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国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云南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毒品犯罪的重灾区。一段时期,吸毒人群快速增长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艾滋病的传播与影响。面对吸毒现象的泛滥和社会危害,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强制戒毒、药物戒毒等手段,由于社会的、心理的原因,强制戒毒和药物戒毒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出现复吸率高、戒毒成果难以巩固等问题。
面对吸毒现象的社会危害与人生悲剧,云南的一些基督徒开始自发地尝试着用《圣经》的教导帮助吸毒者,结果使一些人逐渐摆脱了毒品的影响,创造了不依靠药物戒毒成功的例子。这种情形引起了云南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云南基督教协会(以下简称云南基督教“两会”)的注意,2002年前后,云南基督教“两会”在社会服务事工中开始涉足“戒毒防艾”的项目,并在以后几年的实践中探索和试验进行“福音戒毒”,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云南的毒品问题及现状
众所周知,云南边境一侧的泰国、缅甸、老挝三国交界的“金三角”,是世界上最大的毒品产地之一,全世界约70%的海洛因就出自这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毒品的泛滥和“金三角”毒品生产的迅猛发展,云南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成为毒品进入中国的天然通道。在国内改革开放的初期,云南由于境外毒品多头渗透,国际毒潮泛滥的影响,开始由毒品过境引发毒品消费,吸毒现象死灰复燃且不断发展蔓延。据有关部门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全省吸毒人数曾猛增到5.7万多人,达到了历史高峰。近十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全省吸毒人员总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一直在四、五万人之间徘徊,到2002年底,全省现有吸毒人员48,833名,比吸毒人员高峰期的1990年减少15.5%。
1999年,云南省被公安部列为毒品问题重点整治省份之一,大理州巍山县被国家禁毒委员会和公安部列为全国毒品重点整治地区之一。中央和云南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禁毒工作,在打击毒品犯罪的同时,云南地方政府开展了“禁吸戒毒”工作,帮助吸毒人群戒除毒品。“禁吸戒毒”是解决毒品问题的重要环节,只有遏制毒品消费市场的扩大和蔓延,掐断毒品的供应链,使毒品失去消费市场,从而最终解决毒品问题。据有关资料反映,2005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116万人,这一年,全国强制戒毒29.8万人次,劳教戒毒7万人,比2004年分别上升了9.3%和8.6%。其中,云南省强制戒毒6.14万人次,劳教戒毒1.26万人。虽然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戒毒工作的力度,总结推广了“群众监督戒、基层组织戒、政府强制戒、依法劳教戒”四个层次的戒毒体系,戒毒人数增加不少,但仍然难以攻克破解“戒毒难,巩固更难”这一世界性难题。
二、云南福音戒毒的开始
据有关临床统计,脱瘾后吸毒者的操守率不到10%,这意味着有90%以上的吸毒者会复吸。云南省的有关调查证实,云南地方的复吸率远远高于一般的临床统计。复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依赖、容易获得毒品、旧环境的影响、治疗不彻底、错误的认知、社会家庭支持和后续照管不力等是吸毒者脱瘾后复吸的主要原因。许多调查者认为,我国的禁吸戒毒体制过分强调了强制性戒毒的脱瘾治疗,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脱瘾后进一步的康复治疗和社会家庭的后续支持,这在边疆贫穷落后地区尤为突出。居高不下的复吸率一再表明,吸毒者脱瘾仅仅是治疗的开始,重要的是长期的康复和后续照管。
面对着强制性戒毒和药物治疗后的高复吸率,一些有着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基督徒,自发地尝试着用《圣经》的教导去帮助那些走投无路的吸毒者。最初的尝试,是在1999年初,昆明的一些基督徒为了帮助一些陷入吸毒深渊不能自拔吸毒者,希望以《圣经》的教导和上帝的爱挽救这些迷途的羔羊。他们在昆明呈贡一个叫陶城的地方,租借了几间简陋的房屋和周围几亩菜地,开始了这样的探索与试验。
陶城周围没有围墙,与附近乡镇、农村相距一段距离,远离昆明闹市区和呈贡县城,四周只是果园与菜地,颇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来到这里的戒毒者,多是经朋友介绍自愿来戒毒的,他们大多带着试试看的心情而来。这里的戒毒方式朴实而简单,每天生活内容只是祷告、读圣经和唱赞美诗,而后是到菜园里简单劳动。没有强制的要求,也没有药物治疗,可以自由的离开或是再回来。正是在这个看似简陋、荒凉的地方,却给了这些吸毒者全新的环境,这里没有强迫、没有歧视,也没有药物,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依赖,如果想摆脱毒品造成的痛苦,只能依靠自己和信仰的力量。每一个走进陶城的自愿戒毒者,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在毒瘾发作而痛苦挣扎时,周围的人都会围绕着他虔诚地祷告,或是唱诵赞美诗,有时长达昼夜不眠、通宵达旦,直至这位新的志愿者摆脱痛苦。
三、福音戒毒的基本理念与模式
福音戒毒的基本理念是“不靠药物,不靠己力,只靠上帝”,也就是说,福音戒毒是借用基督教信仰的力量摆脱毒品的控制。福音戒毒区别于药理学和心理学治疗模式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它所强调的是内心和灵魂的改变,由内到外,最后达到身体、家庭和社会的改变。因此,福音戒毒认为首要的是戒心毒,要以圣经的教导为基础,不用药物,不靠已力,只靠耶稣清除心瘾,最终戒除毒瘾,与家庭和好,重返社会,进而寻回失去的人性、尊严与自我。福音戒毒是凭藉着基督的信仰和救赎福音,从本质上改造或是改变吸毒者,成为一个新造的人,也就是一个基督徒。
