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古圣先贤特别崇尚仁爱与和谐之道,他们洞察人与万物的关系,智慧地提出“众生平等”“民胞物与”的哲学理念,对人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物则言“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有必要以传承千古的儒佛道统为范则,大力弘扬“仁义忠恕”和“慈悲喜舍”等圣贤品质,崇德兴慈,避除功利,为构建天下大同的礼让社会贡献力量。
自私之蔽
《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佛典亦云:一切众生皆具**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此可见,虽然我们本具诚明德性,若不行格物致知之功,则内在明德便被私欲障蔽,无法超入大中至正的圣域之流。
由上证知,“君子”“小人”唯在迷悟之间,悟为君子,迷为小人,而其区别端在“义”“利”二字。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无私、心怀道义,时时以利益社会为己任;小人则一心盘算着自己的利益,处处损人利己,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孔子之言,诚哉不谬!生而为人,若“利”字当先,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只在意个人得失,就会滑入自私自利的泥淖,甚之则私欲泛滥,丧失良知,有违道义,做出种种败德辱行之事,小到损人财物,大到伤人害命,甚至做出祸国殃民的行为。
私欲之蔽,除了会伤害人类自身,更会危及其他物类,如因滥捕滥猎、过度撷取而殃及物命等。比如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得野味,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肆意盗猎国家保护动物。又比如臭名昭著的日本杀鲸事件,当地渔民明知鲸鱼属于濒危物种,可数年来一再违反国际禁令,肆无忌惮地大量捕杀,导致特种灭绝、生态失衡。回想人类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都没有大肆伤害过野生动物,而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后,更应与之和谐共生。
须知人与天地万物同根同体,人类无法独存于世,法界如同一张因陀罗网,丝丝相联,珠珠相映。因之与果,如响应声,如影随形,利他者终利自,害人者终害己。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利他利己者,比如二战时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曾为了救助快被冻僵的路人而改道,结果避开了敌方布置好的暗杀;又如唐山大地震的一位幸存者,因曾善待过一只狐狸,结果在地震到来之前,被那只狐狸拉出屋外,从而躲过一场劫难。反之损人害己者,如自私自利的提婆达多,一生机关算尽欲伤害悉达多,最终成就悉达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他自己却堕入阿鼻地狱。
功利之痛
凡是志于道业之士,除了应革除自私之念,还当摒绝功利之蔽。功利主义乃欧美主流价值观,与天下为公的东方文化大相径庭,但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不少人亦深受此思潮熏染,认为功利主义很合理。实则不然,功利主义只看重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与手段,这种价值观会降低人们的思想维度,容易导致利己主义,让人变得自私和短视,为痛苦埋下伏笔。
西方功利主义认为,快乐才是人唯一该追求的目标。追求快乐或者幸福本身并没有错,有情众生谁不趋乐避苦呢?只是人们对快乐幸福的理解有浅有深、有对有错,如果把自身利益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把人类利益建立在戕害其他物种的基础上,这种只看结果不看动机的快乐幸福不符合天道,不会长久,反而会转变为痛苦,招致灾祸。
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源于人们内在的道德与信仰。一个人如果有高尚的信仰,就会用圣贤的品质来要求自己,克己复礼,持戒修行,造福社会;反之,就会放纵内心的欲望与邪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所以,高尚的信仰对一个社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人人都能希圣希贤,仁民爱物,包容善解,自然心净国土净。
中华传统文化不反对合理的利益,但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孔子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人人都追求富贵,厌恶贫贱,但孔子认为要用符合道义的方式脱贫,不能为了财富丧失仁义道德。又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看来,幸福跟利益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跟道义息息相关。
功利之心或许能给人带来短期的物欲满足,却无法给予长久的幸福,最终反而会让人身心充斥着无量痛苦。人的痛苦有三种:苦苦、坏苦和行苦。第一种苦苦,我们的五蕴身心,体性逼迫,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第二种坏苦,任何乐的境界都会变坏,不得长久,此名“坏苦”。第三种行苦,任何事物都是迁流不息、无常变化的,潜伏着不确定性,此即“行苦”。物质的满足连第一种最粗浅的“苦苦”都解决不了,更遑论其他两种苦。
所以,正确的“功利观”,应建立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基础上,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慈悲大药
既然自私和功利之心,对我们的人生与社会有如此大的危害,那要如何对治呢?
首先要正心。心是万法之本源,心不正,行为也不会正。《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庸》亦云:“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所谓“正己”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和行为,让自己具有浩然正气,用人格和德行感化他人。
孔子曾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少年好色是贪欲重,中年好斗是瞋心重,晚年知得不知舍是愚痴重,一个人如果一生都能时时观照,端正心念,就不会怨天尤人地向外驰求,自然活得平顺无碍。
其次要深信因果。因果规律是自然法则,非人力所创造和改变,不管我们信不信,它都永恒存在。我们只有明了因果规律,顺应自然法则,才能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否则违逆因果法则,人生必然下堕,招致恶报祸殃。
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有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不信因果的表现,于恶人来说,就是对自己的恶行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觉得没人能奈何得了自己;于善人来说,就是对自己的善行心生怀疑,觉得老天不公,没有马上看到好报。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只是显现有迟有速、有轻有重。《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代际间的因果。古人特别注重积德福荫后人,亦每每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祖上行善积德,所以很重视祭祀祖先。今人则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聪明才智,对祖先缺乏敬重和感恩之心,这其实也是不信因果的表现。
再次要有慈悲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谓之慈悲。慈悲是人性本自具足的良知和德能,儒家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只是被后天环境和自身习气所熏扰,变得计较得失,自私自利,蒙蔽了天性。
慈悲心是对治自私和功利心的良药。就好比灯泡有两种状态,熄灭时世界就只剩下黑暗,此谓自私自利,损人不利己;而慈悲就好比将灯泡点亮,不仅自身明亮,也能照亮外界。
开发我们本有的慈悲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向观世音菩萨学习。菩萨心中没有自己,只有众生。《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云:“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观世音菩萨以五种观修方法,成就了不可思议的神通智慧力,以三十二应身、十四种无畏利益众生,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蕅益大师对这五种观修作了解释:“真观者,证不思议空也;清净观者,证不思议假也;广大智慧观者,证不思议中也;悲观者,以不思议三观与众生同悲仰也;慈观者,以不思议三观与佛**同一慈力也。”其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悲观与慈观。所以我们应发愿向观世音菩萨学习,以开显本具的慈悲心性。
伏愿一切大众皆能心怀慈德,革除私欲,趋避功利,复我廓然大公之光明德性,进而达成国治民安、社会和谐之目的。若能臻此,幸甚幸甚!
本文选自《慈护》2022年第4期
江西庐山东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