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经济
 
明代大运河与中外宗教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 2021/4/9日    【字体:
作者:来琳玲
关键词:  明代大运河 中外宗教 文化交流  
 
 
历史上的大运河,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走廊,其交流时间之长、地域跨度之大、影响力之深,都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篇章,而宗教文化交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明代(1368-1644),特别是永乐年间明政府迁都北京之后,京杭大运河的地位日渐重要,很多大运河沿岸城市都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北上南下的外国使团大多活跃于这些地区,大运河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中就包括宗教文化交流活动。
 
 
据《明会典》记载,明代大运河沿岸名刹林立,高僧云集,明代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主要就集中在这个区域。在此期间外国佛教来华交流的主体是日本僧人。有明一代,日本僧人来华可考者达一百多位。([]本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
 
明代来华的日本僧人一部分是在明初到永乐二年(1404)两国实行“勘合贸易”(明代外国来华进行朝贡贸易的形式)前的求法僧人,他们大多从浙江宁波进入中国,活跃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各大禅宗丛林。如日本临济宗禅师绝海中津自洪武元年(1368)入明,在大运河的起点浙江杭州中天竺居住十余年,师从明代高僧季潭学习禅法,同时学习中国诗歌。他的诗歌“清婉峭雅”,丝毫看不出是日本僧人所作,为明人称赞,甚至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见和赐诗。这些求法僧人通常居留中国的时间较长,汉文造诣很深,他们钻研禅学,体验中国禅林的生活,回国后积极传播中国禅宗文化。
 
另外一部分日本僧人则是中日勘合贸易中的遣明使僧。由于当时日本的禅僧汉文修养在各阶层中是较高的,因此常常充任历届遣明正使、副使,他们一般在宁波登陆,沿大运河北上,到达北京。在明朝停留期间,他们除了完成勘合贸易以外,通常都会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与明朝的官员、士大夫、僧人赠诗唱和,或请其撰写各种塔铭、像赞、碑文,或是游览参访佛教丛林,与中国佛教僧人交流。如日本临济宗禅僧策彦周良,分别任遣明副使、正使,于嘉靖年间(1522-1566)两度入明,多次沿大运河南北往来。他将两次来华经历写成《初渡集》《再渡集》,是明代中日交往史上的重要文献。书中记载了明代大运河沿岸城市的风物民情,其中就有很多他与文人、僧人广泛交游,以及参访佛寺、道观的事例。这些日本僧人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作为大运河的起点杭州以及南北运河的交汇点扬州,早在唐宋时期就是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沿海路而来进入中国的重要城市(如扬州建有南宋来华的阿拉伯人普哈丁的墓园)。明朝建立之后,积极推行睦邻政策,尤其是郑和下西洋后,与东南亚很多国家和地区互通贡使,建立友好关系,其中就包含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
 
例如,明永乐十五年(1417),位于今菲律宾南部的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率领庞大的使团到明朝,他们在福建泉州登岸,再抵达南京,然后沿大运河北上到达北京,受到明成祖的款待和册封。回程经大运河行至山东德州时病逝,并葬于德州。明廷按照王陵规格为其建造陵墓,他的两个儿子以及所率部众的一支留下为王守墓。苏禄国王的陵墓即位于运河边,明政府还特意迁来三户回族穆斯林“耕种祭田,供王祀事”,为尊重他们的宗教习惯,后来还在陵寝旁修建了清真寺。(参见郑自海:《古苏禄国及苏禄国王访华有关问题考述》)
 
 
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天主教陆续从海路传入中国,先是在广东地区,万历年间(1573-1620)逐渐传播到大运河沿岸,其主要活动区域也是在大运河沿岸城市,尤其是江苏的淮安、扬州、南京、苏州等地。(参见[]史式徽:《江南传教史》)
 
例如,意大利的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他两次进京都是从南京出发,然后再沿着大运河的漕运路线往返。他沿途经过许多大运河沿岸城市,与各界人士都有交流。万历二十九年(1601),利玛窦在山东运河沿岸停留数月,与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李贽交往很多。在这期间,利玛窦适应中国国情,以天主教教义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融合为策略;自称“西儒”,引用儒家经典,向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诠释天主教思想;同时也与其他宗教的人士有过交流,这些都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再比如,整理和翻译《利玛窦中国札记》的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就曾长期住在杭州,其活动区域也是沿大运河一直到嘉定等地。
 
 
历史上的大运河沿岸地区,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外国使团及商队来到中国后,即沿着大运河航行到各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的甚至直接定居于大运河区域。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大运河文化的内容,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将中华文化传向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大运河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传播提供载体,宗教文化因此成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大运河上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历史,对于大运河沿岸宗教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探索和挖掘。
 
本文刊《中国宗教》20212
微言宗教
【把文章分享到 推荐到抽屉推荐到抽屉 分享到网易微博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
推荐文章
 
李光耀如何促进新加坡宗教和谐 \圣凯
摘要:李光耀深刻地理解宗教安顿人心的社会功能,试图让国民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接受和…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14世纪-18世纪初) \米科霖
摘要: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
 
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黄琦
摘要: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
 
新教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汪健
摘要:美国政治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新教从美…
 
从习惯法价值谈法律信仰 \于红
摘要: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
 
 
近期文章
 
 
       上一篇文章:基督徒应该追求致富吗?
       下一篇文章:五种方式祝福你的工作环境
 
 
   
 
欢迎投稿:pushihuanyingnin@126.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0505093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07号    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