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一带一路”背景下践行开放包容的伊斯兰精神
发布时间: 2020/1/16日    【字体:
作者:陈静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开放包容 伊斯兰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不仅引起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更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而积极的支持。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进行经济交往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共融共建、共同发展的文化遗产。
 
一、伊斯兰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7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对于未来人类发展的解决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伊斯兰教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和共同体的意识,对于人类一体、尊重差异有着深刻的认识。伊斯兰教初期,阿拉伯半岛尚处于分裂、争斗的状态。伊斯兰教像是阿拉伯各部落之间的黏合剂,将散乱的阿拉伯各部落用宗教黏合在一起,弥合了阿拉伯各部落之间的分歧和裂痕。“阿拉伯人血脉相连的纽带,从伊斯兰信仰产生开始一笔勾销,宗教信仰的纽带取而代之,阿拉比亚的土地上建立起全新的伊斯兰教友谊。”《古兰经》中多次强调人类平等,具有共同命运和共性,比如“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们互相认识。”(48:13)“你们的这个民族,确是一个统一的民族。”(21:92)这些思想在穆斯林心中埋下了人类同源、团结友爱的种子。
 
当人类以共荣共生、互相尊重、和平合作为目的相处时,能够避免冲突,建立良好的生存环境。由于伊斯兰教本身所具有的开放包容的精神和共同体意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穆斯林更容易理解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体的意识关键在于尊重差异,寻找共性,将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看作彼此互相依赖的共同家园。而伊斯兰精神中本身就包含了人类同根同源,彼此相互关联,要求共同追求福祉,共同抵抗危险的理念。这些精神和理念都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伊斯兰国家更好地理解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世界各国的关系是唇齿相依,构建人类全球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
 
二、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往体现开放包容理念
 
伴随着阿拉伯人走出半岛的历史进程,伊斯兰文明逐渐繁荣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伊斯兰文明充分展现了开放包容、与其他文明互学互鉴的精神。伊斯兰教对被征服地区,并没有采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们改变宗教信仰,而是允许被征服地区的人们选择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穆斯林可以向具有智慧的其他信仰的人们学习,经过教法的考验获得知识”。这种开放包容态度,有利于促进穆斯林学习其他优秀文化,也有利于外族理解和认同伊斯兰文明。
 
开放包容亦是丝绸之路核心精神之一。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融合了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交往也在此交汇。这条古老的商贸之路和文明之路分为陆上和海上两条线路。2018年,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丝路山水地图》,记录了明代中期中国与西方经丝绸之路交流的途径。这幅地图中,清晰地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麦加)的路线。其中记录了大量伊斯兰名城,如伊朗的伊斯法罕、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在中华文明发展兴盛的历史上,穆斯林一直是推动和建设中华文明的重要力量。中华文明伴随着丝绸、瓷器、四大发明等商品和技术,推动了西方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这体现了中国穆斯林秉承开放包容的伊斯兰精神,向往团结稳定、共同繁荣的一致愿望。
 
另一方面,从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来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从波斯湾出发,经由马来半岛,到达我国东南沿海的各个城市。他们按照自己的信仰和风俗生活,并且与当地居民通婚。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这里曾经生活了大量阿拉伯人,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泉州海上交通发达,对外贸易昌盛,至今仍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橄榄城”。泉州的伊斯兰教古寺——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事件——郑和下西洋,是中国穆斯林积极对外交往、和平友好的体现。明朝政府任命的出使海外的使者郑和和王景弘,都是穆斯林,郑和的父辈曾赴麦加完成朝觐。郑和下西洋的团队对其他宗教展示了尊敬和包容的态度。郑和使团中有大量佛教徒,其到访的国家既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也包括信仰佛教等其他宗教的国家,“体现了郑和实施包容性的宗教外交举措”。正如外交部长王毅所说, “千百年来,儒家文化与道教、佛教以及伊斯兰教等不同文化和宗教,在中国大地上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这在世界上是相当少见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不仅从经济上给沿途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践行了睦邻友好、互惠包容的和平外交举措,将丝绸之路打造为和平友好、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之路。
 
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友好交往的历史,正书写在丝绸之路发展壮大的卷轴之上。“中国穆斯林和中国伊斯兰教,对‘一带一路’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特殊亲切感和深刻的历史记忆”。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信仰,还是阿拉伯人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和文明。
 
三、营造“一带一路”积极氛围,践行开放包容的伊斯兰精神
 
 “一带一路”倡议的向外推进,也会面临现实的分歧和风险。对于分歧的解决方式,习近平主席认为,沟通和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职责,政治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根本。因此,尊重各国主权和平等,尊重国际基本原则和国际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范围内,通过沟通和对话进行解决各国之间存在的分歧,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同样,伊斯兰教从来不鼓励冲突,而是希望通过和平和规则来解决纠纷。《伊本·凯西尔》经注中注解说,奥斯部落和赫兹勒吉部落之间发生了纷争,部落之间用鞋子和椰枣树枝殴斗。于是真主降下了经文“信士们皆为教胞”(49:10),让他们之间达成调解。
 
伊斯兰教主张和平、开放、包容,主张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但是,当前,打着伊斯兰旗号的极端主义不仅伤害着伊斯兰教和穆斯林,而且对世界和平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同时对“一带一路”建设构成威胁。
 
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共享共建,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他还强调,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反恐是各国共同义务。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阿盟讲话中,公布了一系列与阿拉伯国家合作“去极端化”的具体举措,展示了中国共建和平环境,全力营造安全发展、和平发展积极氛围的坚强意志。
 
现代伊斯兰思潮中,开放包容的精神依然有着重要体现,“伊斯兰中间主义”就是一种可取的态度。该思想认为,伊斯兰应当遵循中正、和谐,反对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支持文明对话。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背景下,“中间主义”溯源伊斯兰教和《古兰经》的基本精神,尊重团结对话,尊重文明互鉴,呼吁穆斯林皆兄弟的朴素情感,与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以及建设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理念相互呼应,有助于穆斯林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和建设逻辑,有利于伊斯兰国家树立全球命运休戚与共的大局意识,是创造“一带一路”积极氛围的良好推动力。
 
习近平主席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这里的“异”,正是人类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把握必须以差异性为前提,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沿线国家的穆斯林来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应当具备充分的文化自信,认识自身优良文化传统,认识发展同伴。而对于中国穆斯林来说,应当明确认识到“伊斯兰教是崇尚和平、崇尚团结的宗教,旗帜鲜明地反对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中国穆斯林与时俱进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基本立场”。在尊重宗教传统和坚持中国化的基础上,秉承伊斯兰精神和丝路精神中包容开放的优良传统,以积极的态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的穆斯林经济共荣,民心相通,共同创造“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
 
中国伊协在线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摩洛哥政教关系与宗教治理探析 \黄麟
摘要:摩洛哥政治与宗教的结合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传统君主制、圣裔血统和作为“信士…
 
中国近代政教分离思想的发展 \周伟驰
摘要:政教分离是西方近代新教国家政教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基督新教来华,教案频…
 
近代以来日本宗教对话发展的政策性动因论析 \陶金
摘要:受1893年万国宗教大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的宗教团体已经出现了多…
 
从“基督教世界”到“信纲式国家”:现代宗教权利的萌芽 \董江阳
摘要:人类历史从宗教暴力,到宗教宽容,再到宗教自由,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演化过程…
 
良心自由:公民社会的“灵性资本” \张生
——《良心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介<正>《良心的自由——从清教…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佛陀的智慧是经济学发展的理论之源
       下一篇文章:金钱的神学与灵修学:从西美尔到田娜与顾超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