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宗教与企业家的信仰
发布时间: 2018/4/12日    【字体:
作者:牛颂
关键词:  宗教 企业家 信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之巨大、急剧,是前所未有的,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可以说是一次大的裂变、聚变。西方文化的移植,带来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的解构和重建。处在这一时期的企业家、商人,是感受矛盾与精神压力最集中的阶层。与其他人群的宗教信仰问题相比较,企业家的精神归属问题更被忽视。中国的企业家是在社会还没来得及对企业家有明确定义的情况下就产生出来,是在积累了巨大财富之后才体悟出企业家精神的人。这种精神可以说是源于一种对上苍的神的感召,要作一种与众不同的执着追求的,承受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压力的敬业精神,敢于冒险的首创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精神除了现实因素的驱动力之外,还需要一种非理性的、超越性力量的支撑。这就是企业家对于宗教需求的缘由。一般说来企业家、商人对宗教信仰需求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意义支撑。
 
信仰宗教有一个主要的实用性目的:赋予一个人生活的意义。企业家成功之后居高临下地审视社会,感到现代人的生存根基确实有一种“无意义感”和“荒谬感”。作为企业家,必须为自己找到一种终极意义的支撑,才能带领企业从容面对各种危机。宗教世界观中有着极其深刻而丰富的人生目的与意义的讨论,可以帮助自己对生存处境、终极追求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使世俗经济活动具有了“天职”的意义,成为永恒进取的动力。
 
二是领悟智慧。
 
这类企业家成功之前大都不具有经济学的专门知识。他们从实践中深深感到,中国的经济领域最需要的还不是微观经济学(建立数学模型),而是分析经济大势,把握政策变化带给经济的不确定影响。宗教因其对超现实生活的外观性,少有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生情感的纠缠而更富有智慧理性;加之面对信息爆炸的社会,更需要综合认知的“悟”,因此十分欣赏佛教尤其是禅宗的觉悟之道。这类企业家信徒笃信宗教,但很少谈宗教,所谓“大道不言道”。而是从真信之中汲取智慧,获得冷静观照的真谛,养成冷静、客观的态度和坚韧的定力,避免因政策变动以及经验的局限、信息的不对称、个人欲望的生灭带来对情势判断、经营决策和人生走向的失误。
 
三是精神庇护。
 
这类企业家以女性居多,对宗教的需求是寻求精神保护,相信“法如伞盖”,可以给心灵“遮风挡雨”,并认为这是宗教信仰者享有的专利。女性企业家大都是“女强人”,社会给予她们的宽容较少,在炫目的成功背后,也同时蕴藏了爆发心理危机、精神疾病的因素。而从宗教信仰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自身的安全感,以信仰者的身份整合社会关系,这是一种由“世俗”到“出世”的价值观上的转换与超越。
 
四是现世现报。
 
这类人在一般商人中为数甚多,谈不上虔诚的信仰,而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笃信圣者、神灵的神通广大、无所不能,面对投资经商中前景的不确定性,朝拜的目的是祈求好运,或许愿成全一件事。属于实用主义的信奉。
 
五是价值超越。
 
这类信仰者层次最高,认同人生“三层楼”的理论,即:一层为物质生活,衣食享受;二为精神生活,学术文艺:三为灵魂生活,宗教信仰。绝大多数人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有力“上楼”的是祈求精神满足的知识分子,再上一层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是精神与物质同时富有的圣徒式的企业家。他们认为只有达到圣徒的境界,才能真正享受精神和物质财富带来的喜悦,而人是不可能从物质财富中获得真正幸福的。这类成功人士要么真心诚心地做慈善事业,要么将企业和财产交由职业经理人运作管理,自己则归隐山林或大隐于市,过真正的清修生活,个别的还出家为僧。
 
总之,企业家、商人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他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影响着他们的创业、经营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从目前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看,宗教信仰对企业家、商人的影响是比较积极的、正面的。
 
转自中国佛学术论文库
http://lib.zgfxy.cn/article_detail.aspx?id=442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清代的乡里空间及其治理制度——一种法秩序的考察 \杨小凤
摘要:乡里空间作为清代社会形态的基本单元,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实践在此体现,如宗族…
 
法人制度视域下的宗教活动场所财产制度研究 \李靖
摘要: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宗教事业的重视,宗教经济已经占据我国当今社会经济中的重要…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宗教因素有多重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价值观
       下一篇文章:教会奉献款能否用于商业投资?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