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政治
 
视野宏阔的中梵外交史新作
发布时间: 2016/2/25日    【字体:
作者:古伟瀛
关键词:  中梵外交  
 
 
天亚社编按:台湾「光启文化事业」于二零一六年一月出版由陈聪铭博士所著的「怀仁丛书」系列第十四册《中梵外交史:两岸与教廷关系(1912-1978)》。本文为天主教历史学者古伟瀛教授就该著作之短评。
 
  梵蒂冈外交政策有其独特性,因为她既入世又是超越,她是世界天主教信仰的最高领导,对全世界十多亿的天主教徒有影响力。依据外交惯例,如果一个国家中驻有教廷的大使,该大使就自动成为该国外交使节团的团长,以显示对梵蒂冈的尊重。这种惯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教廷与中国互派外交官时就产生了困难,因为当时中华民国为世界五大强国之一,但全国信仰天主教的人并不多,若教廷大使一来华,就成了驻中华民国外交使节团团长似乎不太容易被接受,因此,中梵建交后双方互派的使节为公使层级,避免了尴尬。
 
  当然中梵之间的来往关系要比上述事件复杂得多,因为从明末天主教再传入中国以来,当时的海上强权葡萄牙就有「保教权」,控制来华的传教人士及活动。随着葡国势力的衰退,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后,「保教权」由法国取代,在中国的传教士得到法国的保护。罗马教廷虽然想设法收回「保教权」,而中国方面也很想直接与教廷打交道,但终清之世都因法国的强势而未能成功。
 
  进入民国时期,虽然政治上纷纷扰扰,但在外交上也一直继续著清朝末年的政策,亦即进行所谓的现代政府的构建(state-building)工作。对于与梵蒂冈的外交,中国也继续努力想解除法国「保教权」的垄断,仍然遭到法国的强烈阻挠。
 
  教廷于一九二二年派了宗座代表刚恒毅总主教来华,直接代表教廷,进行一些提升国籍神职地位及尊重中国主权的措施,但仍免不了法国的干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欧美各国放弃不平等条约后才罢手。教廷与中国的通使一直到一九四三年年初才由中国单方面派使,中梵首次双方派任公使要到一九四六年才实现,然而,其时中国已面临内战,局势动荡。在无神论的共产党逐渐取得中国政权的过程中,中国的国籍主教有不少带领所辖区内的修生,逃离大陆,欲保存元气。而教廷驻华公使虽不愿离开羊群,但不久也在一九五一年被驱逐出境,来到香港,一年后,以台北的郭若石总主教晋牧为名,转进台湾,并留在台北,公使馆亦随之迁移。
 
  由于美苏的冷战,中共的锁国,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与教廷关系一度提升到大使层级,但在一九七一年中共进入联合国后,教廷为了与中国大陆改善关系,梵蒂冈驻台的层级降为临时代办,直到今日,教廷成为台湾唯一在欧洲的邦交国,而教廷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仍在谈判中,气氛时好时坏,传言甚多,但仍因主教任命权等关键性问题,未能解决。
 
  由此可见,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与教廷的关系相当复杂,也是外交史上极为独特的现象,研究起来相当不容易,不但跨国,而且在史料上也有中、英、法、意及拉丁文等语种,令人望而却步,然而陈聪铭博士却勇于处理此棘手问题,值得钦佩与庆贺。
 
  陈博士为法国里昂第二大学历史学博士,博士论文讨论耶稣会在台湾的发展,获得法国优秀汉学论文奖。近年来一直对于中梵关系有极大兴趣,本身又通晓英、法、中等语文,并吸收意及拉丁文资料文献,因而能旁征博引,冶各方史料于一炉,将百年来教廷与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史整理爬梳,花了近十年时间,积极查询收集资料,奋力撰成此书。
 
  此书有三大特色:一是史料蒐罗宏富,各种不同语种及立场之文献均尽力蒐集;二是采取尽量客观的国际政治视野,希望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以事实为本进行论述;三是处理一些当时敏感性的议题,例如:抗战时期,中、日与教廷建交之竞争,宗座代表蔡宁之角色,大陆「三自运动」及爱国会之成立,梵二会议后之两岸与教廷之关系,台湾教会与政府的反应等,此书均有详尽分析,娓娓道来。
 
  本人在此书付梓之前,有幸先睹为快,深觉此书立论深入浅出,视野宏阔,是一本很值得一看并参考的外交史。阅读之后,得到许多知识,也对中梵复杂的外交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卷有益,此书尤其如此。
 
__________
 
撰文:古伟瀛,国立台湾历史系名誉教授。
 
载于《天主教周报》第375期第17版,转自天亚舍的新浪博客,2016-02-15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497ade0102w7lh.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宗教和谐的机遇与挑战 \张文学
摘要:新加坡地处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东西文明交汇,国土虽小但种族、宗教多元。由于…
 
中国传统人格意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立足于与西方法治宗教之维的比较 \乔飞
摘要:我国的法制近代化、现代化,已走过了一百余年的时间;至上世纪末,最终确定治国方…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多路径探索古希腊宗教
       下一篇文章:伊斯兰传统中的和平观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