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观点与争鸣
 
甲骨文、卜辞和《周易》里的“上帝”
发布时间: 2020/10/23日    【字体:
作者:陈慰中
关键词:  甲骨文 卜辞 周易》 “上帝”  
 
 
 
 
一八四五年鸦片战争以后,成千上万的西方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办设教会,办设教会学校、医院、孤儿院等机构。广大的群众因此能接触到西方的文明,受惠深厚。我的祖父母、2父母亲和我的弟妹们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受惠者。
 
但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说,3鸦片战争以后的开放对中国精神上的价值观带来了一个危机。到今天,一般国人都当4基督徒是个“洋教”。耶稣的确是个犹太人,是中东人,但是从传教士到信徒们,大家都认为只有基督教新旧约圣经里的上帝才是真实的上帝。他们没有去研究中国的传统经典并和圣经做些比较。更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中国经典里已经有记载上帝多次。
 
价值观的危机已经转变成文化上的损失。大多数过去的传教士,不是对中国的经典毫无所知,就是认定中国的文化是违反基督教的教训。最痛心的是很多华人基督教徒,自己认为中国的文化是邪恶的。近几年我在美国旧金山听到一位华人女传教士演讲;她提出中国文化多方面是邪恶,打太极拳都是犯罪。许多人一信教以后就完全放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开始“洋化”。
 
吸收其他文化的好处,学习他人的优良是一件建设性的事。但是把自己文化的优良摔掉是一件很可惜的事。这个现象造成一个宗教上的误解。这个误解是认为基督教既然是个“洋教”,那么上帝的概念和信仰也是西方带到中国来的。中国本身的文化没有上帝的概念和信仰。这就等于说,上帝是“洋人”介绍到中国来的。可以说直到今天,国内国外的华人都是这样想法,中国自己没有传统的上帝概念和信仰,是别人传给我们的。
 
一九八一年春,我被邀请到以色列国立的本古里安大学作访问一个学期,一到的第二天清早我就到耶5路撒冷来,在耶稣复活后的空墓祷告。然后再到附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去祷告。然后又到犹太教的西墙去祷告。正在祷告,我忽然恍然大悟,原来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就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上帝。上帝原来是同一位的。
 
我的工作和事业在加拿大的维多利亚。但是父母和五个妹妹和她们的家庭都在美国。父亲几年前去世,现在6母亲一人还住在旧金山。我每年至少二次到旧金山去看她。我不喜欢坐飞机,故每次来回都坐火车。每次到旧金山就去唐人街书店买些书预在火车上看。有一次在火车上翻读《尚书》7,发现《尚书》上常提到上帝。后来就开始研究,《尚书》提到上帝四十五次。每提上帝时,其前后内容都不但没有违反基督教圣经的概念和信仰,反而互相符合。这事发生在一九九二年间。
 
后来我再研究《诗经》,其上帝的概念又符合圣经的上帝圣质。因此我就和美国、加拿大几位华人牧师请教,真有这回事,现该怎么办?8他们都劝我系统性的把整套四书五经都研究下来吧。我不是研究中国古代经典出身的,所以做起来相当吃力的。所以用了很多注解,又翻了字典辞典,又读了古代历史,结果逐渐的发现,原来中国经典里的上帝和圣经里的上帝是同一位的。当然我的观点是经过多人同意的,心情无限兴奋。
 
经典上所提的“上帝”这名词,就已经有含意天“上”国度的皇“帝”。圣经里有多处的国度记载,耶稣常提到“天国”和“上帝的国”。并且中国的传统都满有敬畏上帝的心。
 
一九九二年是庆祝哥伦布企图从航海而发现中国的五百年纪念。难道中国人没有发现自己的好奇心吗?还需要别人来发现自己。可能中国要途经西方来发现自己。西方也可以通过中国来发现自己。我们现在共同发现,上帝原来是同一位的。
 
使徒圣保罗写的罗马书三章二十九节说,
 
“难道上帝只作犹太人的上帝么?不也是作外邦人的上帝么?是的,9也作外邦人的上帝。”10
 
我们现在可以这样说,
 
“难道上帝只作西方人的上帝么?不也是做中国人的上帝么?是的,也做中国人的上帝。”
 
