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中国文化,尤其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最不容易说清楚的是“教” ——信仰和宗教。但这题目,非讲不可。不但西方人兴趣大,问来问去,就是反躬自省,也会觉得重要。假定弄不懂一个民族信仰些什么,又怎能明白它文化的重点和特性呢?
中国式的信仰和宗教,很难讲清,至少有三点原因。第一,从唐宋开始,朱明盛行的,有三教归一,或三教合一的传统。儒家的教导也称为教。它和佛教、道教性质上本不相同,但竟并列在一起。这当然自有理由(且听下文分解)。可是不明白何以如此,就不免导致观念上的混淆。
第二,受了近代西方的影响,往往轻易地采用他们关于宗教的定义。用这种定义来看中国式的信仰,总不对头,有时还感到莫名其妙。西方主要的宗教,有他们的特点,强调单一性和排他性。例如信犹太教的就不是基督徒。基督教又分三大支:东正教、天主教,和所谓新教。属于某一支,就绝不会皈依任何其他支派,在新教之中,又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教会。虽然可以退出这里,再参加那里,但不可能同时隶属于两个教派。例如联合长老会和南方浸礼会,尽管局外人看来,无非大同小异,但是他们自己分得很清楚,因为他们各自强调自己的单一纯正,不能按照任何其他的规定。因为这种单一性和排外性,从他们的眼光来看,中国式的信仰,既复杂,又奇怪。怎样会在瞻仰孔庙之后,又请了和尚道士都到家来做法事?有的中国人已经领洗,做了基督徒,可是又怎会坚持要继续祭祖?
须知中国式的信仰体系和西方式的宗教,不能划等号。
第三个原因,中国学人太不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旧日的士大夫或专崇理学或热心科举,或醉心诗词。尽管有时也在烧香拜佛,甚至急来抱佛脚,谁也不去深究信仰体系是怎么回事。少数学人,查考历史,做考据,只限于所谓正经的学问。他们认为朝山拜庙,都是愚夫愚妇的陋俗,何必管它?近代知识分子对于旧文化,本来就不满意,觉得太落伍。至于信仰和宗教,更是不合科学的一些老套,甚至是早就该破除的迷信,哪值得研究?
中国人自己不去搞清楚,难怪西方不明白。但是用什么方法来简明的解释中国式的信仰体系呢?主要是两层,一是基本的观念,二是类别。
中国文化关于“教”的观念,是指一切应该信服实践的教导。教包括不以超世的神为主的信仰,也包括崇拜神的宗教。教字从孝从文。用老话说,就是家长老辈给子弟年轻人讲的道理。用现代话说,就是代代相继,文化传统的延续。凡是教,都该信,是通过训导而具有的信念。
因此,这观念很广,方面很多。古代重视政教的理想,要以使人信服的良好政治来推化教行。所谓化,或风化,就是广义的教育,并不专指学校或念书。旧式最要紧的启蒙书是《三字经》。开头几句就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几句话,很能说明教的观念。甚至孕妇,还有胎教。更可以证明“教”字在中国文化里,从不限于信神的宗教。
简捷了当地说,中国以往的教,也就是信仰体系,整个来说,是多种的。因为是多种,所以又成为复合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社会的礼教。(二)团集的崇教。(这是创立的新名词,且待下文说明。)(三)少数人的别教或个别宗教。(四)大众的宗教,不但是上下都盛行的大宗教,还有许多民间繁杂的宗教。
前两类,礼教和崇教,都不以超世的神为主,当然这不是通常用西方定义所谓的宗教。但是中国人信服得很深,同样是信仰。后两类是宗教和西方所谓宗教,性质相同,但是信法不同,因为同时有其他的信仰,相互复合。
先说第一类。礼教是态度,关系行为,和仪式的规范。这在中国人,深有体验,不必多说。但是这种社会规范,包括一些哲学和伦理道德,能算信仰吗?在其他许多文化里,哲学和伦理道德,虽然和他们的宗教也有关系,可是不心悦诚服,普遍深入,不算信仰。而在中国文化里,这是基本的信仰,因为全社会都信服,都遵行,不容怀疑。礼教的内容,在历史过程中,时有部分的改变。但是绝对不能没有这种规范,而且这规范的主旨,永远不改变,相信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互助、互处、互安的秩序。
