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抗日战争时期回族爱国救亡活动的形式与特点
发布时间: 2020/6/28日    【字体:
作者:何蓉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回族 爱国救亡活动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全民族总动员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荣辱与共,将本民族生存发展的命运融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汇入中国人民反压迫与反侵略斗争的洪流,彰显出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其中,回族人民一向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忠贞不渝,在关系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回族儿女总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给予坚决的打击。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爱国热情,充分发扬富于反抗强敌、勇于与邪恶斗争的精神,积极融入中华民族抗战队伍;广泛开展民族救亡运动,在前线和后方,在正规军和游击队中,在抗日团体和抗日工作中,都有他们战斗的身影;他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谱写了感人肺腑的壮丽诗篇。
 
一、回族爱国救亡活动的形式
 
(一)组建抗日救亡团体
 
“七·七”卢沟桥的炮声,华北的烽火,迅速把全国各族人民推向抗日的道路。回族人民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起了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广泛动员群众,积极支援抗战。北平回民组织了“北平回民抗敌守土后援会”,并电告全国“鉴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誓本牺牲到底精神,为我政府及二十九军后盾”。他们组织战地服务团、看护队、捐资队,向前线送饭送水,购买衣物、食品、用具,慰劳战士,在平津汇成了一条民族抗战的洪流。在绥包地区,回族群众积极成立了“西北回民救国会”,回民自动捐助救国,捐送至包头救国会转前方将士。昆明一些回族女青年参加云南省妇女战地服务团,“随军抗日,足迹遍及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广西等省,接触了千千万万民众,同滇南健儿一道,浴血抗战,1938年到1942年这些年月里,甘冒枪林弹雨,从炮火中走过来”,为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湖北回族爱国实业家陈经畲,办难民救济所六处,接收战区难民,为抗日斗争尽责尽力。对日寇的威胁、利诱、逮捕等无丝毫妥协,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在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广西、云南等地成立了“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抗敌后援会”“回教青年救国会”等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募捐活动及战地服务工作。于1938年在汉口成立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作为全国性的抗日救亡团体在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动员回民支援前线作战,开展国民外交,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融洽回汉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回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救济受难回胞,组织回民生产自救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共产党领导下的回族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期间,河北、山东一带活跃着大小三十多支回民抗日武装力量,其中大部分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改编,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冀中回民支队”和“渤海回民支队”。
 
1.冀中回民支队。1937年马本斋在其家乡河北献县东辛庄清真寺起义,树起抗日义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队伍发展到500人,成立了“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19387月部队与吕正操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所属的“回民干部教导队”合并,马本斋任总队长。1939年改编为“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1944年赴陕北,归属杨得志领导的教导第一旅,回民支队番号仍保留不变。同年马本斋病逝,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在八年抗战中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消灭伪军36,700余人,攻克敌人碉堡、据点,破坏敌人铁路、桥梁数百处,缴获大批枪炮、弹药、战马和军用物资,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渤海回民支队。19407月,这支抗日武装在山东乐陵魏家庵村建立。当时仅由津南支队、沧县独立营等部队抽调出的回族干部战士10余人组成,初称“冀鲁边区回民大队”。同年81日在河北孟村新县镇(回族聚居镇)召开成立庆祝大会,动员发动回族群众参军参战,当时扩大为50多人。19419月改编为“冀鲁边区回民支队”(全称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回民支队)。19441月改编为“渤海回民支队”,刘震寰任队长,王连芳任政委。回民支队在渤海平原上与日伪军英勇拼杀,屡建奇功,他们的抗日活动有效地钳制和打击了津南鲁北一带的敌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渤海回民支队共与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战100余次,攻克敌人大小据点40多个,歼灭日伪军、汉奸2,300多人,缴获长短枪2,600余支,机枪10多挺,各种炮20多门,其他战利品不计其数。
 