云南教会福音戒毒的基本模式,是在“不靠药物,不靠己力,只靠上帝”理念指导下,分四个阶段进行,全过程约为期一年,每个阶段三个月。第一阶段为“身体戒断康复期”,最初的7天是毒瘾戒断。之后,进入体质恢复,大约三个月身体能够基本恢复正常。第二阶段为“心灵戒断期”,前三个月身体虽然恢复,但心灵还是不稳定,时常还会想着毒品。这个阶段专门针对心瘾进行心灵内在矫正辅导。在此期间,需要让他们反复读《圣经》,让《圣经》里圣洁的意念来取代他们以往吸毒败坏的意念。第三阶段是“行为矫正期”,以基督爱心的原则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要求分配给他们一些工作和职责,操练他们的责任心。第四阶段是“重返社会训练期”,多数的吸毒者长期都处在一个与主流社会相隔绝的小圈子里,对社会发展基本不了解,他们原有的理念和生存技能已不适应当今的社会了。在这阶段间,重点是继续用基督教的信仰和《圣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给自己作正确的定位。
经过四个阶段为期一年的辅导后,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陶城福音戒毒辅导站往往建议他们进入“中途之家”重返社会项目实践。“中途之家” 重返社会项目是专门为戒毒后的人群提供工作、学习和实践之场所,是从戒毒到社会的中间环节。要自然重返社会,必须要根据社会当前的需要重新学习技能,学会社交和人际关系,操练团队精神,以便更好融入社会。
四、福音戒毒的效果及统计数据
(一)“陶城福音戒毒辅导站”位于昆明市呈贡县刘家营,是一家非赢利的免费自愿戒毒辅导站,自1999年~2006年以来,共帮助了戒毒人员82人。截止2006年底,戒毒人员康复情况统计如下:
一、至今未复吸的62人;
二、未复吸但已死亡的4人;
三、情况不明的 8人;
四、复吸的3人;
五、复吸后再进强制戒毒所的5人。
戒断保持无复吸率为80%。
(二)云南教会福音戒毒项目开始至今,先后在云南昆明市呈贡、德宏州盈江县、保山市等地建立了6处福音戒毒辅导站(呈贡陶城辅导站、盈江二昆辅导站、盈江双坡景颇族辅导站、盈江小莫空傈僳族辅导站、保山福音戒毒辅导站、昆明姐妹之家辅导站)。自1999年9月至2006年底统计,各个福音戒毒辅导站一共帮助了258位吸毒者,至今保持不复吸的178位,其中有17位留下继续帮助后来的吸毒者者。
为了帮助更多的吸毒者,福音戒毒辅导项目开办了5次为期三个月的“福音戒毒辅导员”培训班。接受培训的有戒了毒的人、吸毒者的家属和有心做福音戒毒辅导的教会同工,一共62人次。他们接受培训后就回到他本地的福音戒毒辅导站工作,其中2007年度的“中国民族戒毒女英雄——金木布”就是培训班的第一期的学员。除此之外,云南教会福音戒毒项目还协助广西田东基督教“两会”、广东惠州基督教“两会”、海南基督教“两会”建立了福音戒毒辅导项目。
五、教会参与福音戒毒的认识与争论
基督教在云南传播历史上,有参与社会服务的传统,但主要限于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教会办的医院和学校大多移交政府有关部门管理,教会只能开展宗教生活和内部教务方面的活动。在“文革”中,教会正常的宗教生活被完全禁止,社会服务事工同样更无立足之地。“文革”结束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渐恢复,教会重新开始自己的宗教生活与内部教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教会的活动带有恢复性质,因而在相当一段时间,教会的主要目标和精力集中在“扩建教堂、广传福音、发展信徒”的工作上。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各大宗教都在探讨研究怎样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云南的基督教会也开始考虑怎样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正是在这次讨论中,云南教会在实践中开始了参与社会服务的各项事工,最初开展的是传统的赈灾救济、扶贫助学、医疗义诊等慈善活动。以后结合云南的实际,逐渐尝试着开展福音戒毒、艾滋病预防与关爱的项目。在最初的阶段,开展福音戒毒、艾滋病预防与关爱的项目,在教会内部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认识,一些教牧人员认为吸毒与艾滋病总是与卖淫、嫖娼和其他犯罪联系在一起,艾滋病是上帝给那些人的惩罚。针对这些认识和看法,教会耐心地引导广大教牧人员和同工更新观念,依据圣经强调了四个观念:
(一)在教会的功能中,教会服务社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
(二)神怜悯每一个在痛苦和困境中的人,耶稣曾经医治很多麻风病人,因为在神的眼中,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三)艾滋病不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而是上帝给我们的一次机会,用以表达我们坚实的信仰和是否充实的爱心。
(四)艾滋病已经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影响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是基督徒,更是国家的公民,爱国爱教,服务社会,关爱生命,是我们每一个基督徒共同的责任。
六、政府有关部门的认识与支持
毒品问题在云南的泛滥及艾滋病的传播,在云南引起了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担忧。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同志亲自深入基层调研,形成的《德宏、保山禁毒和艾滋病防治调查》报告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报告披露了毒品、艾滋病犹如恶魔凶残地将云南德宏州一些村寨彻底摧毁,走进这些村寨,看到的是一片凄凉景象。陇川县赛号乡朋生一社是一个景颇族聚居村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发展较快,群众生活水平较高,享有“远学大寨,近学朋生”的盛誉。然而,八十年代以后,村里出现大量吸毒人员,艾滋病也随之而至,许多村民家破人亡。截至2003年末,全村61户250人中,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37例,死亡24例,留下遗孤11人。由于吸毒,德宏有近万名青壮年完全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该州陇川县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傈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吸毒人数和艾滋病感染者急剧上升,非正常死亡人数越来越多。