儒家本身是哲学,不是信仰,它是礼教的理论基础。正如同神学支持宗教,佛学阐明佛教。可是扩大而称谓儒教,就绝非仅止于儒家的哲学理论。实际上等于礼教,因为除了思想之外,还有各种制度和习俗,大家都信仰,不能违反,不许破坏。
为什么这是基本的信仰呢?人们可以用复合的方式,同时信奉其他的信仰,其他的宗教。但有一项绝对的限制,必须要以礼教为准则。至少,不能和礼教有大冲突。
中国的回教徒、基督教徒,和开封残存的几千个犹太教的后代,都没有例外。一概和其他人一样,共同遵守这社会的礼教,而且相信这是对的。又例如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带来一些印度习俗,和中国礼教有摩擦。久而久之,佛教不得不中国化,政变这些习俗,使它们合乎礼教,至少要说得通。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来说,是中国礼教,融会贯通,把这些习俗调和,以利互处互安。
这笼罩全社会的礼教,所有人都相信,怎能不算基本信仰?它和整个中国文化的持久延续,有不可分的密切关系。就是讨论以超世的神为主的宗教,也绝离不开这个基础的原则。
第二类,是新创立的名词,叫团集的崇教。它是礼教的扩展,也是辅助礼教的。指的是些什么呢?中国文化一向重视家族的血缘。家庭和家族团体都祭祀祖先。这观念又伸延到职业行会的团体。在集会的时候,供奉崇尚个别行道的祖师爷。例如木匠家具行,以鲁班或公输班为他们的祖师。没有一种行业,没有祖师的。旧时代的衙门书吏,也找始祖,没有更好的典据,就硬把传说中发明文字的仓颉,当作崇敬的祖师。
旧时代的士人,不是团体,而是阶层。但他们也和职业行道一样,以孔子为至圣先师,尽管儒教代表整个的礼教,连不识字的人,甚至于孩子,都知道有个孔子,是圣人。但是崇敬孔子,不是大众化的,只有够资格的士人才能参加孔庙或文庙的集会,以孔子为崇敬的对象,团结或集会当地的优秀阶层。
地方上还有先贤祠,也是绅士们设立的,目的在增进团集的精神和道德。这些祠堂所崇敬的有三种人。一是中古以来的名儒,多半是宋明的理学家。二是本地的杰出人物,公认为值得追念的好榜样。三是外地人而曾在本地做过好官,或曾经在本地落籍,或在本地书院教过书,培养过本地的人才,值得感念的。
还有类似先贤祠,而崇敬别类人物的,不必枚举。扼要的问题是他们崇敬对象是不是神?回答说,不是宗教的所谓神,而有时加以神化。因为这些对象都只是过去传说中的或历史上的真有的人物,并不是超世的。因为崇敬,不免有人觉得他们超越常人,迥非凡俗,仿佛接近了超世的神。但这只是近乎而已,并不真是神。同时,因为中国式的信仰是复合的,也就有人把信宗教的态度转移到这种崇敬的信仰来。以为既是祖先、祖神、至圣、先贤,他们可能有神灵,可以向这些神灵祈求。
无论如何神化,这些崇敬的信仰,和通常所谓崇拜的宗教不同。从来没有人把家里的祖先看作和菩萨一样。也没有人把孔子或一批先贤当作神仙那样看待,纵然有人相信他们有灵,也还不是大家都公认的神。
第三类是少数人所特信的别教,或个别宗教。最大的例子是几千万人的回教,其次是人数少得很多的基督教,而且他们主要限于某些地区。历来回教分播在大西北、云南,以及几个海港,如广州、泉州(厦门)等地,明清时代的基督教集中在上海的徐家汇。这些别教,不起源于中国文化,也不像佛教,来自邻区的南亚。他们来自西亚,甚至欧洲,文化另有特性。他们那里起源的宗教,信超世的神,都具有单一性和排他性,传到欧洲也是如此。
这类少数民族移来的宗教,以及经过传教而得少数人信奉的宗教,怎样在中国文化里生存呢?这要分正负两方面分析。从正面来说,中国式复合的信仰,通常包容他们。唯一的条件,是他们也同时信仰社会的礼教。此外,他们和其他中国人一样,可以参加团集的崇教,并不干涉,或禁止他们所信的单一性的和排他性的宗教。从负的方面来说,他们也就不愿意接受,或相信其他另有超世神的宗教。甚至他们对于民间宗教,也只是小部分的接受。这些都属于下文要讨论的大众宗教。
讨论之先,正好做一个关键性的小结。
