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国际事务
 
教宗第三次向乌克兰医院捐赠救护车
发布时间: 2024/7/26日    【字体:
作者:梵蒂冈新闻网
关键词:  教宗 乌克兰 捐赠  
 

教宗方济各再次向乌克兰医院捐赠救护车,这是关怀因战争而受苦的人们的具体体现。

 

教宗第三次向乌克兰医院捐赠救护车

 

教宗赈济所所长克拉耶夫斯基枢机将亲自把教宗赠送的第三辆救护车送往乌克兰,这是他第八次前往该国。

 

2022224日,在俄罗斯发动侵略战争后,乌克兰安全局势迅速恶化。 武装暴力至少在8个州(地区)内升级,包括基辅州和首都基辅市。这是教宗第三次向乌克兰医院捐赠救护车。

 

克拉耶夫斯基枢机将行使2千公里的路程,把救护车交给中央医院。

 

此外,枢机也将带去大量的来自梵蒂冈药房和“杰梅利”综合医院药房的急救药品。

 

在这次新的使命中,克拉耶夫斯基枢机也将以教宗的名义为“若望保禄二世”康复中心主持启用礼。该中心旨在为那些遭受战争创伤的人们提供全面的身心康复的服务。

 

一,战争爆发后一个月,教宗方济各捐赠救护车第一次送到乌克兰

 

俄乌战争爆发后一个多月,担任教宗赈济所所长的克拉耶夫斯基枢机在教宗方济各的派遣下,于327日将装备齐全的救护车送到乌克兰利沃夫。

 

这是对因战争而遭受巨大痛苦的民众表达关怀、支持和帮助之意。在最近几周接纳了25万逃离战区的人的利沃夫当局,接收了教宗在梵蒂冈降福的礼物:救护车。

 

克拉耶夫斯基斯基说:“我有幸以教宗的名义送交这个特殊的礼物救护车,它具有象征意义,因为救护车是用来拯救生命的。教宗始终是搭建桥梁、带来和平的人,救护车正是为受苦的人而设的,但它也代表了教宗的关怀。这是在说‘我与你们相近,与你们一起受苦,我为这个处于困境中的国家呼吁和祈求和平’。”

 

枢机接著表示,“我已把这辆救护车交给了利沃夫州长,他向我和教宗表示感谢,并说把救护车分配给儿科医院,正是为了挽救那些来自战区的孩童”。

 

教宗礼物的受益者将是地区妇幼保健中心。乌克兰当局的一位代表表示,这是一份重要的礼物,因为该地区的难民人数大幅增长。“感谢克拉耶夫斯基枢机!我们感谢教宗方济各为乌克兰祈祷和惦记乌克兰:他给予我们力量!我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要看到战争”。

 

当天上午晚些时候,教宗赈济所所长在利沃夫主教座堂祈祷,他是第二次来到乌克兰,带来教宗的支持。36日至12日,克拉耶夫斯基枢机也去了里夫内和若夫克瓦,以及其它地方,以教宗的名义带去了帮助、支持和希望。

 

事件回眸:教宗捐赠第二次救护车送往乌克兰

 

2022-04-12日,教宗赈济所所长克拉耶夫斯基枢机于圣枝主日再次启程前往乌克兰,把教宗方济各降福过的第二辆救护车送往基辅。

 

这辆救护车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比如儿童用的心脏除颤器。基辅是饱受战争蹂躏的城市,却一直得到教会和教宗的关注。

 

克拉耶夫斯基枢机将于圣周四交付这辆救护车。这个时间点极具意义:救护者车是为了治疗,而圣周四的濯足礼传达出关怀、服务和爱。

 

克拉耶夫斯基枢机说,在一个伤者、病患或处于艰困中的人被送上救护车时,他将感受到教宗的关怀和安慰。教宗愿意为那些遭受不义的战争暴力的弟兄姐妹濯足、亲吻他们的脚。

 

另外,教宗赈济所所长将在乌克兰度过整个圣周、会见民众,并与基督徒团体庆祝逾越节三日庆典。这举动是邀请整个教会以谦卑的态度和基督的爱进入圣周,即使周围持续有令人恐惧的战争的响声,也要善度复活节,在圣神中焕然一新。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再议基督教新教伦理对美国宪政中现实主义发展的影响 \刘贤达
摘要:本文从基督教新教文化和美国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来作为本次论文探讨的主要方向。本…
 
马丁•路德的世俗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余佳琦
摘要: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开创者。他不…
 
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路径——从民法解释论到宗教法治方案 \刘焓
摘要:对于僧尼遗留财产的分配问题,现行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也不具有一致性。…
 
政教协定的界定、历史源流及当代嬗变 \刘国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天主教会拥有国际主体性的最高权威圣座(SantaSede/HolySee)与一般主…
 
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的财产偿债责任与宗教用益何以安处?——《民法总则》之下基于信托法理的涉教财产制度构建 \刘太刚 吴峥嵘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确立的制度框架下,作为捐助法人的宗教活动场所,…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罗马教宗方济各历史性地在G7峰会现身
       下一篇文章:联合国议事的儒学发声与文化相容人权观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