景颇族一些村寨里人口出现负增长。畹岗景颇三队,八十年代有25户人家,现在下降为22户;赛号乡朋生一社,1996年有294人,现有250人,男女分别减少了31人和13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云南省委、省政府号召“打一场禁毒防艾的人民战争”,要求动员一切力量积极开展禁毒防艾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云南教会开展的福音戒毒工作和艾滋病防治培训工作,受到了云南省宗教局的重视与支持,2006年7月18日,云南省宗教局批准云南省基督教“两会”成立“社会事工部”。2006年8月7日,福音戒毒项目组和艾滋病项目组正式“社会事工部”挂牌设立。为了支持教会的福音戒毒及艾滋病防治培训工作,省政府还拨付专款给予支持,云南省宗教局指导云南教会开展有关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友好宗教团体和组织的资金、项目,进一步推动了福音戒毒等工作。
七、政策与现实之间的困境与选择
福音戒毒在云南的现实环境中,有着存在的必然性,因为它有着强制戒毒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主要是克服了旧环境的影响、心理的依赖、错误的认知以及社会支持和后续照管不力等脱瘾后复吸的主要因素。说到底,福音戒毒依靠宗教信仰的力量与作用,在一个新的社团环境中成为“全新的人”。由此也产生了“少一个吸毒者,多一个基督徒”困惑与争论。
在中国大陆现实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和唯物论在意识领域的主导地位。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求不用行政的力量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发展宗教。政府有关部门在支持福音戒毒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严峻的社会现实要求各种形式的戒毒方式,福音戒毒是其中较好、较有效的方式,但福音戒毒却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相当长的时间内,如何看待和处理教会开展的福音戒毒工作,一度曾使云南宗教事务及有关部门处于两难和困惑中。一方面,福音戒毒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戒毒成效,数百人戒毒成功的社会效益是值得肯定的。而且,福音戒毒通过基督教信仰帮助戒毒者改变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新的信念、品格和行为,告别毒品及昔日的生活方式,重新进入社会并开始正常的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全面的戒毒服务,无疑是有益社会的。另一方面,福音戒毒在以基督教信仰改变戒毒者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是以戒毒的方式传播福音、发展基督教,在服务社会时也在以基督教的方式改造着社会,这以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人民、改造世界、特别是教育广大青少年,似乎又是相背离的。
面对政策与现实的困惑和难题,云南有关部门采取了搁置理论上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坚持从云南的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只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禁毒戒毒工作,就可以大胆的探索与试验。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云南教会的福音戒毒工作受到了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省市有关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实地考察,先后拨给资金帮助戒毒工作。当然,由于中国的国情及福音戒毒的特殊方式,有关的争论与不同看法仍然会持续,但福音戒毒的探索与试验也将继续。
八、结语
当今世界,毒品滥用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公害。中国人民与毒品曾进行过上百年的斗争。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政府仅用了三年就禁绝危害百年的鸦片之灾患,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也由此独享“无毒国”的声誉达三十年之久。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境外毒品多头渗透和国际毒潮泛滥的影响,中国不仅成为毒品过境的受害国,也引发了国内吸毒现象的死灰复燃并不断发展蔓延。
面对国际和国内毒品犯罪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严厉的禁毒措施和多种戒毒方式,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仅用以往强制戒毒的单一方式,已经难以完全奏效。抑制毒品犯罪和吸毒现象的泛滥,需要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在各种戒毒方式中,福音戒毒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和完整的戒毒方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福音戒毒也只是自愿戒毒的一种方式,我们不应该它是以宗教信仰的方式而拒绝它,也不会将其作为唯一完美的方式。中国政府在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以人民的福祉为最大的目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与力量消除毒品的危害,其任务与道路仍是任重而道远。
(本文为作者在2008年北京“宗教与法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普世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