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义上的“宗教”概念在古希腊语中并无确切对应词,意思最接近的词汇是eusebeia,含义为“对神敬仰、虔诚”。可见,对古希腊宗教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考察古希腊人向神表达敬意的方式,即供奉神的仪式活动。古希腊宗教研究是西方古典学的重要领域之一,研究传统深厚,学者们先后选择了不同研究路径。
以仪式为研究重点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剑桥仪式学派继承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的《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一书研究原始宗教的理路,将新兴的人类学理论方法吸收到希腊宗教研究中,对希腊宗教尤其是宗教仪式进行全方位阐释。这种研究方式打破了古典学界此前仅重视文献资料的氛围,对希腊宗教的关注重点从神话扩及仪式。该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剑桥大学教授简·艾伦·赫丽生,其代表作为《希腊宗教研究导论》和《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她的观点可归纳为:神话起源于仪式,仪式是神话的基础,神话是仪式表达的结果;仪式不断重复,当仪式消亡后,神话却凝结在文学、艺术等载体中留存下来。这两部著作多次重印,在希腊宗教和希腊文化研究领域影响深远。该学派的代表人物还包括吉尔伯特·默里、弗朗西斯·康福德等古典学家。
20世纪上半叶,该学派在古典宗教研究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20世纪中期,该学派的研究方法开始受到批评。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和对仪式功能的重视,固然为人们认识希腊宗教提供了新的平台,但对仪式的过分强调在很多情况下扭曲了历史事实。神话与仪式显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并非每个仪式都涉及神话,也不可能所有神话都起源于仪式。总之,神话与仪式的关系可以作为理解希腊宗教的视角,但不能成为唯一视角。单纯使用仪式人类学方法研究希腊宗教,还会带来另一后果,即把研究对象推入边缘化的窘境,因为这一研究方式过分关注人类学意义上的仪式功能,而忽视仪式与政治、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
注重宗教与古希腊社会交融
20世纪中期,年鉴学派在法国史学界兴起。该学派借鉴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将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强调人类活动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认为这些联系和作用形成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这一时期,法国的古希腊宗教研究也深受年鉴学派的影响,代表人物是让-皮埃尔·韦尔南,以他为核心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法国学者被称为巴黎学派。韦尔南借鉴结构人类学创始人列维·施特劳斯的研究路径,将结构主义引入古希腊宗教与社会研究,擅长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研究古希腊神话、宗教和思想。在韦尔南的诸多著作中,《希腊人的神话和思想——历史心理分析研究》、《古希腊的神话与社会》、《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最具代表性,被称为“三部曲”。与剑桥仪式学派的视角不同,巴黎学派尤其重视希腊宗教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强调“希腊宗教并没有构筑一个另外的领域,即一个封闭于自身界限之中并且要加在家庭、职业、政治或娱乐生活之上而又不与之相混的区域”。除韦尔南之外,该学派还包括路易·热内、马塞尔·德蒂安等学者。
与剑桥仪式学派相比,巴黎学派更加重视古希腊宗教自身丰富的逻辑内涵和内在一致性。在韦尔南等学者看来,把描述当代宗教现象的概念直接套用来描述古希腊人对神圣的理解,是带有偏见的研究方法。古希腊宗教的本质性特征来源于古希腊社会,只有在充分考察社会背景的前提下,才能对古希腊宗教的内涵获致更为准确的认识。
以城邦为基本框架
随着古典学界对希腊历史理解的深入,学者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对希腊文明的解读离不开对城邦的研究,城邦是最具古希腊特色的政治组织形式,主导了希腊社会各层面的发展。因此,应该将城邦研究框架引入古希腊历史研究中,对希腊宗教的研究也应如此。20世纪后期以来,希腊宗教研究开始逐渐围绕城邦予以展开。《希腊宗教》一书是德国古典学家瓦尔特·伯尔克特的代表作,至今仍是古希腊宗教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书,该书首次使用“城邦宗教”这一概念。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德·波利尼阿克的《宗教崇拜、领土与希腊城邦的起源》将宗教崇拜视为希腊城邦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宗教圣所对城邦领土空间的确定、城邦公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希腊城邦自兴起之初就是一种宗教共同体。法国学者路易斯·宰德曼和宝琳·施密特·潘特尔合著的《古希腊城邦的宗教》,书名本身就表明了其研究框架,即以城邦为研究希腊宗教的背景。
