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际事务
 
教宗方济各:中国有一种令人着迷的神秘光环
发布时间: 2017/3/9日    【字体:
作者:甘保禄翻译
关键词:  教宗方济各 中国 宗教  
 
 
   1月20日,教宗方济各在梵蒂冈接受了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主任安多尼-卡尼奥(Antonio Ca?o)和记者保罗(Pablo)的采访。内容涉及教会和社会的多个方面,如教会革新、本笃十六的辞职、现任教宗的工作、世界和平、难民问题、欧盟现状、拉美形势、美国新总统等等。本人在此只选有关梵蒂冈外交使命、中梵关系和美国新总统的内容予以翻译,以飨读者。教宗方济各:中国有一种令人着迷的神秘光环。
 
    问:梵蒂冈外交机构正在全面开展工作。奥巴马和劳尔-卡斯特罗都曾为双方关系的改善而公开感谢过他们的工作。但是,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中东的局面仍然处于胶着状态。就委内瑞拉而言,即使涉事各方也在批评你们的调解。你难道不怕梵蒂冈的形象受损害吗?你在这些个案中有什么建议呢?

    答:我祈求天主赐我不要在乎形象的恩宠,但只在乎诚实和服务。我们有时候能帮点忙,但并不是一切都做得很好,有时候也会犯错误,就会损害形象,这是必然的,但只要我们诚心实意地去做,历史会做出公正的判断。对我来说,一个既适用于牧灵活动,同时也适用于外交活动的原则就是:做一个调解者,而不要做一个经纪人。也就是说要建立桥梁而不是竖起高墙。在调解者和经纪人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经纪人就像那些做房地产销售的公司一样,寻找买家和卖家。如果双方同意,交易完成,收取服务费、获得报酬。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但调解者却是为各方服务的人,即使自己输了也要让他们赢。梵蒂冈的外交必须是一种调解者,而不是经纪人。如果在历史中,梵蒂冈的外交曾经通过什么手段和途径给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钱,那就是在犯大罪。调解者搭建了桥梁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行走方便,而且不会收一分钱。他搭建了桥梁后就默默地离开。对我来说,这就是梵蒂冈的外交形象:调解者而不是经纪人,是搭建桥梁的人。

    问:梵蒂冈这样的外交活动也能触及中国吗?

    答:事实上,已经有一个委员会在同中国方面工作了好几年,并且每三个月就会碰一次面,一次在这里、一次在北京。我们同中国有许多对话。中国总是有一种令人着迷的神秘光环。两三个月前,梵蒂冈博物馆在北京的展览让他们满意,明年他们会带着他们博物馆的展品到这里来。

    问:你会在不久的将来访问中国吗?

    答:当他们邀请我时就会去。他们是知道的。另外,在中国,教堂是满当当的。你可以在中国过宗教生活的。

    当记者问及教宗对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的看法时,教宗表示说他不愿意做一个草率判断他人的人,要看特朗普具体的所作所为再做判断不迟。但当记者问到说“一些政治团体正在利用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煽动仇外、排外的民族主义情绪,如特朗普就是典型的例子,再就是奥地利和瑞士,你难道对这一现象不忧虑吗?”教宗回答说:“当人们在面对危机时,就会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也会期望一位‘救世主’式的人物来带给他们认同感和安全感,靠高墙和铁丝网来保护他们。欧洲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希特勒。他并不是靠夺权而上位的,而是德国老百姓把他选上去的。但他却毁掉了国家和人民……每个国家都有权力管控边界,特别是那些受恐怖威胁的国家,但没有任何国家有权力剥夺自己的公民同邻国人民对话的权利!”
 
转自信德网
http://www.chinacatholic.org/News/index/id/37294.html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发挥南传佛教区位优势 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下一篇文章:基督教与穆斯林领袖齐聚开罗 针对ISIS共同探讨和平之道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