我将这本书敬献给我的父母亲。
 
甲骨文和卜辞里的“上帝”11
 
甲骨文乃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商代至周初文字。至今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十多万片,很多是刻成辞文,称为卜辞。卜辞多数是商代刻在龟板或兽骨上,记录占卜事情的文字。这是古人寻求上帝旨意的最早记录。再者,今天中国的文字,有三分之一来自当初的甲骨文。从甲骨文和卜辞可以感触到那时候的人们在生活上非常亲近上天的主宰。现在我们解释当初祖宗们对上帝的概念,从甲骨文开始。
 
甲骨文的一个横画就是代表一,划二道横画就是二,划三道横画就是三,和我们现在的一、二、三有相同的,不过甲骨文的每横画长度都是相等:12▬,〓,。
 
甲骨文的“上”是一画短在上,一画长在下,即“”。下面的长画表示中线,上面的短画表示空间的上,引指天上。古代商人认为上帝和先祖的灵魂在天上,所以“上”这个字乃指天上。卜辞的“上”主要就是指天上的上帝。甲骨文的“上”,除了“”以外,还有以“”代表。“下”字乃以“”或“”代表。
 
甲骨文的“天”是“”,其构造是“”在上,即上帝在上,“”在下,即人形在下。所以甲骨文的“天”有天在人上的意思。商人心目中的天和上帝是相近的,甚至同一的。“”所从之“”,意思是上帝是一切之上的主宰,是天上的上帝。中国古代经典提到“天”的次数比“上帝”多,原因可能和以色列的宗教传统相同,即尽量避免提起神圣上帝的名,多以“天”这个字代替。
 
甲骨文的“雨”是“”。下面的“”是雨点,上面是“▬”。卜辞有“帝令雨”句话,即上帝命令下雨。“”所从之一,意思是赐雨的上帝是唯一的上帝。
 
甲骨文的“帝”有几种写法,居于一切之上的主宰者的“帝”写法是“”,所以也称“(上帝)”。甲骨文有关于“帝”的卜辞多至好几百片,如上帝命令下雨,上帝不令作风,上帝降灾祸,上帝授我福佑等。商代时已经有在天上的上帝降临人间这个概念。上帝降临于祭祀之处,是因为人类的祭祀。商代的人民认为,对上帝进行祭祀,上帝就降临到人间。
 
商代甲骨文的卜辞认为自然界是神圣的。对山、河、日、月这些自然界的神圣,卜辞不用“”这个字。甲骨文也没有用“神”这个字来代替上帝。但是上帝不但是人格性的神圣,也是自然性13的神圣;是抽象在上的,也是具体的天上之帝和一切的主宰。
 
商人认为天上的上帝不但统帅自然界的风、云、雨,也是人间的君主帝王。中国古代的君主是天上的上帝,后来发展到人间的天子。总之,甲骨文的“(上)”是指在在天上抽象的上帝;甲骨文的“”是指具体君王的上帝。后人把抽象和具体的概念联合起来,“”就是“上帝”。
 
从以上所讨论的,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甲骨文的上帝有几个主要概念:上帝是在天上至高主宰,正如圣经所载:“荣耀归于至高的上帝”(路加2:13),上帝是唯一的上帝,正如圣经所载:“天啊,以色列,你们的主宰是独一的上帝。”(申命记6:5
 
上帝是人间的君主帝王,正如圣经所载:“因为上帝是全地的王。”(诗篇47:7
 
上帝曾降临人间,正如圣经所载:“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翰1:14
 
上帝这两个字就出现在甲骨文以后的中国经典,直到今天。
 
《周易》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书通称为“四书”。《周易》、《书经》、《诗经》、《礼记》、《春秋》,这五本书被称为“五经”。总合起来是“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典,也可被认为中国文化学术的宝库。五经是四书的思想来源,被称为“经”乃因为其具有权威性,来源也比较早,除了这四书五经以外,中国还有其他的经典,不过比较少被儒家学界提起。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在今日的世界是很受重视及欢迎的。但是没有被编入经典里。
 
从历史角度来说,一般学者认为《周易》的来源可能是最早的,开始于伏羲,公元前三千三百二十年,离现在五千多年了。《周易》是后世一切学术所宗。据说“易”的开始只有文而没有字,直到周代的文王才有八卦和六十四卦。每一卦下所系的辞是文王的系辞,周公再加补文王的系辞,孔子也作十翼。文王、周公、孔子,都是周代人物,故“易经”被称为“周易”。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14构成,爻乃每卦的长短横线。英译本都称“爻”为“线”。
 
