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团体
 
中世纪基督教会与大学的诞生
发布时间: 2020/9/18日    【字体:
作者:白虹
关键词:  中世纪 基督教会 大学  
 
 
大学( university) , 一词由拉丁语 universitas而来, 而 universitas 本意为“综合体”, 它是由介词 Versu(s 往, 朝向) 与名词 Unum( 统一, 单独)构成, 意义为“朝向统一”。这种产生于欧洲的教育设置, 如今已经广泛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大学制度, 也被世界上各种文化所认同,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的产生却和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公元 4 世纪, 随着罗马帝国对基督徒迫害的停止, 并进而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教会就拥有了国家的教育大权。开始的时候, 各地教会在教堂或者主教座堂傍设立学校, 一方面培养教会的神职人员, 一方面教导民众识字和算术。6 世纪时著名学者波埃修提出了知识分子所必须掌握的“七艺”, 包括涉及学问形式的“语法”、“修辞”和“辩论”, 以及涉及学问内容的“算术”、“音乐”、“几何”和“天文”。后来这“七艺”成为最早的巴黎大学的共同必修课程。在整个“黑暗时期”罗马基督教会成了欧洲古代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 开启了后来大学教育的先声。
 
十字军东征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进而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铺平了道路。1095 年,教宗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开宗教会议, 为“征讨异教徒”进行总动员, 以此为标志, 开始了长达 200 年的十字军东征。通过十字军东征, 欧洲人接触到了高水平的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 带回了许多学术典籍。在阿拉伯人占领的比利牛斯半岛和诺曼人占领的意大利南部, 许多学者将流失到阿拉伯人中间的希腊古典文献和阿拉伯文献由希腊文和阿拉伯文译为拉丁文。由此, 中世纪的欧洲开始更为全面地了解到古典文化的面貌, 另外,一些伊斯兰文化的杰出成就, 如阿维森纳的医学和哲学著作, 阿维罗伊的哲学著作, 以及各种代数学、化学、天文学、医学方面的知识也都传人欧洲。
 
这对于当时西欧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是一场大的革新。文化交流的结果使得原有的知识体系扩大, 除了原来的文艺学科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发展外, 新的学科, 特别是神学、法学和医学也开始确立, 后来又形成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学科, 从而为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大学准备了条件, 可见多学科、综合性是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的题中应有之义。到了 12 世纪, 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 城市和行业组织的形式也影响到教育领域。由于知识体系的扩展和学术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名师, 他们广收门徒, 仿效当时的同业行会, 组成师生行(universitasscholarium) 。其中,所有的教师联合成特殊的组织即专业行会, 称为系或教授会( faculty) , 它是由拉丁语 facultas 而来,本意为才能, 即教授某种科目的能力, 后来才开始把这个名词理解为教授某部门知识的大学分部; 学生本不属于任何系科,师生双方各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对于如何管理学校, 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方式, 既有以最早兴起的意大利波洛尼亚( Bologna) 大学为代表的, 以学生管理为主的“学生大学”, 也有以教师管理为主, 以法国巴黎大学为代表的“先生大学”。
 
总的来说,这些师生行会的目的是为了对学校进行自我管理, 维持教学秩序, 加强学校的行政效率, 使得教育工作更有规律。因此大学在它诞生之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师傅( magis-ter) 与学徒( discipulus) 的关系。既然是行会性质, 因此它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机构, 完全实行自治。它既不受任何上级的管辖, 也不受所在地方的限制。如果学校与市政当局发生矛盾,或者对所在地的条件及环境感到不满意, 便会全校搬到其他地方继续办学。在办学过程中,大学还争取到其他一些特权, 如免纳捐税, 平时免受兵役, 甚至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因此大学在开办之初就相对独立于市政当局,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今天我们所强调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理念在这里都能找到源头。
 
在欧洲,最早的几所大学包括以医学闻名的撒利诺( Salerno) 大学、以法学见长的波洛尼亚大学和以神学著名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大学设立于1200年, 由从前的主教座堂学校和私立学校合办,法国国王菲利浦认可了师生公会的合法性,1215 年, 教宗英诺森三世批准了师生公会的行规。在 1 3 、1 4 世纪, 巴黎大学声名显赫, 人才鼎盛, 学校分为四个学院: 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文学院的课程, 才能晋升到其他学院修习各种专门知识。在文学院学生必须接受前面提到的“七艺”的训练, 达到一定的水准, 作为进行专门知识学习的基础。尽管每间大学的特色不同, 但是在这一点上, 大家的要求都是一致的。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最早的表现吧。
 
