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际事务
 
爱的秩序:万斯与教皇的神学辩论与历史反思
发布时间: 2025/2/21日    【字体:
作者:夏一哂
关键词:  爱的秩序 万斯 教皇 神学辩论  
 

近期,J.D.万斯与教皇方济各围绕“爱的秩序”这一神学概念展开的激烈争论,掀起了广泛的讨论。万斯,曾以“愤怒的无神论者”自诩,皈依天主教后,借此信仰为美国的移民政策和民族主义立场辩护,声称“爱有秩序”,这种爱应首先关乎家人、邻里、国家,再逐渐扩展到外部世界。然而,教皇方济各却针锋相对,认为万斯对爱的理解违背了基督教的真正教义,并用圣经中的《好撒玛利亚人》故事作为反驳的有力武器。如此深刻的神学争论,不仅触及到爱与责任的哲学内涵,也引发了对历史上类似辩论的回顾,以及对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责任与关爱的深思。

 

万斯的“爱的秩序”:家国优先的立场

 

万斯的“爱的秩序”理论,简单来说,是一种等级式的情感体系:首先是对家人和亲近人的爱,接着是对邻里和本国民众的责任,最后才是对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关心。他认为,过度关注外部世界而忽略本国问题,实际上是对爱的秩序的破坏,是一种“颠倒顺序”的行为。这个观点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反映了万斯对美国社会内外政治矛盾的忧虑,尤其是移民问题和全球化对国家认同的冲击。

 

万斯的这一观点,与中国古代儒家哲学中的“爱有等差”思想不谋而合。孔子提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强调人应先爱亲人,然后推己及人,最后扩展到对万物的关爱。这样的阶层式情感层次与万斯所提倡的“爱的秩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认为,这种从家庭到国家再到世界的爱序,不仅是自然的,也是道德责任的体现。

而,这种“层次分明”的爱,显然忽视了爱本应具有的普遍性和无差别性,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文化认同与国界逐渐模糊的背景下。单纯强调本土和民族的优先,可能会引发“排外”情绪,甚至走向对外族群、外来文化的不容忍和敌视,而这正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

 

教皇方济各的回应:普世爱与跨国责任

 

教皇方济各的回应,强调了基督教的普世主义教义。他指出,基督之爱并非从自我利益出发、逐步向外扩展,而是要求信徒跨越国界、种族和文化,去关心和爱护所有人,尤其是最贫困和最脆弱的人群。他引用圣经中的《好撒玛利亚人》故事,明确指出,爱并不应当分层次或设限,而是要求我们关爱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来自何方,拥有何种身份或背景。

 

《好撒玛利亚人》这个寓言讲述了一个犹太人在路上遭遇袭击,犹太祭司和利未人视而不见,反而是被犹太人视为敌人的撒玛利亚人伸出了援手。教皇借此故事强调,“所有人都是你的邻居”,而不仅仅是你的家人、朋友或同胞。真正的基督教爱是无条件的,它要求信徒在任何时候都能关心他人的尊严,尤其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和异己者。

 

教皇的这一立场,显然是对万斯“爱的层次”理念的挑战。教皇所倡导的爱,是一种普遍主义的、包容的爱,它没有国界,也不局限于任何社会群体,而是要求每个人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承担起对他人、对世界的责任。

 

爱的辩论:从古至今的历史回顾

 

从历史上看,关于“爱的秩序”与“普世爱”的争论并非首次出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探讨过理想社会的结构,并提出爱应根据社会角色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明显带有层级性。随着基督教的兴起,爱与责任的关系进入了全新的哲学领域,强调神爱世人,所有人应当平等地享受这份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启蒙运动后的个人主义与平等思想的兴起,传统的“爱的层次”理论开始受到挑战。17世纪至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如卢梭和康德,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尊严,应该无条件地关爱每个个体。这种普世主义的爱逐渐在西方社会成为主流,特别是在现代人权观念兴起后,跨国责任与全球关怀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普世爱”这一理念再次成为焦点。世界各国在解决跨国问题,如移民、环境保护、难民等时,越来越多地提出全球公民的责任,呼吁超越国家与文化的界限,建立更为紧密的国际社会联系。与此同时,民族主义与排外主义的复兴,又使得关于“爱”的辩论重新回到了层次性与普遍性的对立中。

 

万斯与教皇的辩论:情感与理性的碰撞

 

万斯的观点代表了现代保守主义中的家国优先立场,他认为,个人和国家的责任应该层层递进,首先是家庭,其次是社区,再到国家,最后才是世界。这种立场源于对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和文化冲击的焦虑,也反映了对移民问题的恐惧。然而,这种观念容易陷入“排外”情绪,忽视了全球公民责任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

 

教皇方济各的回应,则从一个更为理性的角度强调了“爱”的普遍性。他不仅仅是基于神学信仰,更是基于对全球人类责任的深刻理解,提出“爱的秩序”应当是开放的,包容的,特别是要为最贫困、最弱势的群体发声。教皇的普世主义教义,也正是应对当今世界诸多困境的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对每个人尊严的尊重,如何在多元文化碰撞中,依然能够弘扬普遍的爱与关怀。

 

结语:爱的普遍性与全球责任

 

从万斯与教皇的争论中,我们看到了关于“爱的秩序”这一概念的多维思考。万斯的“层次性爱”看似符合直觉,但在全球化时代,这种看似合理的理论却容易导致排外与对异己者的忽视;而教皇方济各则坚持“普世爱”的立场,呼吁人们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本土主义,关注全球最脆弱、最贫困的人群。

 

无论是从神学的视角,还是从历史的维度来看,爱从来不是仅限于亲朋与邻里的关怀,它应当跨越国界、种族与信仰,涵盖所有人类。如今,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我们更应当思考如何在追求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的同时,保持对全人类责任的担当。正如教皇所言:“真正的‘爱的秩序’,应通过反复默想《好撒玛利亚人》寓言来领悟”。在这个寓言中,我们看到的正是对所有人的爱,而不单单是对亲朋与同胞的爱。这,或许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真正爱。

 

游荡四野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现代印度教改教运动“回家运动”研究 \张少华
摘要:“回家运动”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在将印度建设成为印度教国家的目的驱动下开展的…
 
明清云南寺观土地产权研究 \郑少东
摘要:寺观土地在明清土地诸类型中具有特殊性,是透视中国古代社会的产权实质的一个重…
 
近代早期英国宗教宽容研究(1603-1660) \陈宇
摘要:宗教宽容是现代宗教自由的早期形态,它包括了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近代关…
 
日本神道教功能试论 \牛建科
摘要:神道教作为日本的民族宗教,与日本文化进程和历史命运息息相关。中日学者在为神…
 
欧洲宗教改革与罗马法继受——以路德宗双重分裂之改革为线索 \何勤华 蔡剑锋
摘要:16世纪初以路德宗改革为先导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深刻影响欧洲历史的社会运动。这场…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美国总统拜登将自由勋章授予教宗方济各
       下一篇文章:没有文章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