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文明对话视角下的 “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 2019/9/26日    【字体:
作者:陈东风
关键词:  文明对话 一带一路  
 
 
当前的世界,每个文明都在试图寻找出路,并向当今处于变革与危机时代的人类文明提供可借鉴性的经验;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文明对话”,已成为整个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文明的回应被普遍接纳为可遵循的原则和有价值的借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生逢其时。
 
连接丝绸之路的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西方文明等诸多传统及主流的文明中,中国文明是源头。“(古代的)丝绸之路仅仅依靠中国,而完全不依靠西方。这不仅仅是由于中国发现和完成了这条通向西方的道路,而且这条路后来始终都依靠中央帝国对它的兴趣,取决于该国的善意或恶意,即取决于它的任性。疆域辽阔的中国是19世纪之前世界上最富饶和最发达的国家,丝毫不需要西方及其产品。因为在中国可以得到一切,它比西方可以做的事要容易得多。”(阿里·玛扎海里:《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换句话说,在历史上,东方文明才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但影响当今世界的却是东方文明的受益者——西方文明。尽管如此,东方文明依然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带一路”缘起的内在的驱动力。
 
从某个层面上可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以中国文明为起点的,向人类多元文化区域前行的旅途。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不甘于地理平面的拓展。现如今“一带一路”的发展空间不再是以往传统的陆地和海洋的两度空间,人类在这个层面的探索似乎已经走到了文明的地极;然而,人类的智慧和愿望,或者说,人类文明内在欲望的冲动不愿止步于此,21世纪的“一带一路”前行空间指向的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几乎无限的广阔空间。
 
正是基于这样的自信与自觉,所以,在21世纪,“一带一路”开启的中国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对话,不同于人类以往战争和殖民等碰撞模式的“文明对话”,旨在谋求地球表面的平面扩展;而是重拾“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合舟共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明的和合语境;这不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梦想,而是一个具有生生不息生命力的文明愿景。因此,从文明发展的视角来说,21世纪的“一带一路”的发展空间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农耕、游牧、航海、贸易等传统及主流的文明圈,而这建构了“一带一路”的超越性。
 
作为人类文明遗产的丝绸之路的意义,不是因为沿途大宗贸易和交通流量的规模,而是它所承载的东西方文明大动脉的历史意义:“东西交通在海路交通发达以前,中央亚细亚是最普通的通道。……所以在东西交通史上或东西文明传播史上,此地区的历史也具有很大的意义。”(羽田亨:《西域文化史》)沿途所播撒的不同文明,在碰撞与融合中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中国文明由此走向了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由此走进了中国。
 
在曾经的丝绸之路上,中国似乎总是站在历史的被动角色。对东西方交通,特别是陆路交通,中国史籍早有记载,而这些宝贵的史料却仅限于服务历朝历代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显然没有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发挥相应的功能。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一样,很早就已经站在了东西方交通的前沿,但却缺失“文明对话”的自觉。
 
忽视从文明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历史现象,应该说是对中国历史及中国文明的误读;但如果说历史上的中国文明缺少“走出去”的冲动,似乎又过于轻率。由于空间概念、地理知识、交通工具的有限,也许可以这样说,“海洋时代”以前,各大文明向外扩张或传播步伐的半径相差无几;只是中国文明由于自身的谦和、内敛及同源文化地域的广袤,始终没有走出中国文明的半径,故不曾与其他文明发生过主动或被动地需要修正文明走向的碰撞。
 
据现有史料显示,希腊-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一直在寻找、尝试与中国文明的交流;与其他文明的主动相比,中国文明显得相当被动。另外,中国文明不像其他文明,既遭遇文明形成初始的生存危机,又由于地缘关系,不同文明相互之间举手投足就彼此相遇。此外,其他文明之间基本上都是隔海相临,惟有中国文明是隔山相临,而且还是与世界最大、最高的山脉相隔;人类文明在500年前的15世纪就进入了“航海时代”,但直到百年前的20世纪才进入“航天时代”;至此,人类文明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打破了空间的阻隔。
 
对中国来说,21世纪的“一带一路”是中国文明向世界文明的第一次巡礼。“一带一路”在世界文明中的安身立命,会回归平等的“文明对话”语境中。其实,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一样,始终在与相遇的文明发生碰撞,只是所呈现的形态不同于其他文明碰撞的惨烈与泾渭分明。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国文明是一个享受和合的文明。中国文明仿佛有一个内在的自我束缚力,一旦遭遇自然环境的局限、阻拦或其他文明的阻力,往往自觉自愿地选择止步不前。21世纪的“一带一路”不同于以往的中外文明交流,在于它试图超越这些有形无形的阻隔。
 
当21世纪的“一带一路”主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追求的就不再是利益的重构、整合,而是与人类文明的对话,中国文明从被动的“文明对话”转型为主动的“文明对话”。
 
微言宗教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学佛的人到底要不要追去财富?
       下一篇文章:儒家排斥市场吗? ——中西金融大分流的历史根源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