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寺观土地在明清土地诸类型中具有特殊性,是透视中国古代社会的产权实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由于寺观土地带有一定的公田属性,其产权归属不可能和私田一样,是明晰,稳定,界定到个人的。本文借鉴了张小军的"复合产权"理论,结合云南地区寺观土地的来源,管理以及寺观地权的法规化等一系列问题,分别探讨了寺观地权中的政治权属,社会权属以及文化权属,揭示了明清时期云南地方寺观的地权结构。本文认为,寺观地权是一种复合产权,社会产权,政治产权和文化产权并存于寺观地权之中,共同构成了一种复合的地权结构。同时,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结合寺观土地流失,赋役制度改革,庙产兴学政策等对寺观土地所造成的影响,探析了明清时期寺观土地的发展脉络以及寺观地权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认为,自清中叶开始,寺观土地大量向私田转化。清末庙产兴学政策的颁布,使得寺观地权由社会产权,政治产权,文化产权等共同支配的复合产权向政治产权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复合产权过渡。本文的研究表明,传统社会的土地产权是一种复合的地权结构,但政治产权在地权结构中始终占有优势。
YNSG.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