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每周推荐
 
西方关于宗教与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发布时间: 2009/12/8日    【字体:
作者:陈绿平  刘学兰
关键词:  西方 宗教 心理健康  
 

                                        陈绿平  刘学兰

 
[内容摘要] 西方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经历了萌芽、缓慢发展和快速发展等几个时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宗教应对、宗教与情绪、宗教与幸福感、宗教与问题行为等;主要研究趋势表现为概念上更多采用“精神性”、研究取向上趋于整合性、研究方法上注重多样性。

关键词:西方;宗教;心理健康;研究现状;趋势
 
    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是当今西方宗教心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宗教的本质和心理功能,更清晰地把握信教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更全面地认识宗教在心理健康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我国的宗教心理研究刚刚起步,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非常之少,需要了解和借鉴西方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分析西方关于宗教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以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宗教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历程

    西方宗教心理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曲折过程。以美国为例,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为宗教心理研究的开创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为衰落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为复兴时期[1]。1976年美国心理学协会第36个分会——宗教心理学分会建立;2001年欧洲的“国际宗教心理学协会”(Th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2gion)重组;1990年《国际宗教心理学杂志》(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在美国创刊;宗教心理学教材纷纷出版,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也开始把宗教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章节来介绍……这些都标志着西方宗教心理的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随着西方宗教心理研究的深入,其研究内容既广泛又趋于集中。近些年来,宗教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成为宗教心理研究中的突出内容和关注热点。

    西方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经历了萌芽、缓慢发展和快速发展等几个时期。

    1.萌芽与缓慢发展期。根据Marks(2006)的回顾[2],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社会学家Stark, 1971年他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宗教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尽管Stark关注到了宗教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但这一领域的研究并未随之而迅速发展。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早期,只有很少的研究者开始探讨这一问题。研究宗教与健康的先驱者Levin(2001)曾说,那个时候(大约1985年)研究宗教与健康的学者只能坐满“一张很小的会议桌”[3]。一直到1995年,尽管有一些成果问世,但总体而言,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处于缓慢发展的初期阶段。

    2.快速发展期。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这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涌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Marks(2005)回应了Levin关于“一张很小的会议桌”的说法,幽默地指出,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不仅需要更大的会议桌,而且需要一个会议”[3]。第二,出版了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主要包括:Pargament的《宗教心理与应对》(1997),Koenig的《宗教与心理健康手册》( 1998), Koenig、McCullough和Larson的《宗教与健康手册》(2001)。《宗教与健康手册》是一本多达700多页的巨著,分析了北美、欧洲、以色列等地关于宗教与健康的1200多个研究和400多篇评论,其中有10章专门论述了宗教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全面总结和概括了过去的研究,并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4]。第三,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入主流心理学杂志。主流学术期刊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表相应的文章,出版相关专辑。例如, 2003年,《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出版了关于宗教与精神性的研究专辑。第四,专业学术期刊的增加。1961年在美国创刊的《宗教与健康》(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是这一领域最早的学术刊物,但它并没有专门针对心理健康;1998年《心理健康、宗教与文化》(Mental Health, Religion, and Culture)在英国创刊,直接针对宗教与心理健康,标志着西方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进入更高的层次。

    对宗教与心理健康的重视有多方面的原因。随着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增多,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人们希望通过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正如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宗教心理学家Belzen(2004)教授说,宗教与心理健康成为宗教心理学研究得最多的领域,不是因为它是最重要的,而是因为它是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5]。同时,大部分研究宗教心理的是心理学家,这一领域也是他们所熟悉和便于操作的,即使他们不懂宗教,也可以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
 
    二、宗教与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内容

    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压力与应对、情绪、自我意识、主观幸福感、生活意义感、社会适应、精神疾病、问题行为等多个方面,也涉及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的发展阶段。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1. 宗教与心理健康的总体关系。宗教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不少研究发现信仰宗教有助于提高信仰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但也有不少研究得到相反的结论。我们来看一些研究结果:Bergin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前此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7%的研究发现宗教仰和心理健康之间是一种正向的关系,即宗教信仰有利于心理健康;23%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是一种负向关系,即宗教不利于心理健康;还有30%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没有关系。1991年Gartner,Larson和Allen对近200个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某些方面宗教信仰同心理健康之间是一种积极的关系,但在很多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6]。Koenig等人(2001)在《宗教与健康手册》中,对1200多个研究进行分析发现,有2/3的研究显示了宗教活动与健康水平(包括身体和心理)有显著的积极相关,但也有不少研究发现两者没有关系,或者有负相关。