(三)民间爱国外交活动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仅限于与日本侵略者在战场上的武力对决,而且涉及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援助,对于抗战胜利有着重要意义。而外交方面,不仅限于国民政府的努力,民间的外交活动也很活跃。其中回族中的爱国知识分子也积极参与其中,代表中国穆斯林赴伊斯兰世界进行抗日宣传,在回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1.达浦生阿訇赴中东地区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达浦生阿訇无法忍受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欺凌,自费赴伊斯兰国家和地区进行抗日宣传,揭穿日本浪人以入教之名来蒙蔽伊斯兰国家的伎俩。193712月达浦生阿訇由上海乘船前往埃及。19381月到达埃及以后,正赶上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举行盛大结婚典礼,达浦生特备贺礼,参加婚礼,并受到国王召见,达浦生阿訇向国王讲述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并表示中国人民上下一致抗战到底的决心。19382月,达浦生由埃及前往麦加朝觐,此时正值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也同期到达麦加。他们发现,世界各地许多穆斯林“被敌人的虚伪宣传贻误不浅,殊觉驳不甚驳”,感觉到口头宣传效力有限,“应以文字宣传辅之”,于是达浦生朝觐结束以后重返埃及,在开罗乡间居住,潜心著述,最后以阿拉伯文写成《告世界回教同胞书》一册,详述近60年来日本侵华事实。在该书尚未出版之时,埃及各报广为宣传,成书以后,赠送中东各国政府及新闻机构。达浦生二次离开埃及后,首赴印度,邀请精通英语的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中国留学生部部长沙儒诚一同前往。抵达印度以后,曾与印度穆斯林运动领导人穆罕穆德·阿里·真纳会晤,真纳拟将达浦生所著《告世界回教同胞书》译成乌尔都文在印度发行。
 
2.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19381月至19391月,以王曾善为团长,马天英、薛文波、张兆理、王世明等5位穆斯林知识精英为团员的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赴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印度、土耳其等国,围绕中国抗战的形势、抗战的正义性以及日本在中东的政治阴谋等展开公开演讲。他们演讲的题目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本团访问之宗旨与中国抗战之意义,中国文化和回教,中国现状,中国抗战的策略,中国抗战必胜论,中国回民对中国之贡献,中国回民为什么要参加抗战,中国全民抗战与亚洲和平、世界和平之关系,近百年日本在近东的政治阴谋,近百年中国抗日斗争史,中印、中土等两国回民之关系等问题。他们还以阿、土、英三种文字编写了《中国回教近东访问团敬告世界回教教友书》,广为散发,并在国外报刊如《孟买新闻》《伊拉克泰晤士报》《印度星报》《伊朗日报》等发表宣传文章。
 
3.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1939年底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在重庆组织赴南洋访问团,马天英任团长,他们到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博得中外人士的极大支持与同情。期间他们到清真寺和穆斯林学校,召开讲演会500余次,还编印、散发了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爱国的宣传图片册——《中国之回教》,用鲜活的事实使东南亚人民深刻了解到日本的残暴与阴险,以及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不屈精神。
 
(四)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
 
为发动回族群众积极抗日,许多回族团体利用创办的报刊、杂志、书籍,通讯广播、电影戏剧、书法绘画、诗歌音乐、街头演说、张贴标语等方式,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真理,进行舆论呼吁,唤起民众投身抗战。
 
1.以报刊、杂志为宣传平台。抗战时期回族刊物有:《回教大众》《月华》《回教青年会刊》(香港)《回民言论》(后改名《回教论坛》)《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后改名《中国回教协会会报》)等爱国刊物。
 
这些报刊、杂志分为三类:一是纯宗教刊物,如王静斋办的《伊光》;二是纯学术刊物,如1927年创办的《月华》《云南清真铎报》《成师校刊》;三是发表政论为主,兼有学术文章的,如《回教青年日报》。抗战时期,不论何类刊物,皆宣传抗日救国,这成为各家刊物首要的信条。刊物的抗日宣传内容大致可分三类:第一是揭露日寇凶残面目,唤起同胞参加抗战;第二是同日寇破坏中国民族关系的分化阴谋进行斗争;第三是宣传抗战救国,发起回族昌新运动。
 
2.以演说、戏剧、歌曲、诗歌、绘画等为媒介的宣传动员。抗战时期,各地的街头、学校、剧院等到处都有回族知识分子宣传抗战的身影。他们以各种方式走近回族穆斯林群众,展开丰富多彩的口头宣传与动员。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以王月波为团长,章泽群为副团长,成达师范学校毕业学生马金鹏、金殿贵、李荣昌等10余人为团员的甘宁青抗敌救国宣传团。该团由汉口到西安,然后再由西兰公路至甘肃的兰州、甘州、凉州、肃州和宁夏、青海一带向回民宣传,暴露敌人摧残回教之种种事实,激发回民之宗教热情及爱国心,使能以爱宗教之精神爱国,起而参加抗战,保卫西北。与此同时,为激发穆斯林的抗日救亡热情,大量回族知识分子写作了爱国歌曲,有由薛文波作词、王梦扬作曲的《中国回族抗战歌》,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国土上犯下的罪行,激起人民抗日的决心。由王梦扬作词、陈洪原谱曲的《迈进》和王梦扬作词、黄自原谱曲的《兴教歌》,充分反映了回族同胞爱国护教、反抗侵略的精神。王梦扬根据俄罗斯哥萨克民歌曲调谱写成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乌拉山前歌》,歌颂从包头至乌拉山的回族、蒙古族、汉族同胞在绥西抗战中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事迹;一些青年学子还组织演出队、歌咏团,编排演出《国家至上》等一些反映各民族团结抗日的救亡剧,发挥才艺和智慧进行多种形式的文艺宣传;马基光等美术工作者还创作了《民族恨》《敌机过后》《重上前线》《救护伤员》等木刻画作品,通过画笔记录了这个血火交织的时代,向世人控诉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暴行,展示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斗争的壮烈场景。
 
