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家运动”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在将印度建设成为印度教国家的目的驱动下开展的,改变部分印度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使其成为印度教徒的改教运动,是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治与现代印度教改革融合的产物。在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看来,这些基督徒和穆斯林祖上均为印度教徒,后因受到外部影响改信了其他宗教,所以将这些“曾经的印度教徒”改教回印度教是在宗教意义上的“回家”;并且,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宗教活动有助于增加印度教徒人口,进而推动将印度建设为由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所理解的印度教徒民族主导的印度教国家。
本文首先基于第一手文献资料分析“回家运动”在印度教改革和印度教民族国家建设两方面的思想基础,回溯雅利安社的“净化运动”转变为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回家运动”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印度本地对于“回家运动”相关事件的报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回家运动”案例加以分析,从“回家运动”影响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回家运动”面向的人群、核心组织和活动发展过程,总结“回家运动”的特点和其对印度宗教社会的影响,并考察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是如何通过“回家运动”来推动建设印度教国家,而这一运动又如何进一步影响了印度教民族主义者。
印度教传统中并无严格意义上的改教教义或相关仪式,“回家运动”的思想和实践源头可以追溯到率先开展改教活动的现代印度教改革组织雅利安社(Arya Samaj)。19世纪后半叶,面对越来越多的印度教徒改信其他宗教,尤其是在英国殖民之后快速传播的基督教,雅利安社基于创始人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Dayananda Saraswati)带有民族主义和复兴主义色彩的宗教改革主张发起了“净化运动”。“净化运动”将印度教中已有的赎罪、净化、入教等仪式和理念加以改良,形成了可以服务于改教活动的理念和实践。“净化运动”起初主要面向触犯教义教规的印度教徒,后来在雅利安社内部激进派的推动下开始吸引部分穆斯林改信印度教。20世纪上半叶,萨瓦卡尔和戈尔瓦卡尔等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围绕印度教徒民族特性这一核心概念,提出了将印度建设成为以共同的历史、血缘、文化为纽带的印度教国家的政治主张。这一带有教派主义色彩的主张与主张印度穆斯林独立建国的主张针锋相对,在经历印巴分治后建立起来的、奉行世俗和多元文化理念的印度一度处于边缘。20世纪80年代,以国民志愿服务团为核心的同盟家族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治组织重新活跃起来,适逢1981年泰米尔纳德邦发生了数千名达利特由于受到种姓压迫和财物诱惑而选择改教伊斯兰教,融合了政治主张和宗教活动的“回家运动”由此兴起。
同盟家族以印度教特性为指导思想,将建立印度教民族国家定为奋斗目标,积极推动“回家运动”在北方邦、奥里萨邦、比哈尔邦、喀拉拉邦和古吉拉特邦等地的开展。国民志愿服务团同其附属组织世界印度教大会、部落福利社和印度教觉醒论坛等一起致力于将基督教部落民、基督教达利特、穆斯林低种姓和高种姓改教回印度教。“回家运动”是一场兼有政治和宗教色彩的运动。在开展“回家运动”的过程中,同盟家族不断优化其方法,学习其他宗教的传教方式,最终形成了包括建立组织网络、开展福利活动、宣传宗教历史和改教仪式活动的“回家运动”在内的“多管齐下”的活动模式。同时,同盟家族主导下的“回家运动”中也带有一定暴力强制色彩,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攻击基督教传教士,向基督徒和穆斯林施压以促进基督徒和穆斯林改教的情况。在推动“回家运动”的过程中,同盟家族的干部深入村庄和部落等偏远地区,从事宣传和组织建设工作,促进了同盟家族的干部队伍建设。这些举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印度教宗教生活的形态,也反过来进一步塑造了印度教民族主义。
img/现代印度教改教运动回家运动研究_张少华.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