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慈善
 
服事最卑微者的圣人:印度加尔各答德肋撒修女
发布时间: 2023/9/21日    【字体:
作者:走进教会
关键词:  服事 慈悲 圣人 印度 加尔各答德肋撒修女  
 


两年前,加尔各答的德肋撒修女被册封为圣人。教宗方济各称她为穷人的母亲和慷慨分施天主慈悲的人。

 

94日是加尔各答德肋撒修女被册封为圣人两周年纪念日。当时的封圣大典在圣伯多禄广场由教宗方济各主持,来自世界各地的12万名信友参礼。教宗称赞德肋撒修女藉著款待和维护人的生命,总是乐于服事众人;她是穷人的母亲和慷慨分施天主慈悲的人。

 

教宗在那个机会上推崇德肋撒修女“努力维护人的生命,俯身照顾那些虚弱、被遗弃在街头等死的人,认出天主赋予他们的尊严;她告诫尘世的权势者们,必须在他们所制造的贫穷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行。对德肋撒修女而言,慈悲有如盐,给她的每项善工添加味道;慈悲有如光,照亮那些处在黑暗中的人,他们甚至无力再为自己的贫穷和痛苦而哭泣”。

 

 “今天,我向全体义工界推荐这个女性和奉献生活者的典范:愿她成为你们的圣德模范!愿这位不知疲倦的慈悲善工者帮助我们日益懂得,爱是我们行为的唯一准则;爱不求回报、不受各种意识形态束缚;爱的对象是所有的人,不分语言、文化、种族或宗教。”

 

从斯科普里到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德肋撒修女1910826日生于斯科普里(Skopje),现今马其顿共和国首都的一个阿尔巴尼亚天主教家庭,原名依搦斯龚莎波雅舒(Anjezë Gonxhe Bojaxhiu)。12岁时,她立志当修女。依搦斯18岁进入洛雷托圣母传教女修会并于1928年前往爱尔兰。一年后,她被派到印度传教。

 

年轻的依搦斯修女1931年发了初愿,取名玛利亚·耶稣圣婴德肋撒,因为她热爱里修的圣女小德肋撒。

 

一个18岁的姑娘,自己都居无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着小车在垃圾堆里、水沟里、教堂门口、公共建筑的台阶上,去拣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遗弃的婴孩、垂死的老人,然后到处去找吃的喂他们,找药给他们治病,求医生来帮助他们……

 

 

许多人亲眼看见德蕾莎修女从水沟里抱起被蛆吃掉一条腿的乞丐,看见她把额头贴在濒死的病人的脸上,看见她从一条狗的嘴里抢下还在哭叫的婴儿,看见她把爱滋病患者紧紧地搂在怀里,告诉他:耶稣爱你,他在天上等你……

 

在随后将近20年中,她都在修会办的学校为富裕家庭的女学生教授历史和地理。学校位于加尔各答东部的恩塔利(Entally),后面就是莫蒂希尔(Motijhil),印度最大的贫民窟之一。

 

“第二次召叫”和创立仁爱传教女修会

 

这个现实状况使依搦斯修女萌生离开修院,为穷人中最贫穷者服务的想法。德肋撒修女日后回顾当时的情形说,她于1946910日的夜晚感受到“第二次召叫”。那个夜晚,她在开往大吉岭(Darjeeling)的火车上亲身接触到极为贫困的处境,内心再次听到被钉十字架的耶稣的呼喊:“我渴!”这句话“我渴!”便成了德肋撒修女灵修生活的座右铭,而且写在日后成立的仁爱传教女修会的每个会院和每个圣堂内。

 

 

1948816日,依搦斯修女离开恩塔利会院,换上当时印度最贫穷妇女穿的白底蓝边的莎丽,后来这身莎丽便成了仁爱传教女修会的会服。从那时起,依搦斯修女便展开她全心服事穷人的新使命,并改名为德肋撒修女。

 

19493月,德肋撒修女的一个学生加入了她的使命,为成立一个新修会奠定了基础。新修会正是以照顾“穷人中最贫穷者”和所有被社会排斥的人为使命,效法亚西西的圣方济各过简朴的生活。这个修会于1950107日获得教区承认。

 

效法圣母,服事穷人中最贫穷者

 

在仁爱传教女修会的神恩中,包含特别敬礼圣母玛利亚的两个幅度。首先效法圣母往见依撒伯尔,帮助年迈有需要的表姐,“服事穷人中最贫穷者,不求回报”;其次,敬礼圣母圣心,效法圣母的德表,尤其是她的谦卑、静默及深切的爱德。

 

修会的扩展

 

1952822日,新修会并成立了临终者之家,照顾被医院拒之门外的众多病人。1953年,为接纳这个修会日益增加的新修女,加尔各答总教区腾出新住宅供德肋撒修女使用。这个会院至今仍是仁爱传教女修会的母院。随著修女人数的增长,新修会创办的服务中心和工作范围也在增加:从麻风病院到康复者恢复工作能力中心,以及救助被弃儿童或孤儿机构,无所不有。