二、回族爱国救亡活动的特点
 
(一)回族穆斯林抗日的自觉性
 
“卢沟桥”事变之后,全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序幕正式拉开。回族人民迅速在全国各地组织起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广泛动员群众,积极抗日。在回族精英知识分子和广大回族同胞的精心组织下,救亡团体的各项工作迅速展开,卓有成效。除了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以外,各地还纷纷组织起回族文化研究团体,联络回、汉学者,大力发展回族新式教育,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组织外交访问团体,面向海外穆斯林开展广泛的舆论宣传,宣传中国人民抗日的正义性,努力在国际上为中国抗战营造支持氛围。发起难民收容所等各种救助组织,对战争中灾难深重的穆斯林群众和其他民族的群众展开多方救济。
 
(二)回族穆斯林抗日的坚定性
 
抗日战争时期,回族群众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表现出革命的坚定性和令人敬佩的牺牲精神。在抗日中涌现了一大批爱国壮士,他们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谱写了一首首捍卫祖国的凯歌。渤海回民支队二大队副队长张风亭(回族)不幸被俘,经过无数次的严刑拷打,丝毫没在敌人面前表示一点软弱,敌人要他投降,他却顽强不屈,直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西北“马家军”中,1939年秋,马彪(回族)率骑兵第一师围攻河南淮阳,与日军展开激战,毙敌一千多人,马秉忠(回族)旅长与两千将士为国捐躯。不久该师又与日军交战,打死敌骑兵五百余人,日寇恼羞成怒,调重兵猛扑,我军阻击中有百余名战士背水迎战,弹尽粮绝,投水壮烈殉国,无一人投降。为了捍卫祖国和民族,全国回族人民负起保国保族的使命,强调团结,承续忠勇爱国精神,勇于承担历史责任,英勇杀敌,决不与日寇妥协,决不向敌人投降,充分显示了自我牺牲精神。
 
(三)回族穆斯林抗日的广泛性
 
首先从地域范围上看,回族抗日斗争遍布全中国每一个角落。从辽阔的东三省到西南的云贵高原,从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地到苍茫的大西北,从东南沿海到内陆腹地,甚至从中华大地到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回族人民的抗日活动。回族人民除了在国内积极抗日,还组织了各种访问团,由达浦生阿訇、王曾善、薛文波、马斌良等人出访中东、南亚,在国外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的庞士廉、马坚等也积极开展爱国抗日活动。云南回民沙国珍赴缅甸进行访问,宣传抗日,得到华侨和缅甸政府的支持,对抗战起到积极作用。其次,从社会各阶层来说,回族抗日涉及全国或地方的军、政、民,包括了工、农、兵、学、商、宗教界等各个方面的抗日救亡活动。19382月,全国性统一的回民抗日群众团体“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在汉口成立,并发表了动员全国回民起来抗日救亡的“宣言”,该会成为抗战时期具有权威性的回族社团,在宣传组织抗日救亡、提倡资助民族教育、赈济灾民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各省市如甘肃、陕西、上海、四川、云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广西、山东、新疆等都分别成立回民救国协会分会。参加协会者有党政官员与士兵、宗教界人士、知识分子、工人、农民、还有共产党员及革命战士等社会各阶层人士。他们四处奔走和活动,以“灌输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为宗旨,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三、结论
 
抗日战争时期,是回族把自己的命运和伟大祖国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时期,回族人民的抗日斗争是我国抗日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民反对法西斯、抗击日寇的斗争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回族人民同其他各民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证明了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各个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只有紧密团结,并肩战斗,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胜利,而任何分裂国家的活动都会走向失败。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华振兴,提高民族素质和抵御国际敌对势力渗透的基础,民族团结和爱国精神的自觉传承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依然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开展民族工作的关键。
 
 转自中国伊协在线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庚子教案前晋南教会风貌
       下一篇文章:大公教会前期(100—313年)教父的哲学观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