在这一研究趋势中,英国古典学家克里斯蒂安·苏尔维努-因伍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何为城邦宗教》和《再论城邦宗教》这两篇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文章中,她明确提出了“城邦宗教”概念,即古代希腊宗教以城邦为其基础性框架,城邦又通过宗教实现内部运作和相互关联作用。希腊宗教没有圣书和教义,各种祭神仪式就是希腊人表达其对神虔诚的核心方式。在这些仪式中,城邦界定参加者的范围,掌握组织管理权,为仪式提供资金支持,希腊人的宗教崇拜是以城邦为基础的。宗教在城邦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城邦与神祇的关系是城邦的立国之本,城邦公民的各项活动都以对神的虔诚为必要条件。城邦中的各种关系,不论社会关系还是政治关系,都要通过宗教仪式予以界定和表达。同时,宗教也是希腊城邦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构建并保持着城邦内各个层面的认同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城邦信仰的质疑就意味着对城邦根基的动摇,被认为是对城邦的背叛。可见,希腊人的宗教崇拜与城邦社会密切交融,城邦共同体可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宗教共同体。
反思城邦宗教范式
城邦宗教这一研究路径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成为当今古希腊宗教研究领域最流行的范式。在这一研究路径的引领下,希腊宗教重新成为近年来古典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2000年出版的《牛津希腊宗教读本》开篇就是因伍德的《何为城邦宗教》和《再论城邦宗教》这两篇文章,它们充分显示了“城邦宗教”概念对古希腊宗教研究的巨大意义。
随着“城邦宗教”这一概念的厘清,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该范式引入自己的研究之中。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帕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也是因伍德生前重要的学术合作伙伴。帕克先后出版了两部考察雅典宗教的专著:1996年出版的《雅典宗教——一部历史》一书以雅典人信仰方式的逐渐变化为线索,梳理出整个雅典城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的发展历程,将宗教视为雅典城邦历史的内在组成部分,城邦的特质塑造了雅典人在信仰上的特征,而城邦的运行又离不开其内部的宗教活动。在2005年出版的另一部专著《雅典的多神教与社会》中,他具体研究了雅典人供奉神祇的各种仪式,尤其是雅典城邦的宗教节日,展示了宗教活动在雅典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帕克的研究不断涉及宗教与城邦的关系,城邦宗教这一研究框架贯穿于其中。近年来,其他学者也发表了多篇探讨古希腊宗教仪式与城邦权力、城邦意识形态之间关联的论文,在古典学界引起相当大反响,这些研究都带有城邦宗教范式的印记。
随着城邦宗教成为希腊宗教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路径,一些学者开始认识到这一范式的缺陷所在。批评性的意见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该范式过分强调城邦对宗教的控制权;二是过分强调宗教对城邦的作用。这两个缺陷的重要体现是,该范式忽视个体信仰以及私人领域的宗教活动在希腊宗教中的地位。然而,学界普遍认为,虽然不应否认希腊宗教的多样性,但在城邦框架下理解希腊宗教仍是最可行的研究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要理解的对象并非形而上的宗教意象、观念、信仰,而是具体的宗教仪式,这些仪式由城邦管理,受城邦控制。因此,城邦宗教范式适用于解读城邦公民集体表达信仰的宗教活动。
从仪式人类学路径到社会心理学路径,再到城邦宗教范式,古希腊宗教研究的切入点和视角一直在发展变化,不同研究路径决定了研究导向和结果的差异。希腊宗教最初被视为孤立的对象,学者们常常将其置于希腊城邦社会的结构以外进行研究。随着古典学界对古希腊社会理解的日益深入,希腊宗教研究呈现出一种新趋势,即宗教被视为希腊城邦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必须将其研究纳入希腊社会整体研究之中,由此才可能更准确地理解古希腊人的宗教活动,进而全面认识古代希腊城邦社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14日第865期 。
http://sscp.cssn.cn/xkpd/lsx_20155/201512/t20151214_2780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