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武夷山道教印象
发布时间: 2021/6/25日    【字体:
作者:邱宁卫
关键词:  武夷山 道教  
 
 
记得三十多年前在福州读书,期末返乡,归心似箭。奈何彼时回武夷崇安,火车到达南平,还得转乘班车。一路颠簸,只有遥见大王峰,才能感受到归家的喜悦。山志载,大王峰乃入武夷山第一峰。朱子诗赞曰:“屹然天一柱,雄镇干维东。祇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靠近武夷山,不管您进是不进,大王峰就已走进您心里去了。
 
大王峰,又称天柱峰,形成于距今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发育于巨厚红色砂砾岩层,成长于九曲溪的深沟巷谷,受断裂构造的切割、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等外力的作用,变化成今天丹霞地貌中最富代表性的桌状山地貌。远观,犹若天界之柱础,确非大王峰不足以名之。然而相较于桑田变化,随着《山海经》的古老神话进入中华文明文化长廊中的武夷山人文遗风才更值得世人探寻和回味。
 
 
相传,武夷山道教文化最早萌芽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初期。生息繁衍在武夷山地区的夷族人(或曰闽越人),在这片因大山阻隔而与中原难共通的地方,构筑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神道思想。他们顺水而生,寄居岩穴,梦萦山之神,渴望天人合一。此后经年,楚先人陆终之第三子彭祖(钱铿)带着两个孩子(彭武、彭夷)和他的部族沿着长江中下游一直寻找,终于找到了这西北方背靠大山群落,东南方节理昂首望东,而其中曲水长流的武夷山。两兄弟分而治之,共和于武夷,故武夷之名由此而来。因彭祖本人是以善养生之道而名扬天下的第一人,从此武夷山神仙炼养文化也逐渐形成发展开来。
 
先秦时期,谪仙人魏王子骞下界后到武夷山再度修行,选中之地即为今武夷山大王峰昇真洞。唐代杜光庭曾于其所撰《洞天记》中,将昇真洞名为武夷山洞天。该洞天有一通天台,平坦开阔,石岩堆砌,错落有致;其间古木掩映,山泉汩汩,林鸟幽鸣,清风拂拂,一派瑶池胜境的人间天堂之景,实乃天造之奇。通天台东向绝壁的石栏处可凭眺,北至武夷山天心、高苏坂,南至兴田、仙店、黄土,东至梅岭,令观者胸襟为之一展,倘逢云蒸雾涌之时,又令人心生踏云翻滚之念,仿佛能与先贤神交,其中妙处言语难以道尽。
 
 
汉定天下后,汉武帝曾派遣特使到武夷山,以干鱼之品祭祀武夷君长,再次肯定了武夷山地区的道教文化,视其与中原道教文化同出一脉。此后,随着东晋时期玄风丕振,文学家、训诂学家、谶纬学家郭璞(276-324)虔诚探访武夷山,留下了文人对武夷的第一次咏叹:“黄冈降势走飞龙,郁郁苍苍气象雄。两水护田归洞府,诸峰罗列拥神宫。林中猛虎横安迹,天外狻猊对面崇。玉佩霞衣千百众,万年仙境似崆峒。”怪乎后人不识其谶,谶石遂陨于水中。
唐天宝七年(748),盛世帝王唐玄宗仰慕于地处东南的武夷仙山,派遣登仕郎颜行之到武夷山,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其切切之情,在他亲自将颜行之一行送至长安城外可见一斑,行之到武夷山后遵旨在武夷山的洞天门外、晴川渚上建天宝殿祭祀武夷山君。由是武夷山道教终于在寂寞千年后,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机遇。
 
五代动乱,十国割据。后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受封闽王,是年审知扩建武夷山的天宝殿,改名武夷观。后晋天福元年(936),王继鹏弑父王延钧,继任闽王,称昶王。皇叔延曦为避祸佯狂,昶王“赐道士服,置武夷山中”。再至南唐保大八年(950),唐元宗李璟之弟李良佐厌倦了世俗的纷争,到仙山武夷修道。璟爱其弟,为其大修殿宇,将武夷观移至今武夷宫,改其名为会仙观,表达了兄长对弟弟的祝福,良佐居武夷山三十七载,坐化于清虚堂。自良佐起,武夷宫观始见规模。
 
 
宋太祖陈桥兵变,而定天下。宋室知江山易变而难固之,固之难在民心难平,因祈盼天下太平而设神道。史料记载,大中祥符二年(1009),由真宗改武夷观名为“冲佑观”,并大建之,武夷观成为当时全国的六大名构之一。北宋仁宗赵祯乾兴元年至神宗赵顼熙宁十年间(1022-1077),朝廷遣使祀武夷山君于峰脚冲佑观,并在投龙洞处投送金龙玉简20次。投龙洞为一峰岩垂直断裂处。往大王峰之绝顶,循道而上,近绝顶处自上而下成90度角断裂开来,有一天桥架于其上,其旁立一石碑,上书“投龙洞”。古人曾缒绠以探其深,百丈后始及泉。南宋理宗赵昀嘉熙元年(1237),再次于投龙洞敕送金龙玉简制章。哲宗赵煦元符元年(1098),敕封武夷山君为显道真君。综上可见宋朝对武夷山君佑宋天下的企盼,只是不知道蛰伏深潭中的卧龙从金龙玉简制章中又能阅读出几分滋味来?不管怎样,武夷山的道教文化在此时达致鼎盛,理学家朱熹、禅学大师宗杲、道教南宗白玉蟾等儒释道人才蜂拥而至。
 
 
至于明代,太洪武初岁(1368)中秋始,历任崇安县令都是牲醴于万年宫(即今武夷宫)宿斋,致祭汉祀亭。嘉靖五年(1526),由提点詹本初主持扩建武夷宫,两年始成。嘉靖三十五年(1556)派遣钦差姜儆到了武夷山接笋峰玄天道院访问道士汪三宝和刘端阳。万历三十年(1602),神宗皇帝沉湎仙道,颁发道藏480函于武夷山冲元观(即冲佑观)。清朝虽尊佛教,但基于东南沿海广东和福建平民的浓厚本土意识,民间道教组织悄然迅猛发展。自此,武夷山除了三、两个道士守住一两处道观外,莫能显之。
 
改革开放后百业俱兴,武夷山桃源洞道观迎来了中国道学院第一批优秀人才。如今,武夷山道教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推动宗教中国化不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文刊《中国宗教》2021年第3期
微言宗教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回鹘改宗摩尼教新探
       下一篇文章:琐罗斯德教与基督教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