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调查
 
宗教信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调查和思考——以秦安县宗教信仰为例的定量问卷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 2010/6/18日    【字体:
作者:吉玉娇
关键词:  宗教信仰 经济发展  
 
 
                                       吉玉娇
 

[内容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宗教的信教人数都在不断增加。近年来,“宗教热”在农村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关于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备受学者和社会的关注。基于此我们特别选择信仰比例比较高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宋峡村进行了一次问卷及访谈调查,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发现。本文从经济环境影响宗教发展,宗教反作用于经济社会活动的角度,试对农村宗教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这种分析提高对农村宗教问题的认识并希望引起现实工作中对农村宗教问题的重视,从而有利于引导宗教进一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让宗教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力量。

关键词:宗教信仰;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一、样本背景资料介绍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问卷设计多为单项选择,个别题为多项选择和填空题,问卷运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共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4份,回收率为100%,有效104份,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对象是秦安县信仰基督教的群体,100%信仰基督教,所属民族100%为汉族。其中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是15岁-44岁占45.2%,45岁-64岁占48.1%,65岁-73岁占6.7%。性别分布是男性占35%,女性占65%。

    (一)秦安县宋峡村经济情况简介

    宋峡村位于秦安县城以北2.5公里处,东临葫芦河,西、北靠唐帽山,南为平川。种植经济林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桃树种植面积占本村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苹果种植面积占3%左右,花椒树种植面积占l%左右,其它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l%左右。本村地理位置较好,海拔高度和年平均气温都适宜果树的生长,果品的品质较好。但由于区域太小,对果品不可能进行深加工,本村有35%以上的人均年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可以说,本村的经济状况还是相对落后的。

    (二)秦安县宋峡村宗教信仰情况简介

    宋峡村共245户1116人,其中信仰基督教的有100多人、佛教4人(实际上信佛教的人数远远多于4人,当地的佛教文化还是很浓厚的,秦安县城及周边县城都有1到2个寺庙,每年都会有很多当地的居民进行烧香拜佛,之所以统计的人数偏少,是因为佛教信徒还役有具体的组织或协会,信徒几乎都散落在各村各户)、伊斯兰教1人。据不完全统计,信教人数占全村村民人数的20%左右,搞迷信活动的大概占全村的90%左右。宋峡村最早有3人信仰基督教,开始于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中断,从1980年后信教人数逐渐增加。村民信教的主要原因是寻求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基督教宗教组织的活动是在礼拜天晚上做礼拜,时间地点都是确定的。
 
    二、宋峡村宗教问题经济分析

    (一)农村宗教现象产生的经济原因

    1.因经济原因而起,为经济目的而信

    秦安县宋峡村地处西北,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可耕面积少。改革开放以前还没有开发种植经济林,因此经济比较落后,农民达不到温饱,经常受到饥饿、疾病等的困扰。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个体的农民,他们无疑是弱者,他们需要精神寄托,希望借助神的力量,保佑他们吃饱穿暖。可能是因为偶然的因素,他们有时会碰到好的年景,人们可以吃饱穿暖,在虔诚的信仰里他们不断地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的家庭达到小康水平。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使得每个家庭也都从不温饱到温饱再到个别家庭的小康水平。正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和目的,宗教信仰开始在一些发展相对落后,迷信色彩又很浓厚的地区盛行。

    2.因经济原因而起,为精神需求而信

    在一家一户分散进行劳作的生产方式以前,农村主要是实行大包干,以集中劳动,按工分配为特征,这样家庭之间没有竞争,精神上是比较满足的。而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一家一户分散进行劳作,在这样环境下人们是相对封闭而孤独的,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希望集体性质的活动。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他们迫切需要用丰富的文化生活来满足匮乏的精神需求。但是农村的各种文化设施发展相对滞后,村里没有公共的文化娱乐场所等。单调的农村文化生活,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就为农村提供了肥沃的宗教土壤。一些寂寞的、与社会联系最少的老年人开始信教,继而是不同年龄的青壮年都被吸引到宗教组织中来。相对孤独的劳动之后人们能在这种宗教的集体活动中互相倾述和沟通,生活和竞争的压力得到释放,信徒共同为遭遇不幸的人祈求和祷告,在这里人的精神得到抚慰,宗教文化和宗教活动使农民的社会交往需求、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因此,为寻求精神满足而信教的人数多越来越多。