中世纪大学统一用教会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 这就使得欧洲各地的学生可以聚集一起共同学习, 又由于当时民族国家尚未形成, 使得大学在一开始就具有了很强的国际性。教材和教学方法各大学基本一样, 例如在神学院, 除了圣经外, 最重要的教科书是彼得·伦巴度( Peter Lombard) 的《箴言四书》( LibriQuatuor Sententiarum) , 中世纪的许多大师在教学中都注释过这本书。在教学方法上各大学也沿用神学院所使用的所谓“经院方法”, 包括讲授( Lectio) 和辩论( Disputa-tio) , 旨在训练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这也是受当时辩证神学发展的影响。讲授是让学生先阅读指定的书籍, 由教师诵读教科书原文及其注解, 学生逐字逐句地笔记, 授课的内容则被记录、整理为“注释集”。辩论分为两种: 一种是课堂上的问题辩论( Quaestionsdisputatae) ,由教师主持, 他首先提出问题或者论点, 再由学生针对问题或论点发表正反两种意见, 经过论证与反驳, 最后由教师对课题作出结论。另一种是自由辩论( Quaestionesquodibetables) ,这种辩论在公开场合进行, 辩论的问题可以是学术性的, 也可以是非学术性的, 程序与上面的问题辩论大致相同。自由论辩一般是在降临期( Advent) 的第二周和四旬斋期( Lent) 的第四、五周举行, 论辩的规模很大, 参加的人包括学生、老师以及其他著名的访问学者。论辩的题目最后整理、汇集为“问题集”( Quaestiones) , 各种题目的问题集则进一步总汇为 “ 大全 ”( Summa) 。它的写作方式是围绕一个题目提出一系列问题, 每一问题都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 作者先列举维护这些意见的理由, 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逐一反驳其中一种意见的各种理由, 并论证另一种意见的各种理由。中世纪的许多著作都采用这样的形式。
 
按当时大学的规定,文学院的课程需要 4年半到 6 年, 有的学校甚至要求 7 年。文学院毕业后, 学生首先获得的是学士学位( bac-calaureus) , 然后才可能继续申请硕士( magister)与博士( doctor) 两种学位。当时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并无程度上的差别, 它们的区别是, 硕士考试不公开, 合格者发给证书, 取得教学资格;博士考试则公开举行, 有隆重仪式。通过考试者, 到主教所辖的地区, 由副主教颁赠学位。凡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统称为教授( profes-sor) 。所以, 这时的学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资格认证, 学士学位是学徒或者学生身份的认证,而硕士博士则是教师资格的认证。一个学生在大学学习直到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至少需要 10 到 15 年的时间, 学成时年纪在三十五岁上下, 这时他就有资格进入任何大学任教了。说到大学的师资, 就不能不提到与大学诞生几乎同时发生的“托钵僧”运动。当时的欧洲教会具有国教地位, 与世俗权力密切结合, 出现了一些违背基督宗教基本宗旨的现象, 于是教会内一些有识之士站出来挑战政教合一的体制,他们创办修会, 发誓弃绝财色和俗世愿望, 不沾染世俗的权位, 出世修行。最早的修会就是方济各会和道明会。这些修会的会士度出家的生活, 放弃了尘世的追求, 一心修道, 其中有人潜心学问, 成为名噪一时的学问家, 他们在大学教书, 成为推动大学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三世纪大学里的著名学者大都是修会的会士, 如属于方济各修会的著名学者“不可辩驳的博士”( Doctor irrefragibilis)哈列斯的亚历山大( AlexanderHalensis) 、“六翼天使博士”( Doctor seraphicus)波那文图拉( Bonaventura) 、“悲惨博士”( Doc-tor mirabilis) 罗吉尔·培根( Roger Bacon) 、“精微博士”( Doctor subtilis) 约翰·邓·司各脱( Jo-hannesDunsScotus) 以及威廉·奥康姆( Guillel-mus de Ockham) 等; 属于道明修会的著名学者有“全能博士”( Doctor universalis) 大阿尔伯特( AlbertusMagnus) “、天使博士”( Doctor angeli-cus) 托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 以及约翰·艾克哈特( Johannes Eckhart) 等。正是因为这样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占领了中世纪大学这个平台, 所以中世纪也成为了神学哲学获得重大发展的时代, 中世纪大学最高的学术成就也体现在神学和哲学的发展中。
 
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使得国民教育的职能逐渐从教会分离出来, 大学逐渐取代教会成为专门的教育机关。这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阵地。更具有意义的是, 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发展出了各种较高水平的教育机构, 如希腊雅典的学院和中国的书院等, 但是, 西欧中世纪形成的大学所提供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位等级制度等, 却是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
 
 何处相逢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教士公民组织法》的立法及其影响 \张露
摘要:18世纪末,伴随着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宗教也开始了一场“大革命”。马迪厄指出:“…
 
北非新伊斯兰主义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刘云
摘要:新伊斯兰主义是21世纪以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北非政治伊斯兰演进的新阶段…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 王立新
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
 
19世纪移民前后爱尔兰天主教与新教关系研究 \李晓鸣
摘要:19世纪对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新教统治…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一八七七年内地会在武昌
       下一篇文章:教会的培育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