八卦的“卦”,每卦只有三条爻线,把八卦重叠可以增到六十四个卦,每卦就有六爻,因此每卦有卦辞、爻辞。卦可以挂上象物的,爻乃有相交而变之线。这些卦辞和爻辞据说都是文王、周公以后才开始有的。孔子的十翼有彖15文和象文,都附在各卦中,另附在《周易》各卦之后则为系辞各传,后人都认为是孔子所写的。
 
作者是《周易》的初学者,在学习六十四卦时,发现至少有四个卦提到上帝。孔子在书后也提到“天”、“神”。全书总共提到“上帝”五次,提到“神”十一次,提到“天”三十次,提到“祭祀”五次。作者学习四个卦所提到的上帝,则豫、益、鼎、涣,此四卦;然后把此四卦所提到的上帝概念,和圣经有关的上帝概念作比较,以供读者指教。
 
《周易》可算是中国最早研究宇宙一切变化的奥道。“易”不但是变化而已,还是更新能力。在这些运行过程中,“易”所发现上帝的本性和圣经所启示的互相符合,证明是同一位的上帝。不但在“易”一书,在四书五经里都可以发现这个启示,现在先谈《周易》的四个卦。
 
 
《易经》里的“豫”卦由“震上”和“坤下”组成。有彖和象说明该卦的意义。“彖”乃《易经》总括一卦之含义言辞。“象”乃以象征来形容该卦。
 
《易经》的豫卦提到上帝。现在引本文作证:16
 
“豫。利建侯行师。”注解说:豫乃和乐,人心和乐以应其上也。以顺行动,以利立君王及用师。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
 
“故天地如之。”“天地以顺动。”
 
“象曰,17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意思乃,极大的喜悦如雷电发出,大地也因此兴奋,中国古代的先王们以美丽的音乐来崇高人为地道德。为着要把这种“作乐崇德”,殷盛的献给上帝,同时也纪念到祖宗们,使他们的英魂得慰,“以配祖考”。
 
德国的《周易》权威理查德·威廉,对这段象文有如此的解释:18“音乐乃神圣的,可以洁净人类的感情。音乐被用来歌颂英雄们的美德,并建立一个桥梁,联系那看不见的世界。人类在圣殿用音乐来亲近上帝。人类对造世主的宗教情感,和人类对祖宗们的尊敬和高尚的情感,被音乐联合起来。
 
在礼拜的时候,上帝邀请了祖先们出席,使他们在天上代表人类,使历史和神圣在宗教的崇拜里建立了上帝和人类的联结。在这个时候,君王就因孝顺祖宗而成为天子。这是中国文化最高峰的概念。因此孔子曾说过,‘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帝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也’。”
 
《易经》豫卦的“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概念符合圣经里祖宗和子孙们全家侍奉上帝的决心。
 
圣经旧约创世纪十八章十九节,上帝说“我要眷顾他,为要叫他吩咐他的儿子,和他的家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
 
圣经旧约约书亚记二十四章十五节,以色列民族离开埃及以后的领袖约书亚向群众发表说,“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上帝。”
 
上帝不但是个人的上帝,还是家族的上帝。
 
豫卦之六五爻有一个很深的神学经验,值得提出说明的。
 
“六五,贞疾,恒不死,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意思乃,豫卦的第五爻线,其意义代表处势危险,不断有疾病,但是永远不至于死亡。其秘密何在呢?因为第六五这条线乃建立在一条刚强的根基之上,故有生命的来源,不致死亡。
 
圣经新约哥林多后书第四及第六章有同样的经验,引证如下:
 
“我们四面受乱,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
 
“似乎要死,却是活着的;似乎受责罚,却是不至丧命的;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19
 
其秘密和生命的来源建立在哪里20?哥林多后书第四章指出:“因为我们常被交于死地,使耶稣的生,在我们这必死的身上显明出来。”
 
 
《易经》的“益”卦由“巽21上”、“震下”组成的。该卦提到上帝的名。彖和象的说明含有深奥的神学哲理。例如,彖文开始先提: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如果从神学的角度来理解这段彖文的话,我们可以说,“益”是有利人类和大自然的。但是“益”的来源是从天而来的,是“天”自愿牺牲自己来利益世界,故称“损上益下”,从天而来的不是为着有利于自己,而是为着有利于世人,使使人得到恩典,故彖文的再下一句是“民说无疆”。意思是,世人所得到的喜乐是无限大的.古文“说”意思是快乐。上天牺牲了自己使人间得福乐。
 
