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宗教与资本市场
发布时间: 2011/2/9日    【字体:
作者:张志鹏
关键词:  宗教  资本  
 
 
                                        张志鹏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能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它为企业提供了直接筹集资本的渠道,为公众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在大部分人看来,资本市场是投机者的“天堂”和“地狱”,因为在其中进行的永远都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游戏。人们似乎很难把宗教与资本市场联系到一起,然而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宗教与资本市场的演进是相互伴随、难以隔离的。

  资本市场的形成以信托、股份制和有限责任制为基础,而这些制度的产生则源于宗教团体。英国的信托制产生于13世纪中叶,在当时,由于贵族的捐赠,宗教团体拥有的土地不断增加且属于永久免税地,致使领主遭受损失。于是到了13世纪后期,英国国王颁布《死手条例》以禁止宗教团体拥有不动产。为规避这一条例,宗教团体便把土地转给非教会人士经营管理,自己在背后坐享收益。按照普通法的规定,信托人将财产转让给受托人,受托人取得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可以自由经营管理财产,甚至可以为了第三人享有收益而随意处分财产,并不受法律的约束。

  由于当时的教会是神权中心,这些受托的职业经理人的内心就有一种对上帝的“信托责任”。这种以敬畏上帝为基础的“信托责任”是股份制的雏形,也是有限责任制出现和发展的最初原因。可以说,股份制的灵魂是“信托责任”。

  后来,荷兰人尤其是阿姆斯特丹的市民将银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险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资本市场在欧洲得到发展。但是,随着教会权威被推翻,职业经理人开始利用股份制谋取私利,致使普通投资者血本无归,由此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英、法等国立法禁止了股份制。

  股份制在美国继续发展。美国通过严格的法律使职业经理人再次认真履行1000年前的“信托责任”,并让普通的国民分散持股,华尔街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

  在华尔街,与证券公司相伴的是著名的三一教堂,该教堂与美国财政、金融制度的创始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有密切关系。汉密尔顿临终前要求在三一教堂举行他的葬礼,并埋在教堂的墓地中。教堂一开始拒绝了他的要求,因为他与政敌的决斗行为违背了基督教教义。在汉密尔顿进行忏悔会后,教堂最终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这位美国财政、金融制度的创始人在这里静悄悄地注视着华尔街。

  今天,三一教堂已经成为华尔街的特殊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引起市场动荡时,教会发现,参加教会活动的金融从业员人数明显增加,这表明面对金融危机,很多人都有灵性需求,转而寻求神。此时,教会讲座的主题也与钱财、金融危机等相关,包括“如何在危机时刻应付压力”、“跳糟指导”等。此外,教会还呼吁人们在经济上帮助失业的金融从业员。

  即使那些资本市场上的幸运儿也一样离不开宗教。全球投资之父邓普顿爵士将古老的“低买高卖”投资智慧发挥到极致,他通过全球分散投资基金,赚得了几十亿美元的财富。他经常说:“购买股票的时机就在最悲观的那一时刻。”同时,他非常重视宗教,他在专著中大篇幅地谈论了宗教问题,他慈善捐款中的一部分也用于对宗教的研究,包括“宽恕和祈祷对帮助医院病人从手术后恢复的功效”等。

     在我国,股份制早在清末就被引进,证券市场在新中国成立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改革开放后,股份制开始慢慢复苏,资本市场已经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为了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牢记“信托”的起源,只有当人们的“金融信仰”坚定时,市场才会稳健;我们也需要防止对“信”的滥用和骗用,因为“信” 的重建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本文转载自:《中国民族报》)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摩洛哥政教关系与宗教治理探析 \黄麟
摘要:摩洛哥政治与宗教的结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统君主制、圣裔血统和作为“信士…
 
中国近代政教分离思想的发展 \周伟驰
摘要:政教分离是西方近代新教国家政教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基督新教来华,教案频…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从“基督教世界”到“信纲式国家”:现代宗教权利的萌芽 \董江阳
摘要:人类历史从宗教暴力,到宗教宽容,再到宗教自由,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演化过程…
 
良心自由:公民社会的“灵性资本” \张生
——《良心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介<正>《良心的自由——从清教…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宗教资本:从布迪厄到斯达克
       下一篇文章:浅析西藏寺院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动因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