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宗教研究的人本理论----访罗德尼·斯达克教授
发布时间: 2012/8/16日    【字体:
作者:魏德东 刘洋
关键词:  宗教 经济学  
 
魏德东 刘洋

 
    (2008年)5月15日,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维蔻市的贝勒大学宗教研究所,笔者采访了当代著名宗教社会学家、宗教经济学研究范式的重要创立者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教授。在采访中,斯达克教授第一次提出了“宗教研究的人本理论”这一概念,反映了他对宗教研究新范式的最新思考。
 
    魏:斯达克教授,10月份您就要到中国参加宗教社会科学高峰论坛了,这将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大家都期待您的到来。会议召开之前,我们将在中国新闻媒体上对会议做一些介绍。最近几年来,一份全国发行的报纸《中国民族报》在宗教领域的影响很大,它每周出版一期“宗教周刊”,这在上千种中国报纸中是唯一的。更重要的是,这份宗教周刊敢于发表一些新锐观点。贵所的约翰逊教授就曾接受其该报记者的采访。受该报的委托,我们向您请教几个问题,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斯:我已经看过您给我的提纲,我很乐意配合您的工作。

    魏:也许您还是不很清楚,您在中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2004年您的《信仰的法则》中文版问世,深受读者的欢迎。第一次印刷5000册已经售完,去年又印了第2次。在此之前,许多人从未听说过宗教市场、宗教供给等概念,但现在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不仅是学者,就是宗教信徒和宗教机构的官员,也时常在会议和文章中使用这些概念。

    斯:谢谢。我感到非常欣喜的是,中国的宗教研究圈正在不断发展,你们作出的努力正在得到回报。

    魏:我以为有3个原因使得宗教经济学新范式在中国迅速普及。首先,随着当代中国宗教的发展,我们亟需相应的研究方法,而宗教经济学理论在一些问题上具有较好的解释力;第二,最近30年的经济发展,使中国人真切地体会并理解了什么是市场经济,因此您书中的那些概念非常容易被当代中国人接受;最后就是一部分学者的积极推动,包括自2004年开始连续举办的宗教社会科学年会和暑期班。作为暑期班的教材,经我本人之手购买的《信仰的法则》就在300册以上。
    斯:我一直认为,美国的宗教社会学领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研究宗教的社会学家,很多并没有宗教体验。虽然他们去研究各个犹太教堂,可他们都是无神论者。当他们去教堂的时候,他们并不相信那些宗教仪式。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建立起所谓的宗教社会学理论。为什么我们需要宗教仪式?他们的答案是,只有这样社会才有凝聚力。但实际情况却是,犹太男人去教堂,是因为他们的妻子让他们去。

    我自己从小生长在美国的一个小城镇,那里大概有50个教堂,每个教堂都需要会员。处在那样的情境下,我很容易就观察到当地的宗教市场和宗教公司是如何运行的。在19世纪,每个美国人都非常了解什么是宗教市场和竞争。但有意思的是,在20世纪,那些来到美国的欧洲学者,例如彼得·伯格,本身对这些情况并不十分熟悉,所以才提出宗教竞争导致宗教衰亡的观点。可这并不是事实。

    即便是几十年后的今天,美国的宗教市场也和以前一样,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照旧充满了竞争,宗教并没有消亡。当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五旬节派还是一个小教派,不得不租用公寓楼当教堂。今天,它已经发展成当地最大的教会。这是如何发生的?因为这个教堂一直不断有人加入。因为他们知道周日的活动首先是宗教活动,而不是政治活动。如果要参加政治活动的话,还有其它很多选择,并不一定非要到教堂。而自由派基督教的教堂之所以逐渐衰落,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每周日的教会活动首先应该是一个宗教活动。

    在欧洲,宗教被国家垄断,人们因为没有其它选择,就不去教会了。但是在美国,人们有多种选择,如果在这个教堂感觉不舒服了,还可以去其它的教堂。芬克(Roger Finke)和我在研究美国早期教会发展时发现,当教会变得自由和懒惰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走下坡路,最终破产。如果你看1960-2000年的数据,用教堂参与率除以人口数,可能发现一些在1960年代规模很小的教会,在2000年已经发展成相当大的教会。相反,一些在60年代很大的教会,到2000年的时候,可能已经小得可怜了。我在某个地方生活1年,就可以知道当地的那些教会正在成长,而那些在衰落。

    魏:您每周都去教堂吗?