    3.因经济原因所致,认识偏差而信

    社会各方为了经济目的,借助宗教载体开展活动,这类经济活动中的宗教色彩客观上加大了宗教的影响力,加速了宗教的传播。比如为了发展旅游业积极新建扩建寺庙,前几年村委会为了征收农业税,就借助于在村里跳大神、唱大戏、等活动让村民筹款,这些明显都是愚昧农民思想的文化活动,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不能正确认识各种文艺活动中表现神鬼力怪内容的娱乐性或隐喻性,更不能不受大张其鼓的经济活动宣传中宗教表现形式的影响。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情况来看,农民的宗教信仰一般不具政治色彩,而与经济方面有极大的相关性;同样,它的存在对农村经济发展也会发生一定的作用。

    (二)宗教信仰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宗教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农村社会秩序,有利于农村和谐发展

    在农村农民主要以家庭为单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益诱导,少数人急功近利,出现贫富差异,使得农民心态失衡。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宗教的存在对这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有一定的化解作用。宗教之所以能起到维护社会秩序作用,是因为宗教主要根据人性的特点,让人心存希望,或是心存恐惧,通过心理暗示来发挥作用。基督教教徒认为行为端正者将灵魂不死,进入天堂,邪恶小人则堕入无边黑暗的地狱之中。在访谈中,我们发现90%的基督徒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实际上他们也是这样践行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对文化层次较低、法制意识淡漠、地处边远地区的农民尤能起到独特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2.宗教容易产生满足感,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农民宗教信仰者的队伍中,
 
    有一部分群众由于膜拜神灵,回避现实,一切希望寄于神灵,从而缺乏开拓奋进,勇于抗争的精神,这种消极的满足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之不能较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种情况如果是发生在年青人身上,其负面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对农民个体,虽然有利于身心健康,以较好的心态应对市场经济的竞争并承受各种风险。但是长远来看,这种满足感会消磨人的竞争意识,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3.有些农民盲目的宗教信仰可能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有些农民盲目的参与宗教活动,缺乏辨别能力和自主能力。这种盲从主要有以下几种:医病型、消灾型、心灵依托型和随大流型。有的人认为邻居,朋友等等信教了可以保平安,于是自己也去信了。甚至有的人将宗教和迷信混搅在一起,将鬼神和祖先混在一起。在宋峡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在访谈中,几位基督教信徒多次提到,开始信仰基督是因为家里有灾、有病。信教以后病好了,他们就以为神在保佑他们。这些农民从根本上把基督和传统的迷信思想联系起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非理性。在与秦安县基督教会高长老的交谈中,他说:“农村和城市信教原因有差别,城市人一般文化层次高些,他们一般是先要看圣经,农村的信徒不看圣经不讲政策,因有病有灾才信,病一好就更相信了。”
 
    三、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方针、政策,引导农村宗教健康发展

    必须明确宗教信徒也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针对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分辨、认识正当宗教与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之间区别的状况,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组织、发动群众,揭露各种邪教和非法宗教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危害,严厉打击邪教,及时制止各种利用宗教名义进行的非法活动,维护社会的稳定。要坚持对群众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这可以与科技知识、生产知识的宣传结合起来,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工作。

    (二)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应着力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村文化生活设施的建设。应着力兴建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之类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使农民在农闲之余有地方阅读书籍报刊、参与科学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开阔眼界、了解外部信息、充实精神世界。在基层政权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努力实现新农村的新风貌。

    (三)健全基层政权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增强对农民的领导、组织能力

    基层政权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要从实际出发,从满足农民各种需要的角度出发,注意工作方法,改变工作态度,做到以人为本,努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农民得到实惠。重视抓好对党员干部的宗教政策教育,提高他们对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改变干部对宗教工作不想管、不会管、不敢管的状况。通过党员的示范作用,带动群众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同时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开展正面教育。一旦农民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就会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这对于维护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及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说明:文章中所用到的数据均出自于对秦安县宗教信仰状况调查问卷的定量分析与访谈记录,数据真实可信。
 
                               (本文转载自:《学理论》2009年第24期)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少数民族社区宗教信仰状况分析——以通辽市X农村社区为例
       下一篇文章:华人社会中的宗教信仰与公共参与:以台湾地区为例[1]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