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是一组从石灰石崖体中所开凿出的佛教石窟群,位于今日河北省南部峰峰矿区和农业区,分为北响堂山和南响堂山。位置偏北的北响堂山拥有皇室资助开凿的最早和最大的三个石窟,而南响堂山由七个较小的石窟所组成。第三个部分为水峪寺,也被称作“小响堂山”。这些石窟中拥有丰富多样的石刻造像。由三十多个洞窟所组成,由于这些石窟位于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齐都城邺城的周边,因此响堂山早期洞窟的开凿,离不开宫廷皇室和朝臣的资助,以及在邺城地区活动的僧侣团体的指导。
由于历史进程中石窟所受到的严重损毁,今天的响堂山已经无法向我们呈现出当初绚丽多彩的艺术成就。在这些损毁当中,有一些属于时间的侵蚀和几百年来历史的沉淀,然而绝大部分是出于近代以来长期的人为破坏。二十世纪初,这些佛教造像的精湛艺术成就使它们成为文物商和为其服务的盗窃者的目标。最早对文物的劫掠是从1909 年开始的,清朝政府的覆灭和1911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带来了极端的政治动荡。由于这些石窟远离城市,被当局所忽视,因此在数十年中,石窟内的文物受到了大面积的破坏。窟中大部分的独立造像都已经被盗走,洞窟中的许多浮雕也被人为的切割窃取,剩下的石像也几乎没有头部和手部。
1913年起,这些石像和造像残件逐渐开始出现在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当中。其中许多大型雕像被刊登在 1914 年的伯灵顿杂志 (Burlington Magazine) 当中。这些石灰岩雕像的立体造型,大型规格和精美细部使它们成为许多西方和日本博物馆陈列中中国雕刻艺术的代表。目前已知的来自响堂山的一百多件造像和造像残件被散布到了欧洲、日本、台湾、美国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当中。
近年来通过响堂山石窟项目组的努力,完成了对藏于全世界22个不同收藏单位的80余件响堂山石窟造像的扫描。将永远无法重聚的响堂山石窟艺术品的碎片重新整合在一起。在世界各地展出了题为 “历史的回响:响堂山佛教石窟” 的展览,展览尝试还原石窟的历史面貌,并创造新的方式实现对石窟的数字重建。企图向世人展示那已经远逝的,令人震撼的美。并通过网站(http://xts.uchicago.edu/)来展示介绍这一项目。
禅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