 

19652月,保禄六世教宗批准仁爱传教女修会为具有“宗座权利的修会”,并能在印度境外建立会院,扩展爱德工作。之后,修会成立了一个度默观生活的分支和两个在俗修会。1981年还成立了仁爱传教男修会。

 

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与此同时,德肋撒修女的名声传遍全世界,她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颁奖机构表扬她“为克胜贫穷和困窘作出的贡献,因为贫穷也能危害和平”。

 

1979年,德蕾莎修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纱丽走上了领奖台。不论是和总统会面还是服侍穷人,她都穿着这件衣服,她没有别的衣服。台下坐着珠光宝气、身份显赫的贵人,她视而不见,她的眼中只有穷人。台下立刻鸦雀无声。

 

“这个荣誉,我个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领奖的,因为我相信,你们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德蕾莎修女这样说。以穷人的名义领奖,是因为她一生都以穷人的名义活着。

 

当她知道诺贝尔奖颁奖大会的宴席要花7000美金时,她恳求大会主席取消宴席,她说:“你们用这些钱只宴请135人,而这笔钱够15000人吃一天。”宴会被取消了,修女拿到这笔钱,同时还拿到了40万瑞币的捐款。那个被所有人仰慕的诺贝尔奖牌也被她卖掉了,所得售款连同奖金全部献给了穷人。对她来说,那些奖牌如果不变成钱为穷人服务就一钱不值。

 

此外,德肋撒修女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与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建立了友谊,两人多次会晤。在这位波兰教宗的支持下,德肋撒修女在罗马开设了3个会院,其中一个在梵蒂冈城国内的圣玛尔大食堂服务。

 

去世后被提前册封真福

 

199795日,德肋撒修女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享年87岁。

 

德肋撒在印度逝世后,她的祖国塞尔维亚希望她能回国归葬,印度总理特意为此打电话给塞尔维亚领导人,让她安葬在印度,后来塞尔维亚同意把她安葬在印度。她的去世,被印度人视作“失去了母亲”。印度总理说:她是少有的慈悲天使,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她抹去了千千万万人苦难的眼泪,她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的荣誉。

 

印度为德肋撒修女举行了国葬。出殡那天,她身上覆盖的是印度国旗,就在她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抬起来时,在场的印度人全部下跪,包括当时的印度总理。遗体抬过大街时,大街两旁大楼上的印度人全下楼来,跪在地上,向这位爱的天使表达最高的敬意。

 

在若望保禄二世教宗的意愿下,于1999726日开启了德肋撒修女列真福品程序,比教会规定的5年提前了3年。20031019日,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在圣伯多禄广场为德肋撒修女主持了册封真福礼,称她为“慈善撒玛黎雅人的典范”。

 

1928年德蕾莎修女只身到印度到1980年,她的同工超过了13.9万,分布于全世界。她的同工没有任何待遇,连证件都没有,他们不需要这些东西,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牺牲和奉献。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但是,她一生却坚守贫困,她住的地方只有两样电器:电灯和电话。她的全部财产是一尊耶稣像、3套衣服、一双凉鞋。她努力要使自己成为穷人,为了服务最穷的人,她的修士、修女们都要把自己变成穷人,只有如此,被他们服务的穷人才会感到尊严。在她看来,给予爱和尊严比给予食物和衣服更为重要。

 

她在全世界的127个国家有600多个分支机构,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发展慈善机构,仅在1960年一年内,她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儿童之家。

 

但是她的总部只有两个修女和一台老式打字机。她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个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来访者总是在她的工作岗位上:平民窟、弃婴院、临终医院、麻风病院、收容院、爱滋病收容所……在她那里服务的有银行家、大企业家、政治家、大学生、演员、模特、富家小姐、美国加州州长……

 

台湾大学校长李家同也千里迢迢去那里,做了他一辈子没有做过的事情:洗碗、给病人穿衣服、喂水喂饭、洗衣服、送药、搬运尸体……之后,他写道:“现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着人类的真正穷困和不幸,其实我从来没有真正爱过。

 

后来南斯拉夫爆发科索沃内战,德蕾莎去问负责战争的指挥官,说战区里的妇女儿童都逃不出来,指挥官跟她这样讲:“修女啊,我想停火,对方不停啊,没有办法。”德蕾莎说:“那么,只好我去了!”德蕾莎走进战区,双方一听说德蕾莎修女在战区,双方立刻停火,当她把战区里的妇女儿童带出后,两边又打起来了。

 

这个消息后来传到了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到这则消息赞叹道:这件事连我也做不到。之前,联合国曾调停了好几次,南斯拉夫的内战始终没有停火,德蕾莎走进去之后双方却能立刻自动停火,可见德蕾莎的人格魅力。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大学生慈善捐赠行为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文章:广州市大佛寺捐赠斯里兰卡220余万元医疗器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