地上的人类和大自然没有能力使上天下来作牺牲损失,这完全是上天自动做的事,故再一句彖文说,“自上下下”。意思是,从上而来的自动处于谦卑的位置,在谦卑的位置之下,则“下下”。这个道路是充满了耀光的真道,所以是“其道大光”。大光之道,上天自我牺牲之道,救世之道德也。
 
益的卦体第六二线提到上帝的名。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六二这爻线的意义是,因为愿意处于谦卑居下之处,故能受上天来的祝福,这乃“或益之”。果然有丰富的祝福降临在这位肯处下谦卑者,这个祝福的力量太大了,连十对龟联合起来的力量也挡不住。这样一直愿意处于谦卑的处境就必得福。得什么福分呢?“王用享于帝”。这得福者22被用为祭祀上帝的牺牲。这就使得福,称为“吉”。这福是用来“益下”的。
 
这个福分乃是“损上益下”的,牺牲了从上而来的,以益世界众生,“或益之”,我们在下世人的得福乃是“自外来也”。并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功劳和资格。从天上而来的并不得益,将自己献上为祭天的牺牲。
 
圣经马太福音二十章二十八节记载,23耶稣说:“我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做众人的赎价。”此损上益下也。
 
 
,此卦由離上巽下组成.卦原文开始:
 
“鼎,元吉亨。”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
 
“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鼎是一个很重要的器皿,其功能乃转变食物从生到熟,有一种全面转变的象征。这种全面的转变是以木为原料,以火为功能,以鼎为器皿,以生命为牺牲,以祭祀为目的,以宗教为意义。
 
所以《易经》原文开始就说,鼎是最好的福分。鼎是一个功能的象征,是用木燃烧成火,以鼎为器皿来烹饪食物。更深的意义乃“圣人亨以享上帝。”其神学的解释是:一个人成为圣人乃因为他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上帝,目的要使上帝得到人类的最高敬拜,“以享上帝。”一个牺牲了自己的圣人就能影响其他的人们,使他人也得感化变成圣贤。这就是“而大亨以养圣贤”,所以鼎有“元吉亨”的功能和象征。
 
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二十二章记载,上帝试验以色列祖宗亚伯拉罕,看他又没有真正爱上帝之心,敢不敢把他最宝贵的独生子牺牲祭祀上帝。亚伯拉罕顺服,差一点真的把儿子牺牲。最后一分钟上帝赐一只羔羊代做牺牲,代替亚伯拉罕的儿子。因此亚伯拉罕从此变成信心的祖宗。
 
圣经新约罗马书第十二章的开始说:“所以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情奉,乃是理所当然的。”“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查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心意更新而变化”就是卦使心意的变化功能,为着要使“圣人亨以享上帝。”圣经里的“弟兄们”就是《易经》里所提的“圣贤”。圣贤因上天自我牺牲以益世人,也自动献身以报天恩。
 
 
易之涣卦体由巽上和坎下构成,易涣卦开始载: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涣的意思就是散和乱,好像风行在水上,上巽下坎。故要化险为夷,君王居庙以聚集群众。这样的话,可以水上行舟,涉渡大川。故利贞。虽然一切情势变化无穷,但是君王是一国的领袖,他安定在庙中,必先心思意念安定,然后才敢行动有功,利涉大川。
 
象文说,虽然有“风行水上”的动荡和纷乱,但是“先王以享于帝立庙”,意思是祖先君王祭祀上帝,在牺牲无己祭祀上帝的时候,先王得到上帝的同在。上帝的同在是纷乱中的安息。这叫“立庙”。上帝的同在是人类灵魂的圣殿,要得到上帝的同在,必需先把自己奉献给上帝。这奉献是祭祀的牺牲,则“以享于帝”简单的说,上帝是纷乱动荡时的避难所。“涣,亨,王假有庙。”君王暂避在上帝的圣殿。
 
圣经有许多处记载,上帝是人类患难的安息。最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灵的依靠,诗篇第二十七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上帝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还怕谁呢?上帝是我性命的保障。我还惧谁呢?”
 