    2. 宗教应对。宗教应对是指借助于宗教的行为和思想减轻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Pargament(1997)在《宗教心理与应对》这本书中,总结了大量的关于宗教应对的研究,发现宗教应对总体上具有积极意义。

    Pargament指出,宗教应对应用得最多的人是信教者、女性、老人、穷人、未受过教育的人、黑人或寡妇等,这可能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可供选择的办法更少。一般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会使用宗教应对来减轻压力,例如失去亲人或患重病的困难时刻。但Pargament也指出,有些宗教应对对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如感到被上帝所抛弃,认为消极的事件是上帝的惩罚等。Pargament等人后来又分析了130个相关研究, 34%的研究发现,宗教应对对沮丧、焦虑等情绪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4%的研究显示出消极的影响,其他研究则显示出没有明显的影响[7]。

    3.宗教与情绪。Koenig等人( 2001)在《宗教与健康手册》中分析发现,在93个关于宗教与抑郁的研究中,有60个报告说宗教信仰有利于减少抑郁情绪;86%的临床研究发现,宗教信仰有助于减少焦虑和恐惧。
    在宗教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中,情绪可能是一个中间变量。宗教通过调节情绪,从而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Silberman提出了宗教对情绪的三种影响方式:第一,宗教规定了适宜的情绪和强度;第二,对自然或神的品质的信仰可能会影响情绪的主观感受;第三,宗教给人提供机会去感受与神圣事物亲密接触时才会体验到的那种独一无二的强烈情绪体验[8]。

    4. 宗教与幸福感。大部分关于宗教信仰同信仰者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在老年人中,相关系数会更大。Koenig等人(2001)在《宗教与健康手册》中,分析了100个宗教与幸福感的研究,有将近80%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有积极的相关。宗教信仰使人感到更幸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会团体的社会支持、体验到与上帝的亲密关系、信仰的确定性以及意义感和目的感的获得。

    5.宗教与问题行为。研究者广泛探讨了宗教与自杀、药物滥用、酗酒、犯罪等问题的关系。我们来看看Koenig等人(2001)在《宗教与健康手册》中的主要结论:68个关于自杀与宗教的研究中,有57个研究发现有宗教信仰的人自杀率更低;86个关于饮酒与宗教的研究中,有76个发现信教者饮酒或酗酒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人;52个研究中有48个发现,信教者滥用药物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人;36个研究中有28个发现,信教者犯罪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人。另外,在酗酒或药物滥用的人群中,信仰宗教的人更容易康复。从上可见,从总体而言,宗教对于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西方很多人相信,宗教是社会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社会也要付出代价,这表现在不同宗教团体之间的冲突中,这种冲突又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宗教本身也有可能导致问题行为,例如近年来才引起关注的“宗教成瘾”(religious addiction)[9]。
 
    三、宗教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趋势

    1. 概念上更多采用“精神性”。在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西方学者越来越多地采用“精神性”(spirituality)这一概念。Weaven等人(2006)在一项研究中,对Psyc INFO中1965-2000年35年间的所有一百多万篇文章进行了检索和分析,发现关于精神性与健康的研究在35年间快速增长,而宗教与健康的研究呈明显下降趋势。当然,宗教与健康的研究的绝对数量还是超过精神性的研究,但这一差距正在缩小[10]。可以预计,在今后的研究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采用精神性这一概念,探讨精神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但宗教和精神性不是同一个概念, Belzen(2004)认为,宗教是宏观的、文化水平的现象,而精神性是微观的、个体水平的现象。宗教总是需要某些精神性的,而精神性却完全可以是非宗教的[5]。因此,对精神性的强调是对宗教概念的扩展,而不是替代。

    2.研究取向上趋于整合性。西方宗教心理的发展主要是由心理学家推动的,但也有宗教人士的参加。由于这两部分人在背景、兴趣上的差异,使研究表现出两种取向。一种取向由心理学家所倡导,称为“宗教心理学”(psychology of religion),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宗教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另一种取向由神职人员和宗教人士所倡导,称为“宗教的心理学”(religious psychology),强调依据某种特定的宗教教义来解释宗教活动中的心理现象[1]。这两种取向一直存在分歧,但这种分歧在心理健康的研究中也有整合的趋势。