刚才所说的别教,已经说明中国式的信仰是复合的,礼教、崇教、宗教在不同的层次上,复合的兼存并行,正因为如此,这复合性又再扩大一层,认为除了礼教之外,这些崇教就是多元的。所以相信超世神的一些宗教,同样是多元的。至于民间宗教,相信许多互不相干的神,更是很多元的。可是复合起来,并没有冲突,何妨兼存并行?更何况这些宗教本身,也不像西亚式的那些别教,并不坚持单一性和排他性。相反的,他们普遍地欢迎大众去接近,并不一定要求大众放弃其他的信仰和宗教。因此他们成为大众的宗教,这就是第四类。
如众周知,佛道两大教并立。西方人看来奇怪。其实西方自己,近几千年来,也有类似的趋向。美国从二次大战起,随军的教士、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都有。近年总统宣誓就职,也请各教参加仪式。原因不难理解。各教人数都相当多,具有大众性共存久,彼此体会到并行不悖。这样说来,东西信仰,仿佛有点相似。其实两者根本不同。西方式的各教,都相信只有一个上帝,而信法不同。在中国式,礼教胜过宗教,多元盛于单一,复合性远超排他性。即以神学而论,佛学讲很多的菩萨,不攻击道教所信奉的各位神仙。道教的典籍也不去指摘菩萨。
兼信并行,还不只有名的佛道两大教。实际上,中国绝大多数,平常最熟悉惯行的是民间宗教。例证太多了,随便举一些吧:城隍、土地、关公、财神、寿星、门神、灶王爷、马祖、天妃、瘟神、牛王……说不完的。
知识分子,从古到今,都看不起民间宗教。有时因为大众这样相信,也将信就信。假定有人追问,又推说这是愚民的习俗,不必深究真假。其实,这是错误的。这些民间宗教,各有各的功能,特别是心理上的功能。在没有希望时,可以多一层希望,多一层安慰。最重要的例子是求雨求晴。中国基本靠农业,而农业一向靠天吃饭。不下雨,大众着急怎么办?大雨成灾,眼看水淹,又怎么办?这例子就足够说明,具体的生活之中,有不少切身的各项需要,牵动情绪,自然会倾向宗教。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宗教,远早于其他宗教。从早就是多元式的兼信并行。礼教和崇教是平日的教导。民间宗教是针对平日以外的需要。这都加强了中国式信仰复合的体系。少数别教和佛道两大教的并立,不过是这复合体系的扩大和延长。
其实,欧洲也有不少民间的地方性的宗教。普通的教科书里不大提,较详的记载就说到信山神,信水神,有巫术,有方士,祷神问卜,甚至和其他洲的土人一样,祈求生殖。教会不肯公开承认有这些多元式并存的宗教。可是事实上教会所坚持的正式宗教,并不能满足村落里、市镇上的各种具体的需要。换言之,欧洲至少在近代以前,上面是单一性的宗教,底下是各种民间宗教。有些复合,但是不甚糅合。
再进一步说,天主教从中古传下来,还保留一些这样的传统。在单一的上帝之下,还有其他的崇拜对象。这里不能详论,只举几个例子。欧洲以及拉丁美洲,许多城镇,许多行业,也都各有保佑的神灵。这不是和中国式团集的信仰,异曲同工吗?如果还怀疑这说法,请到纽约城外甘乃迪国际机场找一下。那里有一个小型礼拜堂,供的是“空路女神”。好些天主教徒,在汽车前窗上挂一个保佑神像,都是很好的证明。
基督教中的新教,几乎没有这些传统,但也还不是完全没有。他们信唯一的上帝,但也相信有安琪儿,或是天使。这不也是神灵吗?这原是西亚从上古就有的民间宗教。另一个最有名的例证就是圣诞老人。他其实不是基督徒,而是北欧民间流行的偶像。因为他所代表的慈祥态度,乐善好施,惠及平民,很合天主教基督教的教义,就用糅合的方式,变成宗教的一部分,配合耶稣的生日。
比较中外,稍可帮助知彼知己。一方面可以知道西方文化也并不很单纯。有的地方,可以供中国人的参考和借镜。有别的地方可以变通采用。可是用在中国,都得配合中国自己原有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其实不仅只在中国。例如日本、韩国、越南的信仰体系,都是中国式的,多种而复合。他们怎样在改变,而不放弃原有的若干特色,同样值得中国人注意的。
也许可以推论两项原理。第一,中国地大人多,历史久,延续长,可能要尽量沿用多种复合的方式。尽管进行现代化,还是力求复合,不强求一元化。第二,从前统一这些多元的因素是礼教。既不是政治,也不是宗教,而是共有共守的社会道德。在打破旧礼教之后,努力推行现代化,更迫切地需要新旧复合的社会道德。重视和加强社会的信仰,一定有助于进步。
《中国式的信仰》,原刊于《汉学研究通讯》四卷第四期(1985年)
社會學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