    斯:不。但是从4、5年前开始,我变成了一名基督徒。之前我不过是文化意义上的基督徒。但是迄今我也还没有找到一个让我感觉很舒服的教会。另外我的夫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这可能也是我不去教堂的原因。另外,我也觉得没有必要通过集体活动来取得宗教体验。不过,我并不介意在圣诞节的时候参加教会盛大的庆祝活动。

    魏:最近,我读了您的近著《发现上帝》,感觉您用宗教供给方理论解释印度佛教的消亡非常精彩。通常我们解释佛教在印度消失的原因,一是外来的伊斯兰教的冲击,二是佛教自身的腐化、脱离大众等,您从宗教市场论出发,指出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印度教、耆那教能够在印度延续下去,而佛教消失了,其根本原因只能从佛教的供给方去寻找。这一思路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斯:我之前没有研究过佛教,对其知之甚少,希望没有太多荒谬的错误。我之所以写这样一本书,是因为在写作其它书的时候,我收集了一些比较宗教的数据。最终我发现,还没有一本好的比较宗教学的书,它们并没有真正比较什么。所以我决定写一本真正的比较宗教方面的书。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发生了很多变化,已经不再是印度佛教。就像基督教传入中国以后,就被本土化一样。我们所讲的佛教,是在印度消亡的佛教,而中国佛教实际上非常不同。

    魏:该书的第6章是“中国的众神与‘无神的’信仰”,可以简单概述您对中国宗教的看法吗?

    斯我对中国宗教知之甚少,就是我的书里的那些。

    魏:贝勒大学宗教研究所最近有一项关于当代中国宗教的重大课题,作为所长,您为什么选择当代中国宗教作为您的团队的重要研究方向?

    斯:很多人都注意到中国的宗教复兴,这是当代历史的一个重要事件。为什么我们不去做些工作?我们希望招收一些中国博士后,经过培训,将你们送回去继续作研究。我们希望为你们收集到很好的数据,供你们进行研究。我个人很期待这些研究。

    魏:您所倡导的宗教研究的新范式有很多名称,比如宗教经济学、宗教市场论,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理性选择理论。不过据我所知,您似乎都不太喜欢这些概括,您觉得用什么概念来表达新范式最为恰当呢?

    (听罢此言,斯达克教授凝神望天。时间仿佛凝固了下来。突然,斯达克教授大声嚷了起来,说出了一段人们前所未闻的话。本次采访由此也具有了不同寻常的价值。——魏德东按)

    斯:的确,我不喜欢这些概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理性选择这个名字很容易成为一些社会学家批评的靶子,因为他们认为理性选择是个充满罪恶的经济学术语,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另一个原因是理性选择这个词比较狭窄。理性选择强调非理性的选择是不存在的,但很多社会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有时是没有理性的,甚至是疯狂的。可宗教行为多是理性的。绝大多数人为宗教做出奉献,并不是疯狂的激情,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们都会思考,虽然个人的取向可能与众不同,但他们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我本人从来没看到过大规模的改宗奇迹发生,我看到的是人们改宗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才决定的。整个事情都是充满理性的,人们确实是斟酌过的

    如果要选一个其它的名词,我想就叫做宗教研究的人本理论(Humanistic Theory)吧。我们把人当作最根本的。理性选择有经济学的寓意,而人本理论强调的是,人们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在这个意义上,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意向性理论”(Intentional Theory)。

    魏:欧洲一些学者目前很重视宗教的“多元的现代性”这一概念,您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斯:什么是多元的现代性?难道这些人认为宗教在早期的现代化有社会作用,而在后期就一点作用都没有了吗?天啊,这种想法真够疯狂。有人分析全世界的八、九十个国家,用人均GDP作为现代化的衡量单位。他们发现教堂参与率和现代化之间存在相关性,他们的全部发现就是:欧洲发展的程度很高,而宗教化程度很低。这是一个相当愚蠢的发现!首先这些数据不是随机抽样的样本。其次,国家不是个人,比如冰岛的人口才十多万,而中国有十几亿。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基督教的人口比例和国家发展指数呈正相关,而穆斯林的人口比例和国家发展呈负相关。看一看前苏联东欧集团的30来个国家,这些国家的教堂参与率和人均GDP之间有足够的差异性以供统计分析,结果是什么呢?宗教和人均GDP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再来看看穆斯林国家,同样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这些研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分析方法相当愚蠢。
 
                               (本文转载自:作者博客)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摩洛哥政教关系与宗教治理探析 \黄麟
摘要:摩洛哥政治与宗教的结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统君主制、圣裔血统和作为“信士…
 
中国近代政教分离思想的发展 \周伟驰
摘要:政教分离是西方近代新教国家政教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基督新教来华,教案频…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从“基督教世界”到“信纲式国家”:现代宗教权利的萌芽 \董江阳
摘要:人类历史从宗教暴力,到宗教宽容,再到宗教自由,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演化过程…
 
良心自由:公民社会的“灵性资本” \张生
——《良心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介<正>《良心的自由——从清教…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佛教名山上市背后的玄机
       下一篇文章:略论宗教伦理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