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政教关系
 
美洲殖民地的宗教环境
发布时间: 2018/10/25日    【字体:
作者:郭承天译
关键词:  美洲殖民地 宗教环境 民主政治  
 
美洲殖民地的宗教环境
 
郭承天译
 
选自《会众的权柄》第二节
 
本文认为欧洲的新教思想和制度,传到了美洲殖民地以后,发生了很重大的转变,使得民主政治得以在美洲殖民地开花结果。而新教发源地的欧洲却要等到一百五十年以后,才陆续的建立现代民主政体。到底欧洲的新教思想和宗教制度,传到了美洲殖民地时,有什么重大的原因导致这种转变?本节举出至少有三项原因:地广人稀、移民的宗派多样性、以及十八世纪上半叶的宗教大复兴运动。这三项原因各自发挥影响,也相互影响着美洲民主政体的建立。
 
首先,殖民地的地广人稀,使得欧洲新教的威权体制难以在美洲复袭成功。根据1689年的统计数字,殖民地的人数大约介于二十万到二十五万之间。这些人口散怖在东北到东南各州之间一千英里的范围内。不但是各州之间的人民极少往来,连各乡镇之间也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不便,而少有互动(Andrews,1904,1969:288 301)。面对着这辽阔的空间,新教各教派的教会,都无法建立像是在欧洲一样的中央集权体制,反而为了因地制宜,必须给予各基层教会充分的自主权(Bonomi,1986:36)。
 
欧洲来的专职神职人员数量和质量的不足,更削弱了教会建立威权管理的能力。十七世纪末期的欧洲神职人员,视美洲为化外之地,裹足不前。文化、经济、娱乐、交通设施的不足,以及较低的所得待遇,使得高质量的神职人员都不愿来到美洲服事(Bonomi,1986:39-40)。例如,1662年的Vir-ginia州,只有十位牧师要负责牧养四十五个以上的教区(Bonomi,1986:16)。少数愿意来到美洲的,有不少是酗酒、偷懒、粗俗等行为不检、无法在欧洲本土适任的教会败类(Schlesinger,1968:85)。美洲殖民地的本土神学完,如哈佛,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后,也开始产生不少的神学毕业生。但是这些神学毕业生,大都留在都会区,不愿意下放到乡间去。
 
由于神职人员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各地基层教会常常使用一般信徒(或称「平信徒」),担任讲道、主持宗教礼仪、和负责教会管理的事务。而且由于欧洲的母会所提供给这些神职人员的薪资菲薄,地方商贾对于教会开支的支持,转换成为对于教会事务和人事的主导权。这更增加了基层教会的自主权力,以及平信徒的影响力。
 
其次,移民的宗派多样性,使得州教的制度愈来愈难实行。初期的美洲移民在东北各州是以公理会为主,在南部是以英国国教为主,在中间的各州则是各种宗派的混和区。公理会控制的各州,许多都探行州教的制度,由州政府补助供公理会神职人员的薪水和教会的其他开支。其他教派的公民在一些基本公民权上,如投票和参政权,受到歧视的待遇。
 
但是即使在公理会和英国国教为主的地区,由于移民成分的复杂、新教徒对于自已宗派信仰的热诚、以及基层教会日增的自主性,使得不同的教派在这些地区取得据点,或是从原有的教派之中分裂出来,自己成立新的教派。这些包括了由公理会分裂出来的浸信会、法国来的预格诺教派(Hugue-not)、英国来的贵格会、苏格兰来的长老会、以及犹太人。加上十八世纪初期欧洲各地的新教教派,由于受到本国主流宗教(天主教)的歧视,以及欧洲战事的影响,大批的移民到美洲,改变了各州的人口和宗派生态。从1700年到1740年,美洲殖民地的人口数目从大约275,000增加到大约89,0006这里面包括德国的路德教派、苏格兰的长老会、天主教分裂出来的莫拉维兄弟会(Moravian Brethren)、预格诺教派、以及其他各种新教教派(Bonomi,1986:32)。人口和宗派生态的改变,转变成新的政治势力,迫使各州政府逐渐的放弃州教政策。即使不放弃州教的,也大都给于其他宗派的公民相同的公民权利。
 