“有一件事,我曾求上帝,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上帝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在他的殿里求问。因为我遭遇患难,他必暗暗的保守我。在他的亭子里,把我藏在他帐幕的隐秘处,将我高举在磐上。”
 
“现在我得以昂首,高过四面的仇敌,我要在他的帐幕里欢然献祭。我要唱歌,歌颂上帝。”“要等候上帝,当壮胆坚固你的心。”
 
以上这篇是以色列的大卫王在患难中,用赞美来献祭,在上帝的殿中,歌颂上帝,就得壮胆坚固的心。这就是易经涣卦所提的:
 
“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利涉大川”即患难献祭上帝的殿中,以壮胆固心。
 
 信仰和学术
 
脚注
 
 1.本文节选自陈慰中《共同的上帝——上帝在圣经和四书五经·附<汉书与耶稣>》。陈慰中(1930-2013)父亲是倪柝声的同工,战乱中家庭流亡海外。陈慰中以初中学历,在35岁才开始接受系统的学习,获得美国印州大学生化博士、英国牛津皇家显微学终身院士、英国圣公会牧师、加拿大中华学院创办人及院长、加拿大维多利亚市荣誉市民、武汉中南神学院名誉校长、北大中国文化书院终身导师等荣誉,并成功推动中医在加拿大合法化,创办第一所中医学院。陈慰中是一位甘地主义者,积极促进不同族群的和谐共处,参与促进基督新教、东正教、天主教、藏传佛教、马克思主义等文明对话。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积极协助中国各界包括基督教界的窗口对话。作为基督徒,陈博士于63岁才接触《四书五经》,管窥锥指,细心梳理《四书五经》与《圣经》中的上帝的共同品性。《共同的上帝》曾于1994年由陈博士创立的加拿大中华学院出版社出版,编者拿到的就是这个版本。编者发现里面有好多瑕疵,后有幸在网上与陈博士联系,请教问题之余,请求授权重新再版。陈先生谦虚敦厚,开放授权。中间有刘梓白、姜江、岁娟姐弟、王宁、崔凤、黄寅、任天堂等人共同参与了文字录入和校对工作,编者致以诚挚的感谢。本部分由任天堂文字录入和校对。
 
   2.原文为逗号(,),为方便大陆读者阅读,改为顿号(、)。以下类似情况都进行了修改。
 
   3.逗号(,)为编者所加。
 
   4.原文为“当都”,应为错讹,现改为“都当”。
 
 5.原文为“达”,应为错讹,现改为“耶”。
 
 6.原文为“存”,应为错讹,现改为“在”。
 
 7.原文没有书名号(《》),为方便读者阅读,加了书名号。以下类似情况都进行了修改。但考虑到“圣经”和“四书五经”的特殊性,故这两种情况没有加书名号。
 
 8.原文为句号(。),编者改为问号(?)
 
 9.逗号(,)为编者所加。
 
 10.陈慰中通信中告知:“我在书中的圣经是1965年香港圣经公会出版的。四书五经都是上海古籍出版社87年第一版的。”
 
  11.引号(“”)为编者所加,以下类似情况都进行了改动。
 
  12.原文为逗号(,),现改为冒号(:)。以下类型情况都进行了改动。
 
  13.原文为“自然然”,应为错讹,现改为“自然性”。
 
  14.“爻”读yáo
 
  15.“彖”读tuàn
 
  16.原文为分号(;),现改为冒号(:)。
 
  17.原文为句号(。),现改为逗号(,)。
 
  18.原文为句号(。),现改为冒号(:)。
 
  19.以上两段标点按照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于2007年出版、2008年第三次印刷的《圣经·中英对照》的和合本进行修订。
 
      20.原文为“那里”,为方便读者,现改为“哪里”。
 
  21.“巽”,读xùn
 
  22.原文“得福者”前有“被”字,疑为错讹,现删去。
 
  23.原文为分号(;),现改为逗号(,)。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论我国宗教法人制度之完善 \朱宏俊
摘要:2017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在我国首次从法律上确定了宗教活动场所…
 
印度莫迪政府的佛教外交研究 ——基于关系型公共外交的视角 \孙先正
摘要:近些年来,莫迪明确提出,印度不再做平衡性大国(BalancingPower),要当引领性大…
 
农村寺庙财产制度的法律探究 \张锦
摘要:农村寺庙是农村宗教活动的载体,农村寺庙具有优化管理,调节控制,经济文化的功…
 
热月党政府的宗教政策研究(1794-1795) \文宇欣
摘要: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第三等级联合部分第一等级以及群众共同推翻了原有的旧制…
 
美国宪法中的“二元革命”——评伯尔曼的《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影响》 \韩成芳
摘要:<正>哈罗德·J.伯尔曼是美国著名比较法学家与法史学家,《启蒙运动对美国宪法的…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儒家为何必然需要法治?
       下一篇文章:波义耳的科学与信仰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