    这种整合表现在心理学家和神职人员之间加强了沟通和合作。Oppenheimer等人(2004)分析了1970-1999年论及神职人员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之间合作的文章,发现在80年代更多的是宗教性杂志讨论合作问题,而现在非宗教性杂志探讨合作的文章不断增加[11]。大家之所以越来越提倡合作,原因有两个:一方面,人们认识到神职人员是第一线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他们很有必要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接受相关的心理学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据统计(Weaver,1995),有心理问题的美国人中,十分之四的会到神职人员那里寻求帮助;神职人员每周50小时的工作时间中, 15%用于咨询,全美国每年神职人员总共提供约138,000,000小时的咨询服务[11]。另一方面,目前心理学家所开展的宗教与心理健康研究具有一些局限性。很多心理学家并不懂宗教,他们的很多研究偏离了宗教心理学最核心的问题——对宗教本身的分析。正如Belzen(2004)指出,在宗教与心理健康领域开展了如此多的研究,但有多少研究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宗教现象值得怀疑。大量的研究并没有真正关注宗教现象,而是关注其他的问题,如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压力、适应、情感障碍等[5]。因此,加强与神职人员的合作非常必需。两种取向的整合既能充分吸收宗教学的研究成果,又能有效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使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真正融合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研究方法上注重多样性。实证主义和现象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方法论,这种分歧也体现在宗教心理的研究中。Hall和Starbuck开创了宗教心理学实证研究的传统,Thurstone、Allport、Ross等人对宗教态度与人格的测量,使测量法成为宗教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的兴盛,经验描述和内省的现象学方法开始重新受到关注[1]。

    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也一直强调实证的传统,强调用数据说话,问卷法、测量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也越来越暴露它的局限性,不够严谨,无法得到因果关系,也很难深入探讨内在的心理机制。方法的问题可能也是很多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因此,今后的研究在方法上还应更多样化,心理学和宗教学中使用的方法特别是一些新方法都可以拿到这一领域来尝试,既要有定量的研究,也要有定性的研究。

    另外,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注重跨文化的方法。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文化在宗教信仰形成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同时,心理健康也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探讨才有意义,因此,任何宗教与心理健康的研究都不应该脱离文化背景。1998年英国创刊的《心理健康、宗教与文化》就是这一趋势的最好反映。
 
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陈永胜,梁恒豪,陆丽青.宗教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及态势探析.世界宗教研究,2006,(1):15-22.
[2] MARKSL D. Mental Health, Religious Belief, and“The Terrifying Question”.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006,15(2):135-141.
[3] MARKSL D. Religion and Bio-Psycho-Social Health:A Review and Conceptual Model.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2005,44(2):173-186.
[4] KOENIG H G, MCCULLOUGH M E, LARSON D B. Handbook of Religion and Heal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BELZEN J A. Spirituality, Culture and Mental Health: Prospects and Risks for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of Religion.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2004,43(4):291-316.
[6] 崔光成,赵阿勐,陈力.宗教信仰与人的心理行为.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4):1745-1748.
[7] [英]麦克·阿盖尔.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2-173.
[8] 王昕亮.当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6(3):10-14.
[9] TAYLOR C Z. Religious Addiction:Obsession with Spirituality. Pastoral Psychology,2002,50(4):291-315.
[10] WEAVER A J, PARGAMENT K I, FLANNELLY K J, etal. Trends i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Spirituality, and Health: 1965-2000.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2006,45(2):208-214.
[11] OPPENHEIMER J E, FLANNELLY K J, WEAVER A J.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 Collaboration Between Clergy and Mental-Health, Professionals-Perspectives From Secular and Religious Journals: 1970-1999. Pastoral Psychology,2004,53(2):153-162.

 
                  (本文转载自:《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月第2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试析印度政府主导的宗教个人法改革 \张雪娇
摘要:在从传统宗教社会向现代世俗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印度宗教与政治(法治)的关系也…
 
宗教改革早期教派的多元化与奥格斯堡“新教认同”的构建 \吴愁
摘要:在宗教改革运动最为激烈的16世纪20年代,上德意志区域的帝国城市率先接触到改革…
 
天主教与菲律宾民主化转型研究 \史田一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30多个威权国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波”民主化…
 
从教派之争到文化战争——美国政教分离的宪法实践 \刘碧波 李一达
摘要:对美国宪法中的确立条款历来有两种解读,严格分离和中立论。自1947年以来,"严格…
 
罗马教廷对宗教改革的回应 \张锐
摘要:1517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1545年罗马天主教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兰托召开大公会…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从比较宗教学的视野看中国宗教文化模式
       下一篇文章:剖析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现象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