最后,十八世纪上半叶的宗教大复兴运动,打破了神职人员的权威,并且确立了个人主义在宗教和政治上的重要性。在美洲发生的大复兴运动;其实是源自欧洲各地类似的宗教复兴运动。不同的是,欧洲的宗教复兴运动,要不是在现有的天主教或英国国教体系下进行,就是后来被现有的宗教体系所压迫,并没有对于宗教体系或政治结构产生持久性的衢击。在美洲,大复兴运动不但造成原有教会体系的分裂,而且促成信徒人数的大量增加,使得美洲殖民地的大多数民众,都参与并体会这一个运动所带来宗教理念和制度上的变革。
 
大复兴运动的起源,是一一些宗教热情份子(enthusiasts) 不满教会体制的僵化和腐败,所发起的改革运动。十八世纪初期,由于本土的神学院林立,产生了许多神学毕业生,解决了十七世纪的神职人员荒。但是随着教会体制的扩大,也造成了当时教会体制的僵化和腐败现像,包括讲道过份重视学理深奥的解经,传统神职人员生活过份奢侈和腐败(酗酒、赌博、出售神职之事等时有所闻),教会的仪式趋于表面化,教友生活糜烂而且不热心传福音,导致教会人口大量流失,留下来的又缺乏生活见证。尤其是教会的组成人口,愈来愈有贵族化、都市化、老年化、和女性化的倾向,而男性、年轻人、中下阶层、以及乡间的信徒逐渐视教会为畏途。
 
这一群年轻的宗教热情份子于是倡导敬虔主义(Pietism) ,信徒要过着圣洁节俭的生活,并且走出教会,到乡间野外举行饰道大会,以活泼的肢体动作和诗歌,情绪性但平易近人的讲道,吸引青年人和中下阶层的人再一次的进入教会。连不识字的黑人、印地安人、奴仆、和白人劳工,都大批的涌入教会(Bonomi,1986:124 -25)。这些宗教热情份子,大部分是年轻的、刚从美洲本土神学院毕业的神职人员,9也有不少是平信徒被推举为传教士或牧师。由于他们的神学训练和传教的方式与传统的教会领袖,大不相同,加上他们对于传统教会领袖严词谴责,例如称呼他们是「法利赛人」、10「撒且的化身」,使得许多教会爆发了分裂,分为「新光」(New Light)和「旧光」(Old Light)两派。11这种教会分裂的情形,在公理会和长老会特别严重,人数本来不多的浸信会也受到波及(Melton,1993:9)。12不过,浸信会由于拥抱新的传教方式,后来反而成马大复兴运动的最大受盆者,许多新的教徒都加入了浸信会。而长老会由于分裂,反而造成新光派的长老教会人数大量的增长。因此,大复兴运动不只是单纯的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它甚至成为社会改革的运动,影响深入社会的各阶层。
 
大复兴运动所强调的教义,虽然很多,例如认罪、悔改、重生、和敬虔的生活等,但是最重要的,则是个人的重生。也就是借着圣灵的神秘力量以及亲自阅读圣经,每一位基督徒必须重新建立与神的直接关保(重生),对于自己的信仰和行为负责,才是得救的保障。这一种宗教的个人主义,打破了神职人,员的权威,把个人的抉择提高到法律、讲道、传统规范之上。掌权者如果违背了神的旨意,就不值得人们导敬;社会制度违反了圣经,也不必遵守。根据自己从神直接而来的启示,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自由,选择所要的宗教、社会、和政治制度。这种特殊的宗教个人主义,也为紧接而来的美国独立战争所争取的政治和宗教自由,打下坚实的神学和行动基础(Bonomi,1986:147; Nettels,1963:482; Loetscher,1958:59; Lovejoy,1985:3)。
 
就是在美洲的地广人稀、宗教多样性、和宗教复兴运动的特殊宗教环境之下,孕育出殖民地特有的民主神学和民主教权制度。下两节介绍民主神学和民主教权制度的内涵。
 
转自中世纪史实资料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明代辽王的荆州崇道活动及其政治命运
       下一篇文章:论东汉“儒教国教化”的形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