯》刚好在33天轮念一回,如此周而复始,坚守不辍。所有的哲合忍耶的宗教场所都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即使是被迫中断,人们也会坐一起按日期推算续接《穆罕曼斯》的段节。如此严谨的计数,使得《穆罕曼斯》有了日历的功能,以至在民间有以此记事,以此约会者。此外,在书后有附录,是对一些意义隐晦或音译的阿拉伯文词语的简释。时隔二十年后,林松教授对译文又做了校对修润,并于2011年由朝华出版社正式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云南、张家川和吴忠等地还见到了用汉语音译《穆罕曼斯》的情况。2015年,宁夏吴忠板桥西道堂印制了由穆罕默德翻译的《穆罕曼斯》,该版本为阿波汉对照版,一面为阿语和波斯语原文,另一面上半部分为五行大字排印的汉语音译,下半部分是五行小字排印的汉语意译。除前面的序文和后面的祈祷词没有音译外,其他内容均是这样的安排。书末还附有“穆罕曼斯简介与考究”、目录及“阅读音译时须知”等。2016年,甘肃天水张家川县查湾清真寺竣工纪念时,由伊布拉欣·咸德仓音译编辑,杨福荣、马喜武、张银贵阿訇审核校正的《穆罕曼斯阿汉音译》本印行。该版本采用的是马元章的墨迹和林松教授的译文,但没有排印原手抄本中的波斯语译文。而在每行阿语的下面,排印了汉语译音,由于只印发了500册,流通非常有限。之后,在2017年,为了“便于不懂阿文的教胞也能容易地学习、诵念,并从中受益”,云南华宁县盘溪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也刊印了《穆罕曼斯》,并标注了汉字发音。这与之前在民间音译《杂学》《曼丹耶合》等情况一样,都是为了满足只识汉字不认阿文者学念的需要。
六、小结
《穆罕曼斯》从埃及经由丝绸古道,分别从陆路和海路东传中国,丝绸之路沿线的穆斯林以吟诵、翻译、注释、讲授等各种不同的方式品味着这一伟大诗作,对各国的诗歌创作和文学发展产生着持久不衰的影响。这一伟大诗作及其译本和注释,也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将在丝路沿线各国文化界引起新的反响。
《中国穆斯林》2019年第4期
中国伊协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