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观察
 
上海唯一幸存的妈祖庙遗迹
发布时间: 2019/3/21日    【字体:
作者:搜狐
 

 

 

 
中国民间在海上航行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船舶上要立妈祖神位供奉,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松江就已有妈祖庙存在,名“圣妃宫”(现今松江上海天妃宫附近)。后在上海县建行祠,名“南圣妃宫”。宋咸淳七年(1271)、至元二十七年(1290)又进行过移址重建,位于今上海十六铺小东门一带,名“顺济庙”。有古代丁宜福《申江棹歌》赞云:“雕甍绣闼敞灵宫,镇日香烟袅碧空。风转相乌潮欲上,神妃来往海云中。”由于上海曾遭兵灾人祸,妈祖庙几经损毁,至1884年在清朝大臣崇厚奏请下,重建妈祖庙(在今上海市河南路桥桥堍)。重建后的妈祖庙有头门、戏楼、东西厢房、看楼、钟鼓亭、大殿、寝宫楼,后名“天后宫”。
可以说在历史发展史上是“先有顺济庙,后有上海滩”。1980年因上海市政建设需要,天后宫大殿作为文物,大殿原封移至上海方塔园内,易名“天妃宫”。原址上的其余部分已在2006年6月拆卸,有待移建。时过境迁,上海妈祖庙从南宋末年历经了 “圣妃宫”、“顺济庙”、“天后宫”等七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又重新回到了上海地区最初建庙的起源地——松江。
 
翻开历史,我们了解到清代漕运原是利用京杭大运河为运输干线。道光四年(1824)秋汛,黄河爆发特大洪流,殃及洪泽湖决口,苏北饱受涝灾。水退之后,“运河底高一丈数尺,两滩积淤宽厚,中线如泓”。为此协办大学士英和上疏建言“暂停河运以治河,雇募海船以利用”。并指出上海当时有三千艘商船往返于沪津之间,而商船北上往往放空。故以“以商运代官运,则舟不待选,丁不待募,价不待筹”。于是,朝中经过一番辩论,道光帝终于同意先从江苏省的苏、松、常、镇、太仓四府一州试行海运。于道光六年二月首试。江苏巡抚陶澍在沙船初次开行时率下属,恭请宝山县海口地方致祭风神、海神,并因上海县黄浦江岸建有天后庙,历显灵应,特虔诚齐祷,祈保平安。三月沙船一千余艘正抵黑海海域,突遭风暴侵袭,桅杆折断,各船齐下太平筐,危急之顷,若有神助。经奋力抗争随风飘淌数日数夜,竟无人员伤亡船队安澜抵达天津港。后陶树于道光六年六月(1826年7月)奏请朝廷赐加宝山海口之风神、上海黄浦岸(今十六铺小东门一带)天后庙封号匾额“安澜利运”。我们从古代的竹枝词中也可了解到,如:“惯驾沙船走北洋,船头四望白茫茫。得归幸庆团圆会,天后城隍遍爇香”;同治十三年(1874),江苏巡抚张树声因华亭、金山筑海塘工程告竣,向朝廷请讨“华亭、金山”天后庙用匾“泽普沧瀛”、“赞顺敷慈”、“慈航福普”、“安流济运”。
 
另光绪《娄县续志》记:“天后宫,在西门外白龙潭北,道光十五年(1835)松江知县毛应观重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福建兴化府众商捐修,庙侧有庵,向作福建会馆。”上海的三山会馆,是沪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会馆建筑群(也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唯一保存下来的遗址)。它始建于1909年,由福建旅沪水果商人集资兴建,有大殿、古戏台、回廊等,历时五年竣工,用于讨论商务,祭祀天后妈祖。大殿内供奉有妈祖神像,因福州城内有三座山:东南于山、西南乌石山(亦称道山)、北面越王山(亦称闽山),故取名“三山会馆”,亦称“天后宫”,此宫名至今仍保留于大门正上方,但神像已无踪影。
 
综上所述,在经济贸易发达的上海地区,由于闽商的贸易流动带来了妈祖文化。在上海、松江、川沙、宝山、金山、崇明、青浦、南汇等地先后建有三十多座妈祖庙,民间对妈祖的尊奉、祭拜一直没间断。从清代江苏华亭人士顾翰(光绪壬午举人,官户部主事)所作《松江竹枝祠》可证:“天后宫里起笙歌,商贾纷纷祭赛多。女伴避人私祷祝,愿郎归海亦无波。”我们从这一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保存来看,她已在上海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千百年来扎根于百姓中,每逢初一、十五、农历三月廿三、九月初九,人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聚集到妈祖庙。此风俗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文革”期间出现断层,改革开放后对妈祖的祭祀又逐步恢复。上世纪80年代天妃宫迁建到上海方塔园内后,周边的妈祖信众又聚集在上海天妃宫广场前,用他们最淳朴传统的方法虔诚地匍匐拜谒在青石板铺就的台阶上,在大殿广场正方形的石板缝隙间插上蜡烛,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追求,场面十分壮观,让人难以忘怀。
 
由此可见,最初由闽商引入上海的代表着古老的农耕文化走向海洋文化的传统信仰——妈祖民俗文化,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不断相传、丰富和延续。
 
转自搜狐
http://www.sohu.com/a/201092178_170899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阿根廷天主教行动“再基督化”实践及影响(1931-1976) \孙雪利
摘要:天主教行动是天主教徒为维护教会的利益而组成的社会团体,19世纪末兴起于欧洲,…
 
会通之路:儒教对韩国现代法律的影响 \杜文忠
摘要:以"礼"为核心的传统儒教制度与近代西方法的冲突,成为近代以来以中国、日本、韩…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雍正御笔书写《金刚经》
       下一篇文章:云冈石窟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