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 Smith亚当·斯密(1723-1790)
从牛顿(1726安息)之后到史密斯(1776国富论)的五十年
大科学家牛顿在1726年安息时,发现宇宙物理中万有引力定律运行的奥秘,改变了人类对外在宇宙的理解。这个宇宙是一个被精心设计,在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状态中运作,它被万有引力定律所引导,而运行的轨迹是可以被预测,而非毫无章法、突发、不可知的世界。宇宙是在上帝呵护中运行、是美好而和谐的。
既然上天在物理世界中有其自然法则又和谐美好,那么人类在创造其幸福和财富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一和谐的法则可循呢?牛顿自然秩序的大发现,在五十年后,1776年影响了神学和哲学思维,一位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教授道德哲学的亚当·斯密,在人类经济社会的思维上,提出了十八世纪耀眼夺目的闪亮洞见。
当时西欧各国皇室国家为获取黄金白银,透过国际贸易相互争夺,竞相提高关税壁垒,这与本来期待以增加出口、增加国民经济福利的目的却相违背。如果说宇宙物理世界的运作有依循法则、是有秩序且美好和谐的,那么人类(各国家)在经济和财富的福祉上,是不是亦有一个原理来运作呢?亚当·斯密直指出“利己心”,如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人类经济运作的核心性质和道理,使市场经济运作顺遂。那么,这个利己心又如何透过发展出人与人的交换关系,进而产生市场美德呢?
当时亚当·斯密教授的道德哲学课程,包括:
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
伦理学Ethics
法律哲学 Jurisprudence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第四政治经济学即是国富论。(当时教授物理课程的安排则是包括:1、自然神学 Natural Theology; 2、伦理学 Ethics ;3、万有引力定律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是整合科际的认知,是超越学科细分的整合。(伦理学、神学整合学习,不像现在学科细分碎裂。)当时道德哲学教授一般都是受了神学和伦理学的训练的,致使后来经济学的诞生,基本上都是和神学、宇宙秩序探讨、伦理学息息相关的。伦理学追求正义,经济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延伸,自然首先一定论及到经济正义的课题。
牛顿冲击:神学/ 伦理学-经济学
近代经济学是对宇宙秩序-落实而人类财富累积原因的探索和寻找。“国富论”的子标题是-“对各个国家财富形成本质和原因的探究。”毕竟亚当·斯密指出人类在财富和福祉增加上,亦有其和谐的道理,人们藉由分工(specialization)和无碍的交换,才是人类幸福得以增加的上天意旨。
古典经济学家常用:自然(或正常)价格、自然(或正常)利润、自然工资率、自然利息等等,描述这个经济世界中市场调整的过程。譬如容许价格涨跌,厂商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市场,生产者长期可获得正常(自然)利润。透过人类在市场上的自由运作,如果有超额利润,也是短暂现象,长期也会消失。市场产生的力量,固为利己心所导引,复因竞争的发挥,约制了自私心和垄断的作为,市场的发挥,如自然法则一般,需要被尊重。
市场经济有其回复均衡力量,但也有市场失衡问题。在陷入经济困境当中,因为涉及到人的优先价值,执政者又不能任由或只等候长期均衡慢慢的恢复,而不予干预。正如凯因斯所说“..长期,我们都死了。”圣经法老王面前的约瑟宰相,以政策调剂市场盈虚,扶助国家经济走过低潮便是一种智慧。虽然古典学派认为经济波动,总归是要回归均衡状态,但基于人的尊贵生存价值,政府若运用经济措施介入,来维系自由市场的畅通无垄断的运作,自属合理。
背离市场:高利贷和低利操作的问题
人类历史上许多悲情,金钱常以高利贷的形式,以趁人之危来辖制人,产生悲情。但在2008金融危机产生之时,政府过度压低利率,产生另外一种乱象。
原因:资本的供需原是有它自然均衡价格(利率)的,惟2008年以后,美国联邦准备银行和各国彭怀南们肆意以人为方法增发钞票压低利率,以刺激经济。表面上一般物价似属平稳,但是如此降息却使得全世界资产-特别是房地产价格高涨,使得许多国家中,由于政府不察觉及政策的隋性,都市里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财富两极化加剧,年轻一代失望无助,造成各国结构性的灾难。年轻一代的吶喊,贫富差距又成为当代的悲情。这是人为操控压低利息的结果,过低被扭曲的资本价格,致使资本错误地配置到耐久财产、房地产上面去,造成房价只涨不跌的错觉。此种过度人为压抑资本的价格-利息,终将使各国政府、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一只看不见的手--造就市场美德
亚当·斯密说:我们能获取餐食,不是由于肉铺、酒商和面包店老板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自身的利益考虑 … 不是着眼告诉他们我们所需要的物资,而是让他们知道是他们的利益所在 … 即使乞丐都不能全部仰仗别人的仁慈过活。(It is not from the benevolence of the butcher, the brewer, or the baker that we expect our dinner, but from their regard to their own interest. We address ourselves, not to their humanity, but to their self-love, and never talk to them of our own necessities, but of their advantages. Nobody but a beggar chooses to depend chiefly upon the benevolence of his fellow citizens. Even a begger does not depend upon it entirely.)
