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宗教产业与宗教信仰
发布时间: 2015/4/24日    【字体:
作者:王世涛
关键词:  宗教产业 宗教信仰  
 
 
在大陆,印象中的寺庙多远离尘嚣,知名的寺院定深隐于名山,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但在台湾,庙宇随处可见,甚至毗邻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办公大楼就是一座庙,每天到法律研究所我的办公室都要路过这座庙(中央研究院在台北市的南港区山脚下,是台北市较为偏僻但很清静的地方。法律研究所的同仁半开玩笑地告诉我,这是老蒋当初发配胡适的地方,但环境非常适合搞学术研究。站在法律研究所所在的十楼阳台映入眼帘的是碧绿的山林,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气,该庙也同处于山脚下)。刚开始我非常好奇:台湾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的院内怎么会容得下一座寺庙呢?但随后我的好奇一点点消散,因为我发现中央研究院的很多学者有宗教信仰,这显现在这些学者办公室里的陈设布置,甚至办公室门外的张贴画像。就连台湾地区的领导人竞选总统成功也要到寺院还愿,并题字赠匾。台湾的宗教信仰没有政党界限和政治意识形态的障碍,很多政治人物公开自己的宗教信仰。我曾到过新竹县的一所在台湾岛内非常著名的寺院,里面赫然分别悬挂着陈水扁和马英九题字的模匾。
 
台湾的庙宇主要有三类:土帝宫、关帝庙、妈祖庙。但台湾的庙宇非常世俗化,没有什么神秘感,多数在街道两侧,当然建筑有些特别,而且免不了供奉各种神像。如果走进这些庙宇,你会觉得很奇怪,没有方丈、没有道长,庙里的工作人员穿着跟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但来进香朝拜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为什么台湾的庙宇如此之多信徒如此之众呢?这有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在这样一个台风和地震灾害频发的孤岛,在今天这样一个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年代,寻求一种精神的抚慰和灵魂的安宁,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的需要。其实,早年从大陆或其他地方漂洋过海乘船到台湾岛的人,能够到达目的地,几乎是九死一生,于是他们把生的希望寄托于神灵。为了寻求精神安慰,船上供奉神像。(这样的场景,当年漂洋过海到东北闯关东的人一样经历过。)能够登抵台湾岛的人,确信是神仙保佑,会更笃信神灵,便会每天祭拜。随着登岛的人越来越多,台湾的信教人群也日益扩大。当然,台湾的宗教与台湾被殖民占领也有很大关系,我曾到台湾的花莲,当地人告诉我,在荷兰殖民统治期间,本地原住民被荷兰人征服,但荷兰人对原住民采用绥靖政策,于是原住民普遍皈依了天主教。因此,有人说台湾虽小,但其宗教是多神教。
 
然而,台湾的宗教现今已经变成了一种产业。其实问题很简单,街道旁的庙宇只不过是市民精神消费的场所,这与人们去歌厅唱歌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果有区别则在于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需求。因为有社会需求就会有市场供给,从来都没有免费的午餐,台湾庙宇之多,意味着这一行业的繁荣。据说,在台湾很多庙宇都是家庭开设的,生意兴隆,收益颇丰。一位台湾学生曾请我到位于台北市繁华路段的有名俄罗斯西餐厅吃饭,窗外的马路对面即是富丽堂皇的寺庙,这位学生指着这个寺庙说,这个寺庙所在地点的一坪(相当于大陆的3.3平)房产就值百万(新台币),我望着这个规模可观的寺庙,不禁感叹:这个寺庙的主人肯定是亿万富翁。然而,在中国大陆,人们还没有充分注意到宗教作为一种产业的存在,很多庙宇香火很旺,日进斗金。坊间流传少林寺上市,被打假而出丑的那位李一道长入道不过数载身价过亿。很难想象在大陆这一产业 “钱途”的巨大潜力。
 
当然,宗教虽可成为一种产业,但寺庙毕竟为清静、圣洁之地,最不应当有铜臭气。在大陆我去过的寺庙几乎所有宗教活动都或明或暗地指向唯一的目的——钱,甚至我看到在内陆一个非常出名的寺庙里,和尚在高声叫卖香火。寺庙内几乎所有的活动都与利益相关。台湾的寺庙则不同。我曾到过日月潭的玄奘寺,在供奉佛主的殿堂内,几乎看不到方丈或和尚,显得非常清静,只有一个老尼姑在门侧打嗑睡,门口摆放的香和其他佛事供品,上面标明价码,一柱香10元新台币,有个投币箱,是否投投多少全凭自愿。没有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我也曾到过基隆市的一座寺院,见一些人进去揖拜神像后转身离开,是否请香全凭自愿。后来我随同大陆的法律学人被安排到了台北市非常著名的寺院游览,无需买票,进入寺院后,迎接我们的两个中年妇女(是义工,我在寺庙中看到许多这样的义工,每个义工见到我们都会双手合十,口念“南无**”)自始至终面带着像孩童一样纯真的微笑。奇怪的是,这两个中年妇女带着我们一行人,沿着寺庙的一条路缓慢步行,让我们心随着步伐慢下来静下来,来到寺庙的高处看到寺庙两侧是青山环绕,其中一位较年长的义工教我们做类似气功的动作,缓慢地轻声细语地引导我们的意念,让我们四肢和头脑完全放松。她告诉我们到这里来其实就是要调整一种心态,以慈悲的胸怀感悟苍生,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在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学会“放下”。至此我对佛教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发现寺院的方丈所著的书并不都是玄妙佛教理论,一些书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工作、人生,人际关系甚至家庭关系。当然这里也销售佛教书刊和纪念品,但绝无推销。我们一行人几乎什么都没买,但离开时这两位义工和其他义工仍然非常热情地与我们告别,并每人赠送一套书籍。
 
这座寺庙殿堂有六层楼高,而且还有其他一些附属设施,显得气势恢宏,这样的建筑没有几亿台币是不可能建起来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巨大建筑完全用善男信女的善款建造。由于台湾实行政教分离,政府不会花一分钱资助任何宗教。那么没有商业化的佛事活动,这么巨大的款项是如何筹集的呢?也许正应了那句话 “无是最大的有”。
 
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不幸的。从崇高信念到物欲横流的转变对于大陆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有了作为产业的宗教,我们却没有宗教的信仰。
 
 
中国宪政网,2011-3-11。
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4567。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摩洛哥政教关系与宗教治理探析 \黄麟
摘要:摩洛哥政治与宗教的结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统君主制、圣裔血统和作为“信士…
 
中国近代政教分离思想的发展 \周伟驰
摘要:政教分离是西方近代新教国家政教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基督新教来华,教案频…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从“基督教世界”到“信纲式国家”:现代宗教权利的萌芽 \董江阳
摘要:人类历史从宗教暴力,到宗教宽容,再到宗教自由,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演化过程…
 
良心自由:公民社会的“灵性资本” \张生
——《良心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介<正>《良心的自由——从清教…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禅林传统寺院经济及其现代启示
       下一篇文章:伊斯兰金融的基石——伊斯兰道德经济学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