当企业主们出于利己心的作用,以精明干练、努力打拼,调度生产资源、产出最有竞争价格的产品,服务客户,准时交货,而且不敢有黑心商品,如此希望客户会继续采购自己的产品时…,以上从而令人看见市场经济的美德在人与人的交易行为中纷纷出现。而凡此种种,表面上似乎为市场参与者获取自己创造最大利益。实际上好比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他(们)其实(同时)创造了国家社会最大的利益福祉而不自知。
这样看来,利己心是上帝造人时,期望人能发展那种审慎的美德-这个照顾自己的审慎责任-它是仁慈的美德、公正的美德的基础。
亚当·斯密讲到道德情感的起源
亚当·斯密认为人们道德情操的高低,决定于情感想象力和共鸣心(道德情操论 1759-1790),而道德感诉诸良心中“内在人”-每个人的良心都要听从内心指导者的声音。这个内心的指导者,祂既是无私的旁观者,又是公正的审判者。祂时而对我们加以或赞扬或谴责。这种道德情感产生的论述,有别于亚里斯多德、柏拉图对于道德感源起的看法。
“就像我们在想象中有一个无私公正的旁观者,将如何审视我们的行为那样,努力去省察自己的行为。在我们设身于旁观的处境时,如果我们由于同感这位假想的公平法官对我们行为动机的赞同,那么我们就会完全认可这些情感和动机,并赞成自己的行为,如果情形相反,我们则会认可祂的非难,并责备自己的行为。”--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III卷-1章 (论自是和自非的原则)
亚当·斯密又说“当我力图检查自己的行为时,...,我彷佛把自己一分为两个我,一个是作为检查者和法官的'我',其角色不同于另一个'我',这另一个'我',是行为要受检查和被判决的'我'。前者是旁观者,我把自己置于祂所处的情境,并从那个特定的立场思考这行为在'我'看来究竟如何,以此去考虑祂对我的情感。"
人类"美德"在道德情操论:人们不但拥有"审慎的美德"(基于上帝给予人的利已心所发扬出来的审慎德行)、"公正的美德"(就是不减少别人的利益)、"仁慈的美德"(就是增加别人的利益);并且,利已心在内心“无私的旁观者”和“公正的审判者”的赞扬和制约下便可行动。
由此,他奠定了国富论(1776) 利己心(审慎的美德)立论的前题,并奠定了市场经济伦理基础和完整的论述。
在道德情操论中,他继续讲:“上帝在我们心中的代理人从来都不会忘记,用内疚和自责的痛苦去惩罚那些违背准则的行为。”
耶穌的教训是要我們“爱人如已”,可见“爱已”是天然,也是本能和本份。人真懂得愛自己,也是一种(在神和人面前)该有的照顾自己之责任。爱己、利己不是自私害人;真正愛自己,乃是看清楚自己中长期的利益,盘算出人生最大的利益。而不是短期见利忘义、爱己害人。看清楚自己的利益,还包括看清楚自己今生、来生的长期利益。上帝也要以这个立场来审问我們的人生!
“人类和其它理性创造物的幸福,看起来是自然造物主在创造他们时,即想要达到的最初目的。 ...我们根据自己道德的功能去行动,这必然是在增进人类幸福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可以认为是在某种意义上与 上帝合作,是在尽已所能推动天意的计划。"
这莫不是与《圣经.约翰福音》16:8中:”圣灵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的进一步阐述?
亚当·斯密重视情操论,这本书1759-1790直到他死前还进行完成第六版的改版,可见他是如何重视它了。实在说,在诸多伦理学论述中,道德情操论在出版之后四十年,其影响力是盖过他的国富论的。因为有了1776年以美国独立之后的领域,国富论被奉为美国先贤之圭臬去实践,从而影响了世界。而光芒四射的国富论-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奠基于道德情操论之上是理所当然的。
美德存于清晰洞察对自己幸福的明智和审慎追求中。(理性、公正、坚定、节制)判断感情合宜性适当性的标准,只能在公正而全智的旁观者同情感中发现。(史密斯 TMS)
这样看来,民主市场经济因着上帝造人所赐的利己心,必需服膺内心指导者的声音,经由交换行为,此即会酝酿了一连串市场经济的美德。当然,这个市场经济德性,还要接受宇宙的竞争法则来约制和检验,以防备人性固有软弱面前追求垄断的偏差危机。
当然这个内住人-公正的审判者、无私的旁观者,很快会以公正的美德 Virture of Justice 提醒我们在市场中屏除垄断、阻碍他人参与竞争的权利,此为圣经中公义-不亏负人教训的落实。更进一步,透过扶助弱小,以仁慈的美德 Virtue of benevolence 关注经济上的弱群,又是圣经中怜悯德性的深化。如此当“利己心”能够听从“内心指导者”(公正的审判者和无私的旁观者)的声音之时,市场经济的德行及有序化的社会于焉形成。
转自香柏领导力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